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5章

作者:随轻风去

而且汪鋐岁数也不小了,随时可能致仕,那么霍韬就是下一任吏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所以说,霍韬问题有可能是影响到未来朝政格局的问题,十个冯恩也比不上!

这时候,你王时中跑这里说什么冯恩招了,真的不是来搞笑的吗?要审冯恩回你们刑部审去,别在这里捣乱!

王时中对大家的态度不以为意,仍然举了举手里的文书,高声开口道:“诸君听我一言!

这冯恩在供状里说,去年他臧否大臣,弹劾张永嘉、方南海、汪冢宰为三彗奸,目的是为举荐霍韬出山,言称唯有霍韬入京方可救时也!”

方才还沸沸扬扬宛如开锅的东朝房,瞬间就鸦雀无声了,所有朝廷大员集体懵逼。

这是什么鬼?你冯恩想抢戏也不应该这么抢的吧?

那霍韬麦祥行凶,打的可是你冯恩的家眷!你是受害者!

然后你踏马的却在这里不计前嫌、展示大度,原谅帽带得这么利索,如此大公无私,别人还怎么帮你义愤填膺?

很多人齐齐看向“主将”夏言,他们都清楚冯恩和夏言得关系,去年冯恩上疏没准就是为了帮夏言攻讦政敌。

但这时候,冯恩突然冒出这样一份供状,是不是也跟夏言有关系?

可是这到底是什么思路?大家完全看不懂了!

就算要大家配合,也必须要先搞懂思路,然后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啊!如果连思路都不理解,那还怎么配合?

别说己方人马,就是对家的人,从首辅张孚敬到大学士方献夫,以及兵部右侍郎黄宗明,全都懵住了。

因为实在是无法理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说夏言有什么巨大的阴谋?

他们都是很有智商的人,但也想不通,如果这是阴谋的话,对方接下来还能干什么?

可是此刻东朝房里,最懵逼的不是别人,正是夏言本人了,他对冯恩的行为也感到异常茫然啊……

然后夏言突然想到,冯恩这个妖异的手法,很像是前面两三年他在南京江宁县时,那种鬼一样的做事手法!

王廷相也终于稍稍明白,为什么秦德威让自己作壁上观就好,别轻易开口。

可这么诡异的情况,想开口也说不出什么来啊!

第二百九十五章 解开迷局的钥匙

这次廷议肯定进行不下去了。一方不知道自己这边到底想干什么,连主心骨夏师傅都茫然的不知所措。

另一方怀疑对家有巨大的阴谋,但却死活想不出阴谋是什么,当然也不敢轻易继续了。

所以双方很有默契的停止了交火,今天只能到此结束。

内阁和六科给事中返回宫内值房,大部分官员都朝着皇城外面走。冯恩这突如其来的供状,仿佛让所有人都陷入了迷雾中,不知下一步会怎么发展。

左都御史王廷相走到当红礼部尚书夏言身边,低声提点说:“有个叫秦德威的小书生,前日刚见过冯恩。

冯恩在南京时,此人就是冯恩的心腹幕僚,而且是言听计从的那种幕僚,宛如孔明之于后主也,大事小事皆一手包办。”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然后王廷相就没再说什么了。

不管是冯恩案还是霍韬案,夏言才是“正主”,王廷相虽然是夏师傅的政治盟友,但也不能越俎代庖,尽到提点义务就好,具体怎么做是夏言的事情。

“秦德威?”夏言记忆力很好——或者说能在科举制度下身居高位的人,记忆力没有差的,他立刻想起了这个名字两次投拜帖的事情。

而且去年冯恩来京师后,夏言也从冯恩嘴里听到过这个人名。只是夏言生性有点骄矜习气,对凭空冒出来的小人物不太上心而已。

毕竟夏师傅是一个能经常和九五至尊聊天谈心的人,这份荣耀天下没几个人有,心态自然和别人不一样的。

出了皇城,夏言立刻就派亲信长随夏忠去刑部,去见冯恩问明情况。

夏忠并不是第一次来刑部见冯恩,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办。找到提牢主事,送了点礼,就被安排进了天牢。

夏忠请别人离得远些,才轻声对冯恩直接问道:“汝意欲何为?”

