典狱美利坚 第590章

作者:幸运的苏丹

  宾馆和军方自然是应承下来。

  很快,宾馆顶层的扒房内热闹非凡起来,服务员走来走去,斟酒、端菜,普京换回了便装,就坐在索托的身边,耳朵很恭敬地贴在索托这边,边听边点头,索托说一句,他就翻译一句。

  “萨曼莎还是想去莫斯科,想和你们的子女一起玩耍,一起向红场的苏联红军烈士墓献花,向苏联去世的领导人坟墓献花,观赏学习芭蕾舞,参观莫斯科大剧院,然后去克里米亚的夏令营。”

  对索托的这番话,赴宴的联合开发部的苏联知识分子们都很感动,他们一致认可,萨曼莎使团是满载着和平善意来的。

  “只要萨曼莎到莫斯科,美苏间的对抗自然会烟消云散,世界也自然当恢复和平安宁。”索托吃了口牛排,“至于你们对所谓叛国罪犯的追捕,那是你们的内政,美国不应该干涉。”

  这时一位蓄着胡须的工程师用英语直接问索托,如果莫斯科方现在让萨曼莎使团上路,你们会答应吗?

  普京立刻对索托使了个眼色。

  索托懂,这位是混在其间的克格勃。

  “萨曼莎希望得到安德罗波夫总书记的亲笔信函。”索托回答的这个条件,让对方直接闭嘴不言。

  对方的这幅神态,让索托立刻对莫斯科的真实情况确定的八九不离十。

  接着酒宴转向了私人领域,索托和米切尔很热情地询问这批苏联的知识分子,平日里从事什么工作,你们和国家政府间的对接如何,你们的科研结果转化得又怎么样。

  这一下子就打开话匣子,酒宴上的工程师抱怨他们的工资和普通工人没任何区别,除了国家分配间小公寓外没什么显著的福利优势,一个不尊重知识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

  经济学家则埋怨,苏联的指令计划经济完全是官僚和表格在搞经济,僵化而虚假,而国家经济到了今天这个鬼样子,不听经济学专家的话便是根本原因,“全是群不懂经济的人在指挥着经济部门!”

  军工专家说,我们能让火箭和卫星进入太空,可却吃不起几顿肉,最让苏联军队骄傲的米24雌鹿直升机有个外号,就叫“九吨猪肉”,因为它的价格和九吨猪肉相当,但这不是因为雌鹿太贵,而是苏联的猪肉太贵,什么生活用品都贵,工资买不到什么东西。

  索托只负责问,问完就不做声了,而那边的米切尔议员很快又开启介绍美国情况的通道,他告诉这些苏联知识分子,美国的名牌大学生毕业后是如何创业的,如何能得到国家订单和大公司的天使投资的,曾经的一代嬉皮士是如何变为雅皮士的,成为新美国的社会栋梁支柱的,美国是多么发达和自由,在那里知识文化是如何轻易地便能转化为财富和地位等等。

  吹嘘之天花乱坠,连在旁的爱丽丝都感汗颜。

  可苏联这边的知识分子的眼睛却在冒光。

  渐渐的,对苏联体制的幽默讽刺变为冷嘲热讽,又变为阴阳怪气,最后直接是口诛笔伐。

  这下连爱丽丝都坐不稳了,心想:“妈的,我本来以为十年前我们这代年轻人对美国体制的攻击性已经够强的了,没想到苏联人对自己的体制……美国左翼在美国吹捧苏联,然后我们实际来到苏联,谁想到苏联人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国家的——美国人不能理解某些苏联人如此爱美国,苏联人也不能理解某些美国人如此爱苏联——全都是群※※,当然我也是个※※。”

  至于萨曼莎也是呆住了。

  所以她的父亲阿瑟只能尴尬地和女儿聊起其他的话题。

  “核战争的话,苏联是赢不了的,可我们的军方还沉浸在狂乱自大的迷梦里!”一位负责弹道导弹设计工作的,师从苏联氢弹之父沙卡洛夫的科学家小声嘀咕着,他没让普京把自己的话翻译给索托听,而是告诉其他伙伴,“我们的SS-20制导技术非常落后,美国的潘兴精确度是它的15倍,另外虽然美国核弹数量不如我们,可一旦打起来,他们都是能携带多弹头突击的,更别说核潜艇和核轰炸机的技术差距了,总之不要爆发战争,那样不但是人类的惨剧,苏联也将一败涂地。”

  苏联的知识分子们在沮丧后,都赞同要尽自己可能,阻止核战的发生。

  精致的盘子摆满桌面,香烟缭绕,酒杯闪闪发亮,索托夹着烟,反复笑着说:“你们都是苏联的社会精英,应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才是。”

  心里却想着:“唉,知识分子啊!”

