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09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太监进了正殿时,屏风没撤掉,说明皇帝今天不想晒太阳。还有国师陶真人被赐坐在旁边,估计是刚才正在讲经。

秦太监就隔着屏风奏报道:“南京留守右卫千户徐世安奉秦德威之命,在宫门外请圣安。”

“传!”嘉靖皇帝下旨说。

召见徐世安本来就是嘉靖皇帝主动的,因为秦德威是第一个给他直接送银子的大臣。

所以因为父母宗庙陵墓事务和修仙而缺钱的嘉靖皇帝觉得,应该召见徐世安以示鼓励。

秦太监假装犹豫了一下,然后进谗言说:“秦德威此人进献银两心术不纯,陛下何必如此厚待?那徐世安只不过一个小小千户,又有什么福分得以见天颜?”

嘉靖皇帝没表态,熟悉皇帝的秦太监知道,这是让他继续说。

“徐世安故意表现出被夏首辅惹怒,然后才假装一气之下将银两送进内库,这就是心术不纯!给皇上进献银子还想着找借口!”

嘉靖皇帝咳嗽了几声,开了金口说:“若非如此,怎能安安生生的将银子送到内库?

又怎能杜绝朝臣争议,让朕得以清净?所以也算是秦德威有心了,这叫会办事。”

秦太监:“……”

所以看一个人顺眼时,真是什么理由都能自动帮他找好。

秦太监是懂谗言技巧的,即便真想进谗言,这时候也不能再说话了。

没奈何,秦太监只能眼看着其他太监出去,把徐千户引进来。

还好徐世安面如纸色,身上战战兢兢的,让秦太监稍微放了点心。

知道害怕就行,在嘉靖皇帝面前还要混不吝就是找死了。

皇帝随口问了几句,但徐世安结结巴巴的,话都说不利索,这又让秦太监暗骂,真是狗肉上不了席面。

嘉靖皇帝看在十万两巨款的面上,没有为难徐世安,“听说尔在京师横行肆意,对朝中大臣亦无敬重,为何今日如此畏缩?”

徐世安很想说,因为惹到了其他别人,秦兄弟都能罩得住啊,但若触犯了皇上,那秦兄弟也救不回来了。

最后稍微修饰了一下说:“臣即便远在东南,也深感陛下神威震慑,他人不能与陛下之万一相比!”

嘉靖皇帝难得笑了笑,“听说尔想要超升指挥使,朕就赏你了!”

徐世安大喜,这次京师真不白来了,连忙谢恩,以后他就是徐指挥了!

又听到皇帝继续说:“反正你们南北徐家已经有了两个国公,家族里恩赏的指挥使一堆,再多你一个也不算什么。”

徐世安无语,只能默默听着。难怪秦兄弟私下里说,皇帝为人有点刻薄。

觐见到此就结束了,徐世安出了宫后,快马加鞭直奔坊司胡同。

这一天来的经历实在太刺激了,需要在美人身上压压惊!

其它国家大事、庙堂风云与他徐老三何干?都是秦兄弟那种人操心的事情。

及到次日,天色蒙蒙亮时,徐老三还在抱着美人呼呼大睡,而苦逼的大学士们则已经穿衣出门,来到文渊阁上直。

张璧来的最早,等张潮也到了后,赶紧与张潮说起刘天和的事情。

然后提醒说:“首辅欲再议复套之事,借此谋取兵部尚书也!”

张潮此时也没什么办法,首辅想要提议点什么,别人哪里拦得住?

便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先看看看陛下的意向,再做打算。”

此后夏言就到了,张璧和张潮就停住了对话。

夏首辅看了一圈众人,冷哼道:“我将昨日廷议结果,面奏给皇上,诸君可有愿意同往的?”

没人应声,夏言就拿着札子,径自去了。

这不是夏首辅第一次来西苑仁寿宫求见,前几次都没有得到召见,但夏首辅今天还是来了。

他就不信了,皇帝还能永远不召见他这个首辅?首辅可是大臣的代表,难道皇帝永远不与大臣接触了?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皇帝越是不愿意见到外臣,越是说明觐见机遇是多么宝贵。

如果他夏首辅成功觐见皇帝,岂不说明他就成了外臣里特殊的一个?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今日仁寿宫门终于对夏首辅打开了。

在大太监黄锦的引领下,夏言来到了阔别两年的正殿。就是还隔着一层屏风,让夏首辅不能直接面见天颜。

屏风旁边是国师陶仲文和司礼监掌印秦太监,夏首辅对此没有太在意。

此后夏言连忙奏报了昨日廷议情况,然后又再提起了“复套”大计。

随后慷慨激昂的说:“如今盘踞河套的酋首吉囊已死,这部北虏必将有内乱纷争,所以是复套的天赐良机!

若想成功,首在用人得当,兵部尚书人选尤为重要!刘天和相较秦德威,镇守西北二十余年,对三边以及河套极为熟悉。”

“你说复套?”嘉靖皇帝也没料到,夏言回朝后,居然提出这么大一个项目:“前年已经议过,为何旧事重提?”

夏言又劝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陛下心怀千秋大业,收复河套才能匹配陛下的声威!

如今河套酋首吉囊死掉,而另一酋首俺答正向东而去,河套方面是虏情最虚弱的时候!

