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7章

作者:随轻风去

再后来正德皇帝无子,堂兄弟嘉靖皇帝接替了皇位。

虽然张太后还是在宫里当太后,但却被嘉靖通过大礼议安排成了“伯母皇太后”,而且嘉靖皇帝和张家没血缘关系,也不会给张家好脸色。

所以张家势力在嘉靖朝开始衰落下去,声势大不如从前,但张家兄弟骄横跋扈依然如故,口碑一直很差。

再怎么说,张太后也是当初选择了嘉靖皇帝接替皇位,嘉靖皇帝也不可能上来就翻脸把张家干死。

不过当年嘉靖皇帝登基后,很是刷新了一番政治,下诏外戚勋位不许世袭。

这就意味着,张家兄弟一个公爵一个侯爵就只有他们这一代了,再往下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有人都能看得出,张家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了,而且是不可挽回的衰落。

等已经年老的张家兄弟带着爵位过世,再等张太后崩掉,张家就完全没人了,立刻跌入凡尘。

现在建昌侯张延龄一个庶出孙子,叫张国秀的,到了成亲年纪,但却找不到合心的对象了。

张家骄横惯了,在亲事上眼界依然很高,可是富贵人家又没人原意与张家这艘快沉的船结亲。

然后在这种尴尬情况下,徐妙璇就入了张家的眼。

毕竟这是定国公徐家的亲戚,还是个候补指挥同知的姐姐,门楣上也不算太辱没张家孙子身份了。

至于家境贫寒什么无所谓,张家不差钱!

你说在南京还有个未婚夫?更不是问题!

让那个未婚夫滚蛋就行了!只要人物合适,抢个别人未婚妻对张家而言不算什么。

但以徐妙璇的聪明和品格,怎么可能看得上声名狼藉的张家?而且这还是个随时有可能垮台的张家。

看着侄女,徐光禧叹口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这些空头国公亲戚,又哪比得上张家?”

徐妙璇答话道:“张家迟早败亡,一切繁华都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徐光禧没有强迫徐妙璇的心思,只是感到头疼,“但这个亲事,是武定侯说和的,张家的面子可以不给,武定侯的面子怎么办?”

武定侯郭勋,前文介绍过,以支持大礼议获得嘉靖皇帝的特殊信任和恩宠,论实力算得上当前的第一武勋。

郭勋为人也非常骄纵,甚至对朝廷政治也有一定影响力,在政治图谱上属于首辅张孚敬的盟友,夏言的敌人之一。

当初嘉靖皇帝登基后,可能出于不信任,裁革了上万锦衣卫名额,然后近两年很多人不停上书请求复职。

然后嘉靖皇帝就让郭勋拟定一个名单,重新起复一批锦衣卫官职。

徐家人找了郭勋说情,将徐妙璇已经过世的父亲也塞进了这份名单里。这也是去年道试时,徐妙璇毅然离开南京北上的原因。

看在国公家的面上,不知道郭勋是怎么找皇帝运作的,然后朝廷将锦衣卫指挥同知这个世官发还给了徐妙璇家。

但朝廷有规定,武勋年满十六才能袭官,徐妙璇的弟弟徐妙璟还不到岁数,只能先去京卫武学上学熬时间。

不知道什么缘故,也许是觉得合适,郭勋把徐妙璇介绍给了张家……

所以徐光禧才说,张家的脸面可以不给,但介绍亲事的郭勋的脸面怎么办?这才是最令人为难的地方。

且不说郭勋帮助了徐妙璇家复官这个恩情,就说目前实际状况,徐妙璟还有两年才能正式袭官,万一惹怒了郭勋,这个官位必定得而复失。

徐妙璇忧愁也就忧愁在这里了,这是再聪明也解决不了的死结,与徐光禧说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妥善办法。

等送走徐光禧时,弟弟徐妙璟又从不远处的京卫武学回来了。

如今徐妙璟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了,看到离开的徐光禧,就对姐姐问道:“又来找你说亲事的事情了?”