  最后,这群知识分子带给马特维耶维奇上将的回话是:

  两位参议员需要第三方记者进入宾馆,并且需要在国际上畅通无阻的通话,这样他们才能向美国报平安,并且斡旋协调美苏间因此事爆发的严重对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作为。

  可是在马特维耶维奇上将眼里,这两位简直就是得寸进尺,可他又不能不照办,他打给莫斯科好几通试探性的电话,都没能得到什么好的消息,上将的心里越来越没底了。

  索托指定的第三方记者,有CBS的华莱士,还有芬兰《晨报》记者海辛,当然苏联方的莫斯科可以来两位记者。

  索托猜得很准,莫斯科来的两位记者里,起码有一位是克格勃干员。

  他巴不得对方来,然后将计就计呢。

  没几天,联合记者组就进入了宾馆,扒房成为个临时录影棚,索托和米切尔议员坐两边,萨曼莎坐中间,麦克风和摄像机环绕,比明星还明星。

第39章 安德罗波夫到底在哪里

  “大家好,我是索托.卡德纳,美国国会议员,华莱士先生很高兴再次接受你的采访。”索托对侧着身躯坐着的名记者华莱士说。

  华莱士则回答,应该是我感谢您才对,那么关于整个世界局势您有什么可说的嘛。

  现场的播放线路,也是连接到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里的,马特维耶维奇上将和马卡洛夫中将在办公室也能看得见。

  “我这段时间都同萨曼莎大使呆在加里宁,对世界形势没什么太多了解,首先感谢美国人民、美国政府、国会,当然还有我的妻子家人,我的母亲,弟弟妹妹,还有千万加利福尼亚选民对我的牵挂关心,谢谢你们。”索托对着镜头挥手,他晓得自己和米切尔议员这几天的被关注度是极速飙升的,谁会舍弃如此大好的机会,在亿万人面前直播、表达自己呢!

  华莱士就问,看起来你和萨曼莎的气色很不错。

  这时马特维耶维奇上将抬手搓着下巴,生怕这位参议员借机攻击苏联,攻击他本人。

  不过索托没这样做,他称整个使团在加里宁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行程的延误应该是莫斯科内发生了什么,同这里无关,“如果可以,萨曼莎使团当然想继续前往莫斯科和克里米亚,这是我们的使命。”

  “也就是说,两大阵营现在的反应是大题小做喽。”芬兰记者海辛趁机插话,并咨询苏联军队会不会乘机越过“维堡线”,入侵北欧国家。

  “坦白说,我和索托并不认为会这样,爆发核战?想多了,各方都有些应激过度了。”米切尔议员翘起腿,接过话头。

  两位戴眼镜的苏联记者有些激动地用带着口音的俄式英语发问,说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已进入英国北海,美国国务院官员似乎在出访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要求它们开放航母的“入侵通道”,要是双方舰队真的在加里宁海域爆发冲突,那么核弹绝对会满地球飞的,美国必须要为激化事态负责。

  索托很从容地回答说:“我和米切尔议员愿在这里斡旋,双方各退步,舰队各自返回各自基地,核弹各自后撤,保持不会擦枪走火的距离。”

  “你们会在西德布设发射井!”苏联记者情绪变得激动。

  “只要你们不在加里宁布设发射基地,我们的弹道导弹便不会前移,我们尊重苏联的基本原则,既然双方都有足以确保摧毁对方的能力,那么为什么要打破这种平衡呢?话说回来,你们似乎都忘记了萨曼莎是为何出访苏联的。”索托说完,就把话筒交给萨曼莎。

  萨曼莎接过话筒说了许多,她请求所有人放下仇恨,在上帝的旨意下冷静下来,我们要努力将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不是努力要摧毁它。

  “上帝会赞同美国对苏联发射核弹吗?”华莱士追问。

  “上帝爱一切世人,核弹是祂对世人的警告,如果我们忏悔那必然会得到祂的馈赠,如果我们怙恶不悛的话,那祂的惩罚也必然降临于世。”萨曼莎毫无犹豫地回答道。

  “我们需要通信渠道,也需要邮寄渠道。”当采访临近尾声时,索托忽然对苏联记者提出这个要求。

  正在收拾摄像器材的记者推搪说,这不是我们的责任。

  “不,你们是苏联的克格勃。”索托故意对着镜头,指着那两位记者喊。

  苏联记者表示莫名其妙,“这是毫无根据的指责。”