正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了现在,以后不知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嘉靖皇帝现在大概没有精力进行沉思,只是答道:“此事重大,朕三思后再定。”

夏言也不着急,现在只要拖住就算是胜利。

要不然就得立刻下旨任命秦德威回朝兼兵部尚书了,想挽回都来不及。

大概这几天再多劝皇上几次,皇上就会倾向自己意见了,夏言心里想道。

如此今日这场首辅进奏言事,就算到此结束。

嘉靖皇帝忽然急不可待的对陶仲文说:“真人你继续讲!方才那准提道人说此宝与我有缘,下面呢?”

还没有走的夏首辅疑惑不解,皇帝对陶老道说的是究竟什么东西?

他知道,陶老道经常对皇帝谈道论法,但是“准提道人说此宝与我有缘”是什么典故经义?

他夏言也是博闻强记的人,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典故。

作为首辅,对皇帝的任何动向都必须要注意,所以夏言就没走了。想着多听几句,反正看起来皇帝也不介意别人听道法。

陶真人心里默默叹了口气,万般无奈的对皇帝答道:“下面没有了。”

秦太监和黄锦一起轻轻皱了皱眉头,感觉有被冒犯到。

嘉靖皇帝的声音很不爽,喝问道:“朕要听的东西,怎么就没有了?”

陶仲文真的很无奈,皇上苏醒后,终日精神萎靡闷闷不乐,他就尝试着拿出了秦德威给他的半本《洪荒纪》,用来给皇帝解闷。

却没想到,皇帝还真上头,如今陶真人也只能极力解释说:

“秦德威当初着手编纂这本《洪荒纪》,还未能完本,就出镇东南去了。所以并非臣有意戏弄皇上,现在此书确实就只有一半。”

夏言继续迷惑不解,《洪荒纪》又是什么东西?是新出的道法之书?

更让夏首辅不解的是,这书为何能让皇帝如此沉迷和上瘾?如此迫不及待的要继续听讲?

还没等夏首辅想明白,就又听到嘉靖皇帝说:“内阁草诏!如果东南布局已经完毕,就让秦德威早日滚回来,把下半部写完!”

权最重的宣大总督的都是时设时撤,难道浙江巡抚兼浙闽总督还想干一辈子?

秦太监作为司礼监掌印,提醒皇帝说:“诏书上不好如此写。”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说:“召秦德威回朝廷,以武英殿大学士加军机处大臣兼兵部尚书!”

这个转换有点快,内阁首辅夏言一时间愣住了,到底是什么情况?

秦太监带着嘲讽眼神,对夏首辅说:“夏言你为何还不接旨?”

夏首辅不得不上前接旨,又恍恍惚惚的走出仁寿宫,准备回文渊阁起草诏书。

在宫门外,他遇到了前来上直的锦衣卫官陆炳,忍不住问道:“皇上最近听的《洪荒纪》是什么?据说是秦德威所著述?”

说到这个,与秦德威有点小小恩怨的陆炳也不很爽,没好气的答道:“是一本小说!写什么洪荒天道和仙妖神魔斗法的!”

夏首辅:“……”

这踏马的是什么昏君?“复套”这样的军国大事,竟然还没有一本小说能打动皇帝!

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之将走

当朝廷的诏书送到宁波时,秦德威叹口气,自己这次督师的任期又快结束了。

以大明制度的尿性,权力如此之大的封疆大吏,能让自己当一年也不错了。

这一年时间,趁着皇帝昏迷无人制衡自己的窗口期,在东南海禁问题上捅了个大口子,并且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初步完成了一些新的布局。

将海上贸易从豪族垄断走私,变成了官府监控民间自愿,建立了类似于盐业经销的体系,并让嘉靖皇帝尝到了甜头。

对于开始猖獗的倭寇问题,采用了经济和军事两种手段结合的方法,充分调集各方积极性。

虽然还没有完全杜绝倭寇,但经过打击后,危害程度已经比近几年小多了。

现在七月份,已经过了倭寇到来的高峰期了,起码今年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

任何改革改良或者开创性的制度,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成熟的,一年时间能做到如此地步也很不错了。

如果能多给秦中堂三五年时间,各种初现端倪的架构设计可以更稳固和完善。

现在秦中堂需要考虑的是走人之后的问题了,必须要避免人走政息人走茶凉的问题,把自己的改良继续进行下去。

这时候幕僚吴承恩走了进来,对秦中堂询问道:“听说老师任期要结束了?”

秦德威知道,吴承恩是代表幕府所有官吏来问的,便如实答道:

“大约两个月内,新督抚就会抵达,而本中堂则要启程回朝,幕府所有官吏全都听凭自愿。

愿意留下等待新督抚的就留下,愿意重新选官的的,我向吏部举荐。”

然后秦德威就好奇的问了一句:“你作何打算?”

吴承恩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两三年跟着秦老师积攒了不少功绩,自己也没有进士功名,去别处没什意思。

不如继续在秦老师身边抱大腿,熬到嘉靖二十三年会试,若能通过大腿考中进士,那就直接带着功绩起飞了。

所以吴承恩坚定的说:“学生我从老师这里受益良多,愿意继续追随老师!”

秦中堂点了点头,很欣慰的说:“我没有白教导你这些年啊,既然继续跟着我,那么你从现在开始,把手头工作先放一放,再把《洪荒纪》重新拾起来,继续往下写吧!”

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