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95章

作者:随轻风去

李小娘子疑惑的说:“你不是正准备出塞烧荒么?怎么又要去大同右卫?”

秦德威简单解释说:“那里距离边墙更近,出塞方便,所以选定大同右卫城为前进基地。”

大同城距离北方最近的边墙还有八十里,也就是说,从大同城最短也要走八十里才能出塞放火。

而大同右卫位于大同城西边二百里,位置紧挨着边墙,为极要冲之地。

从大同右卫向外走,直接就能出边了,作为前进基地,当然更为合适。

随后秦德威想起什么,又说:“到了大同右卫,你就不要动了,就留在卫城等我回来。”

“那怎么可以?”李小娘子立刻就急了,“你不是说要我一直保护你吗?”

秦督师摸了摸李小娘子的头,深沉的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李小娘子气呼呼的回应道:“难道胡人打过来时,还管你是男人女人?”

秦督师劝道:“带着你出来,一直都在边墙内活动,可能要应付的最多就是小股刺客。

但出塞后,那就不一样了,千军万马对阵,战阵上你一个人能起多大作用?”

况且一路走来,沿途都有驿站、公馆,没有什么不便之处。

若出了塞,以天为帐,以地为席,你女儿家身份,怎么好混杂其中?你自己想想就知道,有多少不便之处。

所以听我的,你就留在大同右卫城,等我回来便是。”

李小娘子讲理讲不过,很不爽的说:“我若是个男儿身就好了!”

秦德威:“……”

其后秦德威传令出去,总督行辕移驻大同右卫。

大同城官吏听到这个消息,只感觉这个总督也太好动了。

才驾临大同城不过数日,堪称坐席未暖,竟然又要换地方,而且直接换到最前线去。

这位年轻人是不是对职务有什么误解?他是一个应该居中居后指挥的文臣总督,不是亲临一线的武将啊!

原先秦督师私下里透口风说,要亲自率兵烧荒,大家只当是少年意气开玩笑的,难道是要来真的?

于是大同巡抚史道和总兵官王升又来到公馆,劝阻秦督师稳住别浪。

王总兵苦苦劝道:“督师总镇宣大,肩负重责,不可轻冒矢石!”

倒不是王总兵对秦督师感情有多么深,坐在他这个位置上,是真怕秦德威在塞外出事。

如果真要那样,肯定会有大喷子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总督文官都上阵报国了,总兵大将怎么还躲在后面?

而且封疆大吏总督要是出了问题,责任追究下来,武将总兵官很容易就被扣上护卫不周的责任。

但劝来劝去,秦督师还是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史巡抚仿佛也气得不轻,有点刺耳的说:“督师如果坚持己见,还请写下免责文书!勿要拖累他人!”

秦督师年少气盛,似乎也是受不得激的性子,拍案道:“写便写了,本督师此去如论如何,与尔等无干!”

从公馆出来,史巡抚长叹一声道:“遇上这样的督师,委实令人头痛。”

王总兵心有戚戚然的说:“是啊,烧荒这种事,向来是化整为零,沿着数百里边墙各自出塞放火即可。

但督师非要让兵马先去大同右卫集中,简直多此一举。”

史巡抚讥讽说:“既想把出塞烧荒当门面功劳,却又怕死,所以才会调集数千精骑护卫!”

两人议论一番,也别无他法,只能各自回去。

到了次日清晨,秦督师便带着亲兵出发,急行一日到了大同右卫。

然后在本地驿站安顿了下来,等待各处兵马集结。

根据先前的一系列命令,调动过来的有宣府镇兵二千,阳和城总督标营兵一千,大同镇兵二千。

再加上京师带来的亲兵五百,合计五千五百人,全部是骑兵,以上还不包括征用或者雇佣的后勤夫役。

根据秦督师设定的时间节点,两日后兵马聚齐,又多休整了一日。

然后没有任何出征仪式,秦督师率领五千五百官兵低调出塞,放火烧荒去。

此时距离秦德威受任宣大总督,不过才十几天时间,中间还平定了一次谋反。

以当今物流交通的效率,称得上兵贵神速了。当然这主要得益于边镇常年处于备战状态,所以动员出兵很快。

秦督师从大同右卫出塞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大同城里。

又到次日,没有别的消息传来,秦督师大概已经深入到大漠里,暂时与内地音讯隔绝了。

大同巡抚史道忽然从察院里动身,亲自前往总兵府。

这把总兵官王升给惊到了,巡抚主动登门拜访总兵官,这简直是特别委屈的行为了,除非有别的什么特殊大事。

同城为官经常见面,史巡抚也没有客套寒暄,直接拿出一份折子,示意给王总兵看。

王总兵接过来并打开阅览,只见折子上题头就写着:“参劾总督宣大军务秦德威四大罪状疏”。

就这一行字,让王总兵只感到手抖,差点就把折子丢在地上。

他又强行抬头瞪向史巡抚,你这老阴比给我看这个作甚!

史巡抚淡定的喝茶,示意王总兵继续往下看。

其实王总兵真的想把折子扔掉,但他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反正秦督师又不在大同城,看几眼也死不了人。

前面的套话不必细览了,重点在中间几条。

“其罪一,畏敌如虎。北虏在南,深入山西寇掠百姓,秦德威不思击敌,不思拦截,反向引师北上,有意与敌背道而行,从未见如此畏敌之帅臣也,朝廷置宣大总督有何用哉!

