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08章

作者:随轻风去

夏言一边吩咐仆役准备宴席,一边与刘天和闲聊起来,“松石久镇西北,多著辛劳,实乃元勋戎臣。我向来却少有亲近,是我的失职了。”

刘天和心里就“呵呵呵呵”了,还差点下意识的冷幽默了一句:前年我任满到京师叙职过,可惜夏阁老不在京师啊。

然后又听到夏言继续说:“天子信重,两次起用我为内阁首揆,我一直想做些事功,怎奈朝中总有奸人掣肘,叫人不能得志啊。”

刘天和又想问一句,奸人指的是哪些人?

客观的说,夏言相教于严嵩,最大的区别就是还有点“政治抱负”的,而严嵩则完全没有。

或许曾经的严嵩也有一点点的抱负,但是嘉靖十七年的“称宗入庙”事件就像是一道分水岭。

在嘉靖皇帝强逼之下,严嵩被迫带头鼓吹献皇帝“称宗入庙”后,就与二十年前的张孚敬桂萼之流一样,也背负上了奸佞骂名。

然后严嵩心中仅存的抱负都被打碎了,此后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当然这一切跟即将致仕的刘天和没关系了,他就是继续听着夏首辅说话。

夏言转而又说:“近日收到消息,北虏酋首吉囊死了?”

刘天和终于能开口了,点点头答话说:“确有此事。”

在近些年的北虏势力里,俺答势力最大,而吉囊则是俺答的兄长大哥,两人共同执掌北虏右翼三万户。

但在俺答雄起之前,嘉靖初年时,寇边最凶猛的势力就是吉囊了。

只是近些年来,吉囊渐渐老去,而俺答正值壮年,所以俺答的风头渐渐才盖过了吉囊。

但兄弟两人没有内讧,俺答渡过黄河向东发展,主攻宣大方向,而吉囊则留在了河套地区,主攻延绥宁夏等三边。

所以刘天和担任陕西巡抚和三边总督时,多年来的主要对手就是吉囊,一次斩首四百的功绩也是从吉囊这里获得的。

就是因为吉囊去世,西北边镇压力暂时减轻,短期内不会有问题,刘天和才会借着机会奏请致仕,这样不至于影响大局。

就是刘天和不明白,夏言忽然提起吉囊去世,又是想说明什么。

夏首辅说话是直来直往的风格,不会云山雾罩的让别人猜,马上就说到了正题:“趁着吉囊去世,是不是有了复套的时机?”

刘天和:“……”

作为一个即将致仕的老臣子,他就是抱着不得罪人,混吃混喝的心态来的。

却不料,夏首辅居然提出了一个如此宏大的议题。

所谓复套,就是重新收复河套,恢复河套卫所,把西北边防拓展到黄河北岸。

三边防线的对面就是河套,所以作为三边总督,刘天和对朝廷关于复套的议论也是有所了解的。

两年前夏首辅就提出过复套,然后被秦中堂评价为“十赌九输的军事冒险”,然后冷嘲热讽的掐灭了夏首辅的复套提议。

万万没想到,夏首辅今日居然会旧事重提。

如果秦中堂在场,肯定又会感慨,历史的惯性真踏马的大;然后又再感慨一遍,夏师傅为什么非要作死?

刘天和猜测,夏首辅接下来会询问“胜算有几分”之类的技术性问题,所以心里就急剧的盘算起来。

无论是不是致仕,但凡还有点责任心的老臣,该给建议时也不能藏私。

然而夏言却没有询问任何技术问题,只是鼓励说:“如果朝廷决定复套,就没有人比你更适合坐镇兵部了!

毕竟放眼天下,肯定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西北边镇的情况,你就是最适合的兵部尚书。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这意思就是想让刘天和表态了,但刘天和苦笑了几声,答道:“还请朝廷慎重三思!”

也不知道是说对复套慎重,还是对兵部尚书人选慎重。

夏首辅又鼓动道:“松石你镇守西北,与河套虏骑反复厮杀多年,难道就不想一劳永逸,收取全功吗?

如此巨大的功业,若是在你手里做成了,足以让你彪炳史册。朝廷求才若渴,松石你这样的人才致仕就太可惜了。”

不得不说,刘天和颇为心动,如此宏图大业,很能诱发出激情。

略加思索后,刘天和又对夏言试探说:“不提其它,单说因为吉囊死去,就认为良机出现,可能并不准确。”

夏言诧异的反问道:“盘踞河套的吉囊刚死,按照北虏的习气,势力内部肯定要先内乱一两年吧?这难道不是天赐良机?”

刘天和耐心的分析说:“今时不同往日,北虏还有俺答这个强人在,能让一些内乱消弭。

俺答势力与吉囊势力本来就是同流同源,强势的俺答直接兼并吉囊遗留势力也很容易。

这样俺答势力更加壮大起来,对边防的压力反而要加重,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夏言却说:“这也只是你的一家之言而已,别人不见得这样想,或许真会以为这是天赐良机。”

从夏言这句话里,刘天和听出了一点弦外之音。

吉囊之死到底是不是天赐良机并不重要,只要有人比如皇帝能以为这是天赐良机,这就足够了!

然后就可以“拉风险投资”,把“复套”这个大项目启动起来。

而他刘天和,也将是项目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可以增强对风险投资人的说服力。

如此刘天和便可以彻底断定,“复套”是夏首辅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夏首辅大概想借着操弄“复套”来揽权。

针对夏首辅这个心态,刘天和心里不由得产生了质疑。如此艰难的事情,如果心思不纯,能办好吗?

