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05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也没与鲍太监过多纠缠,直接又说:“此事关系重大,非大珰负责不可。

既然鲍太监谨慎不出,那就请秦太监出面吧!”

秦太监微微惊讶,这小王八蛋居然没任何提起剧本,现场就开始突然袭击了?

接还是不接,这是一个问题?秦太监在短短瞬间,闪过了好几个分析,决定暂时应下来。

但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也没等秦太监出声,一号太监、司礼监掌印张佐却发言了:

“刚才秦中堂也说了,此事干系重大,那还是由我们司礼监负责追查好了!”

众人听完张佐的话,顿时觉得“我们司礼监”这几个字意味深长,就仿佛严阁老嘴里的“我等阁臣”一样。

秦太监名义上挂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务,但主要差遣却在东厂,张佐说的“我们司礼监”,隐隐然有排除了秦太监的意思。

其实张太监的本意是,随便找个能上台面的太监,象征性的查一查就完事了,谁来负责无关紧要,反正也不会出结果。

而且张太监也不想有什么结果,万一追问到张太后前几年受虐待的事情,然后深究起来,那他这个司礼监掌印说不定就会被要求对此负责。

总而言之,别人无论是谁负责追查,大概是没有结果的,但如果由秦太监来负责追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执掌东厂的秦太监,是绝对有能力搞七搞八的!而秦太监与自己又不对付!

所以张佐才会抢在前面,扛下事情,表面代表“司礼监”。其实就是宁可自己把事情管了,也不能交给秦太监。

秦太监刚想开口反击,却见所有的人眼神都飘向了秦德威,并没人看自己……

秦德威也不负众望的没有客气,直接就反问:“张太监你确定想要负责慈庆宫遭遇梃击之事?”

这是别人第一次听到“梃击”这个词,也不知道秦德威怎么想出来的。

张太监冷笑道:“司礼监帮着皇家总理宫中事务,何事不可过问?我作为司礼监掌印,由我来负责追查有何不可?”

秦德威立刻指责说:“不得不说,张太监你这站位不对,完全丧失了原则!”

张佐作为司礼监掌印,地位相当于外朝的首辅,当即训斥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没话说了就闭嘴!”

秦德威先是朝着某个方向拱了拱手,然后才开口道:“皇上尸骨……啊不,尸厥不起,凶手虽然当场捕获,但还没被审问定罪处刑!

而这些事,本该由你这个司礼监掌印直接负责!

皇上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所以关于皇上的事情,只能由你这个司礼监掌印专门负责,别人都不够格!

而你张佐却不思报答君恩,只想着分心负责处理太后这边的的事情!岂不是站位错误、丧失原则?

我就想问一句,你张佐心中到底还有没有皇上!”

张佐:“……”

因为制度原因,宫里大太监自成体系,很少与秦德威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见太监圈的一号人物、张佐张太监被秦德威怼的哑口无言,其他文臣都是看热闹心态。

还有加油不怕事大的文臣,暗暗里给秦德威鼓劲,你秦德威总不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吧?

却又听到秦德威补充了一句:“你这种行为就和那些妄图逃离无逸殿的大臣一样,实属忘恩负义,是非不明!”

严阁老:“……”

一时间有点冷场了,秦太监这才慢慢悠悠的站了出来,很有大局观的对张佐说:

“张爷你是司礼监掌印,要担起更重要的责任,皇帝那边必须由你去。其他些许小事,还是由我帮你分担好了。”

张太监很想说,就皇上被宫女刺杀那事,有什么可查的?

凶手已经就擒,动机十分明晰,审问就是走个过场而已,然后并禀报皇后和太后,最终全部处死就完事了!

但越是清楚明白的事情,越是没有什么操作价值啊!只有能暗箱作业的事情,才具备操作空间!

比如太后慈庆宫被梃击的案件,比起皇帝被宫女刺杀,如果开动脑回路,更富有想象力。

想到这里,张太监狠狠的瞪了眼鲍忠,你刚才为什么要婉拒?如果你答应了下来,哪还会让秦太监趁虚而入?

秦德威假装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不知朝廷还有多少事情要议论,不要在一件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

追查慈庆宫梃击之事就这么定了,就让秦太监来负责!”

不少官员眼见这一幕,不禁对秦德威暗暗佩服,这秦中堂外战也很威武啊,连大太监都能摆布起来。

竟然在殿上当众给大太监们安排工作,而这帮大太监最后居然全都只能照做。而且因为职业需要,向来对大臣不客气的东厂秦太监居然也服帖听从了。

而且秦中堂这么安排,也算对得起太后了,不然慈庆宫梃击案,不知道要被踢皮球踢到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左都御史屠侨站出来对太后奏道:“还望娘娘稍安勿躁,如今宫廷有许多方面尚未理顺,故而容易产生混乱。

当务之急除了追查各项宫案之外,还应画好各方面规矩,形成定制,然后才有方圆!”

没等太后回应,秦中堂却很诧异的先问道:“你屠总宪要给宫廷立什么规矩?”

