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12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与王廷相谈完,又留下了一个考验人性的问题,秦德威就躲回了家里面,低调的避开外面的流言。

秦学士带着一万五千两巨款,去大司马家送礼的事情,在这几日被当成了一则奇闻,在京师官场上稳稳流传着。

没人看得懂里面深浅,但并不影响大家传播热情,毕竟这事实在太猎奇了,主角又是秦德威这样的名流巨星。

在大多数人眼里,把这当成了讽刺打脸的行为艺术。

大概是秦学士看张大司马不顺眼,故意想出了这招去恶心张大司马,甚至还有传言说,那五只箱子里其实都是石头或者铁块。

张瓒本人还是有点不安心的,到处找熟人寻计问策,想着群策群力说不定能发现问题所在。

但无一例外,没人能给出什么靠谱答案。

这股流言自然也进入了东厂的日常情报里,但厂公秦太监却明白,如今的皇上未必能像过去一样,有心情把东厂日常情报当八卦听。

今日秦太监一大早就到乾清宫,但却扑了个空,嘉靖皇帝昨晚又跑到玄极宝殿斋醮去了,并暂时斋居于此。

站在玄极宝殿外面,等候求见结果的秦太监暗暗叹气,神情有点忧虑。

可能外朝的大臣还没察觉到变化,但秦太监这样的皇帝亲信却已经发现,自从蒋太后去世后,皇帝与往常真的大有不同了。

原来的皇帝虽然也修仙,但重心还是在政务上,称得上勤政。像秦太监这样的亲信太监,经常每天能见到皇帝两次左右。

而现在皇帝忽然极度沉迷斋醮,连秦太监也未必能天天见到了。

原来每日早晨,秦太监都会觐见皇帝,并且将东厂日常情报当段子讲给皇帝听。

可是现在,时常斋居的皇帝基本不听这些了。

当然今天秦太监求见皇上,并不是为了讲段子,而是另有重要事务,不然无故打扰皇上修仙,等于得不偿失自讨苦吃。

正在秦太监胡思乱想的时候,从玄极宝殿里面发了话出来,让秦太监觐见。

嘉靖皇帝正坐在高台上打坐,秦太监不敢多看,低头禀报起南巡扈驾事务。

“拟定扈从锦衣卫官一百二十员,旗校八千员,另调配其余亲军官兵六千员。至于拨用银两……”

听到这里,嘉靖皇帝睁开了眼睛,陷入了沉思,秦太监也就顺势停了下来。

虽然没有沟通交流,但嘉靖皇帝知道问题是什么,秦太监也知道问题是什么。

两个字,没钱!四个字,内库没钱!

前些年又是新修太庙,又是兴修两座太后宫殿,库银消耗本来就巨大,而去年年底蒋太后去世后,又是花费银两无数。

而今年才刚开春,各种税银还没收解到内库,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关头。

虽然说南巡队伍一路上都有地方供给,但皇上也要出钱补贴,不然就凭沿途州县的经济水平,仓促间哪有财力进行如此庞大的供应。

而且皇上打算在南巡期间,派重臣携带银两巡视九边,以犒赏来激励士气,稳定边疆,这又是一大支出。

想到这些,嘉靖皇帝也有点愁,就是国库太仓银也非常吃紧,拆东墙补西墙没多大必要。

秦太监趁机排忧解难说:“张延龄已经系狱数年,但陛下仁慈,始终没有抄了张家。如今用度缺乏,不如……”

嘉靖皇帝抬起了手,阻止秦太监继续说下去。

这事不只一个姓秦的提到过,但嘉靖皇帝始终放不下面子,害怕被人指指点点说自己贪张家之财。

可如今到了极度缺钱的关口,嘉靖皇帝对张家的家产真是很动心。

但皇帝的尊严不允许他出尔反尔,还是再想想吧。

秦太监说到这一步,就不敢再继续劝了,再说就过犹不及。

然后秦太监掏出折子,对嘉靖皇帝奏道:“关于近期东厂情报,请陛下御览。”

嘉靖皇帝只问了一句:“可有大事?”

这么多年了,秦太监大概也知道嘉靖皇帝心目中“大事”标准,很干脆的答道:“并无大事。”

那嘉靖皇帝就懒得关注了,让秦太监退下。

并还让秦太监向外传旨,二月十二日开朝会,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及翰林官,最后敲定南巡相关所有事项。

秦太监无可奈何的退出了玄极宝殿,现在不但与皇帝见面次数少了,就算能面见到皇上,沟通互动比过去也少多了。

过去能互动一百句的话,现在互动十句就不错了!

所幸的是,并不是他一个人这样,别人都是这样,不然他秦太监可就真睡不着觉了。

第六百二十二章 诬陷也是一门技术(上)

秦学士壕无人性的八卦依旧在京师流传着,虽然之后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但依旧让兵部大司马张瓒很不安。

对秦德威斗争历史稍有了解的人,这时候都不可能安心的。

秦德威肯定不会吃饱撑着没事干,就为上门打个脸,其他什么实际利益都没有。

所以张大司马也小心起来,甚至暂停了卖官业务,连客人也不见了。

这日张大司马回到家中,正冥思苦想的时候,门子又来禀报。

被打断思路的张瓒很不爽,对门子斥道:“说过不见客!为何又来烦扰?”

门子回应说:“是尚宝司丞严大人到访,他说特来为老爷排忧解难!”

听到是新盟友严阁老家的公子严世蕃,张瓒便又吩咐将人请进来。

宾主见过礼,并落座后,严世蕃主动对张大司马说:“全京城我与秦德威争斗经验最多,只有我最懂秦德威!”

