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04章

作者:随轻风去

那方皇后又是几个意思啊?秦中堂总感觉,这皇后像个苦求不得、因爱生恨而黑化的反派了,这也太快了。

只能说,秦德威这个外朝既得利益权臣,对宫里近乎变态的生存环境没有切身体会,对宫里女人缺乏安全感的焦虑缺少共情。

等秦德威回过神来后,又对方皇后说:“如今太后总摄宫务,不如奏请太后定夺!”

这也是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话,方皇后法理上的地位太高,臣子也不好硬拗,请个身份更高的来对冲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方皇后有点生气的说:“你秦中堂只知道有太后吗!我们夫妻之事,不劳伯母过问!”

秦德威毫不客气的说:“天家的家事与国事,本就是混为一体,并非娘娘一家之事也!”

众人原以为方皇后会继续抗拒时,却不料皇后停了下来。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个太监飞奔着跑了过来,对方皇后叫道:“奏报娘娘!老娘娘那边出事了!”

太监宫女口中的老娘娘,往往指的就是太后、太妃之类的人物,但现在都知道特指张太后。

那太监又详细奏道:“刚才数十宫人围聚在慈庆宫门口,不停的吵闹叫嚣!

随即又有数名宫人,持棍棒在慈庆宫前庭乱打乱砸,然后趁乱逃走!”

众人齐齐大吃一惊,幺蛾子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这都叫什么事情?

不至于因为皇帝昏迷,宫里缺了权威,秩序立刻就崩坏成这样吧?

那人又答道:“听闻太后出山后,要处置近十年所有服侍过她的宫女太监!以怠慢圣母的罪名,要处死一大批!”

众人这才稍稍明白,难怪宫人会暴动闹事,都要面临被处死的危险了,谁还在乎什么秩序?

大家都知道,张太后在此前这些年,过的非常“艰苦”,待遇比冷宫都不如。昨天大臣去请太后的时候,也都亲眼看到了。

所以太后心怀愤恨,要发泄怨气,要报复此前虐待自己的宫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在场的人也不会傻到,以为宫人暴动就是自然发生的,肯定也有人推波助澜。

以张家人的性格和做派来看,张太后残酷报复的心思也多半不假,所以才会给人推波助澜的机会。

如果那些大批处死的传言都是真的,那么这老太后的报复心也太强了。

或者说,这太后实在没有“讲大局保稳定”的意识,非常时期不先稳住局面,却急急忙忙的先搞清算和报复,结果惹出了是非。

听了太监传报消息,严嵩连忙问道:“太后何在?太后安然否?”

别踏马的太后跟皇帝一样,也被宫人反杀,那就搞笑了,大明朝廷也会成为后世笑柄!

那太监又回话说:“司礼监掌印张公已经前往慈庆宫弹压局面,老娘娘除了略受惊吓,无有它事!”

听到太后没事,众人这才齐齐松了口气,无论是那一边的。

皇帝突然昏迷不醒后,如今局面已经够混乱够混沌了,大家都不想更乱了。

众人还在琢磨这事的意义与后果时,方皇后却道:“既然伯母那里出了变故,只怕难以分心,就不必再去烦扰了!”

别人当然也听得懂,皇后暗示的就是,张太后遭遇了这样的事,颜面尽失反而是小事,往大了说,说明她老人家完全镇不住场子,还有什么权威摄理宫务?

根据经验就能判断,一个不能服众的人,还要强行搞管理,只能是麻烦制造者。

想到这里,秦德威久久无语,事儿虽然都是刚刚发生的,但恍恍惚惚的既陌生又熟悉。

如果说,把嘉靖皇帝抬回乾清宫这个问题可以称之为“移宫”的话,那么张太后门庭被宫人持棍棒打砸,算不算“梃击”?

那可真成三缺一了,别等过一会儿或者一两天,又冒出个“红丸”吧?那史上的明宫三大案可就真在嘉靖二十年齐活了!

只能说,自古套路得人心,花样还是那些花样!

念之所及,秦中堂不由得开口吟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众人诧异的望了眼秦中堂,这会儿突然吟诗是什么意思?而且还不是原创!

站在上面的方皇后忽然叱道:“秦德威!你有话就说!”

秦德威没管别人,对方皇后道:“如今宫中府中全都是多事之秋,太后又难以兼顾里外,臣恳请娘娘处理宫务时镇之以静,避免再生事端。”

方皇后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足足等了三年,终于等来了这个老相识大权臣对自己正眼相看的态度!

“秦先生的话甚为有理,是本宫草率了。”方皇后迅速接上了话,主动示好说:“皇上暂时还是安置在仁寿宫吧。”

秦德威又顾左右说:“太后看顾太子监国,确实难以兼顾宫务。而娘娘身为国母,本来就是后宫之主,正可摄理宫务。”

严阁老:“……”

刚才你们之间的剑拔弩张,都是幻觉吗?

原本还期待着皇帝“移宫”,现在看来,根本就不该对皇后抱有任何期待!

秦德威继续提议说:“还有,皇后之父按礼数本该封爵,今次皇后又有救驾之功,朝廷不封其家人也说不过去,我看应该赐爵。”

众人愣住了,秦德威这滑跪的速度实在让人猝不及防,究竟是你秦德威太快,还是早与皇后有默契?

秦德威还能说什么,一个差点就把三大案凑齐的女人,那就真不能再小看和无视了,没必要继续去惹她啊。

不过主动放弃移宫,说明还有救!女人嘛,哄就完事了!

方皇后大袖里的双手一直紧张的握成拳头,如今手心里都是汗水。今日终于知道,怎么跟秦德威这种人打交道了。

自身没有影响力和价值的话,是求不来这种人的施舍的!轻轻打一鞭子再给个甜枣才是王道!

