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70章

作者:随轻风去

雾草!桑御史大吃一惊,冒着犯禁的风险,迅速瞥了眼秦德威的试卷。

整开面的试卷横铺在桌案上,确实已经写满了字,不到半天时间,竟然已经写了三千字!

周围喝茶吃饼的人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东张西望,但耳朵却也没闲着,立刻听到了秦德威说什么。

周边考生齐齐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怪物同年?

竟然这就满了三千字的策文,而且还没写完,还在要纸!

这不是无病呻吟的水字数,这是要言之有物的策文!

桑御史心里有点见证历史的兴奋,迅速给秦德威拿来了新的试卷纸张,同样是十五开面的标准试卷纸张。

这张试卷不用写履历了,节省了大量空间,全纸面差不多能写五千字。

秦德威不吃不喝,二话不说,继续开始低头水字数。

等到了下午时候,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交卷。到东角门将试卷交给执事官员,遍可以出宫回家了。

不过再次进入忘我状态的秦德威丝毫不关注周边情况,直到他又一次写满了试卷纸面。

此时日头已经西斜,大部分考生都已经交卷走人了。

一直在关注秦德威的桑御史十分骇然,两张试卷都写满的话,加起来已经是八千字了!

什么也不用说了,他真的在见证历史!

等秦德威再次举手时,桑御史不等秦德威说话,又一次给秦德威发了张试卷。

天色渐渐变暗,考生只剩秦德威一人了,依然在奋笔疾书。

所有现场执事官员全都冒着犯禁风险,远远的围了过来,仿佛等着一个奇迹的诞生。

本该在东角门的收卷官站在不远处,忍不住提醒说:“殿试不给火烛,天黑必须交卷出宫!”

秦德威扔下笔,瘫坐在地上,穿越以来最辛苦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众执事官员虽然碍于条例,不敢凑近了细看内容,只能远远的望几眼试卷。

第三张试卷纸面上,差不多写了小一半六开面,两千字左右。

第一张纸写满约摸三千字,第二张纸写满约摸五千字,加上第三张两千字,合计就是万字左右!

大家当年都是这样考过来的,都经历过殿试。

可是用一白天时间,写一万字策文这样的事情,连想象都不敢想象的!

如果不是无脑胡乱填字的话,这踏马的简直就是神迹!

当年罗伦写了六千字,已经被惊为天人,视为天才的极限了,谁能想到还有人能写出万字!

众人神色复杂,望着瘫倒在奉天殿外的少年,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人?

此时累到不能动的天才心里简直日了狗,能不能不要像看猴一样围观,赶紧让官军扶我出宫回家!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但他写了一万字!

当今天最后一份试卷送到弥封官杜启溪杜郎中手里的时候,杜郎中感觉自己的差遣受到了侮辱。

前文说过,他的差事就是把所有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封住,让阅卷之人看不到姓名,理论上保证公平。

可别人的试卷都是一张,只有秦德威的试卷是三张,那么把秦德威的个人信息密封住,还有什么意义?

日写万言这样的轰动事情,肯定会从考场流传出去,谁看到了这份试卷,也能确定就是秦德威写的。

杜郎中叹口气,将秦德威试卷第一张前六开面,也就是考生信息部分折叠起来并糊住,再盖上弥封关防。

官场本来就是一个讲究形式主义的地方,欲盖弥彰自欺欺人这种事情不寒碜!

然后又将这份试卷的三张纸面头尾衔接着糊上,连在一起后,看着像是完整的一件东西了。

只是试卷厚度是别人的三倍,依然醒目。

至此所有弥封好的三百二十五份试卷,全部被送到文渊阁,有官军看守。

而所有读卷官们,今晚将宿于礼部,阅卷期间不能回家,明晚还是要在礼部住宿,这也是嘉靖初年定下的规矩。

因为殿试期间,如果大臣白天在文渊阁看试卷,晚上又回家的话,总是会有风言风语,甚至闹得沸沸扬扬。

近些年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嘉靖八年时,前首辅杨一清阅卷期间,晚上就使人传唤小老乡唐顺之来自己家里。

他当然是想问唐顺之试卷所写内容,给已经是会元的唐顺之再弄个状元,但唐顺之脸皮薄不去见杨一清。

又比如正德六年时,前首辅杨廷和还是次辅的时候,白天在文渊阁看试卷,晚上就回家见应试的儿子杨慎,不然一代巨星杨慎的状元怎么来的?

