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15章

作者:随轻风去

如果上奏不杀张延龄,那多半会被皇上迁怒,后果十分莫测,一个不好就罢官了。

秦德威对此很同情,嘉靖朝的六部尚书里,第一难做的尚书其实就是刑部尚书,后来就是兵部尚书了。

性格别扭的嘉靖皇帝总是弄出一些强人所难的案子,谁做刑部尚书谁倒霉。

就拿原本历史上的嘉靖十二年来说,连续爆了冯恩案和张延龄案,在秦德威印象里,因为这俩案子换了两三个刑部尚书。

斜对面牢房里的张延龄突然狂笑,“还想杀我?给我封侯赐下的丹书铁券,拿来抵命可也!若一块不够,我哥哥那里还有一块!”

秦德威看张延龄不顺眼,便不耐烦的对王廷相说:“能不能直接在牢里弄死张延龄,然后报一个瘐死?

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吗?这算是你们大明天牢的祖传手艺了,狱卒应该都会。”

张延龄的笑声嘎然而止,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中。

王廷相甩袖道:“老夫不做这样的事!”

你秦德威还说不想懂那么多,我看你知道得已经太多了!

秦德威指了指张延龄:“你他娘的老实点,别烦我!我要杀你太简单了,只看想不想而已!”

第三百五十六章 甩锅大法

秦德威昨晚叫嚣“杀”,可能只是为了口嗨几嗓子,表现出复古派后起之秀对张家的无比憎恨。

但刚才被强迫听了一遍无聊案情,秦德威发现,不知道哪只蝴蝶翅膀引发的变动,张延龄入狱案情与原本历史进程又有点不同。

有些其他关键致命的人和事都还没牵扯进来,所以秦德威这次又说“杀”就不是口嗨了。

他真有办法,知道致命点在哪里,但仍然懒得多事而已。

但在王廷相看来,秦德威一直故意东拉西扯的,也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他只是想来询问下,有没有简单粗暴的办法,让自己摆脱目前困境。

结果莫名其妙的被秦德威忽悠着,对道德与律法冲突困境进行了一次思考。

至于什么让张延龄瘐死之类的,只当是玩笑话了,他王廷相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王廷相也不兜圈子了,直接问道:“你肯定知道,老夫想问什么,为什么一直在回避?”

“刑部尚书是您,不是我。”秦德威说:“我感觉老大人您还没有适应刑部尚书这个位置。

手握司法审判之权,心中首先要有自己的行事准则。

老大人你想明白了没有,是要按规则杀张延龄还是按义理保张延龄?不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王廷相坦白的说:“老夫一开始是想保张延龄的,若杀张延龄,会有损皇上圣明,为人臣者理当阻止。

但被你说着说着又有所触动,又觉得张延龄也该杀,现在也略感迷茫了。”

秦德威对王廷相行了个礼:“老大人尚知感念民生,对民间疾苦有共情,算得上良心未泯。”

这倒不是秦德威拍马,大部分朝堂最顶级的高官基本上都已经是冷酷的政治机器了,而王廷相还能被民间之事所触动,委实不容易。

秦德威又道:“老大人这样的官员若被迫离去,那是大明损失。待我想想法子,尽力同时保住老大人官位和名声就是。”

王廷相很嫌弃的说:“老夫岂是贪恋权位之人!”

秦德威又改口道:“那就是尽力保住老大人的事业,让朝廷不至于痛失良臣!”

然后秦德威凑近了王廷相,低声道:“其实我一直在深思,皇上是不是真想杀张延龄。”

“什么?”王廷相忍不住惊讶出声,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皇上是要杀张延龄的。

连皇上对案情的御批都公开表过态了,为什么秦德威还胆敢如此怀疑?他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念头?

秦德威继续说:“这个问题想不明白,就不敢对老大人献策啊。”

“那现在呢?”王廷相又问道,“如果连你也拿不定主意,那还是不要说了,就当老夫今天没有来过。”

秦德威胸有成竹的说:“其实我个人认为,老大人你这次想的有点多,您只是个刑部尚书而已。”

王廷相对秦德威虎视眈眈,人这么小,口气倒挺大!

竟敢说“只是”刑部尚书?全天下有几个比自己大的?

看看王老大人手里的棍棒,秦德威只能纠正一下:“我的意思是,您操着的都是首辅或者大学士的心。

您做好刑部尚书分内事情就可以了,至于申明大义、纠正皇帝乃是宰辅的事情啊,你想那么多作甚。”

王廷相依然没有理解秦德威的意思:“具体怎么做?”

