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87章

作者:随轻风去

前面几代皇帝无论什么样,局势总体上都是平平稳稳的!可为什么轮到他朱厚熜来做皇帝时,从北方到东海,各种新状况层出不穷?

秦德威就劝道:“陛下勿虑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似是各种患事,说不定反而是转机。

为了应对新局势,朝廷不可因循守旧,臣建议在文渊阁设军机处……”

嘉靖皇帝打断了秦德威的话,“你先说如何应对北虏!”

秦德威答道:“平定北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乃是个长期过程,五年、十年、二十年皆有可能。

而且,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过程,绝非一两次冒险行动就能一劳永逸。

夏言提议复套,在眼下这个阶段,就属于军事冒险,宛如赌徒上赌桌,十赌九输。”

夏首辅:“……”

刚才是严嵩,现在又轮到自己了?

嘉靖皇帝只想要见效快,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听到秦德威这个口气就不太喜欢。

但暂时还是忍耐着,毕竟目前看起来,只有秦德威像是靠谱,只能听秦德威哔哔了。

“若想平定北虏,其实打的不只是军事仗,还是政治仗、经济仗,甚至目前政治仗、经济仗的优先度反而更高。”

秦德威说到这里,有意停顿了一下。

但可惜在场人里,没人问他什么叫政治仗,什么叫经济仗,都在瞪着他。

秦德威只能继续说单口的,“政治仗就是对人心向背的争夺,我认为可以采取几个措施。

第一,流落北虏的汉人,只要肯回归就全部赦免,严禁边军杀回流汉人冒功!

无论如何,中原也比大漠舒适,只要有条件,大部分汉人自然愿意回来。

第二,在边境招徕北虏胡人,发放生活用资,给与地方牧马。但只接收逃亡过来的穷苦胡人,不接收北虏里的头领贵人。

彼辈在塞北生计艰难,饱受上人压榨,朝不保夕。但到大明后衣食安稳,必然对大明效忠,稍加利用便可有大用。

第三,提振边镇军民士气,增强其守土意志!”

秦德威说的所谓“政治仗”几点,在场人都都觉得第三点最重要,但偏偏秦德威说得最简单,就那么一句话。

嘉靖皇帝终于还是忍不住问出来了:“如何提升边镇军民士气?”

“当年祖宗创立卫所屯田制,本意是让军户有田可种,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但情况远不是如此。

军户本身不但要上缴子粒,还要承担大量力差,未必愿意将屯田视为恒产!

尤其可恶的是,这些赋税、差役制度渐渐成为卫所各官霸占屯田,驱逐军户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长此以往,边镇军户不堪重负,岂能不逃亡,又哪来的士气守边抗虏?”

夏首辅说了句:“朝廷自会定期派遣官员清查屯田。”

秦德威想也不想的说:“那也是治标不治本,边镇军民士气低落,没有积极性与北虏力战到底。”

夏首辅回应说:“那又能如何提振士气?”

秦德威没再与夏言说话,对嘉靖皇帝奏道:“不知陛下有无魄力,做一件千古未有之善政?”

“千古未有”这几个字,让嘉靖皇帝很有兴趣。

秦德威答道:“永久免去边镇军户所有负担,包括钱粮和赋役!军户屯田一切所得归自己所有!”

这个提议让君臣所有人都很震惊,无数问题一下子涌进心头。

如果不交税不服役,那还是大明的臣民吗?

失去了军户上缴的钱粮,那么弥补缺口的钱粮从哪里来?

如果都不服役,边军的兵源又从何而来?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不知道要牵扯到多少方面,只怕要对边镇进行全方位的改制。

众人都有很多想不明白之处,需要秦德威深入讲解。

秦德威趁机又塞私货说:“陛下若有意推行,不如在文渊阁设一个军机处……”

嘉靖皇帝喝道:“够了,先不提这些,其他的措施又是什么?”

执过政的都知道,这种改制必定是艰巨麻烦的事情,改成什么样效果也未知。

而嘉靖皇帝现在没多大心思在国务上,十分讨厌麻烦事情,所以干脆就抛之脑后不想了,也不想听秦德威深入讲解。

秦德威劝道:“陛下!巩固边防首先在于稳固人心,此乃根本之策!”

嘉靖皇帝冷哼道:“区区夷狄寇边而已,岂能自乱阵脚,随意变更法度?你还是先说说经济仗、军事仗!”

秦德威还想继续劝:“陛下若担心不测,可先选一地试行,大同就可以!”

嘉靖皇帝又不耐烦了,警告说:“朕说不必了!”

秦德威暗暗叹口气,又开口说:“关于经济仗,要先从酋首俺答的心思说起。

第一,此人是北虏宗主小王子的叔父,但势力极大,将小王子部族逼到了东边辽宁镇之外。

而且俺答与小王子多有不和。所以想接受大明册封,借大明的爵位壮大声势,并压制小王子。”

很多年前,时人对北虏达延汗称为“小王子”,后来大明就一直用“小王子”指代北虏宗主大汗了。

嘉靖朝时的小王子到底叫什么,秦德威这样的“全知”穿越者也不知道,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相关记录。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明对北虏的情报工作有多么忽视,居然连北虏名义上的宗主大汗的名字都不知道。

“第二,酋首俺答屡屡寇边,其实只是妄图逼大明通贡而已。

对于北虏酋首而言,入寇抄掠,获益的都是基层动手的。

但如果能与大明通贡,那么获益的人必定是酋首俺答这样北虏上层,他们可以把持贡市、垄断经营,攫取暴利。

所以对北虏酋首而言,入寇其实不划算,远不如通贡通商。”

殿中其他人完全插不上话了,一个个对秦德威目瞪口呆,你秦德威为什么对俺答如此了解?