张瓒很想说,你严世蕃所说的经验,莫非就是如何被流放八千里的经验?

但想了想严世蕃他父亲,张大司马就只是高情商的笑了笑,鼓励严世蕃继续往下说。

对张瓒这个新拉拢来的盟友,严世蕃还是很重视的,一是张瓒位置重要,二是他判断张瓒在宫里有暗线,这也许是非常大的助力。

所以严世蕃把握十足的继续说:“秦德威目前只是引而不发,绝无可能就此偃旗息鼓,他只是在等待时机!

我敢断定,这个时机就是二月十二的朝会,秦德威必定会在朝会上发难!”

张瓒忍不住就问:“他会如何发难?”

严世蕃答道:“朝会上肯定有人会攻讦你受贿卖官,秦德威那边势力很大,围攻你很轻松,所以首要问题就是先把攻讦化解掉!

一万五千两银子是个很大的噱头,而秦德威极为擅长制造话题,扩大影响,然后挟势逼人!”

张瓒却说:“行贿乃无凭无据之事,到那时直接否认就好,陛下也不能因为捕风捉影之事而大动干戈。”

退一万步说,收点银子在皇帝眼里八成也不算滔天大罪,又不是直接从国库贪腐,再说还有司礼监掌印张公的暗中帮衬。

严世蕃却断然道:“不!直接否认并不是最佳对策!大司马要明白,你并不是与秦德威辩解,你们双方的话都是说给皇上听的!

秦德威极为擅长揣测君心,所以在朝堂上才能屡屡投机取巧!

陛下生性多疑,你如果直接与秦德威激辩纠缠,只怕就陷入泥潭,变成这事说不清的处境!

所以你不需要辩倒秦德威,你只需要让皇上能理解你,并反击秦德威,这才是全身而退的思路!”

张瓒闻言很感兴趣,立刻追问道:“早先听闻严大人足智多谋,如此计将安出?”

严世蕃胸有成竹的答道:“大司马可知道,有家源丰号钱庄是秦德威的产业?

据我所知,那一万五千两银子最后都搬回了棋盘街的源丰号钱庄!

所以这笔银子肯定都是秦德威先从钱庄里提出来的,又料定大司马你不敢真收下,才敢上门虚张声势!

我认为,应当从这里入手化解!

在朝会上,大司马可以对陛下奏答,因为边镇银两缺乏,又听说秦德威有钱庄产业,所以戏言让钱庄捐银。

却不料秦德威因为对父亲选官情况不满,故意与大司马斗气,从钱庄搬了一万五千两银子到府上闹事,才导致流言四起沸沸扬扬。”

张瓒之前与严世蕃并不熟,故意迟疑着说:“这样无中生有的诬陷,不为君子也。”

严世蕃颇有感慨的总结说:“什么叫诬陷?对付秦德威,就不能太老实,要抛开事实不谈,该捏造就要捏造!

反正秦德威与大司马相处谈事时,并无外人在场,半真半假无中生有的捏造几句,就足以四两拨千斤了。”

张大司马这才拍案道:“甚妙!”

如果这样解读,一万五千两银子事件的性质就变了。这并不是一个索贿事件,而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斗气事件了。

还有,钱庄东家随便从钱庄里搬银子出去斗气,那钱庄的信誉也就折损了。

如此张瓒大司马终于睡了个稍微安稳的觉,只要掌握了秦德威的套路,再反其道而为之,秦德威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严世蕃也暗暗得意,帮了张瓒度过难关,以后可以开始插手兵部事务了。

转眼就到了二月十二,一干大臣早早聚集在文华殿前,三五成群的闲聊。

这次大家积极性都挺高,毕竟从皇帝他妈去世到现在,算上今天这次,嘉靖皇帝一共也就上了两次朝。

这让大家都很感慨,深深被嘉靖皇帝的孝心所感动。

只有通晓未来的秦德威暗暗叹气,只能说且行且珍惜吧,见一次少一次。

从南巡回来以后,嘉靖皇帝三年能上两次朝就不错了。

再往后来,君臣奏对恐怕就全靠传递小纸条了,在这个模式下,值守宫廷的内阁实在太占便宜了。

这也是为什么嘉靖朝内阁权力空前强化,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而首辅也越来越独尊的表面原因之一。

至于深层次原因,就是嘉靖皇帝有意识的强化首辅和内阁权力,以此来实现对外朝的控制。

毕竟一个沉迷修仙的皇帝没有精力把各部、院、寺、监都直接管到,所以就通过内阁尤其是首辅来集权。

在秦德威对未来的大势的畅想中,嘉靖皇帝御殿升座,群臣趋步上殿觐见。

舞拜完毕,分列班位。嘉靖皇帝就宣布,二月十六乃吉日,定于此日启程南巡。

群臣心里只能吐槽,今天已经二月十二了,直接宣布四天后就出发?

这很嘉靖,皇帝就是这样急性子,习惯就好。

随后嘉靖皇帝又下诏,今日先梳理近期朝廷事务,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然后议论南巡事务。

说到不稳定因素,很多人就有话要说了。

只见礼部尚书张潮大踏步出列,对皇帝奏道:“近日有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秦德威,携银一万五千两登兵部尚书张瓒家门!

并当众言称张瓒索贿一万五千两,实属骇人听闻!又传遍京城沸沸扬扬,官民议论纷纷,上下疑心不定!”

它来了!它来了!大多数群臣并没有太吃惊,稍有政治经验的都能判断出,秦德威今天肯定要对张瓒发难。

礼部尚书张潮那是秦德威的亲老师,当个主攻手也并不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