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6章

作者:随轻风去

毕云哪知道秦福心里想什么,反正秦太监大部分时候都是面无表情的面瘫脸,长相气质也好,皇上可能就是喜欢这种外表有点逼逼格的调调。

他又继续说:“霍韬和你弟弟的事情,我们东厂这边已经有了详细文卷,你想了解详情么?”

东厂的职责可不仅仅是打打杀杀,还包括“刺事”。京城或者朝廷的热点事情,东厂都会尽可能的搜集客观信息,独立形成一份密档。

如果皇帝有深入了解的想法,随时可以调密档过来看,如果皇帝没这个想法或者懒得关注,那就存档备案。

这些密档可以用不上,但不能没有。在皇帝需要的时候,如果没有就是失职。

面对这种“好意”,秦太监艰难的点了点头。毕竟是自己“亲弟弟”的事情,如果自己完全不感兴趣,那会让人很奇怪。

东厂密档挂着个“密”字,毕云当然不可能给秦太监文字资料,所以就是凭借记忆口述。

秦太监听着听着,突然很“愤怒”的说:“所以舍弟虽然动了手,但其实最后也是挨了打,甚至受伤更重?那些狗屁文臣,竟然无视了这点,只揪住舍弟打人不放!”

毕云点了点头,“没错,确实如此,你弟弟至今还在临清州养伤。”

秦太监继续“愤怒”的质问:“是谁动的手?以舍弟身份,还有霍侍郎在旁边庇护,谁人如此大胆?”

毕云详细的解读说:“据探听,是一名叫秦德威的南京秀才带头,他护送冯家人北上,在聊城与你弟弟遇上。”

雾草!秦太监真的愤怒了,拍案喝道:“他怎么如此大的胆子!”

毕云倒是不奇怪:“他们文人就这样,动辄同气连枝互相呼应,所以往往胆子就大。

这秦德威虽然是个少年秀才,但听说在南京名声很大,肯定在朝廷里有人脉庇护。”

“那听着也不对。”秦太监狐疑的说:“舍弟和霍韬身边必有随从护卫,身份又在这里摆着,怎么舍弟就轻易被群殴了?一个十五岁少年领头,别人就敢跟着蛮干?”

毕云手里的资料确实很详细,“当然是另有内情了,那聊城曾知县恰好是秦德威的父亲,所以那些衙役们才会为秦德威效力,跟着一起动手。”

秦太监:“……”

毕云见秦福突然沉默,就很诧异的问:“这有什么问题?”

秦太监咬牙道:“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这位秦秀才的父亲姓曾?”

毕云有点懵,你秦福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歪?

他们东厂刺事是就事论事的,又不是专门打听家庭伦理内幕八卦的。

于是就随口说了句:“这哪知道,估计就是养父继父之类的情况吧,所以不同姓了。

对民间妇女来说,改嫁也是常有的事,毕竟要想生活过得去……”

不知道为什么,毕云忽然错觉秦太监头上有点绿光,大概是岁数大了眼花。

第二百九十七章 没有安全感的人

今天毕云找秦福“卖好”,重点当然不是说在聊城已经发生的事,这只是个铺垫。

“现在可以得知的是,那秦德威和冯家人已经到了京城!”毕云最后口述说。

这份密档内容也就到此了,但接下来怎么做,就要看秦太监接受不接受“好意”了。

秦福装傻说:“毕爷你的意思是?”

毕云暗示说:“应该能打探到他的住处,为了你弟弟,要不要请他谈谈?只要他肯改口说是误会之类的,你弟弟就没事了。”

秦福无语,这毕云小聪明很多,但政治头脑真不行。

就像上次,把冯恩移交给刑部,毕云就是没理解皇上的政治意图,只觉得厂卫颜面受损了。

其实缺乏政治头脑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处在于这样的人政治野心不大,所以皇上才能放心的让毕云这个前朝老太监主掌东厂。

坏处在于,缺乏政治头脑的话容易被人坑,或者说容易犯方向性错误。

就说这次,你毕云还想搞什么?你不知道皇上的意图是弃车保帅吗?

被弃的车就是“弟弟”麦祥,要保的帅就是霍韬。

所以你毕云还说什么有办法保住麦祥,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啊,麦祥就不能保。

连他秦福这个当“哥哥”的也在皇上面前表过态了,必须惩罚麦祥。

不过秦太监想了想,虽然他很乐意看到毕云掉坑,但毕云这次是想拿“弟弟”作文章,搞不好会连累到自己,所以还是提醒一下吧。

“舍弟是甘愿受罚,以堵住悠悠众口,懂否?”秦太监很隐晦的说。

但毕云听到秦福的“好心”提点,反而像是发现了新方向。

“那就为君分忧,可以将霍韬和麦祥一起保下来啊!只要秦德威这个当事人改口,再让秦德威去游说他父亲曾知县,霍韬和麦祥就一起没事了。”

秦太监就无语了,你毕云这叫自作主张!皇上让你去办事了吗?你瞎积极个屁啊!

毕云又道:“所以烦请老秦你去找皇上说说,先让皇上知道,然后我毕云想法子去!

你我可以内外合力,为君分忧,解除皇上的烦恼!”

鬼扯!秦太监真不想继续说了,分尼玛的忧呢!你能确定皇上的心思到底在哪里吗?

谁知道皇上是不是因为对大臣在冯恩案里表现不满意,又想借着霍韬案为由头,挑动大臣之间的对立内斗撕逼?

你要是把霍韬案直接弄没了,皇上心里想打死你还是想赏你,那可真不好说!