冯恩苦笑几声:“受人指点而为,我也不明白其中缘故。”

夏忠无语,冯老爷你是有多迷信那人?他说什么,你连问都不问就照做?

“那你们下一步想做什么?”夏忠又问。

冯恩答道:“我也不知,他说我最好不要知道,请我安心等待就是,外面都由他来操办。”

真一问三不知,夏忠感觉自己这趟算是白来了。

如果不是相信冯恩的人品,他都要怀疑,这冯恩是不是叛变了?不然为什么突然荐举霍韬?

听到夏忠的回报,夏言也是极度无语,敢情冯恩你自己本人都不明白内情?

可你冯恩搞出这样一份供状,让大家下一步该怎么办?难道真放弃这个阻击机会,让霍韬进京接管吏部?

要不是看在这么多年交情,以及冯恩人品过硬的份上,连夏言都想怀疑,冯恩这浓眉大眼的是不是在牢里熬不住当叛徒了?

直到这时候,夏言才意识到,解开迷局的答案很可能只有幕后元凶秦德威知道。

那还能说什么,赶紧去找人!

从一堆归类打包的文书里,又把秦德威的拜帖翻出来。并且在上面找到了秦德威留下的地址,是崇文门内苏州街三吴会馆。

虽然此时天近黄昏,但夏忠还是只能辛苦一趟,穿城去东边找人。

等他找到三吴会馆时,天色都已经黑了,赶紧向大堂管事打听秦德威。

大堂管事却道:“那位小秦先生今日留了话,说要去西城寻找新住址,不知什么时间能再回来。若有人找他,不妨明日再来看看。”

夏忠差点吐血,自己刚从西城过来找人,正主儿却又往西城去了,看样子今晚不回来了。

但西城那么大,又该去哪里找?难不成自己今晚回了西城,明天继续穿城到东边三吴会馆来找人?这来来回回的,实在太折腾了!

但做别人仆役身不由己,夏忠只能再折返回西城,向自家老爷禀报。并且建议,明天另派个人专门守在三吴会馆,不必一趟趟来回跑了。

踏马的!夏言虽然心急,却也莫可奈何,自己两次傲骄拒而不见,怪得谁来?

他忽然有点羡慕起厂卫势力了,如果是厂卫大佬想找人,又有如此多线索,今晚只怕在西城掘地三尺也能把人挖出来了。

但人各有各的难处,厂卫大佬毕云毕公公此时也正在煎熬着,最近他的心情十分难过。

事情还要从前段时间冯恩案移交给刑部说起,他作为厂卫系统名义上的最大头目,当然是坚决反对的。

就是在皇帝面前,他也必须摆出反对的姿态,这是他身为东厂提督所应该有的素质,皇帝也应该能理解他这份苦心,正常套路应该就是这样。

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天听了秦太监的调解建议,与司礼监的张佐一起觐见皇帝,说起冯恩案之事时,自己被皇帝狠狠骂了一顿。

本来也没什么,太监被皇帝骂几句也是常有的事情。有的时候皇帝骂你就是个规定程序,走个过场给别人看的意思。

但让毕云毕公公恐惧的是,他能感受到,那天被骂并不完全是走过场,还包含有皇帝真正的火气,仿佛有个什么事情,让皇帝对自己很愤怒。

而且更让毕公公恐惧的是,他不明白皇帝这股愤怒从何而来!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引发了皇帝的不满!

