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13章

作者:随轻风去

正当这时,张瓒也出列,对陛下奏道:“臣对此也有话要说!伏请辩解一二!”

张瓒出来辩解,也在众人预料之中。先前发言的张潮想了想后,就让给张瓒先说。

随后张瓒将自己与严世蕃商量的说辞抛了出来,并反击说:“臣弹劾秦德威任性妄为、干扰选官,并胡乱使气,有失官体,败坏朝廷声誉!”

如此张瓒把主要责任完全推到了秦德威头上,嘲讽打脸行为艺术变成了完全不负责任的使性置气、任性妄为。

钱庄确实是存在的,秦德威确实也从钱庄搬了银子,根本说不清。本来是他张瓒说不清,结果就变成秦德威说不清了。

这个辩解角度,倒是在众人意料之外了,众人暗暗想道,在秦德威先手对张瓒发动弹劾攻讦的前提下,这样结果算是一个大反转?

事实真假不知道,但张瓒的解读,听起来确实挺像那么回事的。

应该说,众人虽然都是老官僚,不会轻信于人,但张瓒的说法实在太符合秦德威的小霸王人设和气质了。

而张瓒又偷偷瞥了眼人群里的秦德威,见秦德威十分错愕的模样,心中大定。

先前最早发言的礼部尚书发言张潮叹口气,重新组织了语言说:“兵部张司马或许有所误解了,本官并没有弹劾张司马的意思。”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疑惑不解了,你不想弹劾张瓒,说这件事情作甚?

然后张潮掷地有声的对嘉靖皇帝奏道:“臣要弹劾秦德威,强行勒索建昌侯张家一万五千两!”

众人:“……”

不知为何,又觉得脑子不够用了。

就连打对台的张瓒也懵了,完全不知从何说起,这跟建昌侯张家有什么关系?

但是听到了“建昌侯张家”和“一万五千两”两个关键词,最近手头很紧的嘉靖皇帝有些敏感的大喝道:“秦德威!可有此事?”

终于轮到自己上场了,秦德威连忙从班位里窜了出来,奏答道:

“都是误会!臣并非勒索敲诈,实乃向张家借钱!还有一式两份的借款文书,可以为凭证!”

众人无语,你秦德威若真向张家借出了钱,那张家有能力让你还吗?这借钱和勒索有什么区别?

嘉靖皇帝冷笑道:“朕怎么不知道,张家竟然对你如此大方?”

秦德威赶紧解释说:“并非臣有这个本事,而是兵部尚书张瓒有这个本事!”

众人对这句话不明觉厉,但都能感觉到,今天真正的戏肉要来了。

张瓒还是完全不明白秦德威意图,只能斥责了一句:“你血口喷人!”

第六百二十三章 诬陷也是一门技术(下)

秦德威没理睬张瓒,只继续对嘉靖皇帝奏道:“当日家父向张瓒求官,张瓒便对臣索要一万五千两,但臣哪有如此巨资,便只能一筹莫展。

后来听说了一条消息,只要找建昌侯张家借钱并送给张瓒,就可以顺利选官!

臣又详细打听过,前阵子真的有几名官员向建昌侯张家借了钱,然后转交给了张瓒!建昌侯张家银锭皆有暗记,一查便知!

于是臣便如此效仿,按照张瓒所说,从张家借了一万五千两,并准备交给张瓒!

后不知为何,张瓒出尔反尔,毁约不践,臣亦无可奈何!也许是臣年轻识浅,不知道怎么送银子,所以惹恼了张瓒。”

众人不禁感慨,秦德威的小作文似乎更技高一筹。通篇没有直接说张瓒,但大家听完后,都能自动脑补出隐藏剧情。

兵部尚书张瓒贪图建昌侯张家的巨额财富,又不方便直接下手。所以故意纵容诱导待选官员去找建昌侯张家借钱,然后用来贿赂自己。

只不过遇到了年轻气盛、不太会办事的秦德威,然后闹大了。

张瓒忽然想起了近期顺风顺水的几笔贿赂,以及那几个突然开窍的抠搜官员。

他们贿赂自己的几千两银子,难道都是从建昌侯张家借的?

张瓒一边想着,一边抓住了破绽驳斥道:“一派胡言,你秦德威那一万五千两银子分明是从源丰号钱庄提出!”

秦德威从容的解释说:“其实张家存了三万两银子在钱庄,那些送给张瓒的借款,都是从钱庄支取的。臣也只是借了些许便利,一切都有契书作证。”

张瓒一时有些语塞,他知道,秦德威说的肯定都是事实,那些钱肯定真的是从建昌侯张家借来的!

他明明感受到秦德威诬陷自己,但却又找不到秦德威所说的假话!

众人又“恍然大悟”,今天两边的小作文都很精彩,但对比之下,张瓒那边技术更糙一点。

张瓒的小作文,有很多缺少实证的地方,而秦德威这边都是大把实证。

不得不承认,诬陷也是一门技术。当然,实证有时候也不重要,最终主要看皇帝的想法。

张瓒也意识到了这点,甩开秦德威,直接对着宝座以头抢地,“砰砰”叩首,苦苦叫道:“陛下!臣绝无觊觎建昌侯张家之意!一切皆为构陷!”

嘉靖皇帝有点烦,马上要南巡了,朝廷要维护稳定。为这点勾心斗角的事弄一个兵部尚书,也不值当。

秦德威这时忽然也凑到前面,奏道:“陛下请听臣一言,建昌侯张家号为京师首富,家资巨万!

如今张延龄系狱,陛下天恩仁慈,数年来始终不肯抄没张家,但张家又守不住家业!

