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401章

作者:随轻风去

既然立了东宫太子,接下来就要配备东宫属官,对于大臣们而言,这才是最大的事情!

谁能做东宫属官,那么将来就是从龙之臣,不是一般的官职所能比的,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混个帝师名分!

所以一般情况下,东宫属官都是打破头来抢的。

尤其是大明连续几代皇帝寿命都不太长的样子,基本上都是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浮动。

有人当场偷偷掐指算起来,嘉靖皇帝如今也三十多了……于是大佬们摩拳擦掌,积极准备分猪肉。

东宫官署是詹事府,但原本那些詹事府官员,都是随便定的虚衔,没考虑过辅导太子的问题。

而现在既然立了太子,那么詹事府是东宫实官了,当然不能再像原来那样。

原有的人员肯定也不合适了,所以一场大洗牌在所难免。

甚至可以说,不只是詹事府大洗牌,而是整个词臣的大洗牌。

因为按照太祖高皇帝规定,东宫官署必须由廷臣兼职,共同一套人马,以免父子相疑。

所以现在詹事府官员都是由翰林官兼任,詹事府进行大洗牌的话,肯定要连带到翰林官员。

想到这里,有些人看向秦学士的眼神就有点异样。

年轻人有点狠,莫非你为了舒服升官,竟然让整个词林都大洗牌一次?

正三品的詹事府主官詹事张璧成为大洗牌中第一个变动的人物,直接被改任为礼部右侍郎。

至于新詹事人选,内阁提了几个人选,嘉靖皇帝都不满意。

最后嘉靖皇帝直接提了条件说:“东宫官署,非秉性忠义、学问广博、大有名望之人不可。”

众人品了品,就品出点意思来。

皇帝重点是想找那种性情忠直,还要名气大的人来组成黄金阵容,来作为辅导太子的班底。

站在最边上的秦德威简直无力吐槽,陛下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你折腾了十几年大礼议,一批批的打压反对派,做人特别忠直的早被淘汰得差不多了!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当爹的什么德行,都还是希望儿子走正道,并希望儿子身边都是正派人。

而且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还没有变得神经兮兮,还是个正常的父亲。

当然也不排除是嘉靖皇帝的帝王心术,因为东宫属官越忠直,太子才越安全。

之后首辅夏言又提出了一个人选,陆深。

此人乃弘治十八年进士,上海县陆家嘴的主人,嘉靖朝初年的重要翰林讲官。

十多年前因为讲课问题,陆深得罪当权的桂萼被外放,直到近些年才回朝担任太常卿。

当然最重要的是,此人是录取夏言的考官,是夏言的老师。

对这个人选,嘉靖皇帝考虑过后便同意了,下诏任命陆深为詹事府詹事。

詹事下面就是正四品少詹事,想到“正四品”这个特殊品级,众人又不约而同的看了眼秦德威。

今天这大动静,说到底还是因为秦德威对假正四品不满,才折腾出的动静。

可是大佬们顿时又感到有点奇怪,与他们共同上殿的秦德威居然一言不发,乖巧如斯?

关于少詹事人选,最后嘉靖皇帝亲自选定了极有名望的学者崔铣。

此人当年大礼议时因为冒犯皇帝被罢了官,绝对够忠直,学术水准也高。

大臣们这才真敢相信,向来讨厌大臣卖忠直人设的嘉靖皇帝,竟然还真想在东宫搞出一个“正人汇进”的局面?

夭寿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要不要再把杨慎提溜出来试探下皇帝?

君臣继续往下讨论,詹事府内设官署有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合称坊局。

坊局又与翰林院合称为“翰苑坊局”,几乎可作为词臣的代名。

其中左、右春坊官员更是重中之重,是正五品的官署,设有庶子、谕德、中允、赞善等官职。

比如秦德威的右庶子,其实全称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是春坊官员里级别最高的正五品。

本来在大明早期,春坊还设有春坊大学士这种官职,作为左右春坊的长官。

但后来因为官名太容易与内阁大学士混肴,容易产生误解,所以罢设了。

总而言之,如今君臣讨论左右春坊官员,只能从左右庶子开始讨论。

于是众大佬不知道是第几次不约而同的,齐齐注视右春坊右庶子秦德威了。

秦德威你为什么一直不说话?现在触动到你了,你还打算继续沉默下去吗?

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洗牌(下)

虽说嘉靖皇帝召集了内外“十人团”加一个秦德威,但在詹事府人选问题上,还是以内阁意见为主,外朝话语权不大。

因为詹事府与翰林、内阁一样,权力边界上属于内廷,外朝干涉太多就属于居心叵测了。

三品四品议定后,首辅夏言继续对皇帝奏道:“春坊官员里,现今正五品左、右庶子分别是王教、秦德威,臣以为皆可留用。”

然后大学士严嵩开口反对:“秦德威轻佻,不可以辅东宫!”

夏言诧异的看了看还在沉默的秦德威,对严嵩说了句:“秦德威有何不可?”

严嵩很有理有据的答道:“秦德威年岁太轻,品性不定,不知他年又会变成何等模样,焉能在东宫用不测之人?”