其罪二,欲以虚功欺哄朝廷。烧荒本为每年常例,秦德威大张旗鼓出塞,全然不顾背后山西百姓危难,以烧荒为主功糊弄朝廷,遮掩无能无为也!

其罪三,刚愎不通兵事。出塞烧荒向有常法,以零散小队纵火,每队负责数里或十里,焉有数千兵马一起出塞,又能烧出几里地方?由此可见其行之虚实!

其罪四,假公济私,干犯天条,走私通敌!我大明与北虏断绝贡道,片茶粒盐不该入胡地。

秦德威却与大同知府刘永互相勾结,以出兵烧荒为名,假意携带军资,实为运送至胡人处交易牟利,此乃通敌卖国也!”

看到这里,就不必继续往下看了,王总兵再次抬起头,脸色有点白的问道:“抚台这是要作甚?”

史巡抚指了指折子,“难道上面写的不够明白?”

王总兵又问道:“上面确实写得很明白,但不明白的是,抚台你给我看它作甚?”

史巡抚也不装糊涂了,明明白白的说:“本院欲邀请王将军共襄盛举,一起署名上奏,弹劾乱大同边务的秦德威。”

王总兵想也不想的就拒绝了,“本官只是个镇将,焉有弹劾帅臣的道理!”

他很清楚史巡抚的盘算,如果只是一个巡抚弹劾总督,那可能还有点单薄。

但如果是巡抚和总兵官一起弹劾总督,那份量就很重了。

从第三方角度来看,也必然会下意识的认为总督出了问题,不然何至于巡抚和总兵一起弹劾。

可是你们文官撕逼狗咬狗,别牵扯到他这个武将,他这已经没有大后台的总兵真的玩不起!

史巡抚放下茶杯,冷笑说:“王将军你贿赂酋首俺答这件事,你也不想让朝廷知道吧?”

王总兵:“……”

他又低头看了几眼奏疏里的几条罪状,这北上出塞烧荒不也是你史巡抚鼓励纵容的吗?

秦督师集中兵马亲自出征这条,不也是你史巡抚故意激将的吗?

还有这个秦督师勾结刘知府走私这条,据他王升所知,刘知府向来不是与你史巡抚一起混的吗?

种种类类都与你史巡抚脱不了干系,你从一开始,就等着写这份弹劾奏疏?

哪怕你史巡抚捏着他王升的把柄引而不发,也是为了这时候甩出来?

史巡抚催促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王将军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王总兵唉声叹气道:“那秦德威乃是天子宠臣,就这么一份奏疏能行么?如果无用,只会反受其害。”

史巡抚胸有成竹的说:“正因为天子宠臣,所受的反噬才会越深!

皇上正为了北虏入寇的事情恼火,大感颜面无光,派出了最信任的宠臣来宣大督师。

但这位最信任的宠臣却在故意糊弄应付,还在趁机走私牟利,焉能不生出九天雷霆之怒?”

看着还在纠结的王总兵,史巡抚又道:“而且你别忘了,秦德威正处于大漠深处,与朝廷音讯隔绝,他连第一时间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无论我们说什么,都是先入为主,而且单方面的只有我们再说!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个局面下,秦德威已经失去了他最擅长的狡辩能力!

一个没有机会狡辩,没有时间布局的秦德威,他还能有什么?

所以王将军,我看你也不用再考虑了,直接署名吧。不然你贿赂俺答的事情,朝廷立刻也会知道。”

面对威胁,王总兵忽然问了句:“在朝中有人支持抚台否?”

史巡抚坦然答道:“自然是有的,而且地位比秦德威更高。”

王总兵衡量完毕,咬牙道:“那我就署名了!”

史巡抚收起折子哈哈一笑,“王将军你做出了一个好的选择,就算你今日不反秦德威,他日秦德威就能放过你?

在秦德威眼里,你可是张瓒余毒,迟早要清理掉的,你本就应该先下手为强,我这是帮助你。”

第七百二十章 人在塞外飘到失联(上)

以大同到京师的距离,火急公文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到送到。

在北虏大军尚未撤退的情况下,大同巡抚和总兵官联名弹劾宣大总督的奏疏,关系到边镇安危,急需朝廷做出处置,以免局势突然恶化糜烂,就属于“六百里加急”公文了。

理论上,这样级别奏疏到京师后,无论是什么时间也必须直接送达皇帝手里。

哪怕宫门紧锁的深夜,也要将奏疏从门缝里送进宫,然后将皇帝叫醒了阅览。

不过自从阁权扩张,内阁大学士入直无逸殿后,奏疏往往都是大学士们先看到。

在这个深夜,三更天时候,首辅夏言已经早早安寝,大学士严嵩却还在勤奋的练习青词。

然后《参劾总督宣大军务秦德威四大罪状疏》就送到时,就落在了严嵩手里。

严阁老算了时间,估计嘉靖皇帝这个时候还没有就寝,便拿着奏疏继续等待。

又等到四更天,严嵩才拿起奏疏,慢慢的走向仁寿宫门,让太监叫起嘉靖皇帝看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