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狱美利坚 第426章

作者:幸运的苏丹

  此刻正在北京某医院准备接受手术的陈公,翻看到南海油矿面向国际招标的报道,不由得吃了惊,便将秘书喊来,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邓公对全党全军作了报告,我们以前不晓得拿起国际法的武器来为自己谋利益,使得周围一圈国家都来南海占便宜,现在先勘察再划区再招标,完全合理合法,现在多占些地方,就是给子孙后代多些遗泽。”秘书俯下身低声对陈公说。

  “可这样的话……怕不是要与越南擦枪走火?”陈公的意思是,陆地边境已是重兵对峙,局势非常紧张,要是海洋里再爆发冲突的话,那战争就如离弦之箭了。

  “怎么会呢?是会控制在国际外交的范围内的。”秘书宽慰道,并请陈公要好好休息,准备迎接手术,军委和外交部那边邓公会处理好的。

  因政治局有分工,陈公缓缓躺下,垫上枕头合眼憩息,面前的报纸和书籍都被秘书给静静收拾好,现在他只能相信邓公的手腕与智慧了。

  康素爱萝.卡德纳太太今天非常漂亮,淡青色奥黛像水流般裹在她纤细的腰肢上,还挽了个东方式发髻,插着碧玉发簪,并且双手举在胸前,姿势稍微有点生硬,因为——小康的手里捧着的是燃烧着的线香。

  丈夫刚从华盛顿飞回加州,不过这次特意带着自己来到奥兰治县,一座新落成的东方色彩的购物中心大楼顶层,她和丈夫乘电梯来到这,便见到整个顶层没有隔开各房间,而是一通到底,被设计为一个整体的大殿,正前方中央有座祭坛,一尊威武的雕塑正坐其上,这雕塑胡须很长,头戴绿色帽子,身披绿色斗篷,内衬金色铠甲,背后墙壁上挂着个长长的牌匾,写着苍劲有力的三个汉字。

  “福、禄、寿!”就在小康捧着香与丈夫一道拜完这尊雕塑后,旁边的阮高祺将军洪亮地连续喊出这三个字的读音并加以解释,“福,就是幸福;禄,就是丰厚的收入;寿,就是健康长寿!烧完这几炷香,关公就会保佑你得到这三样东西。”

  鞭炮噼啪不绝,加州州长阿里托奥、国会众议员索托、洛杉矶大主教切诺比奥,还有其他一批州议员和州行政官员,连带家眷们,喜气洋洋地揭开蒙在购物中心牌匾上的红布,蓝底的牌匾上镌刻着一行金光闪闪的汉字:“亚洲花园”。

  接着“亚洲花园”被吊上了购物中心正门。

  奥兰治县威斯敏斯特市数万越南裔拥来,热烈欢呼鼓掌。

  约瑟夫.阿里托奥看着这群黄皮肤的移民,心情有些复杂,最初他对福特总统的“常风行动”是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的,西贡陷落后美国人对越南难民的态度都不好,因越南话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印度支那半岛丛林中的噩梦,还有战争彻头彻尾的失败,不过首批在常风行动下移居加州的越南人还是很快站稳了脚跟,他们英语说得好,学历水平也高,另外大部分还是天主教徒,得到洛杉矶教区的大力帮衬,现在这群人顺势成为民主党的票仓,对阿里托奥而言倒是意外之喜。

  去年州长连任竞选时,阿里托奥就得到越南移民大批投票的支持。

  于是这位州长投桃报李,又通过州立法放宽了越南难民进入加州的限制,并启动对难民子女的教育支援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抵达美国的越南难民数量,在西贡陷落后先是经过三年的沉寂低潮,到去年年底突然爆发,宛如掀起滔天的波涛。

  究其原因,还在于中越关系的急剧恶化,加上越南入侵柬埔寨,使得越南全国都被绑在苏联的战车上下不来,根本没法安心搞经济,此外为消除南越政权的影响力,转嫁经济危机,河内政权又发起大规模的“新经济区运动”,让百万越北的民众南下,把原本属于南越的田地全给占了,大搞集体农庄,而这些田地原来的主人则被驱赶到所谓的“新经济区”,其实就是荒无人烟的丛林地区。

  “那里除去树,什么都没有,连水都很难找寻得到,新经济区的居民被迫开荒、砍伐树林、种植谷物,顶着恶劣的天气服各种各样的苦役,很多人被活活折磨到死,那里就是个预备好的地狱,只有一心求死的人才会选择去新经济区。”亚洲花园购物中心大楼的会议厅内哭声一片,瘦削的法国记者让.拉古杜尔正在听众面前控诉着越南河内政权的累累罪行。

  讽刺的是,拉古杜尔身为法国左翼,曾激烈反对法国对越的殖民政策,可现在他却目睹河内政权对本国民众犯下更大的罪恶,便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抨击,河内政权就痛骂他是“假惺惺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如果“摘下面具,他就会像是传说里的吸血鬼,半秒钟都没法在阳光中活下去!”