从刚才例子可以看出,嘉靖皇帝对詹事府官员人选的标准,那就是岁数比较大的,经受过长期考验的,确定品性忠直的,不会再变质的。

毕竟太子年龄幼小,若择人不当,容易被居心不良之人把持,或者三观长歪。

左都御史霍韬也极为诛心的补充了一句:“以秦德威岁数,若辅导数十年,或有伊尹之事。”

这意思就是秦德威太年轻了,辅导太子时间可能极其长久,会出现一些尾大不掉的问题。

十八年前就是大礼议功臣的霍韬敢肯定,对于多疑的嘉靖皇帝而言,最吃这套。

这个时候秦德威终于站了出来,干脆利落的说:“臣请辞右庶子!”

这是秦德威上殿后首次开口,但对秦德威所说的话,众人都感到非常意外。

这不科学啊,按照习惯思维,小霸王秦德威应该与严嵩、霍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大战三百回合才是。

所以谁也没想到,秦德威怎么就一声不吭,直接认输了?

说起来秦德威在朝堂也混了好几年了,大家从来没有见过秦德威这样怂过。

还没做出决定的嘉靖皇帝也颇为讶异,下意识的问了句:“尔莫非负气之言也?”

这种十来个人小范围会议,说话相对比较随意,也相对比较实在,不用太多门面功夫。

嘉靖皇帝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他怀疑秦德威这是故意耍小性子。

秦德威非常确定以及肯定的奏答:“臣提议立东宫,本为天下计,也是为了解陛下南巡后顾之忧,非为一己私心也!

所以请辞右庶子,以示无私!绝非为严嵩、霍韬之言而负气,君子自有坦荡,也不屑于辩驳小人之言!”

嘉靖皇帝稍加思索后说:“准了。”

所有人都迷惑不解,你秦德威提议立东宫,然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丢了个右庶子,图的是什么?

还是说,秦德威真的就是大公无私?

一时间没有别人说话,秦德威趁机又奏道:“此外臣还有两条谏言,愿陛下听从采纳。

第一条,七十年前李贤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规矩后,词臣完全不经历庶务,经年累月宁可词林终老,也不愿意外迁。

对这种风气,臣不满意已久!虽说难以改变,但求借着重置东宫官属之际有所变化,多召用外放地方之官属!”

当初张璁、桂萼当权时,与翰林矛盾极深,大批翰林被排斥外放,秦德威说的就是这部分人。

其他人听到秦德威这些话,又是惊愕非常。

别人这样说也就罢了,你秦德威可是史上最年轻状元,堪称词臣体制的最大的受益者,居然也反体制!

秦德威继续奏道:“第二条,东宫官属虽立,但不可完全独立无上层监管!臣提议,由排名最后的内阁大学士严嵩管领东宫事务!”

众人已经震惊的无以复加,秦德威简直反常的过分了!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与平时反着来的!

刚才严嵩故意排挤秦德威,秦德威不针锋相对也就罢了,却反手就推荐了严嵩?

官场基本常识就是,谁掌握了东宫,谁就掌握了未来,所以才会对东宫官职趋之若鹜,要的就是从龙之功。

你秦德威居然建议让严嵩总领东宫,这又算什么?大公无私之后,又变的以德报怨了?

你秦德威今天就是为了凹人设来的?你能不能干点让大家都明白的事情?

但秦德威说完后,没再有多余解释,只在一干惊诧莫名的目光中,退回了边角位置。

随便别人怎么猜测,这东宫官属谁爱当谁当去,反正他秦德威对此毫无兴趣!

在历史上,这位皇太子被精心培养十三年后,十六七岁时就莫名其妙的挂了,直接坑了一批希冀从龙属官。

还导致嘉靖皇帝吐血到怀疑人生,然后才有“二龙不相见”典故。

所以如果评价大明最坑的东宫班底,这一届绝对算得上强力候选之一了。

反正在历史记忆里,这波东宫官员除了命硬的徐阶基本全扑街了,那他秦德威还凑什么热闹?

所以秦德威辞去右庶子官职时毫不犹豫,甚至异常安静,没有推荐一个亲近人物去东宫。

而且看着别人纷纷塞亲信人物进东宫,他心里还偷偷乐,坐等十三年后这批别人亲信一起掉进大坑,岂不美滋滋?

而且最关键的是推荐严嵩总领东宫,能促使严嵩把大量精力和资源都消耗在东宫,等十三年后,可以笑看严嵩竹篮打水一场空。

掌握着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预判就是这么爽!

与其说请立东宫,不如说是挖了一个大坑,秦德威感觉自己这波横跨十三年的长线操作,有大气层的水准。

看这满朝上下,有一个算一个,没人能懂自己!

虽然众人对秦德威的诡异表现惊疑不定,但讨论还是要继续。

嘉靖皇帝对秦德威的那些建议暂时不置可否,先让群臣继续讨论东宫其他官属。

詹事府坊局里的局,指的是司经局,设置有洗马这个官职。

夏言推荐了一个人选,嘉靖二年的探花、因为触怒前首辅张孚敬被贬谪地方的徐阶。

秦德威只能说,夏师傅你这一辈子提拔的人中,就看对了这么一个。

然后就听到了嘉靖八年状元罗洪先、嘉靖八年会元唐顺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