徐妙璇叹口气,反问道:“你觉得呢?”

徐妙璟想了想,表态说:“比起京城这些人,我更喜欢曾先生和秦德威。”

然后又说:“姐姐你也不用骗自己了,你瞒得过别人瞒不了我。

当年你还发过誓,说谁帮我们恢复家业就当牛做马的报答,你看你现在就完全不提了。

就是因为还惦记着秦德威吧?不然的话你只能听从郭侯爷安排了,还多想什么?”

徐妙璇有点羞恼,斥道:“你胡扯什么!我主要是觉得张家不行!”

徐妙璟深深的叹口气,“姐姐为我辛苦了这么多年,真不必委屈自己,大不了我们还是回南京去考秀才。”

徐妙璇摸了摸徐妙璟的头,“你有这份心就好,我再想想办法,说不定就有转机。”

徐妙璟问道:“你还能有什么办法?”

徐妙璇说:“我一直在帮女冠抄录典籍,实在不行,去跟着她们修行算了。”

皇上崇道,于是京城道士也很有势力了,教派大佬就是皇上最尊奉的老道长邵元节。

就在这时,院门被叩响了,徐妙璟隔着门问道:“外面何人?”

只听外面人说:“听闻贵宅有为难事情,特为排忧解难而来。”

第二百九十九章 都这么有个性吗(上)

门外是个中年文士,自称是东厂佥书司旻,还亮了亮腰牌给徐妙璟看。

来者是客,又是一人独自,应当没有什么危险。于是徐妙璟就将人请到院中落座,徐妙璇作为成熟女性回避到屋里去了。

“小哥儿是等候袭官的锦衣卫指挥同知?”司旻坐下后就套近乎说:“我们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都是一家,不是外人啊。”

徐妙璟哪敢充大,连忙谦逊了几句。

京师官员多如狗,锦衣卫官就不知几百几千,没实权差事的毫无卵用。就算在锦衣卫内部,也有好几种系统啊。

典理诏狱的北镇抚司是锦衣卫,扛着大旗伞盖金瓜之类的仪仗队大汉将军也是锦衣卫,那能一样吗?

寒暄几句后,司旻就开门见山的说:“我知道你们和张家的事情,如果你们想拒绝张家,却又不好张嘴的话,我们东厂可以帮这个忙。

我们东厂可以帮你们摆平张家,但我们也有条件,请你们帮忙说服秦德威与我们合作。”

徐妙璟诧异的问道:“你们东厂与秦德威有什么可合作的?”

一个最阴暗的厂卫特务,一个新兴诗人士林新秀,完全搭不上啊。

司旻简单的答道:“是关于前南京守备太监潘真的事情,需要秦德威合作。”

徐妙璟听到这里,就进屋与姐姐商量了几句,然后出来答复道:“你们东厂若想与秦德威合作,直接去找秦德威就好,我们姐弟不敢擅自替秦德威决定什么。”

司旻又去劝了几句,见这姐弟态度坚定,不肯随便答应,也就只能先告辞。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有个性吗?司旻不太能理解,你一个候补锦衣卫官有机会和东厂合作,难道不应该赶紧跪舔吗?说不定以后就能拨入东厂当差了。

然后他又去了三吴会馆找秦德威,结果也是没找到人,秦德威这两日并不在三吴会馆。

等司旻走后,徐妙璟很奇怪地说:“东厂怎么会为了秦兄弟,来找我们?”

徐妙璇若有所思的说:“从那东厂佥书的话里可以判断,第一,肯定不是为了潘真的事情,但不想跟我们透露实情,所以随便扯了个幌子。

第二,秦兄弟应该来京师了,不然他们怎么会指望我们马上去影响秦兄弟?”

徐妙璟颇为疑惑的问:“秦德威来了?他为什么这时候要来?”