你毕云的政治水平也就这个程度了,傻子才想跟你合力!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毕公公是个可以多加利用的工具人,只要能控制好,合作本来也是可以合作的……

但很可惜,自己已经有了其他合作对象,没有毕公公你的位置了。

毕竟你毕公公年老色衰,已经没有前途了,还占着名义上二号太监的位置。

实在不能怪秦公公内心戏多,在宫里混的,内心戏不多的人都已经被打发到北边浣衣局,关起来洗一辈子衣服了。

秦太监心里乱七八糟的想着,嘴里却“苦口婆心”的劝道:“我觉得你想得太多了,你想让那秦德威改口,难如登天!

他是有功名的士子,与文官那边关系千丝万缕,又和敏感的冯家人在一起,你擅自拿人无异于捅马蜂窝。

如今不比前朝了,皇上最讨厌我们内臣在外面打着皇家旗号擅作威福,前些年打死了好几个内臣悬尸示众都是这样的,你千万三思!”

毕云笑道:“谁说我要拿人了?我自有法子可以劝他的,说起来也是无巧不成书,整理密档的东厂佥书恰好知道一个叫徐妙璇的女子,自称过是南京秦德威的未婚妻,然后与我当个闲话说了。”

啥?秦太监愣了一下,连忙问道:“这徐姓女子是何人家的?多大岁数?长什么模样?”

毕云:“……”

你秦太监今天怎么跟那些冷宫老娘们似的,关注点全在家长里短八卦上?你有没有点当红大太监的气势?

你难道就不关注,为何一个东厂佥书会知道徐妙璇?为什么徐妙璇会对别人自称秦德威未婚妻?这里头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一直坐到将近午时,毕云才从御马监离开。

目送毕云背影,秦公公叹口气,老毕其实是一个好人。

就是作为一个前朝太监,毕云太没有安全感了,所以总想整点事情表现自己。

可是在皇宫里,谁又能有安全感?这是全天下最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了,没准连皇上都没有安全感。

若是一个平民,巴结上知县就有安全感了;若是一个知县,巴结上朝廷部院大臣就有安全感了;若是一个部院大臣,讨得皇上欣赏就有安全感了。

但皇上的安全感,又从哪里来?别说皇上,他秦福就有安全感了?

当着乾清宫管事兼御马监掌印,看似备受恩宠,其实秦福心里明白,自己只是替黄锦占着位置而已。

黄锦是谁?是在兴王府从小陪伴皇上长大的大伴,皇上真正的同龄人和体己人,乾清宫管事这个位置的天然人选。

嘉靖皇帝对别的太监都是直呼其名,对黄锦的称呼却一直都是“黄伴”,亲疏差异可见一斑。

当年嘉靖皇帝从兴王府搬到皇宫时,黄锦才十八岁,是个对宫中事务不通的小菜鸡,实在没法像其他兴王府老前辈一样,迅速占据重要岗位。

所以这些年来,黄锦一直都在“轮岗”锻炼,现在才是个司设监总理太监,同时一直管着御厨,因为黄锦最明白皇上的口味。

但黄锦迟早会在宫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点毋庸置疑。

秦太监心里想着黄锦,正好就遇到了黄锦。回乾清宫时,在乾清门与黄锦碰上了。

秦太监张口就问责道:“黄锦!我昨日看到那伞盖和罗扇上,穗子和丝花绳都有缺失!你怎得如此不用心!”

黄锦现在是司设监总理太监(还不是掌印),管的就是天子出入仪仗陈设,所以秦太监看到仪仗物事有损坏,问责黄锦也是“理所应该”。

“或许是不注意时掉了啊!”黄锦追在秦太监后面解释,一直跟着秦福进了直房。

帘门合上,内外隔绝。黄锦就换了脸色,嘟囔着抱怨说:“秦爷啊你下次能不能找个好点的由头?掉两根装饰,你也叨叨!”

“宫中无小事。”秦太监一本正经的说:“穗子和丝花绳如果是人为扯下来的,搓成略长的绳子,至少能用来上吊或者勒人。”

黄锦嘲笑道:“你想的真多!心眼比冷宫老女人还敏感!”

九年后,黄锦再想起这段对话,就笑不出来了。

秦太监摆摆手:“先不说这些了,老毕又想整事了。”

“你就不能想办法早点让老毕走人吗?”黄锦丝毫不见外的说:“然后你去接替他,我来接替你,大家皆大欢喜。”

秦太监无奈说:“这不是速成的事情,着急也没用!老毕不是一个人,是前朝老人的代表,皇爷肯定要考量到这点!”

别人大概也想不到,其实秦太监的真正合作对象,反而是觊觎秦太监位置的黄锦。

宫里的事情,就是这么波诡云谲。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为难的亲事

东城黄华坊,一处破落住宅,只有堂屋两间,东火房一间,十分狭小局促。

院中只放了个水缸,还摆了石桌石凳,然后空间就快占满了。

徐妙璇坐在石凳上,愁容满面。忽然听到有人叩门,又有人叫道:“璇姐儿开门!”

听出是堂叔父徐光禧的声音,徐妙璇就开了门,请叔父进了院子落座。

徐光禧坐下后问道:“与张家结亲的事,你考虑的如何了?”

徐妙璇低头答道:“张家虽然煊赫一时,但不是什么好人家。”

这两人所说的张家,不是别人,就是京城名声最差的那个张家,弘治朝模范夫妻张皇后的张家。

自大明开国以来,弘治朝张家堪称外戚受宠之最,当时张皇后的两个兄弟,如今一个张鹤龄是昌国公,一个张延龄是建昌侯。

后来到了正德朝,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张家声势丝毫不减。

张家兄弟也是出了名的骄横跋扈、为非作歹,甚至说恶行累累也不为过,但无人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