天牢里毕竟还有张延龄这个外人在,秦德威就刻意低声指点说:

“如果连老大人你自己无法明确本心的话,那就只能甩锅给别人,然后听天由命了。

你上奏时这样写,第一,查实张延龄犯了三条人命,论罪当斩。

第二,张延龄有侯爵爵位和铁券,可以抵消罪行免死。

第三,暗示皇上,要杀张延龄,请先夺去他的爵位和铁券。

然后还要做一件事,无论您采取什么办法,也要放一个流言出去。

就说这首辅次辅两个议礼派为了迎合圣意,准备帮皇上杀张延龄。

做完这些,就可以了,后面暂时就没你的事了。”

王廷相听完后,由衷的感叹说:“你真是个踢皮球的好手,老夫就知道你最擅长这种推脱责任的法子。”

秦德威:“……”

这算是夸奖吧?就当是夸奖了。

本来皇上是想让刑部司法程序给张延龄定死罪,那么刑部照做了,皇上也说不出什么。

完成这一步,王廷相自身就安全了,至少不会被皇上一怒罢官。

只是奏疏又提出爵位和铁券的事情,说张延龄可以免死,这也算是对舆情有个交待了,不至于被非议说帮助皇帝杀张延龄。

同时这又等于是把皮球又踢给皇上,毕竟夺取爵位和丹书铁券这种事,只有皇上才能决定。

但如果皇上想夺走张延龄的爵位和铁券,又必须要让内阁草诏,那么内阁的责任就很微妙了。

内阁对认为不合理的旨意,可以拒绝草诏,这叫“执奏”。

所以秦德威又让王廷相提前布局流言,逼内阁首辅张孚敬、次辅方献夫陷入道德困境,不得不出面表态。

于是最终如何处置张延龄,就演化成天子和内阁的碰撞了。

这样一来,王廷相这位刑部尚书暂时就没什么责任,可以脱身事外了。

王廷相总算明白,秦德威刚才为什么说自己“操着大学士”的心。

秦德威这策略,真就是甩锅啊,把责任转嫁给内阁。

王廷相别的地方都能理解,就是感觉散布内阁流言这个太玄学了。

又低声问道:“你不是想要杀张延龄吗?为什么还要提前散布这种流言?

如果他们迎合皇上意思,同意夺张延龄的爵位和铁券,岂不正合了你的意思?”

秦德威答道:“顺手搞搞他们而已,不搞白不搞,而且我怕他们找借口躲开。

如果有了流言,他们想躲都躲不开,只能出面替老大人你背锅了。”

王廷相:“……”

秦德威很无所谓的小声说:“反正无论散布不散布流言,他们应该都会反对杀张延龄的。

还不如抢先散布出流言,这样等他们反对杀张延龄时,会被舆论认为是迫于流言压力。

当然,如果流言真的坐实了,首辅次辅真帮皇上杀张延龄,草诏夺张延龄爵位和铁券的话,那我们也没损失啊。

甚至算是个意外之喜了,而且舆论会认为这是内阁的责任,刑部还是不用担责,老大人依然安稳。”

为了保住王廷相,秦德威也是绞尽脑汁了,在原本历史时空,张延龄案爆了后,似乎又换了个刑部尚书。

第三百五十七章 内外纷纷说张家(上)

王廷相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思来天牢转转,没想到秦德威真给帮着出了主意。

虽然甩锅做法不太符合他勇于任事的作风,但人生总有很多无奈,至少这是一个解决难题的答案。

再说甩锅给张首辅方次辅这俩议礼派,恶心一下他们也挺好的,王廷相对此没心理负担,他不是迂腐的人。

所以王廷相虽然压力大的来了,但在天牢解了压,又心满意足的走了。

等王廷相离开后,冯恩心里产生了一个疑惑,忍不住隔着过道对秦德威问道:

“张延龄多年来罪行累累,我也以为论罪该杀!听说当年有很多大臣出手,都想过除掉他。

但时至今日,张延龄终于下狱,朝中诸公为何反而又想保全他?难不成真就是为了维护皇家体面?”

张延龄在旁边牢房里听得清清楚楚,真想大骂几句。

你们这帮文人官员真是够了!没完没了是吧!当着自己面,就在这反反复复换着花样的讨论杀自己!

不过对冯恩的这个问题,秦德威倒是有几分感触,“张家虽然是祸国殃民的垃圾,但他们终究是孝庙的垃圾啊。”

冯老爷还是没听懂,孝庙指的就是孝宗弘治皇帝,张家是孝宗的垃圾,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秦德威左右也是闲着无事,又解释道:“换个说法吧,你看当权诸公大都六十上下年纪,这与我们有着很大区别。

诸公多是在弘治年间中皇榜步入官场,或者年轻时生长于弘治年间。

他们人生第一个尽忠的皇上就是孝庙,所以孝庙在他们心目中有特殊地位。”

为了政治安全,秦德威补充了一句:“不像我们,都是嘉靖男儿!”

再多秦德威就不能说了,说出口弄不好要掉脑袋,留给冯老爷自己体会吧!

当年大礼议高峰期时,几乎全部大臣都想让嘉靖皇帝过继给孝宗,固然主要是因为礼法原则。

但在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大臣情感上更偏向为人还算不错的孝宗,不想看到孝宗绝嗣?

所以敏感的嘉靖皇帝愤怒的说过:你们踏马的都只知道效忠孝宗皇帝,却不知道效忠我这个皇帝!

但人都会老和死的,等弘治年间读书中榜的这一波大臣渐渐从政坛消失,大礼议问题也就随之淡化了。

不过既然又聊到了张延龄,秦德威蓦然发现,怎么斜对面的张侯爷半天没动静了?

于是秦德威抡着小杌子敲铁栅栏,朝着斜对面牢房叫嚣道:“姓张的老匹夫,难道怂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