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72章

作者:随轻风去

大家都知道,乡试三场,虽然考试内容很多,考的文体也很多,从八股文到诗文、公文都有。

但因为考官精力有限,阅卷时间也非常有限,所以考场行规是,基本只看第一场经义题来录取。

而第一场经义题,有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一共七篇文章。

但考官精力还是不够用,往往就只重点看看第一道《四书》题,第一篇文章写得好就取中了。

还有更懒的考官,连第一篇懒得看完,就只看第一篇的前三股完事。

总而言之,只要知道了最为重要的第一道《四书》题目,意义几乎就相当于知道了乡试题目。

院落中响起了欢呼声,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秦德威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果然伸出了援手。

忽然有人泼冷水说:“就算猜到了题目,但你们知道怎么答吗?

我们考卷是糊名的,文稿也是被誊抄一遍才给考官看,秦德威怎么能分辨出来?

那些大才,就算没有提前准备,一样能临场写出比你们好的文章,全南直隶这样的人太多了!”

这让人不爽的口气,一听就是号称贫民版秦德威的王某人。

高长江忍不住拍了王逢元一巴掌:“你还有想法就说!”

王逢元先把头顶儒冠正了正,然后才说:“我只提醒大家一句,拿天道这种题目做文章,是最容易引发学术流派思辨的。”

然后王逢元昂首阔步,傲然离去。

真是一群渣渣啊,包括那松江府生员何良俊在内,连秦德威的深意都理解不了,果然只有自己才最懂秦德威。

第五百七十四章 传言不可尽信

参与乡试工作的官员按照工作性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内帘官,主考官、同考官都属于此类,秦德威这次也是。

另一类是外帘官,包括提调、监临、供应等官员。

简而言之,秦德威这样内帘官,只负责阅卷和录取,其他杂务和考场纪律一概不管。

至公堂是外帘官办公核心场所,过了至公堂就是飞虹桥,再过飞虹桥就是内帘门。

而内帘门后面,就是考官所居住的院落了。

在考场中,内帘官也就是考官与外帘官之间,大部分时候也是互相隔绝,不能通气的。

注意,是大部分时候,不是全部时候。

秦德威来到贡院后,直接穿过至公堂、龙门,又进了内帘门,来到整个贡院最深处的神秘区域。

接下来的一个月,所有考官都要被关在里面,不许再外出,也不许与外界通消息。

整个乡试的阅卷都在这里进行,无数士子的未来命运都在这里决定。

秦德威这个主考官,就是贡院最深处这片独立区域的最大人物。

比较特殊的是,李小娘子也跟着秦德威进来了。

不进来也不行,她和秦德威纠缠了一个月,放在外面乱跑,泄露了秦主考的情况怎么办?

院里其他人看到李小娘子,只能羡慕的叹一声名士风流。

他们要当一个月出家人,秦学士却能带着美貌侍妾暖被窝,做人差距简直比功名差距还大。

自有差役领着秦德威去房间安顿,作为最尊贵的主考官,生活待遇还是很高档的。

独处一院,房间里所有床、榻、桌、椅、帷幕等用具都是新办的,铺陈按惯例都是绣花大红锦缎,也是为了吉利讨喜,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李小娘子看什么都新鲜,喜不自胜,美滋滋的感觉像是婚房。

今天已经晚了,秦德威本来没想着公事,但有差役来请示,考官都聚齐了,今晚要不要设宴。

对他们这些考官而言,这个月里大鱼大肉酒食都是不缺的,有外面江宁县、上元县的全力供应,随便胡吃海塞。

秦德威想了想,见见其他考官也好,就同意了。

除了秦德威主考官之外,还有九名分房看卷的同考官。

这年头南直隶乡试同考官学校教官,还不像后来,改用地位更尊贵的知县、推官来当同考官。

秦德威来到主堂时,其他九名同考官都已经提前到了,并恭恭敬敬的等待,没有一个失礼的。

更没有看秦德威少年高位不服气,非要跳出来挑衅被打脸的人。没别的原因,就是地位差的太多了。

这位主考官是状元翰林,而同考官们大都是举人、监生出身的县学教官,拿什么去不服气?

秦德威招呼大家一起落座,然后就闲聊起来,读书人之间见面,也是有套路的。

肯定要先说说是哪里人,或者从哪里来,看看是不是同乡或者同省,或者能不能攀上地域交情。

南直隶乡试同考官,大多是从周边山东、河南、湖广这三个省份请来的。

其中有个考官叫唐尚忠,是山东聊城县的县学教谕。

关键是,此人恰好与前知县曾铣“共事”过,这不就与尊贵的主考官大人叙出交情了吗?