秦德威当然了解了,历史上俺答这个人也是最有名的北虏头领之一,做梦都想与大明通商开边市。

他前前后后打了几十年,花了几乎一辈子时间,就只为一个目的,与大明通商。

但嘉靖皇帝性格执拗,无论打成什么样,死活不肯同意俺答通贡。哪怕庚戌之变被迫答应开边市后,一年后就毁约了。

在原本历史时空里,最终俺答达成心愿,还是在嘉靖皇帝驾崩以后。

听到秦德威提及通贡之事,嘉靖皇帝很生气的说:“这不可能!大明岂能被迫与蛮夷通贡?这样与城下之盟又有何区别?”

秦德威只能再次解释说:“陛下!通贡只是一种手段,其中多有可加利用之处。其一,可以是缓兵之计,借着通贡名义,整备边防,赢得喘息之机。

其二,可以掩护我方的一些行为,就好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例如夏言所提及别的复套,可以让通贡边市开在东边掩护。

其三,关于通贡边市的地点,可以设计的很微妙,挑起北虏内斗。

其四,通过边市,可以收买北虏人士为我所用,不然连个向导也没有!”

嘉靖皇帝根本不想听这些,拂袖怒道:“看在天下人眼里,就是北虏入寇,我大明君臣心生畏惧被迫通贡!通贡之事,绝对不可议!”

秦德威无可奈何,硬着头皮说:“陛下!任何战争都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不能毫无目标的盲目作战!

不知诸君可曾想过,我大明对北虏作战的目标又是什么?

正所谓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北虏杀是杀不完的,就算大明获得大胜,也不可能彻底根除北虏。

所以依照臣的设想,战争打到最后,必须要尽快的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胜利和经济胜利。

尤其是经济胜利,这才是最长久的思路,通贡通商其实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嘉靖皇帝顽固的拒绝说:“即便通贡也是赢了以后的事情,现在绝不考虑!”

秦德威无语,嘉靖皇帝实在太顽固不化了,也太难搞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 这四个字不能少!

本来因为嘉靖皇帝心情不好,殿中气氛就很差,秦德威又屡屡硬顶着皇帝奏对,搞得氛围越来越僵了。

难道他这个穿越者不知道嘉靖皇帝对通贡的厌恶?难道他不清楚嘉靖皇帝的保守心态?难道他不明白贸然说了也用不上?

如果不是有“嘉靖男儿”的人形祥瑞底蕴,换成旁人这样不依不饶的强辩,早就被嘉靖皇帝轰出去一键三连了。

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两位大佬刚才还敢插几句嘴,现在也不敢凑上来说话了。

其他人只感觉秦德威今天简直发疯了,花样百出的挑逗皇帝的底线,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但众所周知,嘉靖皇帝从来就不是好脾气的人,他耐心是非常有限的,秦德威这是在玩火!

想到这里,众人忽然挺期待的。

刚才姓秦的还是太克制了啊,只是强行推销理念,没有彻底放飞自我的“犯颜进谏”,不然他们出去就可以喝酒庆祝了。

而秦德威根据经验推测,嘉靖皇帝差不多已经到了临界点了,再继续哔哔就该挨打了,便默默退回到严嵩后面。

这个举动,让众人都很失望。同时众人也感觉秦德威好像少说了点什么,只说了政治仗、经济仗,那军事仗呢?

不过无所谓了,估计皇帝也不想听秦德威再哔哔了。

见令人生畏的秦德威退了下去,武定侯郭勋觉得表现机会到了,便主动对嘉靖皇帝奏道:

“北虏此次深入山西腹地抄掠,所获必定甚多。而携带回退时,必定行动缓慢,十分便于截击。

故而严嵩所言,调宣府军兵西进大同增援,拦堵北虏退路,实乃可行之法,陛下不妨从之。

此外急令太原以及山西各处关隘,务必坚守不出,不许再失陷于贼,以免虏贼再流窜戕害别处。”

嘉靖皇帝闻言便赞道:“此乃稳妥之策也。”然后又道:“此时当再设总督,处置宣、大、山西等处军务。”

皇帝这个意思,就是重新设立宣大总督这个官职,统一指挥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了。

说起总督这个职务,为的是弥补巡抚制度的不足,专门跨省或者跨区而设,便于统一指挥几个战区。原来叫过总制,嘉靖十三年最终确定叫总督。

在巡抚已经常态化、固定化的情况下,总督尤其是宣大总督还没有稳定下来,并不是常设官职,经常因为防御北虏临时而设,打完仗就罢掉。

这次北虏入寇事态严重,那肯定要再次设立宣大总督。

又听嘉靖皇帝说:“兵部会同都察院推举了两个人选,翟鹏和樊继祖,尔等以为何人最为合适?”

翟鹏出身边塞,当过陕西巡抚,对边事很熟悉;而樊继祖平定过大同兵变,以兵部左侍郎在蓟镇督导过,也是擅长边务的大臣。

首辅夏言推荐说:“翟鹏镇守陕西时,与北虏多有交锋,历练丰富,适合总督宣大。”

众人还没有对此表态,忽然从严嵩身后传来一句幽幽的声音:“听说翟鹏与严阁老独子严世蕃交情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