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94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督师拍案道:“这水分也太大了!”

原本以为可能会是个数百人的大案,没想到规模缩水了几十倍,简直岂有此理。

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只能让手下们继续去抓人。

十几个信徒也敢称祖师,白莲教就是这样,组织很零散,信徒碎片化,或者说很少有统一的大规模组织。

就算抓了一个“祖师”,那同地区还有好几个祖师,反正前后几百年始终清剿不完。

但这样的散装情况,也导致白莲教造反能力实在一般般,与黄巾、太平等比起来差得远了。

等秦德威用完早膳,却又见仆役王大来禀报:“那刘知府又来了!”

秦德威有点意外的问道:“他来做甚?”

王大答道:“听他口气,仿佛对老爷极为感激,很有想投靠的样子。”

秦德威起身来到会客花厅,吩咐将大同刘知府带进来。

果不其然,刘知府上来就行了个大礼,感激涕零的说:“督师大恩大德,下官铭感五内,不知该如何报答了!”

秦德威皱了皱眉头,感觉这知府巴结的太过了,什么大恩大德?至于如此吗?

自己只是一个主要方向在于军务的总督而已,又不直接管着刘知府。

刘知府察言观色,可能也觉得自己过火了,而秦督师也没理解自己意思,又连忙解释说:

“下官行走官场多年,从未见过有如督师这般办事英明果断的人物!故而一时情不自禁,还请督师勿怪!”

于是秦德威终于明白,这刘知府激动在哪里了。

前晚刘知府刚给自己送了礼,自己昨天就把朱充灼给彻底“办”了,所以刘知府就产生了些许误会。

大概在刘知府的心目中,他秦督师真是极品讲究人,收了礼就真给办事,而且还办的利利索索毫不拖泥带水,真乃最优质的上官。

而且刘知府还根据官场经验判断,通过这次成功“交易”,知府和总督之间已经建立了信用,关系可以更进一步了,可以有更多可能了。

想到这里,秦督师就有点腻歪,不客气的呵斥道:“你闭嘴吧!本督师查获朱充灼谋逆案,乃是为国除奸,别无它意!”

别拿你那套腐朽肮脏的官场文化,来胡乱解构别人的正义举动!

刘知府连忙应声道:“是,是!督师说得对,只是为国除奸而已!下官肤浅了!”

对于这样的“官场老人”,纵然是伶牙俐齿的大喷子秦德威,也真骂不过。

便只能挥了挥手,不耐烦的说:“如果没有其它事情,退下吧!”

刘知府赶紧又开口说:“其实下官此次前来,是因为听说督师想派兵烧荒……”

秦德威脸色瞬间严肃起来,拍案喝道:“你一个知府胆敢窥测军机!你又是从哪里得知的?”

这踏马的岂有此理啊,自己昨晚只亲口对巡抚和总兵说了烧荒的“意图”,怎么今日知府就知道了?还能不能保密了?

刘知府连忙叫道:“督师勿要生恼!今日巡抚命下官筹备粮草和军需,下官从巡抚口中偶尔听了一句,说是为烧荒出兵所用。”

官场上的细节都很有内涵,秦德威顿时就想到,史巡抚这是故意透露给知府烧荒的信息?

他不信这是失言巧合,但这能说明两点,第一史巡抚和刘知府应该是一伙的;

第二刘知府来找自己,说不定也代表了史巡抚的意志,肯定又有点什么幺蛾子了。

至于史巡抚为什么不亲自出面来说,这叫“王不见王”。

在如今官场,巡抚虽然权力级别比总督略低了点,礼节上稍稍处于下位,但实际品级没多大区别,通常也被视为同一档次的官员。

秦德威下意识揉了揉额头,朝廷派自己总督宣大军务,是为了抵御外敌来的。

结果痛痛快快的打仗还没影子,缠缠绕绕的官场纠葛反而要先出现了。

这国怎!定体问!我陷思!

刘知府当然不知道秦督师在想什么,仍然按照自己的腹稿继续说:

“督师也是知道的,我大明对北虏实行绝贡之策,断绝商贸往来。

但北虏那边却又急需汉地物产,从盐、茶、器具,甚至一针一线都要求之于汉地。

故而汉地物产在胡地价格腾贵,甚至可以直接换黄金回来。”

秦督师不动神色的问道:“那又怎样?”

刘知府生怕总督大人不耐烦听下去,加快了语速说:“正因为利润丰厚,所以边墙走私屡禁不绝,但却都是小打小闹而已。若想往胡地贩运物资,最好的路数却另有其法。”

闻弦歌而知雅意,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秦德威什么没见过啊,但假装来了兴趣,假装不明的问道:“什么法子?”

刘知府“石破天惊”的说:“就是出塞烧荒!唯有烧荒,可以光明正大的深入草原胡地,可以借着军需之名运送大批物资!”

刘知府之所以敢在秦督师面前如此大胆披露,主要是有四点原因:

第一,秦督师收钱就办事,是讲究人,看起来信誉很好,可以谈点出门就不认账的事情,买卖不成仁义在。

第二,秦督师似乎对“走私”两个字并不“反感”,那朱充灼一直想揭发走私,但秦督师从来没拿这个说过事。

第三,秦督师收重礼毫不犹豫,并不是介意外财的人。

第四,他刘永也没有落下具体口实,只是陈述了这么一种现象。

秦德威继续假装不明白:“那你说起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只是想提醒本督师,提防烧荒的官员偷偷携带物资走私?”

