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85章

作者:随轻风去

近几十年来,北虏寇掠是年年都有的事情,并不算稀奇,大明边防专门有个名词叫“防秋”。

严嵩回答说:“酋首俺答率部众破了宁武关,已经进入山西腹地,抵达太原周边了。”

严世蕃心情毫无波动的分析说:“近年北虏虽然看着起势,俺答、吉囊等酋首势大,其实彼辈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也没有立国争天下的野心。

彼辈所图,无非就是抢掠财货,让边镇百姓受点苦而已,动摇不了大明根本。所以父亲不必在这方面费心,以免吃力不讨好!”

严嵩赞同说:“我自然知道!”

不过想起另一个人,严嵩又说:“秦德威会不会插手边务?”

严世蕃稍加思索后,非常肯定的答道:“秦德威一定会趁机插手进来!第一,当初他搞那个夷务衙门,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明明只是日本国朝贡的事务,他却坚持将衙门名字叫“夷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北虏也是夷务!

第二,从过往可以看出,秦德威这个人与你我不同,非常热衷于事功,其实这也可能是他最大的破绽!”

随后严世蕃阴恻恻说:“秦德威想在夷务上争权也就罢了,若还想想借着边事争权,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严嵩忽然发现儿子的话很有道理。

像秦德威这样的人,史上最年轻状元出身,诗词写得又好,只需要靠脸吃饭,只需要当吉祥物就可以平平安安到公卿。

但秦德威却对各种实际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管不了的也爱指手画脚,不然首辅夏言也不会忍不了!

其实严嵩也能理解,这都是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作祟,每个时代都有人当这样的傻子。

不过谁爱当就去当,反正他严嵩不会当,就算以后能做首辅也不会当傻子。

事功再大,能大得过九十年前的于谦吗?

儿子说得很对,多做多错,热衷于事功反而可能就是秦德威最大的破绽!

想到这里时,严嵩反而安心了,秦德威终究与他是不同的。

靠事功来争夺权力的大臣,与纯粹靠无底线谄媚迎合来获取权力的大臣相比较,在皇帝心目中能一样吗?皇帝最放心哪个?

更别说边务堪称第一大坑,搞得好了是理所应该,搞不好了就是杀头灭门的大罪!

到了次日,严嵩早早就起身,从西安门进入西苑,唯恐错过皇帝的召见。

走到迎和门前时,严阁老却看见秦德威正站在门外。这踏马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像严阁老这样的聪明人不用去问,大概也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姓秦之人,肯定是腆着脸跑过来求见皇上的!

严嵩暗骂秦德威是腆着脸,其实也是有根据的。

如今成熟期的大明朝廷运转,其实是以公文流转为主要手段,连传统意义上的朝会都成为礼仪形式了。

臣民有事要说的话,上疏奏闻等待批答就可以了,没有动辄跑过来求见皇帝的习惯。

今日不同古代,官僚体系已经很庞大,如果人人都想面君说事,那早乱套了。

如果想获得随便求见皇帝的特权,最方便办法就是割了小弟弟进宫,再混成太监级别差不多就能行。

不想割小弟弟的话,那先在官僚体系中混到内阁大学士,成为“辅政”大臣。

在官场观念里,成为阁老也就具备了随时求见皇帝的资格,只是没有太监那么方便而已。

为什么近几十年内阁的阁权能渐渐压过六部的部权,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发展起来的。

而秦德威啥也不是,充其量半步入阁的地位,就敢主动跑过来求见皇帝,不是腆着脸又是什么?

严嵩也是暗自得意,你秦德威脸皮再厚,只能在迎和门外干等着,而他严嵩则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去!

别看你秦德威势力扩张很猛,但他严嵩距离皇帝更近!而且官场也要比拼耐性,笑到最后才是笑!

当严嵩走到无逸殿时,突然又意识到,秦德威站在这里求见的时机很微妙!

如果皇帝已经召见大臣开始议事,秦德威再跑过来求见的话,就像是闻着味来的,硬凑上来的感觉十足。

但如果秦德威提前在迎和门请求面君,恰好皇上接下来又要召见诸大臣议事,那不就“巧”了吗,正好一起进来说说。

第七百一十章 高难度技术活

严嵩还没进入自己直庐,恰好夏言在无逸殿前晨练,严嵩就对夏言说了句:“秦德威正在迎和门外请求面君。”

夏首辅皱了皱眉头,要吃肉的狼又又又来了?

如果是普通大臣没事跑到宫门外求见皇帝,结局多半是被代替皇帝传话的太监训斥一顿,然后被舆情嘲笑为普信男。

但并不普通而自信的秦德威就被召进去了,此时君臣都在无逸殿前殿。

嘉靖皇帝还是一身道袍,在高台上面南而坐,宛如庙宇里的神像俯视众生。

夏言、严嵩两位阁老在东边,成国公朱希忠、武定侯郭勋两位武勋在西边。

除了还没完成入阁流程的第三位阁老,以及请假回家的皇亲京山侯崔元,在嘉靖皇帝身边日常侍奉的文武大臣基本也就这阵容了。

不速之客秦德威拜过皇帝后,就自动站到了东边,位置也自动在严嵩后面。

嘉靖皇帝兴致不高的开口说:“为求长生计,有高士建议朕深居静修,少与凡人接。

朕反复思量,若闭关修炼一二年,期间令太子监国,如何?”

