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86章

作者:随轻风去

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到哪一步,也不敢妄想凭一己之力就搞出整套现代化文明。

能折腾出一个东亚版的沙俄,就算对得起祖宗和后世了。

正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秦德威思考未来时,殿上其他大臣都已经开始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劝慰嘉靖皇帝了。

毕竟这时代的君臣伦理关系讲究一个“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君父情绪如此不佳,在场臣子有义务去劝慰。

在安抚皇帝情绪这方面,严嵩是高手,率先有了思路,先对嘉靖皇帝劝道:

“北虏年年寇边,次数多了,总会有一两次偶然,故而今年深入也只是偶然而已,陛下不必过于耿耿于怀。”

秦德威叹道:“严阁老敢保证,明年、后年不会再出现偶然吗?若真再出现,严阁老会对说过的话负责吗?”

严嵩默念“忍”字,对秦德威的话充耳不闻,又道:“况且北虏不过抢食贼而已,抢完也就退了,并不伤我大明根本。”

秦德威叹道:“前朝宰相必起于州郡,而我朝非翰林不入内阁,二者相较各有优劣。

方听严阁老所言,对边镇军民百姓的性命财物如此之冷漠,似乎完全不知民间之疾苦。

这真让我明白了,宰相不起于州郡的弊端啊!”

严嵩默念“忍”字,对秦德威的话充耳不闻,又道:“北虏即便深入也只是抢掠,必定还要回去塞外。

于今应急之策,可以调动宣府军马,命其向西增援大同,拦截北虏归路。”

秦德威叹道:“想象的总是很美好,现实里却差的太远。”

严阁老不默念“忍”字了,但还是没兴趣与秦德威斗嘴,继续很有“章法”奏道:“边镇兵锋不振者,其弊有五。

一是将不知兵,兵不顾将;二是人无斗志,器甲不修;三是尖夜纵虏,笞罚不加;四是主将权轻;五是官吏失职。”

秦德威又叹道:“严阁老所言,说了又好像没说,我听了又好像没听。

我看没有三十年功力,说不出这样像是为了凑字数但又很正确的话。”

严嵩本来是个非常能隐忍的人,人狠话不多的那种。

但秦德威的语言似乎有奇特的魔力,总能让严嵩破防。他终于忍无可忍的质问道:“那你秦德威来说几句如何?”

秦德威张口就来:“此次北虏深入,边将作战不力,非陛下恩威不及,乃原兵部尚书张瓒之余毒也!

想当年张瓒执掌武选,边镇武官不能量才选用,多由行贿而得,然后一直也没有整顿过,焉能不出问题?

故而若想固边,必须清理张瓒余毒!先从举荐张瓒入兵部的人开始!”

与秦德威有仇的武定侯郭勋本来想着说几句,帮助严阁老怼一下秦德威。

但听到秦德威最后一句后,立刻就不敢说话了,生怕引火烧身。

秦德威那些话,其实本质上也是变相帮皇帝甩锅,将主要责任都推到了“败坏边事余毒至今”的张瓒头上。

但张瓒当年做兵部尚书,是他郭勋推荐的!如果皇帝真的采纳了秦德威的观点并追究起来,自己越跳越死!

而没有这些顾忌的严嵩立刻对秦德威斥责道:“秦德威!你胆敢借由议论边务,行党同伐异之事!”

秦德威:“……”

槽点太多,无从吐起。

你严阁老居然会指责别人“借边事党同伐异”,那原本历史时空里,三边总督曾铣和首辅夏言是怎么因为边事被斩的?

首辅夏言冷哼一声,真是两个奸臣,只知迎合天子并互相攻击!国事还是要看他这个首辅的!

于是夏首辅排众而出,对嘉靖皇帝奏道:“昔年朝廷裁撤东胜卫,从河套退回当今边墙之内……”

秦德威恰好正在深呼吸吐气,听到夏首辅的发言,忍不住就“噗”的一声,把一口气喷了出来。

听这个开场白,夏首辅大概是要提出“复套”了。

简单的说,“复套”的意思就是收复河套地区,将部分地区边防线向北推进。

这个事情本身没毛病,但黑色幽默之处在于,历史上夏言之死的导火索事件就是“复套”争议。

众人不明白秦德威这是什么反应,瞪了秦德威几眼,但也没人去问。

夏言继续说:“自此河套被胡人窃据,而大同镇则成为边防凸出部,孤悬于敌前,而山西腹地也直面河套贼寇。

臣以为,朝廷可以筹备收复河套,重建东胜卫。

如此便可与大同镇相连并形成犄角之势,又可完全庇护山西腹地,足以使西北边防更为稳固。”

其余人大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严嵩也暗暗诧异,没想到夏言能提出如此创意的想法。

他猜测,夏言大概是是受了秦德威的刺激,也开始追求“事功”,与秦德威进行竞争了。

严嵩感到,这是好事。

只要自己不忘初心,坚持不在高风险的边务上做实事,那就一定有机会取代夏言当首辅。

别人还都在评估时,只听秦德威叹道:“复套之举,起码要耗费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啊。”

夏首辅解释说:“不须一次投入,可逐年递增。”

秦德威又叹道:“那首辅的意思就是无底洞了,而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成效,最后成败也难以预料。

还有,边镇军户已经有很多逃亡,朝廷若在敌寇重围中重建卫所,又如何留得住人?”