宛如孩童持金过闹市,总有张瓒这般宵小觊觎张家钱财,致使张家钱财大量向外流失,岂不可惜?

不如将建昌侯张家抄没,以资国用,总好过让钱财落到张瓒这样宵小手里!

若陛下迟疑不决,只怕再过一年半载,张家就要财产一空!而吃肥的都是张瓒这样宵小,于国于民有何用哉?”

严嵩本来还想着出面帮张瓒求情,在他眼里受贿确实也不是大事。

但听完秦德威所言,严阁老心底一沉,张瓒这个新拉拢来的盟友完了!

幸亏自己慢了一步,没有出这个头。

别说严嵩,与张瓒关系不错的人,这时候也没人敢出面了,秦德威实在太诛心了!

秦德威一句一个“张瓒这样的宵小”,那并不是故意骂人,而是一种意识强化!

大家都听说过,先前一直有传言,说宫里近些年用度大,嘉靖皇帝贪图建昌侯张家财富。

而嘉靖皇帝又是个要面子的人,不愿意传言成真,所以一直没有抄张家。

但如果嘉靖皇帝真想要抄张家,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的理由。

而如今的张瓒,实际上就成了秦德威送给嘉靖皇帝的理由!

皇帝都要顾忌脸面,不好意思抄建昌侯张家,保留了张家家产,而你们这些其他杂碎竟敢使尽手段趁机侵吞张家财富!

为了不让张瓒这样的宵小杂碎得逞,皇帝应该抢先抄了建昌侯张家,总好过便宜贪官污吏!

别人大气也不敢出,而张瓒已经瘫倒在地,他万万没想到,秦德威的算计如此之深!

什么争风斗气,什么索贿行贿,都是最不重要的表面!

嘉靖皇帝死死盯着张瓒,在心里忍不住想了一句:“那都是朕的钱!”

刑部尚书兼京营总督王廷相看了看夏言,又看了看秦德威,迈步出列,打破了殿中的沉静。

“臣弹劾张瓒败坏兵务!近几年武选多由贿行,非行贿不得实职,京营武职如此,边镇武职亦如此,导致上行下效,边将无能,边事日渐败坏!”

如果说秦德威是把张瓒送进了棺材里,而王廷相的弹劾,就像盖上了棺材板。

众人不免顿生宦海险恶之唏嘘,一个强大的兵部尚书,居然就这么完了。

嘉靖皇帝下旨道:“传东厂秦福上殿!”

正在午门外值班的秦太监接到诏旨,连忙一路小跑着上了文华殿。

嘉靖皇帝又对秦太监下旨道:“抄张家!”

秦太监看了眼张瓒,神一般的回复说:“斗胆敢问陛下,是哪个张家?”

众人:“……”

原来今天最毒的人在这里。

嘉靖皇帝喝道:“滚去办事!建昌侯张家,兵部尚书张家,一并抄没!”

秦太监领命出殿,去办差事了。

抄兵部尚书张家时,如果能发现点张瓒与司礼监掌印张佐暗通,并且把钱送给张佐的线索,那就更乐子了。

钱其实并不重要,但谁让皇帝如今对张家的钱敏感呢?

而且秦太监先前没有告诉嘉靖皇帝“秦德威一万五千两”这个热点八卦,只提醒皇帝抄建昌侯张家,如今看来是正确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先有了抄张家的念头,酝酿了好几天,心里把张家的钱视为己有了,然后才有今天“张瓒事发”。

在皇帝意识里,就等于是“朕正要准备抄张延龄家,你们居然就开始跟朕抢钱了”,会让皇帝下意识更生气。

不然的话,结果就是“看到你们开始从张家捞钱,朕才反应过来”,那心态绝对不一样。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秦太监深藏功与名,去抄家了。

第六百二十四章 大学士们

兵部尚书这样要害位置空缺,对朝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如今南巡在即,稳定大于一切的背景下,总领军务的兵部尚书不可或缺,所以必须要马上任命新的兵部尚书。

不过对于大部分殿上朝臣而言,今天这情况是非常措手不及的,之前没想到张瓒会被嘉靖皇帝当场罢免。

多数人没有预案,没有提前串连的前提下,最合适的人选几乎就是京营总督王廷相了,兵事大臣需要专业性,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担当重任的。

按照惯例,皇帝没有垂询的话,内阁大学士为了避免专权之嫌不会主动推荐外朝大员的人选。

但今天嘉靖皇帝估计是懒得听一群官员的七嘴八舌,只对三名大学士问道:“尔等阁臣可有举荐?”

首辅夏言犹豫不决的斟酌着什么,次辅顾鼎臣比较无所谓,于是严嵩先说话了:“去岁毛伯温南征回师后,尚未得用,可以执掌兵部。”

众人诧异的看了眼严阁老,谁都知道毛伯温与夏言关系密切,而你严嵩居然推荐一个夏党的人。

但殿上的人都不傻,最初的惊诧过后,大家也都想明白了。

刚才王廷相站出来给张瓒盖棺材板的行为,已经表明了王廷相对兵部尚书位置的希冀,可王廷相也是夏言的多年密友啊。

无论你夏言支持谁,只怕另一个都会离心离德。尤其毛伯温也是江西人,说不定就被严嵩拉拢过去了。

这时候众人在看夏言,大家都很好奇夏言会如何抉择。

不多久夏言对嘉靖皇帝奏道:“刑部王廷相久知兵事,可以改兵部。”

嘉靖皇帝不想拖延,当场拍板:“若无他议,王廷相改兵部!”

虽然建议得到了采纳,但是夏首辅一点高兴的心思都没有,他今天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

众人对夏首辅都很理解,他还是不敢冒彻底失去王廷相,以及王廷相背后的秦德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