刘知府“呵呵”笑了几声,“督师肯定已经明白,不须下官再细说。”

秦德威稍加思索后,才答道:“本督师不但不明白,甚至什么也不知道。”

刘知府一时间没听懂,这句“不知道”又是什么意思。

秦德威又详细说了一遍:“你们都是本地老官员了,有能力自行安排一些事情,原本也不需要本督师出力,故而本督师对此一无所知。”

刘知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

于是也回应说:“督师所言极是,有些小事也不需要督师亲历亲为。”

秦德威又想了想,多透露了一些消息:“此次烧荒,本官说不定要亲自带队,出塞百十里建功。”

刘知府便立刻祝福说:“便在此预祝督师马到成功!如有需要,下官会直接与督标中军官或者旗牌官联络。”

离开公馆后,刘知府迅速又去了城北察院,这里是大同巡抚驻地。

将与秦督师交谈的情况禀报过后,刘知府又说了句:“看秦督师之意,无意干涉走私之事,也没有什么疑点。”

史巡抚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疑惑,“本院在京城叙职时,就听说过秦德威很多事情。

传言这是一个喜欢沽名钓誉之人,根本不看重钱财。

所以本院方才还预测,秦德威可能不会接受走私牟利,但他怎么会答应了你。”

见多识广的刘知府笑道:“这也不奇怪,在京城那种地方谨言慎行,但到了地方后就放飞自我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再说京官应酬多,花销极大,但实际俸禄低,外放时若有机会敛财,谁又会嫌弃钱少?”

史巡抚点头道:“这样也能说得过去,你且去准备吧!但还是要记住一点,不能让秦德威发现直接涉及你我的实证。”

刘知府答应说:“下官自然晓得,一切按抚台说的办。但总兵官那边,还需抚台去打个招呼,毕竟派出去烧荒的都是官兵。”

等刘知府告辞,史巡抚便派人去联系王总兵,两人约在了晚上见面。

史巡抚对王总兵劝道:“这次遵照秦督师命令,抽集精兵出塞烧荒,王将军你选拔人手时谨慎行事。”

王升没有明白史巡抚的意思,就问了句:“怎么个谨慎?”

史巡抚则更具体的说:“第一,你不要亲自带队去烧荒;第二,尽量不要让亲信去烧荒。”

王总兵诧异的反问道:“这又是为何?”

史巡抚答道:“这是为了防止秦德威又会耍弄什么把戏,你不在烧荒队伍里,也没有亲信在,自然就不用承担责任了。”

乍听起来,王总兵感到史巡抚说得似乎有点道理,也就答应下来。

如果秦德威真想干点什么,他犯不上去阻止,但也犯不上把自己搭进去。

史巡抚将王总兵送走后,得意的笑了笑,看不见的大网渐渐成型了。

第七百一十九章 一意孤行

状元文魁、以大学士总督宣大军务的秦中堂驾临大同城,城中有头有脸的人谁不想拜访与结识。

但大部分人都被秦督师拒之门外了,除了镇、抚、府这些官员外,也只有户部驻大同镇管粮郎中谷文昌有幸得到了接见。

这也很正常,毕竟那是朝廷户部官员,身份不同于地方官。

及时收到一万两官银的秦督师对谷郎中还是非常满意的,便勉励了几句:

“你今年好生做着,待到回京时,本督师与王大司徒保举你,将你调回京师。”

谷郎中连连感谢,他知道秦督师并不是吹水,而是真有这个能力,京师里户部尚书与秦督师关系非同一般。

然后谷郎中又主动请缨说:“听说督师意图出塞烧荒,下官愿押运粮草辎重为后应。”

户部之所以派官员驻大同,就是因为大同自身没什么造血能力,极度依赖于别处调拨,粮草银钱往来账目极多。

所以户部驻大同管粮郎中本身就是一个干后勤工作的职务,如果秦督师要出兵,管粮郎中负责兵马后勤也不为过。

但秦德威还是谢绝了谷郎中的好意,“先前已经拟定了,由大同府的刘知府来负责这些,故而不用劳驾谷部郎了。”

谷郎中皱了皱眉头,几番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开口道:“刘知府这个人不地道,督师还是远离他为好。”

谷郎中暗示的显然就是走私,但具体如何,谷郎中也没有实证,没法说的更详细。

而且谷郎中与秦督师过去没交情,也不好过于交浅言深,那样就太冒失了。

但秦督师却没有对谷郎中的暗示做出任何表示,看了看时间,就端茶送客了。

谷郎中无奈的叹口气,秦督师这样能中状元的聪明人,怎么会听不出自己的暗示?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秦督师打算与不地道的人“和光同尘”了。

现在谷郎中只能寄希望于秦督师后台硬,在天子心目中地位高,别出事就行。

也许走私这种大罪,对秦督师而言不算什么吧,就算有人告到皇帝面前,也未必能告倒秦督师。

送走谷郎中,秦督师正考虑是不是“政治正确”一下,抽点时间接见本地的读书人种子时,忽然从阳和城送来了消息。

宣府镇的白总兵依照总督谕令,率领二千精骑增援大同镇,已经抵达阳和城。

于是秦督师立即传令,命宣府二千兵马在阳和城休整一日,补给完毕后继续开拔,三日内到大同右卫。

随后秦督师去了后院,对李小娘子吩咐说:“准备出发,要去大同右卫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