夏首辅答道:“一是严管,二是重赏。”

秦德威还是叹道:“只靠强行限制或者小利勾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人心能稳住一时,却难以稳住一世,不然当初也不至于撤销东胜卫了。

况且北虏焉能眼睁睁看着大明收复河套?必定会不停骚扰,这就让复套难上艰难!

对于这种情况,可有应对预案?如果虑事不能做到尽可能周全,还不如不做,否则只是虚耗国力。”

夏首辅顿时就想打人,别人辛辛苦苦做了个策划,你秦德威两张嘴皮一开一合的,就给否定了?

严嵩忽然感觉到,今天秦德威的画风,与自己和儿子所想的不太一样。

他们在家分析时,都认为秦德威热衷于追求事功。所以今天借着北虏入寇的事件,肯定会提出很多实用建议,并趁机以事揽权。

可是到目前为止,秦德威与其说是与会大臣,不如说是一个杠精,几乎把所有人的建议都杠了一遍!

而秦德威自己,则没说出半点实际有用的东西,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是不停的挑刺和打击,像是一个不能容人的奸臣!

其实应对北虏方略无非就是这些,严嵩不信秦德威还能说出什么新花样,所以他到底想干什么?

第七百一十二章 顽固不化

参加这次议事的大臣们,多多少少都是带着腹案来的。无论实用不实用,效果好不好,但肯定要有。

不然被皇帝问到,然后又一问三不知的话,官职就别想要了。

就算是不想冒风险做事的严嵩,也像模像样的提出了“边镇五弊”,以及调动宣府军兵西进大同,截击北虏归路这种不用担责的建议。

而夏言则拿出了“复套”这种极具进攻性的的提议,甚至算得上军事冒险了。

其实嘉靖皇帝对“复套”还是有所心动,这个进攻性方案更符合他被打脸后想要强力反击的性格。

可惜秦德威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泼下去,而且夏言目前只是有个初步草案,还没太多细节构想,也说不过“全知”的秦德威。

嘉靖皇帝刚刚起来的热情就被浇灭了,“复套”看起来也不那么香了。

于是两个阁老都被秦德威杠的无话可说,郭勋怕被“追究余毒”也果断怂了,只剩下了二十五岁的成国公朱希忠瑟瑟发抖。

嘉靖皇帝算是看出来了,秦德威今天混进这次议事,就是故意抬杠来的。

于是嘉靖皇帝喝道:“秦德威!尔若没有建言,就退下去!”

秦德威便奏道:“听闻内阁对臣多有疑虑,故而不敢越界多嘴,以免内阁又心生不满。”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说:“朕准你多嘴!”

秦德威又道:“其实臣说了也没用,内阁必定掣肘,最后依旧做不成。不如专门在文渊阁设置一个军机处……”

嘉靖皇帝本来心情就不好,秦德威又仿佛在作死边缘疯狂试探,顿时让嘉靖皇帝勃然大怒。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内斗争权?嘉靖皇帝对左右太监下旨道:“将秦德威推出去廷杖二十!”

被拖到殿门口的秦学士高声叫道:“陛下!酋首俺答为何能深入腹地数百里之缘故,臣本以为朝廷诸公皆知,所以才觉得不用臣多嘴!

只是没有想到,陛下实乃明君,诸臣皆是庸臣啊!”

嘉靖皇帝:“……”

只用一句话,就打动了嘉靖皇帝!

“陛下实乃明君,诸臣皆是庸臣”这句话实在说到嘉靖皇帝皇帝心里了。

为什么皇帝兢兢业业十几年,国势却毫无振作,一定就是这个缘故!

于是嘉靖皇帝叫停了廷杖,又对秦德威询问道:“尔可说来,为何此次敌寇能深入腹地?”

秦德威奏道:“近些年,敌酋俺答得势后,对汉人态度与其余酋首大有不同。

往年汉人入北地,尽被视为奴隶驱使,但俺答却一改旧规,会招募汉人!

听闻会识字汉人,皆得提拔使用,而有功名之汉人,尽皆重用!此外对于流落北地的汉民,俺答还会拨给土地耕种!”

秦德威说的这些都是近几年俺答的新措施,以如今消息传递效率,和大明对北边情报工作的落后,还不太清楚这些状况。

所以君臣听到秦德威所言,齐齐吃了一惊。大家都是聪明人,立刻就能明白,这样的蛮夷绝对更难对付!

秦德威继续说:“这些汉人既然肯接受酋首招募,自然会将边墙内之山川地理尽皆告知,甚至会充当向导!

况且俺答手下若有汉民效力,焉能不派为细作,许以重赏,或许假扮乞丐,或许假扮行商,潜入大明边墙之内,窥探各地军情?

所以往年北虏多在边墙为寇,未敢深入腹里,而今次酋首俺答却敢长驱数百里进入山西腹地抄掠!”

嘉靖皇帝听到这里,感觉心中疑惑才算是得到了真正解答。

刚才其他大臣说得都有点虚,只有秦德威才是说到了点子上。

秦德威忽然又看着严嵩说:“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寇知我,我不知寇,寇便能深入。

方才严阁老却武断说这是偶然之事,不是庸臣又是什么?

若不加以应对,只怕明年、后年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到了那时,严阁老又该如何说?年年都有偶然吗?”

严嵩:“……”

“偶然”这个说法,就踏马的就是为了劝慰皇上,随口一说的!你秦德威犯得上抠字眼,穷追猛打的较真吗?

嘉靖皇帝又烦躁起来了,恨恨的说:“这样过去未有的情况,怎么又让朕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