  “不,不,我有充足的理由要到这个渠道,那就是萨曼莎要得到安德罗波夫总书记的亲笔信函,或是亲口的电话,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前往莫斯科的路途完全安全,我希望贵方能给出这样的承诺。”索托不依不饶,他和苏联记者争吵的画面现在正在全球范围内播放,“如果安德罗波夫总书记要代表苏联将萨曼莎使团驱逐出境,那也得来份信函或是电报电话,现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故意消耗我们的善意吗?我希望贵国政府能给出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索托的突袭式翻脸,使得这两位苏联记者猝不及防,信号很快就不知怎地断掉了,留给无数观众面黑屏,和无尽的猜测。

  最大的疑问,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和参谋长二位,马特维耶维奇上将手撑在桌子上,看着电视屏幕的表情好像在说“现在到底该何去何从?”

  访谈焦点明显被索托给转移了,原本的焦点是萨曼莎使团的处境,而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猜“尤里.安德罗波夫这位苏联最高的权力者,现在是生是死!?莫斯科是不是发生了军事政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梵蒂冈教廷内,教皇站在宫殿阳台,索托的叔公切诺比奥则垂手立在旁侧,若望保禄二世向蜂拥而至的信徒们宣布:“原本我打算明年开始第二次访问波兰之旅,而这个日期会提前,那就是下个礼拜我将飞往华沙,我要督促波兰解除戒严令,督促波兰学校课堂恢复宗教礼仪,另外也督促苏联一方尽快恢复美国卡德纳议员和萨曼莎.史密斯小姐的人身自由。”

  站在面包车上扛着话筒的记者用尽全力地问教皇,“您刚才说的是,苏联要恢复卡德纳和史密斯的自由,言下之意是您认为苏联拘禁了他们是吗?”

  “是。”教皇口齿非常清楚,“是苏联的军方拘禁了他们,苏联的军方应该还拘禁了安德罗波夫先生,说实话我希望能见到安德罗波夫先生,我想让他从精神病院里把波兰国家的前元首盖雷克给放出来,一个国家元首不应该受到另外个国家元首如此的对待,这是种不折不扣的羞辱。”

  如果说索托和苏联记者的争吵还只是点火,那么教皇的表态则几乎是瞬间蔓延的猛烈山火。

  这个世界在二十年前的“冷战”,还是属于政治领袖、精英外交家和将军们的角逐游戏,按照基辛格博士的想法,是他们坐着飞机在超级帝国间穿梭外交,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决定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许多弱小民族的权益在一份份密约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叛卖和戕害,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权力发生了转移——无论是只有个小小邦国的罗马宗教皇,还是来自美国缅因州的一位天真甜美的少女,这些人的言行也足以撼动影响着世界,这些人的权力基础是什么?是军队嘛,是国力嘛,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可以代表无数草根的心声。

  于是莫斯科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要正式宣布“掌权”。

第40章 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当日下午一点钟开始,苏联中央、国家等各大电视台开始滚动播放:“尤里.安德罗波夫总书记因身体健康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国家领导人的职责,自即日即刻起,在苏联的某些关键地区施行长达六个月的戒严命令,苏联国家最高权力归紧急状态委员会集体所有。”

  当然,广播的内容本身,就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所签署的1号决议,他们已开始实质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

  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恐怖不安的气氛,人们走在路上,无心上班,自发聚集在广播喇叭下,听着1号决议,窃窃私语。

  坦克和装甲车的马达轰鸣声,盖过了莫斯科市民和干部们的议论:

  塔曼师、第2近卫坦克军、图拉空降师的纵队开始自各个方向入城,内务部所辖的交通警察部队站在自机场到党政中心机关大楼的各处节点上,负责引导着各路纵队,那么也可以推断,苏联的内务部肯定是这场政变的中坚。

  至于下午四点,位于莫斯科的苏联中央电台、塔斯社、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发电厂、供水站、机场、各处桥梁,已经布满了军队,坦克兵和步枪兵操控着武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钢铁凶兽的顶端,仿佛是它们的驭手般,傲慢地俯视着在旁边谨小慎微缩脖子经过的人群——这些人本是莫斯科傲慢的有文化的市民,他们拥有各色各样的俱乐部和娱乐中心,对国家方针指手画脚,可现在在我们的枪口和履带下,他们无外乎是群卑微可笑的蝼蚁。

  满身武装的克格勃和内务部特战队,则站在克里姆林宫、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马涅日纳亚广场和红场的出入口,沙包垒起来,机枪架起来,榴弹发射器虎视眈眈。

