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93章

作者:随轻风去

随即朱充灼又吩咐门四、卫奉二人,一个负责烧粮草,将来就是兵部尚书;另一个负责偷出边墙,接洽胡人,将来封做礼部尚书!

并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未来礼部尚书卫奉作为与胡人接洽的凭证。

众人计议已当,只觉得豪情万丈,胸怀激荡,不能自已。

又拿出了酒来,五人共饮后互道一声“共勉!”

朱充灼将四名未来的股肱大臣送出了家门,郑重其事的躬身拜道: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务必奋励努力!今日之辱能否雪耻,全拜托诸君了!”

除了身份超然的罗老祖罗军师之外,其余三人一起还礼,情绪激动的大声说:“敢不为主公效死力!”

在这个未来君臣龙虎风云相会,既热血又感人的时候,忽然有人从旁边屋顶上站了起来,并吹起了刺耳的竹哨。

寂静无人的巷口瞬间涌入了大批官兵,将巷口堵得水泄不通。

又有一批人纷纷从附近屋顶上站了起来,手持强弓或者火器。

在这堪称天罗地网的包围下,巷子里但凡有人也是插翅难飞。

朱充灼愣愣的看着这一切,头脑一片空白。

他就是想不明白,自己真的只是临时起意在家商量造反,绝无可能事前泄露,为什么会有官兵同步上门围剿?

未来的兵部尚书门四慌了,对罗军师说:“老祖不是有拆天补地、移星换斗的法术么?还不速速施展!”

罗老祖长叹一声:“对方设有阵法,破了我法术!”

宣大总督的中军官金汝泉一边指挥部下前进,捉拿几名造反人士,一边对总督旗牌官李滋不敢相信的说:

“二舅啊我委实像是做梦,我们这就成了平定叛逆的功勋了?他们真的是在造反吗?”

李滋也挺无语的,“我大哥和小妹都说过,跟着秦中堂就不用多想,立功升官都很容易。

这几个人就算不是造反,也是白莲教妖人!宗室勾结妖人,同样是个功劳。

再说白莲教妖人哪有不造反的?只要狠狠拷打,肯定能审出谋逆造反的事情!”

金汝泉又回了句:“但也真没想到,立功竟会如此容易!不说了,紧着抓人问口供,反贼肯定不只这几个!”

造反的主角朱充灼终于回过神来了,今天发生过的事情一幕幕在眼前重放,最后画面突然定格在了某督师!

他突然醒悟到了什么,疯狂的大叫道:“官逼民反!官逼民反!”

浑人朱充灼被新到任的总督扔出了大门这件事,在大同官场传开后,是被当个笑话看的。

可是这个笑话没过半天,后续进度再次传开后,整个大同官场都震惊的内心翻江倒海了。

所有人的理解能力都完全不够用,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总督秦某人昨天才到大同,到今天傍晚也就整整一昼夜多的时间,便破获了一起造反谋逆的“大案”!

所有人对此的感觉就是,仿佛这样一桩造反案件,就是严丝合缝的等着秦督师驾临大同来破!也实在太魔幻了!

要说是碰巧,这运气能让所有官员都要疯,人的运气真能好到这样?随便到个新地方,就有平叛功绩送到手里?

可如果说不是碰巧,那么过去一直远在京师的秦督师,又是怎么隔着七百里在大同布局的?

都听说过秦学士秦中堂是个很神奇的人,但谁也想象不出,居然能神奇到如此地步!

不知道别人具体怎么想的,反正史巡抚和王总兵都有点慌了,不约而同的连夜来到公馆拜访。

秦督师严厉的训斥说:“你们这些镇、抚是怎么当的!大同城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们居然一无所知毫无察觉!

这可是谋反!尤其还是宗室谋反,宁王之乱才过去多少年?殷鉴不远啊!

而且还是宗室勾结白莲妖教谋反,更是前所未有,居然就堂而皇之的在你们眼皮底下筹备着!”

史巡抚:“……”

王总兵:“……”

他们又不是能掐会算,谁踏马的能想到,朱充灼那个浑人居然会琢磨如何造反!

造反就造反,为何不早点造反?偏偏等到秦德威进驻大同城后,才故意送菜一样的造反!

但两人被劈头盖脸的斥责着,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始辩解。

主要是他们与秦督师没那么熟,很多话都不好开口说,毕竟官场上说话要讲究一个时机和氛围。

早知道,昨天就该放下架子,也学着刘知府送礼了!只要有这个媒介,很多话就好说了。

秦督师正在训着话,冷不丁的忽然话头一转,对总兵官王升问道:“让你抽集二千精锐骑兵组建新营,开始了没有?”

王总兵险些没反应过来,连忙道:“已经开始了!”

秦德威伸出手来说:“现在将选拔出来的管队以上的营官名单,给本督师拿来!”

“啊这……”王总兵愣住了。

说实话,昨天秦督师下令抽集二千精骑,三日内做好出征准备的命令,他没有太当回事。

虽然不敢直接拒绝,但拖拖拉拉的做着,也不是太着急,今天其实没有进度可言。

却不料秦督师才过了一天,就在目前这个节骨眼上,索要武官名单。

这哪能拿的出来?

想到这里,王总兵感到这位年轻督师实在欺人太甚,他好歹也是个佩将军印绶的总兵官,军镇里最大的武官!