夏首辅就没有想到过,如此宏大的设想,投入也是巨大的,万一办砸锅了,后果会有多严重?

刘天和一边想着,一边摇了摇头说:“看来是在下见识浅薄了,不配受此重视,朝廷还是另请高明之人吧!”

夏言有点恼火,就是为了贴近刘天和的条件,增加刘天和的竞争力,才找了复套这个议题,不然刘天和拿什么与秦德威争?

这刘天和到底是装傻,还是没意识到这件事的精髓所在?

想到这里,夏首辅便收起了先前和蔼可亲的申请,严肃的说:“朝廷用人自有法度,为人臣者若被朝廷选中,只管尽心尽力就是!

我今夜请你前来,只是事先与你通个气,你不必有太多的压力。”

这意思大概就是,你怎么想的不重要,老老实实等待组织上安排!

当然,如果你刘天和真挤掉了秦德威当上兵部尚书,那么你肯定要与秦党彻底翻脸了。

到了那时候,还怕你刘天和不投靠过来?这兵部尚书最终还是要落到夏党手里!

而且他夏言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朝廷开始筹划复套,可以将辽东巡抚曾铣调到三边去!

让秦德威后爹直接操持复套的事务,这样足以钳制秦德威了。

从夏府出来后,在回会馆的路上,长随随口问道:“夏阁老与老爷都说了些什么?”

刘天和叹道:“也许你说的对,早点抽身走人才是上策。”

京城这些大佬花样真多,真心玩不过他们。连夏言都已经这样了,那秦德威又该是何等威猛?

长随又出了个主意:“要不找张阁老斡旋一下?”

刘天和无奈道:“找他也没用!”

长随所说的张阁老就是乡党张璧,可是张璧的地位虽然不低,但却一直都是虚高,所以遇到扎手的硬点子时,也未必帮得上忙。

第九百三十一章 下面没有了

刘天和从夏言府上出来后,虽然嘴上说着找乡党大学士张璧没用,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去了张璧府邸。

虽然在今天上午的东朝房廷议上,张璧随大流辞官,但还没被批准,身份就仍然是大学士。

刘天和将夏言拉拢自己,以及复套的事情对张璧说了,张璧也是有点吃惊,没想到夏首辅还是不死心。

只能说,首辅掌握的资源就是多,总能找到另一个发力点。

当然张璧也明白,刘天和找到自己这里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去和夏首辅打擂台,而是请自己对秦党传个话。

于是张璧便安抚说:“你且放心,秦党那边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你是被赶鸭子上架,他们应该能明白。

等明日我去文渊阁入直时,与张潮说清楚就行了。”

说到这里,张璧忽然又叹了口气,“如果复套能成,我大明边防形势极大改善,该有多好?”

刘天和也沉默了片刻,答话说:“复套这件事,抛开投入不谈,大概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就是在黄河以北站住脚,第二个关键更重要,就是能在黄河以北扎下根,并且长久的持续下去。”

然后刘天和又指了指两人的白头,“所以复套并非一两年就能定局的,我们这样不知还能活多久的老人,还能奢谈什么?”

人活一辈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遇的,只能空留遗憾了。

张璧摇了摇头,顿时没了谈兴,夜色夜深了,刘天和就此告辞。

在廷议消息传递给刘天和的时候,廷议的主角徐世安徐千户被锦衣卫官校押着穿过西内门,泛海来到西苑仁寿宫,然后就被扔在宫门外等待了。

仁寿宫的南边就是无逸殿,秦德威南下后,司礼监文书房就搬到了无逸殿西厢,与军机处对门。

当司礼监掌印秦太监昂首阔步从无逸殿出来,走到仁寿宫门外时,从东朝房过来的锦衣卫官校连忙迎上去,低声禀报着廷议情况。

向来很少表情外露的秦太监越听越惊讶,微微有些瞠目结舌,看向站在宫门外的徐千户。

心中不由得暗叫一声,此子恐怖如斯,断不可留!趁早送出京师去,方才能安心!

以秦太监对秦中堂的了解,也能猜测出秦中堂派徐老三这混球为代表上京的原因。

其实这思路的精髓就是,“浑身是破绽后就没有破绽”了。

在当前这个环境下,无论派谁到京师,都要接受最挑剔的“审视”,都要被各种针对。

再精密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还不如派一个四六不懂的混球过来,反套路一下。

就算被处罚了,徐老三官职也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千户而已,被罢官了又能有什么损失?

可是秦太监虽然猜到了秦中堂的思路,但却没猜到徐千户的“能力”居然如此出众。

现在秦太监有点纠结,这个徐千户朝见皇帝,会不会又出点问题?

要不要找个借口向皇帝进言,把召见徐千户这事儿取消了。

本来秦太监就是出来晃一圈,听听消息然后走人的,徐老三还不配让他来引见。

但是知道了徐老三的能力后,秦太监就吩咐道:“你们先等着,我亲自向陛下奏报。”

此时嘉靖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仁寿宫正殿,其他大部分妃子都被打发走了,只留了方皇后在这里。

反正嘉靖皇帝现在完全无法“采阴补阳”,留着女人只会看着心烦。

而方皇后还留在仁寿宫,是因为皇帝提不起笔,所以方皇后负责代替御批,继续挂着摄政的名头。

这也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他现在动弹不得,又不愿意多见外人,能近身者就那么几个人。

所以嘉靖皇帝又担心自己困于深宫,成为太监的傀儡,所以又让方皇后代替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