名臣贤相尚且如此,更别说奸臣了。

大明科举制度设计总体上或许是想公平的,但近年来,殿试却经常比会试、乡试不公平。

嘉靖皇帝也烦这种大臣回家后串联的事,几年前就下诏读卷大臣集体在礼部住宿,看卷结束前不许回家。

嘉靖十四年四月初三,十几个读卷官从承天门、午门进入内廷,又从左顺门来到文渊阁。

这里本是内阁办公地点,但这两日却要用来做殿试读卷场所。

首先是试卷移交,首辅张孚敬作为总读卷官,不用分卷,其他十四名读卷官都分到了几份试卷,到此弥封官杜郎中就顺利结束了差事。

总数几十份的首批试卷,当然不能是随便分的,也有默认惯例。

这些都是会试名次前列的考生试卷,以及极个别被打过招呼的、受到大佬重点关注的考生试卷。

剩下还有两百多份小透明考生试卷,暂时不用分配,被堆放在文渊阁中堂。

哪位读卷官看完了手里的试卷,就可以再自取几份继续看,直到所有试卷都被看完。

到目前为止,读卷官大佬们并不知道任何一份试卷的具体文字,但他们却都知道,本次殿试出现了一篇万字长文。

拿到分给自己的试卷后,有心的大佬们迅速检查了一下手里所有试卷的厚度,并没发现有厚度特别突出的。

顿时又有六七个大佬抬起头来,互相扫视了几眼,再看向堆积在中堂的剩余试卷。

他们立刻就发现,中堂桌上这堆试卷里,最上面的一份明显比正常试卷厚很多!

就是它!传说中的那份万言试卷!就在那里!

当即就有数人按捺不住,齐齐伸出了魔爪,瞬间七只手出现在了万字试卷上方,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伸手的人有大学士方献夫和翟銮、吏部尚书夏言、礼部尚书顾鼎臣、兵部尚书汪鋐、刑部尚书王廷相、左副都御史霍韬。

想得到会试第九十一名秦先生试卷的人,顿时全部暴露了。

夏师傅疑惑的看了眼翟銮和顾鼎臣,别人伸手都可以理解,你们两个弱鸡凑什么热闹?

主持的总读卷官首辅张孚敬指着万言试卷说:“尔等几个对此卷有兴趣的,次第传阅,再议定是否可列入一等。”

按照殿试读卷规定,先选出一等试卷,然后再由内阁从一等试卷中选出前三名,其余的往下排。

一开始进不了一等的试卷,名次肯定高不了。

七个人从次辅方献夫开始,一个一个的传阅万字试卷,其他不想掺乎的人就不看了。

传阅一遍后,左副都御史霍韬率先发难:“我看此试卷,文法粗糙,称不上佳作,不可以举为一等。”

王廷相反击道:“但他写了一万字!让你霍韬天黑前写就万言书,难道你还顾得上雕琢字句?”

夏言补充说:“国家以策取士,在质不在文!文法倒在其次,应当先看内容。”

兵部尚书汪鋐又挑出了问题说:“这试卷字迹,潦草随意,毫无优美可言,怎可举为一等!”

王廷相继续反击说:“但他写了一万字!让你汪鋐天黑前挥笔写出万言书,难道你还顾得上字法?”

夏师傅也继续补充说:“国家以策取士,在文不在字!”

方献夫摇头道:“此试卷多有偏颇指责之意,抨击臧否之句。殿试写文还是应当持中醇雅,少做惊人奇诡之举。”

王廷相仍然驳道:“但他写了一万字!”

方献夫觉得王廷相就是故意捣乱的,怒而反问道:“文风与字多字少有何关系?”

王廷相掷地有声的说:“只要能日写万字,文风如何并不重要!”

方献夫呵斥道:“此人品德败坏,胡作非为,侥幸屡屡逃脱惩处,纵然能日写几万字又如何!”

王廷相疑惑的反问:“看来你知道这试卷是谁的?所以你心思必定不公,请勿多言!”

方献夫:“……”

张孚敬心里也在不停斟酌,如果放在十年前,大礼议硝烟弥漫,皇帝还完全支持自己、信任自己的时候,这样试卷直接强压下去就行了。

但现在,张孚敬已经不敢赌了。皇帝对自己越来越有所保留,君臣之间再也没有十年前亲密无间的状态了。

他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听到万字策文的事情,猜不出皇帝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皇帝真有什么反应,自己这个殿试前被秦德威攻讦的人就是首当其冲。

张孚敬最后一锤定音说:“暂时列入一等吧!”

霍韬顿时急眼了,“首揆三思!”

只有礼部尚书顾鼎臣暗暗想道,就这些人的见识,看来最后赢家还是自己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 有人想搞事!

朝廷规定的读卷时间是两天,在第一天,讨论完最厚的那份不知名试卷后,读卷官就是各自看各自的,互不干扰。

剩余的时间风平浪静的过去了,然后等到天黑,众大佬出宫回到礼部休息。

大家都知道,第二天的排名才是关键。

左副都御史霍韬立刻钻进了首辅张孚敬的房间,开口道:“养虎为患,遗患无穷!”

虽然没点名,但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谁。

张孚敬很有格局的答道:“虎在山林,我们难以施展。不如让他进了官场,便如虎入牢笼,有了约束羁绊,反而对我们有利。”

霍韬急躁的说:“那也不可让他进入二甲!放到三甲末尾,给个八品闲杂小官就能打发了!

相信我,不能给他任何机会,否则吾辈死无葬身之地!”

霍韬这种教人做事的口气让张孚敬有点不悦,你霍韬只知道在这里拱火,但压力全是他张孚敬的!

便回应说:“首辅是我,自有决断!”

霍韬对此深深的失望,“你张孚敬当年承受千夫所指,对抗整个朝廷的勇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