第八百三十一章 外战不外行

在仁寿宫,把方皇后这边平稳下来后,几位大臣又向东回到文华殿去,来回奔波虽然幸苦但也无奈。

等回到文华殿后,发现里面情况与刚才相比,又有些不同了。在宝座上居中而坐的不是太子了,而是变成了张太后。

而皇太子则在宝座下方,与大臣们东西对立。

这个场面看起来很不对称,一边只有皇太子一个人,另一边则是一群大臣。这样太子占据了一半空间,大臣只能占据另一半。

但也没法,礼法上只能这么站位。还好朝会典礼已经结束,一些不重要的大臣已经被“退场”了,所以只剩一半空间也还够用。

众人又偷偷抬眼看了看宝座上的张太后,发现这位老娘娘怒容满面,显然很是生气。

大家对此可以理解,刚才都听说了,宫人在慈庆宫闹事,还有持棍棒打砸的,无论换成是谁,也要气炸了。

而且也能猜得出张太后刚才因为“梃击”气不过,就跑过来寻求“支援”了。

老太后估计也是没办法,看起来宫里没有“听话”的,就跑到这里寻求朝臣支持了。

但说实话,大部分朝臣对宫里的破事其实兴趣不大,看待宫里问题和看待“狗咬狗”差不多。

只要不影响到国家社稷的稳定,不影响到朝廷的权力运行,没有大臣愿意管宫里的破事。

见辅政大臣从仁寿宫回来,张太后酝酿了半天的情绪,终于发作了出来:

“昨日哀家才应朝臣之请,出面监护太子,今日就有不肖宫奴,在慈庆宫聚众倡乱,简直骇人听闻!

这不只是哀家受辱,也是公然污损朝廷体面!”

张太后上来就先发了一同脾气,可能是为了引起共情,但面对一群官僚机器,并不算成功。

众大臣老神在在,象征性的跟着首辅劝了几句“娘娘息怒”。

这事怎么说呢,太后你老人家刚刚重新得势,就想着立刻开展残酷报复,遭到反弹也不能全怪别人。

现在你老人家都跑到这里向大臣求助了,说明你老人家也明白,你在宫里并没多少支持者啊。

然后张太后才说出了真正的目的:“此事必定有人组织串联,必须追查到底,寻出真正元凶!”

谁都听懂了,张太后这是想借助文官的力量,对宫里的势力施加压力。

但大臣们还是老神在在,没有热血沸腾出来大声支持的。

原因有两个,第一还是刚才那句话,外朝大臣一般不会对宫里的破事感兴趣,既吃力又不讨好。

说得更极端一点,就算你张太后人没了,无非就是换个人来,又能对国家政务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第二就是,从大局稳定角度,这事还是不要那么细究了。

弘治正德朝,你张太后是后宫之主,宫里都是你的人,可如今嘉靖皇帝都已经登基二十年了,宫里的人早都换血了。

因为先前嘉靖皇帝的态度,可以说目前宫里能上台面的人,全都是反张太后的,根本就没有张太后的支持者。

在这种“满宫皆敌”的局面下,你张太后还想搞追查到底,还想往深里去挖掘,必然会引起大混乱。

如果宫里乱了,肯定又要连累朝廷由不得安生,又是何苦来哉?

人生难得糊涂,应该犯糊涂的时候,还是犯糊涂好了!

不是每一个政治性的案子,都要查清楚的,不然史书上也不会留下那么多谜案了!

其实司礼监诸太监们也在场,但同样很有默契的不做声。他们大都是嘉靖皇帝的从龙之臣,你张太后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张太后看着一干装聋作哑的大臣,只感气抖冷。

她此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二十年前选错了人,导致今日竟然连一个心存正义的人都没有!

因为还心存正义的人,都已经在过去二十年里,陆陆续续的被赶出了朝堂!

现在充斥朝堂的,都是什么嘉靖男儿、青词阁老之流!

正当张太后愤世嫉俗的时候,忽然有个位置很靠前的大臣站了出来,朗声道:“太后受辱,臣等感同身受,岂能姑息纵容?理当一查到底,深究元凶!”

终于听到了想听到的声音,张太后欣喜的顺着声音看去,却见说话的人是某位嘉靖男儿……

其余大臣则都惊诧莫名,你秦德威真吃错药了?

昨天张太后还对你秦德威言而无信,差点就把你排除出辅政,你今天怎么又开始舔上了?

张太后虽然也觉得这事可能不靠谱,但实在没有别人搭腔了,只能顺着秦德威的话往下问道:“如何追查?”

秦德威奏对说:“宫闱之事,外臣多有不便,故而只能委派内监追查!”

张太后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太虚了,太不实在了,没有一点实际内容。

所以张太后就逼问道:“你就说该由何人负责此事!”

众人以为秦德威仍热会继续打太极时,秦德威却在司礼监诸太监里扫了几眼后开口道:“既然娘娘让臣来举荐人选,臣就斗胆推荐鲍忠!”

张太后暗喜,等的就是这种话,这样才是施加压力!

如今司礼监诸太监里,除了更多精力放在东厂的秦福秦太监,鲍忠算是仅次于掌印张佐的高级太监了。

换句话说,如果张佐去世,能接替司礼监掌印位置的人,理论上不是秦福就是鲍忠,鲍忠因为也是兴王府出身,可能性比秦福还大一点。

猛然听到秦德威点名,鲍太监婉拒道:“我一直管着司礼监文书房,做的是文墨事情,对宫中实务并不熟悉,只怕难当此任。”

在他的认知里,当前局面复杂混乱,最大的靠山皇帝昏迷不醒,小心谨慎明哲保身才是王道,趟浑水这种事还是不要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