  慢慢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名单也陆续公布出来,这世界没有密不透风的权力人物,是掌权者就不得不出现在阳光之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军方鹰派以及全面武装干涉阿富汗的支持者:

  苏联东方研究所所长,普里马科夫,这位格外关注以色列、阿富汗的局势,并在先前试图阻止埃及脱离苏联的援助体系;

  克格勃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埃莫霍诺夫少将,现在他位居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等于是顶掉娜斯佳的位子;

  克格勃第一总局局长克留奇科夫,被视为安德罗波夫最亲密的心腹和助手,安德罗波夫出任苏康总书记后克格勃实际的掌权者;

  苏联老资格上将、卫国战争英雄瓦伦尼科夫,在政变发生前,他即将就任苏联国防部驻阿富汗控制组组长,统筹规划正规军对阿富汗的直接的大规模介入;

  苏联上将费多尔丘克,他是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过去他曾在克格勃第三局履职,在安德罗波夫的手下监禁和肃清异见人士,是非常得力的打手,可安德罗波夫出任总书记后,据说与这位闹掰了——费多尔丘克被踢出克格勃,前去执掌苏联内务部,怀恨在心——但内务部的权力依旧强大,因为它统管着全苏联的警察,这次莫斯科外各路军队能顺利开入莫斯科,并且迅速控制舆论机器,内务部警察的“向导之功”是不可忽视的。

  至于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还有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都没有出现在这份名单里,可内外消息人士都猜测,乌斯季诺夫很可能也参与其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至于佩戴一级苏沃洛夫勋章的奥尔加科夫元帅则向来对参与政治不感兴趣,应该是真的游离事外的。

  至于安德罗波夫在位期间,提拔的一批相对年轻的官员,如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还有娜斯佳.杜欣斯基等,现在不是消失踪迹,就是逃亡海外,看起来他们是这次政变的主要针对对象。

  不过外界最关注的是,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如其名,是不可能持久存在的,它的解散无外乎三种途径,一是安德罗波夫“恢复健康”,二是委员会推举个新的总书记出来,三则是该委员会在另外场政变里被推翻被取代。

  白宫的国家安全会议第一时间讨论了该委员会的构成和未来的走向,其后在联络克格勃叛徒戈尔季耶夫斯基后,对方于加密卫星电话里给出的答案是:

  “第一种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安德罗波夫总书记有75%已死,25%的可能性处在全无意识的弥留状态,他们对外公布的讯息是,安德罗波夫罹患肝癌、肾癌,伴随着昏迷休克,几乎无法再恢复健康了,病症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毋庸置疑的;第二条道路是这个委员会绝对要去做的,我认为最有可能当选新书记的是某位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老人,当然这位老人也只是个过渡跳板,最终上台的应当是列宁格勒第一书记罗曼诺夫。”

  “为什么?”布什总统亲口询问。

  “罗曼诺夫很年轻,另外他会忠诚地继续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策,这群政变者最害怕的便是改革,他们满脑子都是要将苏联巩固为一个帝国,监狱式的帝国,东欧、中亚还有非洲,他们是绝不可能放弃的,耗尽资源也要维持着苏联帝国在这里的势力范围。”

  “照你所说,这场政变就是克格勃主导的?”

  “是,苏联要进入特务治国的时代了,罗曼诺夫会被推向前台当面合法旗帜,军方的利益和特权会得到保障,而费多尔丘克上将得到的回报就是兼管克格勃还有内务部,他才是未来实质的苏联沙皇。”

  “那你说说,第三条道路呢!”

  那头,戈尔季耶夫斯基不由得怔了会,然后缓缓地回答美国总统:

  “第三条道路是混沌的,也是所有人都不曾设想过的道路,所以我无法给出回答。”

  “是的,你说的对。”布什总统也不得不承认。

  通话结束后,布什总统立即推测:这个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为彰显合法性,绝对会发布些安德罗波夫的录音,这个录音很可能是拼接的,也可能是直接伪造出来的。

  “我们要鲜明立场,将莫斯科的这场政变定性为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的,并且是不合法的!”布什立刻下了决断,“如果有可能,我们该得到联合国授权,对其政局实施软硬两种途径的干涉,还有——对苏联卫星国的怀柔策反应该要加快速度,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我们要齐心协力,击碎横亘在欧洲大陆上长达三十年的铁幕,让世界回归到以美国为主导的价值观潮流中来。”

第41章 惊人的勒索

  和白宫密会几乎同时,莫斯科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观看过索托和伪装为记者的克格勃干员的争吵影像后,签署了2号决议:“立刻将萨曼莎使团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