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4章

作者:随轻风去

冯恩大怒道:“你这是什么馊主意!以佞言坏大统,吾宁肯牢底坐穿,亦不为也!”

秦德威叹口气,他就是抱着万一的心思,才提出了这个办法。

果不其然,对当时很多大臣来说,宁可丢官也不肯在道统问题上表现出佞幸逢迎之意。

冯恩觉得自己情商可能又低了,便转移话题说:“别说这些了,你给我写首诗吧,助我留名后世!”

“行,没问题!”秦德威一口答应。

冯恩迫不及待地说:“那快说出来,我看是什么样的诗词!”

秦德威辩解说:“等我出去就有了,就算我写诗词赞美你,也是给别人看的,你这当事人听了有什么用!”

“我现在想听!”

“你要坚持下去,还是等你出狱时再说吧!”

第二百九十三章 听你一次!

如今冯恩的处境是这样的。天子对大臣们吹过风,说冯恩“仇君”和“非议大礼”,要找出幕后指使者,并且论死罪。

但冯恩在锦衣卫诏狱被拷打都没有任何招供,也不肯认罪,在刑部又怎么会招?

刑部这里,大家都是文官体面人,虽说是审问,但也不会轻易上刑,那冯恩更不可能认罪了。

再说在刑部官员内心里,也不认为冯恩有罪。而且那么多人在看着冯恩案,谁知道冯恩后面有没有人?

可是钦案送到了部里,又不能不审,所以万恶的官僚主义行为就出现了。

在这个案子上,整个刑部一起磨洋工,十三清吏司轮着去审冯恩,反正每次审完都没结果。

刑部尚书王时中先前总结了下审理情况,向天子上疏,奏请对冯恩宽大处理,然后被天子严厉训斥,要求刑部必须审问“明白”,不然你王时中小心被革职!

王时中无所谓,快七十的人了,革职了就回老家颐养天年去。临近仕途终点,快盖棺论定了,还是士林口碑比较重要。

那案子还是要办,刑部就只能继续隔三岔五的提审冯恩,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就是最近这几天,从皇上到朝廷对冯恩的关注度突然下降了,大家都去吃霍韬的瓜了。

秦德威从刑部看完冯老爷出来,就去了隔壁都察院。

左都御史王廷相知道秦德威今天去刑部大狱看冯恩,看完后必定会过来找自己,所以他提前对门厅发过话。

等秦德威一到都察院大门,报上姓名后就直接被领了进去。

见到大中丞,秦德威就问道:“现在霍侍郎是个什么状况?朝廷有没有决议?或者动向如何?”

这让王廷相很是诧异,没想到秦德威不说冯恩的事情,反而先问起霍韬。不过也不算太奇怪,毕竟霍韬的风波也是秦德威惹出来的。

王廷相还以为秦德威是担心,就介绍情况说:“如今霍韬还停在临清州,称病不出,显然是在等待朝廷说法。而最近数日,弹劾霍韬麦祥的奏疏很多,但全被皇上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的意思,就是奏疏送到天子手里后,天子暂时(或者永久)扣下不发给大臣处理,这就已经很说明嘉靖皇帝的袒护霍韬的态度了。

目前还在庙堂的,公认的,官位比较高的大礼议功臣只有四个,首辅张璁、大学士方献夫,然后就是霍韬,以及十分低调的黄宗明。

所以嘉靖皇帝怎么舍得放弃“自己人”霍韬?

前年时,夏师傅这样正当红的后浪大臣发力,都已经把前浪霍韬赶回八千里外老家了。

结果到了去年,嘉靖皇帝还是想把霍韬招纳回来。

“这在预料之中。”秦德威对留中不发完全不意外,“然后如何了?事情总不能不处理,总不能让霍韬一直在临清州养病。”

王廷相继续说:“然后皇上另有谕示,让阁部院廷议霍韬之事,日期就在后天。”

秦德威还是不意外,这都是很常见的政治程序。

至于廷议最终结果如何,要看各方政治智慧了,甚至一次廷议也未必会有什么结果,几次多次都是常态。

嘉靖皇帝想要什么结果,大臣们都心知肚明,但大臣们给不给皇帝这个结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君臣之间,博弈无处不在。

“家父不会有事吧?”秦德威又问道。

“令尊能有什么事?这件事上没人会为难令尊。”王廷相有很明白的判断:“皇上向来严管内臣,这次大概还会严处麦祥,留用令尊,以此堵住舆情,然后才好宽纵霍韬。”

秦德威想了想时间节点,盘算一番后,又对王廷相说:“过了后日廷议,冯大人长子冯行可将会去敲登闻鼓,到时烦请老大人多多看顾。”

登闻鼓设在长安右门外,有专门锦衣卫官军看守,但凡有击鼓者立即送都察院,也就是王廷相这里,所以才会说让王廷相关照一下。

先让冯行可敲个鼓,把气氛搞起来,然后上书说代父受死,这是卖惨的第一步。

王大中丞先前与秦德威聊过,知道秦德威的思路,当时也觉得是可行的,而且也没风险。

但现在他又感觉,时机可能不太好,便提醒说:“如今满朝都在关注霍韬的事情,冯恩案正好可以冷落下来,或许不用着急出动。

也许皇上已经逐渐淡忘冯恩案了,但你这样折腾动静,可能又会招惹到皇上关注。”

秦德威长叹道:“就皇上那性子,认准了的事情,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过十年二十年他也能记得,想拖延到冷处理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按照原有历史,今年要爆发一个张延龄案。

嘉靖皇帝非要借机弄死张延龄,然而全部大臣都反对,结果就一直拖着。

于是张延龄在刑部大狱,从嘉靖十二年被关到了嘉靖二十五年,然后嘉靖皇帝还是把他砍了……由此可见嘉靖皇帝的“执着”。

王廷相惊愕不已,他倒不是因为秦德威敢于吐槽皇上而吃惊,而是因为秦德威似乎对皇上极其了解。

“对了。”秦德威又提醒说:“在后天廷议上,老大人你少说几句,别给人话柄,只看热闹就好。”

听到这里。王廷相更惊愕了:“后天廷议,是要议论霍韬的事情,我本以为你会应该劝我攻讦霍韬?霍韬若回京师,对你能有好?”

