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69章

作者:随轻风去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七个抢一个

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撕了张首辅又见过夏师傅后,秦德威就算尽完人事了。

此时距离殿试也没有几天了,秦德威再次闭门不出,连徐家都不去了,只专心准备殿试,剩下的大概只有听天命。

至于秦德威自首猜测考官这件事,刑部直接判个无罪就完事了,反正法律上也没有相关的禁止条例,又没有人想追究。

陈凤许谷这金陵双士组合对秦德威的行为有点不理解,殿试根本就没有淘汰这一说,需要这样认真临阵磨枪吗?

而且殿试是策论不是八股应试文,全看平常积累,除非拿到考题,临阵磨枪意义不大。

秦德威叹道:“我自幼家贫,从读书到县试,从府试到道试,再到夺得乡试名额,又从乡试到会试,简直是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

期间不知耗尽了多少心神,摆平了多少人,这才临近了科举大道的终点,当然想求一个尽善尽美的结果啊。”

金陵双士刚想习惯性的附和几声:“秦老弟人生如此艰辛,真不容易,过得太难了……”

随即他们又反应过来,你秦德威才十七岁就要金榜题名了,这人生艰辛个屁啊!

如果十六岁经魁十七岁登科都算艰难,那一辈子考不中乡试的,或者五六十还在当老童生的又叫什么?

其实秦德威积极准备殿试的原因,也是为了念头通达一次,因为殿试应该是他相对最擅长的考试类型了。

这一路考试,全都是靠走后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看殿试能不能弥补内心缺憾,用真材实料考出个成绩。

所以秦德威打鸡血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努力!奋斗!”

陈凤无语,这些词从你秦德威嘴里说出来,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或者说,你秦德威的努力方向,一直就与别人不一样!

而会元许谷很现实的说:“朝中阁部院里,又没有来自应天府的大臣,我们努力又有何用。”

为什么秦德威总是自嘲“坑比应天府”?

别的地方同省就可以当乡党,但南直隶绝对不是如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南直隶乡党,都是各府才叫乡党。

但这各府里,应天府又比苏松常徽弱了许多,让秦德威一言难尽!

不知道去了哪个省当布政使的顾老头,居然就已经应天府出身最大的官了,在朝廷完全说不上话!

秦德威还能怎么办,只能筚路蓝缕自己折腾了。

“我有点心得,你们也多准备吧!“秦德威好心提醒两人说,对乡党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陈凤回应道:“这又不像限定了范围的八股文章,如何准备?”

先不想那些没用的,秦德威便说出自己的心得,或者叫历史经验:“殿试考题自然也是有套路的!

开头肯定是先说三代如何如何、汉唐宋不如三代,而我朝开基肇运,祖宗圣明,远超汉唐宋。

然后又会说,近些年来,国家却出了如何如何的问题,请应试者说说解决思路。

而提出的具体问题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事之道,如何用人、选拔或者求贤之类的。

另一大类就是国策了,大体上不出边务、钱粮、民生这几样。故而可以针对这些方面去准备。”

陈凤许谷两人听完了,又感觉什么也没听到。虽然很有道理,但还是用处不大。

难不成为了准备这么多策论思路,去翻尽相关书籍?现在没几天了,根本做不到。

只有平时就博闻广记、博览群书的人,现在才能直接动手,有针对性的草拟。

人各有志,才华有高低,秦德威也就不强求别人了。

反正他上辈子搞过明史相关专业的,脑子里又储存了许多资料,金手指还是能用上的。

按照几个大方向,搜罗一下记忆,提前写点提纲。

到了考试时,万一撞到类似的考题,就继续搜刮记忆进一步充实提纲,就当写简化版的硕博士论文了。

到了三月三十日,朝廷公布了殿试读卷、弥封、监试等差遣的名单。

以首辅张孚敬为总读卷官,内阁大学士、外朝九卿、董玘、霍韬为读卷官。

殿试名义上主考官是皇帝,所以这些大臣不能叫考官,只能称为读卷官,但事实上起着考官的作用。

此外以工部郎中杜启溪被任命为弥封官,瞬间杜郎中就感受到了最大的压力。

弥封官的职责是,负责将试卷上考生信息密封起来,然后转交给负责排名次的读卷官。

所以弥封官的要害就在于,他是阅卷前最后一个能看到考生姓名的执事官员。

如果记性好,就能多记住几份试卷背后的考生身份。

为什么如此要害岗位从工部选拔,大概是因为工部尚书在科举中话语权比较小的缘故,一切都是政治平衡。

但是,其他权臣一样能干扰到弥封官。

比如这次的任命出来后,杜启溪杜郎中在三月三十日当晚就收到了不少大佬的招呼。

有一些招呼,可以坚持原则顶回去,他杜郎中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需求。但还有些招呼,就不得不考虑了。

其实如果只是打招呼,那还不算为难,看交情远近和权势大小闪躲腾挪就是。

真正让杜郎中陷入困境的是,竟然有七个他不敢透露姓名的大佬,想在殿试上拿到秦德威的试卷!