首辅夏言、大学士严嵩、国公朱希忠:“……”

为什么说伺候嘉靖皇帝是难度极高的技术活?这就是原因了。

嘉靖皇帝会经常抛出些匪夷所思、模棱两不可、怎么回答都不对的问题,让人难以接下来。

只有靠推荐“高人”而卷土重来的郭勋,以及“全知”的秦德威并不意外,还有心情互相看了一眼,各自冷哼一声。

其实秦德威也挺无语的,他还以为进来后,君臣马上就会开始讨论边患问题,却没想到皇帝开口就嚷嚷要闭关修仙。

移居西苑之前的嘉靖皇帝虽然毛病多,但还是个正常皇帝。但移居西苑之后,就开始像昏君模样了。

秦德威暗自揣测,估计皇帝现在已经陷入年龄焦虑了。

嘉靖皇帝的爷爷宪宗皇帝驾崩于四十一岁,伯父孝宗皇帝驾崩于三十六岁,堂兄武宗皇帝驾崩于三十一岁,亲爹睿宗献皇帝驾崩于四十四岁。

四个近亲平均年龄是三十八,而嘉靖皇帝本人今年已经三十四岁高龄了,而且身体还不强健,换季时经常大病。

别说皇帝自己焦虑,就连大臣们虽然嘴上不敢说,但心里也在琢磨,从乐观估计,皇帝最多还能挺大概十来年。

所以即便皇帝有点迷信方道、大兴土木、大肆选秀、重用奸臣、朝政腐败之类的乱子,到时候再拨乱反正就是了。

但原本历史时空的大臣们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病秧子皇帝,居然挺到了六十岁,而奸贼严嵩居然挺到了快九十。

殿中沉寂了片刻,大臣们都在装哑巴,因为皇帝刚才那几句话确实很难接住。

如果赞同皇帝闭关修仙不理朝政,太子监国群臣辅政,那意思岂不相当于“皇帝你赶紧滚蛋,国家全交给我们就行”?

嘉靖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对权力是什么态度,大家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谁也说不准,皇帝究竟是真的动了闭关修仙以求长生的念头,还是故意钓鱼?

但要是反过来,说不赞同皇帝闭关修仙,同样不能万事大吉,那总要再说几个不赞同闭关修仙的理由。

可是这又很容易被理解成指责皇帝迷信和修道了,嘉靖皇帝生性敏感多疑,能听的进去这种话?

原本历史上就有大臣力谏嘉靖皇帝不要闭关,然后被一键三连的打廷杖、下诏狱、罢官。

于是别人就不劝了,结果最后嘉靖皇帝也没闭关,没人知道嘉靖皇帝当时到底怎么想的。

而此时秦德威内心深处非常、极其、特别希望,嘉靖皇帝你老人家真的去闭关修仙,以后别再出来了,说不定这样对大明更好!

但打死秦德威也不敢如此明说,在场所有人都可以赞同皇帝闭关,唯独他不行。

因为他秦德威是三位一体清流,兼着东宫属官二把手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

若皇帝闭关不出、五岁太子监国,那就相当于东宫升天,要嗨到不能自理了。

可能嘉靖皇帝同样想到了这点,也可能是今天秦德威普信朝见,撞到了枪口上。

所以嘉靖皇帝等了会儿,看到没人奏答,就直接指定秦德威道:“你以为如何?”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反正阁老们都挺幸灾乐祸的。

你秦德威以为凑到皇帝面前就一定是好事?那真是只见过贼吃肉,没见过贼挨打!

秦德威又看了看郭勋,才对嘉靖皇帝说:“斗胆敢问陛下,深居静修之说,是谁向陛下提议的?”

嘉靖皇帝说:“高士段朝用。”

秦德威又问道:“臣之前未曾听说过此人,再次斗胆敢问陛下,又是谁向陛下举荐了段仙长?”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说:“是郭勋!”

这到底是谁垂询谁?若秦德威再敢多嘴问来问去,就一定推出去打廷杖,想到做到!

但秦德威真没有继续问了,正色说:“臣只想到,官由贿授、败坏边事、遗毒至今的前兵部尚书张瓒,也是郭勋推荐的!

所以臣以为,这郭勋要么是眼光不行,要么是居心不良!如果陛下问起,臣只能奏答说,臣绝对不会相信郭勋!”

幸灾乐祸的阁老们:“……”

这踏马的岂有此理,又让秦德威闪避成功了!天理到底何在!

即便是敏感多疑的嘉靖皇帝,也不能从这段话里挑出“毛病”。

不过秦德威故意说出的“败坏边事”四个字,总算让嘉靖皇帝想起了今天的“正事”,情绪立刻暴躁起来。

当即大怒道:“朕自践祚以来,自思一心图治以不负祖宗,为何还会遭遇这种百年未有之事!”

自从九十年前土木堡之变以后,就没再发生过北虏深入腹地抢掠的事情了。

虽然年年都在与北虏打烂仗,但基本上战乱也能维持在边墙一线,内地不至于受北虏骚扰。

嘉靖皇帝也自认不是堂兄武宗那样荒废朝政的帝王,为了认爹大礼与大臣斗智斗勇的同时,也兢兢业业的励精图治了十几年。

可是北虏入寇几百里这样被打脸的难堪事情,怎么就偏偏发生在自己当皇帝时?

委屈,气愤,不解,也没地方说理,撂挑子不干的冲动都有了。

秦德威只想翻白眼,但很多话都没法说出口。

朱厚熜啊您要是再这样下去,今年就只是个开始而已,以后让你更加委屈、气愤、不解的事情多了!

就你这样当皇帝还心累?我秦德威才更心累!

第七百一十一章 画风不对

秦中堂就这么在心里碎碎念,为自己的“大明补锅匠”命运而唏嘘感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