秦德威淡定的说:“不用不用!在下就能把他摆平了,老大人作壁上观就好!廷议上千万不要多说话,不然可能会闹笑话。”

王廷相:“……”

这种体验特别差的感觉又来了,你一个破秀才哪来的逼气?连这种廷议都敢装出尽在掌握的样子?

你知道这种阁部院廷议都有谁参加吗?首辅和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科道,只要感兴趣的都会过来凑热闹!

人多嘴杂众说纷纭,就是天子也不见得能掌握住廷议走向。

而你秦德威一个连皇城都进不去的人,怎么就敢凭空指点老夫应该怎么做?

行吧!老夫就听你一次!如果老夫因为低调少了刷存在感的机会,回来再找你算账。

第二百九十四章 集体懵逼的东朝房

这个夜晚,当红礼部尚书夏言结束了应酬,充满疲惫的回到家中,坐在书房里喝茶。

夏尚书觉得,他可能是全京城应酬最多的人了。没办法,谁让他当红呢,一个当红的礼部尚书和一个普通的礼部尚书是两种生物。

当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想找他的人很多。另一层就是,他需要去找的人也很多。

作为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升起来的高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应酬,去拉拢各方人物,用以补充和壮大自己的根基。

有幕席进来,呈上一叠拜帖,这都是今天送到门上的,其实这样的帖子每天都有一些。

夏尚书打起精神,一张一张的扫了过去。在某张拜帖上,他又看到了秦德威这个名字,但是古井无波,顺手归置到一边去了。

他知道这个名字是谁,但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人实在太小了,目前不值得花费时间回帖。

关于霍韬的事情,后天就是廷议了,还是用心琢磨一下怎么布局。

及到后日,参加廷议的大臣开始聚集。老规矩,这次廷议还是在午门外面的东朝房举行。

像这样特别有对立和争论的廷议,往往两边各会有一个“主将”。主将的人选并不是固定的,因事因人而异。

像今天这次廷议,主题是霍韬,那一方主将必定是与霍韬同党的首辅张孚敬,另一方主将就是霍韬的最大死敌当红礼部尚书夏言。

而且按照传统,主将是不会轻易发言的,主要是由各自的支持者互相争论。

大明文官体制已经成熟很久了,大家对这些套路都很熟了。

应该说,天下官员鄙视大礼议功臣是一种政治正确,张孚敬和霍韬两个性格比较刚愎的人更是不讨人喜欢。

但张孚敬掌权这么多年,也不是没有党羽,一样有人帮助发声,所以廷议上也有的吵。

当即就有个御史甲率先开了炮:“霍韬三大罪状,一是阴结内臣共为不轨!二是祸害地方,殴打官吏!三是欺辱官眷,品行败坏!如此明明白白,又何复多言!”

然后就有给事中乙反驳道:“霍韬虽与麦祥同行,但要强行说阴结内臣共为不轨,未免太言过其实!

另外其余罪行,皆是麦祥所为,何能以此归罪霍韬?”

也是老惯例了,开场先让科道来。

御史甲嘲弄道:“自广东至山东几千里路程,霍韬麦祥同船而行,然后你却说两人没有关系?真当朝廷诸君有眼如盲乎?”

给事中乙硬顶着说:“当前事实不清,多是道听途说,风闻言事,焉能以人言而定罪?”

此时给事中丙接过话说:“山东地方有上书言及此事,怎就是道听途说,事实不清?”

御史丁针锋相对说:“地方上书多是笼统论之,前因后果不明,细节多有不清,多处疑点重重,怎能服众?”

有个更高级的佥都御史戊站了出来:“事情大体不差,又有地方佐证,足以知晓霍韬有罪行!

你所言细节问题,再派人详细勘察就是,难道还能以偏概全了不成?”

争论渐渐就开始升级,三品以上的大佬们开始介入。

兵部右侍郎黄宗明说:“那也得先让霍韬回了京师再说!若想厘清事实,哪能当事人不在?”

左副都御史毛伯温冷冷地说:“何须霍韬回京,派一员钦差南下到山东,难道还查不清事实?”

气氛就这样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但谁也不知今天到底会争论出什么结果。

首辅张孚敬和当红礼部尚书夏言依旧一言不发,不动如山。

就在这时候,刑部尚书王时中突然从外面走了进来。

刚才没看到王时中,大家还以为王老尚书岁数大了懈怠偷懒,毕竟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

只见王大司寇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对众人道:“冯恩写了一份供状!”

众人:“……”

你王老头老糊涂了吧!大家在这里说霍韬的事情,你突然跳出来扯冯恩干什么?

冯恩再重要,能跟霍韬比吗?

别看霍韬只是三品,但却是明星人物,而且还是最要害的吏部!

另外有传闻,现任吏部尚书汪鋐可能要加右都御史衔总督京营,以后工作重心放在兵事上,那么吏部实际工作可能就会交给霍韬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