除了不用分试卷的总读卷官张首辅之外,总共有十四个读卷官。

殿试还没开始,就有一半的读卷官索要应天府应试举人秦德威的试卷!

杜郎中做官十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艰难的处境,这些大佬都踏马的疯了吗?

就一份破试卷,有这么巨大的利益吗?值得如此不顾体面的哄抢吗?

七个大佬巨头争夺一份试卷,真是生平闻所未闻之怪现状!

所以杜郎中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所有做官经验都彻底没用了。

在往届还算是能趁机获利的差事,在他这届居然成了一个火药桶一样的差事。

在所有人各有心思的情况下,三年一次,天下瞩目的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之日到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辛苦的一天

四月初二,黎明时分,三百二十五名会试中式举人在赞礼官引导下,步入奉天殿外(五百年后的太和殿),与朝臣一起侍立。

其后嘉靖皇帝升殿,赞礼官员又引导考生朝拜皇帝,临轩策士正式开始!

然后就是皇帝颁布殿试策题,礼部官员将昨晚印好的考题发放在各自的桌案上。

这些桌案也都是提前摆好的,上面有考生的姓名。

三百二十五名考生站在自己的桌案后面,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此时除了巡场和监临官,其他官员一律退出考场。

按照制度规定,要求殿试策文务实不务虚,要切直有用。在嘉靖中前期,还能维持住这个标准。

但秦德威还知道,等到了万历时期,殿试策文几乎全都是恭维马屁之类的话了。

到了那时,无非就是君心君德、圣学圣政等大话空话套话,殿试策文彻底没法看了。

对了,为什么又是万历朝?这实在是一个制度全方位崩坏的时代。

秦德威找到自己桌子时,先看了眼考题。

洋洋洒洒三百多字,中心思想就是:“朕这么辛苦,为何国家还是不能大治,应该怎样才能迅速扭转?”

这属于国策咨询,于是秦德威就放心了,并没有超纲。

稍稍思索了一下,觉得自己可以罗列政治、经济、军事等三大角度提纲挈领,先总结几句汉唐宋的历史教训,再堆一堆当代史料同时进行点评,总体也就差不多了。

无非就是键政,作为一个专业的穿越者并不怕这个!

秦德威又思忖片刻,大致就有了腹稿,先在草稿上列了一些提纲,又把试卷铺开,准备动笔。

殿试策文也有一定固定格式,用“臣对臣闻”开头,用“臣谨对”收尾。

试卷用纸都是朝廷统一提供的,单张试卷十五开面,每一开可以理解成一个折叠面。

其中前面六开是用来写姓名和履历的,交卷后,这前面六开将被弥封官折叠密封并加盖弥封关防。

所以实际书写正文的部分,是试卷纸张的后九开。

秦德威根据自己字体大小,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开理论上可以写十二列,每列大约三十字。

也就是说每开面最多能写三百六十字,九开合起来就是三千二百四十字,去掉抬头空格之类的,大概就是三千来字。

正常来说,这足够用了。按照规定,殿试策文要写千字以上,一般也就两三千字。

看着试卷纸面,秦德威想起了大明最著名的殿试策文之一,成化二年状元罗伦的策文。

据说这位罗状元殿试写文时没有草稿,针砭时弊一气呵成。

最关键的是,罗状元在殿试上足足写了六千多字,远超出了一般策文的长度,已经是个传奇了,而且很有可能是记录。

但六千字很多吗?秦德威想到这里,忍不住轻笑了几声。

在一干捏着笔皱眉苦脸、蹙眉苦思的考生当中,连笔都还没摸、还挂着笑容的秦德威显得很突兀。

曾后爹的同乡同年、监察御史桑乔乃是两个监试官之一。

他巡场时看看到不知臆想什么的秦德威,忍不住就敲了敲秦德威的桌子,提醒秦德威专心答卷。

看到秦德威开始提笔写字,桑御史才准备放心的离开。

但是他又发现了,秦德威似乎并没有打草稿,而是笔走龙蛇直接在试卷上写。

桑御史不禁想道,这到底是狂妄还是自信?

考场非常安静,秦德威也越写越流畅,渐渐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不断的将生平积累挥洒在试卷纸面上。

临近中午时候,每名考生赐饼一只,茶水自取,大部分考生也就趁机休息了一下。

但秦德威依旧不为所动,仍在奋笔疾书。写着写着,他就写到了最后一开面的最后一行。

到此已经写了三千来字,整张试卷的九开纸面已经满了,秦德威被迫中断了策文书写。

他无奈的抬起头来,对着监试官员举手示意。

桑御史在考场另一端注意到了秦德威的举动,快步走了过来。

秦德威请求道:“晚生纸张已然用尽,还请大人发与新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