屠侨没搭理秦德威这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话,继续奏道:“臣熟思过,当务之急大概有三条。

第一条,宫务到底该有谁主摄,听说方才秦德威提议,娘娘让出宫务,交由方皇后,是否为定例,还请娘娘明确。”

听到这条,张太后脸色就有点变了。

屠侨继续说:“第二条,辅政大臣虽然名义丁下,但如何辅政,当有具体章程细数,另外辅政大臣该在何处入直,还请早日明确。

第三条,太子天性仁孝,如今皇上不豫,是否应该让太子移居无逸殿,也好就近侍奉皇上,以彰示孝心。”

虽然屠总宪这三条明着是对太后奏的,但大家还是看向秦中堂……

无论如何,先看看秦中堂的反应,总不会错的。

反正大明朝就是这样,任你权位多大,总会有人针对你的,这就叫“言路畅通”。

无论秦中堂也好,严阁老也好,都是堵不住的。

秦德威却看向另一边的六岁皇太子,高声道:“东宫年纪尚小,体力柔弱,临朝视事万万不可太久!

今日从清晨至今,时间已经太长了,我秦德威担忧东宫身体有疲劳损伤,斗胆请诸公就此散去!

不然稍有差错,又是国本动摇!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众人:“……”

秦中堂外战不外行,内战更不外行啊。

太子监国的第一次朝会,就这么被秦中堂强行叫停了,仿佛一场朝会什么大事也没议论。

第八百三十二章 舍我其谁

明眼人都看得出,左都御史屠侨这三条,虽然就提了一次秦德威的名字,但其实全都是针对秦德威来的。

第一条,提出宫务问题就不用说了,明晃晃的就是挑拨张太后和秦德威之间的关系。

第二条,提出要讨论辅政大臣工作流程细节,以及办公地点的问题,完全针对秦德威独霸文渊阁来的。

第三条,提出太子是否可以移居无逸殿,其实就是第二条备选方案了,根子还是针对秦德威。

大家还以为秦中堂要花样百出的反击的时候,都准备好了观摩和学习的时候,没想到秦中堂直接掀了桌子,以太子健康为理由,要求退朝散场了。

就是屠总宪本人一时间也愣住了,他在官场干了几十年,真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这些议题都是他精心准备,与严阁老通过了气的!

除了第一条是刚刚收到风,听说秦德威在西苑提议方皇后摄理宫务后,现场临时加上的。

另外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堪称是环环相扣,挤兑着秦德威要么认了第二条,要么认了第三条,总有一款适合的。

如果你秦德威还是极力主张忠义,要求阁老们继续值守无逸殿,就近侍奉皇帝。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忠孝不分家,皇太子是不是也该尽孝心,移居到西苑,就近侍奉皇帝?

这样的话,阁老与皇太子就靠近了,霸占文渊阁的秦德威反而距离皇太子远了。

如果不想这样,就要放弃绝对忠义的理论,放开文渊阁,让其他辅政大臣回文渊阁办公。

在屠侨的预想中,这样的双保险方案应该能堵死秦德威的回旋余地,让秦德威的最擅长的狡辩难以发挥作用!

但他却万万没想到,秦德威应对的态度居然如此简单粗暴,丝毫不讲究技术含量!直接不予讨论,一张口就说散会!

可能秦中堂天生有嘲讽脸,顿时把屠总宪的怒气槽拉满了。

你秦中堂太看不起人了吧?凭什么对别人都是百般激辩,对他屠侨却连个基本的敷衍都懒得有?

但屠总宪没有直接反击,甚至都不看秦德威,只盯着首辅翟銮。

这意思很明显,提议要退朝的秦中堂又又又侵夺你首辅的权力了!

不知道你翟首辅是否能忍得住,如果换成我,那绝对不能忍啊!

翟銮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皇帝清醒的时候,你秦德威依仗恩宠很嚣张,如今皇帝昏迷不醒了,你秦德威还这么嚣张!

于是翟首辅当场就做出了反制,霸气十足的对礼部尚书张潮说:“礼制上的事情,还是张尚书来说吧!”

大概也是摸到规律了,每当朝会廷议因为秦德威出现僵局时,就请张尚书出来救场。

张老师很无奈的站了出来,说了句公道话:“事情没议论完,怎能散去?”

秦德威义正词严的说:“当今东宫健康最为关键,天子已经不豫,东宫若稍有问题,就是社稷动荡!

所以没有什么比东宫身体更重要,谁敢忽视东宫身体?

况且今日这些议题又不是什么迫在眉睫、十万火急的大事,有什么必要一定要现在议定?”

说完后秦德威犹嫌不足,又补充了一句:“再说真要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自有军机处处置!”

涉及到太子身体健康问题,和“忠诚”一样,又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政治正确”,谁也不能说这不重要。

张老师还是很公道的说:“即便顾念东宫身体,也不能不议事,不能不让人说话。”

秦德威叹了口气随口说:“屠总宪作为朝议上的新人,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啊,多研究些问题,少议论些主张啊。”

屠侨:“……”

你秦德威有完没完?一年前说自己是新人,一年后还是说是新人?

秦德威忽然又道:“屠总宪往常表现就挺好,为何今日突然大发议论,分条列目的提出主张?又为何突然对辅政问题生了兴趣?”

这看起来像是句废话,但众人也都知道,秦中堂很少说毫无目的的废话。有些聪明人稍加琢磨后,顿时就品味出内涵了。

这可是浙党大佬屠侨自从去年入朝以来,第一次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主动提出主张!而且受益者是同乡张邦奇!

过去参加廷议时,屠总宪一般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说几句话,很少表达自己主见,一方面是总被秦德威嘲讽为新人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求稳。

而今天屠侨发声,经过众人琢磨过来后,忽然有点立杆亮旗的意味了。毕竟浙江作为科举强省,在高层不能没有代表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