可是他从秦督师身上,感触不到半点尊重!秦督师甚至不愿意敬称自己为将军!

而史巡抚则有一种莫名的兔死狐悲的感觉,便开口替王升开脱说:

“选拔也需要时间,一天之内很难完备,不如让王军明日再呈上营官名单。”

秦督师盯着两人看了一会儿,才点头道:“也可,今晚就不请出王命旗牌了。”

王总兵很想吐槽一句“请出王命旗牌又如何”,但理智告诉他最好不要这样说。

史巡抚绞尽脑汁的想岔开话题,让秦督师暂时别说朱充灼造反的事情,也别再与王总兵计较。

最后史巡抚问道:“督师抽集精骑,不知有何用处?”

秦德威答道:“虽然事涉军机,但说与你二位也不妨,本督师计划派兵出塞烧荒。”

史巡抚和王总兵恍然大悟,原来秦督师的目的是这个。

所谓烧荒,简单的说就是派出官兵出塞,跑到草原上放火,以此妨碍北虏放牧和南下。

这是大明官兵对付北虏的常用办法,每年秋冬都要组织兵马,深入草原烧荒。

理论上,官兵应该深入胡地三五百里大范围放火。但实际上,到底深入多少里是一个谜,效果也是一个谜。

按照史巡抚和王总兵的理解,秦督师这就是“好大喜功”的表现了。

不敢正面刚俺答大军,那就总要寻求点别的事情填注功绩册。

最后上报个“几百里”,岂不就是功绩了?然后增修几个城堡,就算是称职的总督了!

第七百一十八章 看不见的网

世间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既然明白了新来督师的思路,大同巡抚史道感觉能松口气了。

见完秦德威,史巡抚与王总兵一起出来后,上马之前又故意对王总兵说:“现在暂时可以安心了。”

王总兵反问道:“何以见得?”

史巡抚便答道:“本院先前最害怕的,就是这位督师年少气盛,勒令官军出战俺答大军,只怕必败啊。

亦或是为了总督驻地阳和城的安全,强行抽走大同城精兵去阳和城,让位置更要害的大同城凭空少了数千精锐。”

王总兵当然也明白,无论上面哪种乱命,都会让他这个直接带兵的武官陷入两难困境。

史巡抚继续说:“但如果秦督师只是想派兵出塞烧荒的话,那倒不是问题了。”

眼下俺答大军还在山西腹地流寇,大明各路守军也只能坚壁清野了,等俺答抢掠完毕并缓缓撤回塞外,怎么也得一个月时间。

而另两股北虏势力里,吉囊在河套方向策应俺答,小王子部众在宣府那边。

所以未来一个月算是个时间差,从大同方向出塞烧荒的风险并不大,至少一二百里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再说确实也已经到了烧荒的季节。

最后史巡抚一阵见血的说:“只要秦督师不胡乱指挥战事,就可以安稳守住,不至于有大过。”

王总兵还是叹了口气,比起军事上的瞎指挥,其实他更害怕秦督师搞“政治”,刻意针对他去查问题。

主要是他自己身上不干净,前段时间俺答凑集了几个部落人马,空前规模的大举入侵时,他这个总兵官畏惧北虏兵势,便秘密派人贿赂了俺答,所以俺答没有攻打大同城,转而南下深入了。

如果这些事情被新来的督师查到,后果不堪设想啊。

但王总兵又不便于对史巡抚吐露心声,只能旁敲侧击的说:“但还有宗室朱充灼谋反的事情,焉知不会牵连到我?

当年我出任大同镇总兵官,是因为前兵部大司马张瓒的缘故,而张瓒又是被秦督师除掉的。

如果秦督师因此而视我为敌寇,借题发挥又该如何是好?”

原来这才是王总兵最忧心的地方,史巡抚从文官角度思考了一下后,很肯定的说:

“不会的,秦督师只是拿来敲打你,督促你尽快抽集精骑组建新营而已!

如果秦督师有意针对你生事,肯定会想着避免打草惊蛇,刚才就不会公开训斥你了。”

独当一面的正常人文官办事,基本都是这种套路,史巡抚对此很懂。

王总兵对史巡抚行个礼道:“你们文臣好歹还有几分科年前后辈香火情,我们武官就说不上话了,烦请抚台在督师面前美言几句。”

史巡抚自然是答应下来:“好说好说!我们镇抚同城为官,本就该同心协力。”

王总兵也就顺势而道:“抚台说的对!”

分别之后,史巡抚暗暗冷笑,你王总兵贿赂北虏的事情瞒得住别人,能瞒得住同城的巡抚吗?

这就是个把柄,关键时刻才能拿出来用的。

比起同在大同城镇守又分工明确的巡抚、总兵,宣大总督确实像个“外来户”。

按道理宣大总督驻地应该在一百里外的阳和城,然后各司其职,而不是跑到大同城来增加权力内卷程度。

次日,秦德威坐在厅中用早膳的时候,一夜未眠但精神亢奋的总督中军官金汝泉出现在面前。

并禀报道:“昨夜重点审过那姓罗的匪首,供出了十几个信徒。”

秦督师略有奇怪的说:“可是本官听说,那罗老祖号称有数百弟子。”

金汝泉答道:“那终究是号称,与曹操号称八十一万大军一样的道理,只有十几个关系紧密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