徐妙璇不知为何有点酸:“大概是因为冯大人的事情吧,毕竟冯大人是他的老恩主。不然也没别的原因,能让他千里迢迢北上。”

徐妙璟不由得赞了一声:“如果秦兄弟肯为了下狱的冯大人,不辞辛苦艰险前来京师,也称得上是有情有义的好汉!”

听到弟弟这句夸赞,徐妙璇心情又有点苦涩。

徐妙璟想起什么又说:“我们也赶紧去找找秦兄弟吧?这几日我不上武学了,去打听打听。如果能找到秦兄弟,可以问问他有没有办法。”

徐妙璇摇摇头说:“暂时别找了,就算找到他又能如何?面对张家这样强横霸道的人家,平白的把他牵连进来,对他好吗?如果他被连累到,我们岂不害了他?”

“你这就是当局者迷了!”徐妙璟难得吐槽一次姐姐,“东厂那边既然找过我们,肯定也会去找秦德威啊,秦德威该知道时还是会知道的。”

“你还小,不懂。”徐妙璇只能这样说。

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徐妙璟昂着脖子说:“有什么不懂的,你是不是怕秦德威不认你了啊?

毕竟一年前,是你非要甩下他跑了。这会儿你又自称是秦德威未婚妻拒绝张家……”

徐妙璇顿时恼羞成怒,伸手掐住了越来越跳的弟弟,眼中泛着泪花斥道:“我又是为了谁!”

候补锦衣卫指挥同知徐妙璟强忍着疼痛,嘴上还再说着:“别拧了别拧了!

我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心思多的人,就是活得太不纯粹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管别的那么多干什么?”

徐妙璇叹口气:“再等等吧,看秦德威会不会来找我们。”

徐妙璟又作死的问了一句:“如果秦德威不来找你呢?”

徐妙璇掐着弟弟狠狠说:“那我就出家修道去!好几位老仙姑都说我有仙缘!”

徐妙璟嘟囔说:“那是因为女人识字懂书的少,别人就图一个免费写字劳力。”

从公众视线里足足消失了两天,不知道京城有多少人念叨的秦德威,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了三吴会馆。

这两日,他真的在西城找新住址,这并不是故意躲避人的托词。以后大部分活动地点在西城的话,还住在东南角就太麻烦了。

三法司、大佬们宅邸、登闻鼓,长安右门全都在西城,每天来回路上就要浪费不知道多少时间,遇到紧急情况还容易误事。

如果只有他和马二、段庆,那住处就很好办,随便找个小客店就能对付着住。

但冯家人是一大家子十来口人,有老主母有小公子,有婢女有男仆,情况比较复杂。

所以想要在京城迅速找到新地方不容易,这年头又没有连锁中介。所幸冯家人不差钱,能让事情变得稍微简单点。

秦德威走进三吴会馆大门,对着值守大堂的管事说,“这两日有人来找我吗?”

管事从柜台里掏出了一大把留言帖子:“这些都是。”

秦德威:“……”

自己啥时候这么吃香了?他接过帖子们,随手翻阅了几下。

哟呵!傲骄的夏师傅终于肯回帖了?知道小爷我的重要性了?

哦哦!王师叔也来找自己?难道是总理河漕的差事发下来了?

啊咧?怎么一个叫唐顺之的也凑热闹?肯定是替八才子出头的,但最近太忙了,先不理他这个小人物了。

秦德威正思索每张帖子背后的意义时,一名在大堂角落里坐着的黑脸大汉立了起来,走到秦德威身边。

“你就是南京来的秦秀才?”那黑脸大汉询问道,同时亮出腰牌:“在下东厂校尉……”

秦德威睁大了眼睛,穿越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大明特产、鼎鼎大名的厂卫特务啊!

想到什么,他赶紧清了清嗓子,高声道:“在下金陵秦德威!受圣贤之教,行得正,坐得端,岂惧尔等东厂官校缉拿!”

黑脸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