读书人之间说完地域,就该聊聊彼此的功名了。主要是年科问题,区分一下前后高低。

但是,这里坐着位状元,其他人都是举人、监生,还怎么好意思开口聊功名。

秦德威打个哈哈,很善解人意的说:“看诸位岁数,都是本官的文坛前辈,不必议论虚名了!”

于是众考官直接省略了“功名论交”的环节,进入了彼此询问“治何经典”的环节。

说实在的,能被选中当考官的底层教官,或许功名运道不好,但学问水平肯定都是不差的。

主座上的秦德威只是笑呵呵的听着别人谈经论典,基本不插嘴。

先前那位聊城县教谕唐尚忠忽而灵机一动,讨好着对秦德威说:

“听说经常有主考官会写几篇范文,陈示给诸房考官,以为阅卷之参考。

如今秦学士以状元之尊取士于南畿,何不撰写几篇范文示下,也好让吾辈衡文时有所依据?”

卧槽!秦德威十分警惕的看向唐尚忠。

此人竟然想让自己现写八股文,莫非表面忠厚心怀诡诈,对自己有不测之意?

但旁边有两人却也出声赞同道,“唐兄所言有理,我等拭目以待秦学士的锦绣文章!”

秦德威和蔼的摆了摆手说:“文章哪有尺长寸短的一定之规?只按照范文来衡量好坏,岂不是削足适履之举?

况且诸位都是饱学宿儒,本官毕竟年轻,不敢妄为文章表率也!”

秦德威这几句话,说得众人十分惊奇。别人这样说或许不奇怪,但这位可是传说中的秦状元啊!

在传闻里,秦状元这个人吧,不说是骄横跋扈,也称得上是目无余子了。

上到公侯宰辅,下到才子名士,几乎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但就这么一个人,在他们这些功名扑街子、儒学小教官面前却如此谦虚,如此的礼让,完全没有丝毫倨傲。

九个同考官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想道,果然传言不可尽信,正所谓众口铄金啊。

秦德威感觉有点冷场,咳嗽了一声,又重新开口说:“但是,本官对于本次考试,也是有一点思考的。

近些年来,应试文章有点过于拘泥于条文,看起来僵化生硬,需要有一些不同的元素增加活力。”

众人暗暗揣测,秦状元莫非也是心学信徒?近些年最时髦的就是心学了。

秦德威没让大家继续猜,“其实本官比较喜好气学,想着多看到一点气学学问的阐述。”

气学可就有点小众了啊,但有个别聪明人似乎已经猜到了什么。

道理很简单,越小众,越特色,越容易被发现。

还是唐尚忠很不见外的疑问道:“按高皇帝训诫,应试经义文章必须以程朱理学为圭臬。”

秦德威心里就开始琢磨,这唐尚忠是真傻还是假傻……

口中继续答道:“关于理学和气学,本源都出自儒学。

写应试经义文章时,在理学本质下,稍稍融会一点气学,也不算坏规矩。”

有其他同考官叫道:“我等晓得了,按秦学士所说的就是!”

这都不用考虑,主考官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了。再说秦德威对大家态度这么好,他们也不能真不懂事,该卖面子就卖了。

第五百七十五章 卧龙凤雏

南直隶乡试主考官和同考官一共十个人,在贡院内部差不多要连续住一个月左右时间。

想到这一个月时光,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反正秦德威感觉将会很枯燥。

没有电脑、手机和网络,宅在院子里不能出去,除了李小娘子真没什么好玩的了。

八月初九是乡试的第一场开考,从八月九日凌晨就开始点名。

在前一天,也就是八月初八,主考官秦德威要拟定乡试题目。

按照规矩,所有考官汇聚在主堂,四书五经都摆在桌案上。

由主考官秦德威随机翻页,再根据翻到页面上的文字来拟题。

秦德威拿起《论语》本子,掐着页数随便一翻,也没给别人展示,就装模作样的低头念道:“四书首题是,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后面的题目就完全随机翻页了,做到了公正公开。

又凑出了四书题两道,加上首题是一共三道,所有考生必答的。

还有五经题每经四道,加起来二十道,考生根据本经选答四道。

然后由内帘工匠刻字,然后连夜印刷题纸,开考后发给考生。

对考官们而言,就暂时没事了。因为考官不负责考场事务,阅卷之前无所事事。

八月初九第一场,八月十二第二场,八月十五第三场。

然后三四千份试卷经过糊名和誊抄,送到考官面前的时候,都已经是八月二十日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说,在八月二十日之前,考官们大部分时间只能吃吃喝喝,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真不是夸张。

但是在八月二十日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八月底之前要张榜公布名单,所以阅卷时间只有五到七天,非常紧张。

三四千份试卷,加起来有几万篇文章,哪有精力在几天内全部审阅完?

这就是为什么考官看试卷,经常只看第一篇文章的缘故,真没那么时间全部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