对一个太监来说,这可就是要命的问题了,毕公公想了三天三夜没想明白……

所以毕公公认为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了,要找人指点指点,比如乾清宫管事兼御马监掌印秦太监。

在如今环绕皇帝的大太监中,大多是兴邸旧人,比如司礼监张佐、黄英、戴永等人,以及司设监的黄锦这样的。

毕公公不敢相信上面这些人,看来看去只能选择找秦太监指点了。

而且毕公公手里也有秦太监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霍韬麦祥事件的一些详细资料,可以作为见面礼物。

对大多数金字塔顶层的大人物而言,根本不需要关注那么多细节,只需要知道“霍韬麦祥勾结起来在聊城为非作歹”就够了。

但毕公公知道,秦太监一定会对细节资料感兴趣,毕竟他亲弟弟直接涉事,还要被治罪了。

这就是自己去找秦太监的敲门砖,而秦太监肯定掌握着解开迷局的钥匙。

第二百九十六章 要想生活过得去……

太监在宫里的住处叫直房,大太监都有自己独立直房。整个皇宫里,最高档的直房在养心殿。

在原本历史时空的满清中后期,养心殿成为皇帝起居核心的地方,外面不远就是军机处,清宫剧里没少看到。

但在大明时,养心殿只是乾清宫旁边的配套建筑,乱七八糟的功能一大堆,顺便堆放一些杂物。

比如乾清宫不好动火,御膳送过来时如果凉了或者皇帝没及时开饭放凉了,就先在养心殿暗火加温,再送乾清宫。

养心殿还有一些供太监住宿的直房,有不成文规定,司礼监太监的直房都在养心殿,所以说养心殿里直房是皇宫里最高档的直房。

毕竟这里挨着乾清宫,距离万岁爷爷最近,可以说所有大太监都以直房在养心殿为荣。

大概只有秦福秦太监是个例外,他担任御马监提督太监时,直房确实也在养心殿,后来搬到乾清宫去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总督东厂毕云早早的就醒过来,然后嘱咐干儿子范莱说:“你去乾清门处打望,看到秦福出来,就迅速来喊我。”

范莱知道干爹是想制造“偶遇”面见秦福,十分不平的说:“老爹何必如此!”

在理论上,司礼监秉笔兼管东厂的太监是整个太监体系里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司礼监掌印。

所以范莱很为干爹感到不值,明明干爹地位比秦福更高,那秦福连司礼监都没入呢,至于如此费心“求”见吗?

毕云斥道:“你懂个什么,速速行事去!”

自己这个名义上的二号太监,其实很不踏实的。他很清楚,皇帝当年让自己这前朝太监充当二号,大概只是为了安抚宫廷那些老人的人心。

范莱只能听命,就站在乾清门西边一点,内右门那里张望。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秦太监每天的行程比较固定,从乾清门出来后,就向西到内右门再转向北,一直走到宫门外的御马监视事。

这个行程是路过养心殿门外的,也许是秦太监有意为之。

在内右门守候的范莱远远的望见秦太监,立刻就转身疾步回了养心殿直房禀报干爹。

然后毕云从直房出来,又出了养心门,路上正好就“偶遇”秦福了。

毕云“哈哈”一笑道:“真是巧遇了,正想着我今日无事,不如顺路去老秦你那里讨杯茶喝如何?”

御马监和东厂都在宫城外面大致东北方向,一个偏里偏北,一个偏外偏东,要说顺路也勉强能顺路。

毕云还真就跟着秦福去了御马监,让秦太监心里直犯嘀咕。

莫不是自己在皇帝那里给毕云上眼药的事情,被毕云知道了?所以今天要跟自己阴阳一下?

毕云开门见山的说:“老秦啊你我都不是皇爷的藩邸故旧,你要帮我,多在皇爷面前美言几句。”

秦太监干笑几声,“毕爷说笑了,你可是厂臣,天子腹心职务,哪用得着我去帮你?”

毕云在宫里资格很老,对秦福说话很直接:“明人不说暗话,你帮我,我也会帮你。

比如这次你弟弟的事情,我觉得可以想想办法,让你弟弟不必受罚,可以到京师与你团聚。”

秦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