  坐在会议厅头排的小康眼睛噙着清澈的泪珠,喝了口越南特色的甘蔗汁,继续为拉古杜尔鼓掌。

  “我会持续在国会关注越南艇民的生存和权益。”镁光灯前,索托搀扶着叔公的臂弯,在倾听着小西贡的越裔民众代表的血泪控诉后,不断地放话保证,“现在有差不多百万越南人成为艇民逃离这个国家,我注意到遭到河内残害的不但有前西贡政权的人员,以及华侨,现在还有越南内的华族,另外河内政权的官员不但没收被迫害者的私人财产,还把他们的逃难视为项有利可图的生意,获得有效的离境证件成年人需要三千美元,儿童则是一半,有组织的或可能寻找到一艘大船,但更多难民是乘小渔船进入大海逃亡东南亚其他国家,或是中国的香港,在海上漂泊期间,难民随时都可能遭受饥饿、风暴、疾病还有海盗的侵害。”

  “据说李斯特.波特副总统正带代表团赶赴日内瓦,参加联合国关于东南亚难民危机的会议?”

  “是的,在这方面,国会理应与行政部门步伐协调,我们将继续遵循福特总统签署的难民法案,直到这场人道主义灾难彻底得到解决为止。”索托掷地有声的言论赢得了满堂喝彩和掌声。

  暗地里,索托让阮高祺将军派遣“艇民帮”的骨干,混入到路氏公司派往南中国海的矿区勘测船里。

第29章 答记者问

  同时,中国石油公司在1979年4月29日准备开始第一轮的石油矿区投标,公告是用电报发送到之前无偿为北京勘测矿区的四家石油公司的,这其实等于内定。

  这一轮是投石问路。

  北部湾数千平方公里的五个矿区,很快就被美孚公司、西方石油公司、路德维希石油公司还有日本三菱石油公司给分掉了,哈默先生的西方石油公司获得3号和5号矿区,美孚得到1号,路氏得到2号,日本三菱得到的是4号。

  这些投标是在完全无视越南方警告的情况下完成的。

  而其余的二十多个矿区,中国石油公司公开表示,将在下半年第二轮公开投标中再决定花落谁家,第二轮是面向国际的,欢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各石油公司前来竞标,根本不把越南放在眼里。

  于是越南元首黎笋很快现身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得到勃列日涅夫的接见,会谈中越南宣布正式放弃在湄公河出海口与日本的石油开发计划,转而接受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的技术援助。双方发表共同声明,称今后五年之内,双方将一起建设越南的40个大型经济项目和扩大越南南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开发。

  这次会谈,被苏联和越南的官方媒体视为“康米国际主义在东南亚的巨大胜利”。

  莫斯科广播电台称:“为了开采越南南部大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苏联正在越南沿海建立基地和在近海组装各种平台,并从苏联运去各种设备、管道等。”

  越南总理范文同在接受苏联塔斯社通讯时也表态:“越苏关系正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越南人民将竭尽全力,与苏联一起大力推进越南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测和开发。”

  在邓公指示下,中国各大报社立刻发表头版文章,怒斥河内政府忘恩负义的行径:“在过去抵抗法国和美国对越的侵略战争中,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地支持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可黎笋一伙却发布颠倒黑白的白皮书,胡说什么中国为美国侵略开了绿灯,说中国的援助是胡萝卜加大棒,还捏造事件胡扯什么中国阻碍苏联援越……但实际上,在抗美时期和在抗法时期,中国不仅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给予越南最有力的支持,而且还向越南提供了任何国家所不能比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根据胡志明主席的请求和两国政府的协议,自1965年10月起,中国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部队总数达30万人以上,来到越南北方工作。中国同志击落了许多敌机,修筑了成千公里支前运输线,并保证道路畅通无阻。成千中国战士牺牲在越南的土地上。1970年7月,在完成任务之后,这些部队已全部撤回中国。对如此光明磊落的行动,黎笋一伙的白皮书竟说:‘他们所干的事主要是调查各方面的情况,渗入少数民族地区和宣传文化革命’。这真是无耻到了惊人的地步!”

  同时,邓公在中南海召开记者招待会,就最近中越围绕南海石油矿藏的争端依次回答记者提问。

  姜同志一身黑色中山服,身为新被提拔的工业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资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也列席了会议,这次姜同志在电视镜头里没有先前的飞扬豁达,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

  《时代周刊》记者普林格尔提问:“美国总统卡特曾表示很关心世界各地的人权问题。美国国会提出了美国同别国进行贸易的条件——我们是希望同中国发展贸易的——即必须根据有关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表现,特别是在移民自由出境问题上的表现如何而定。中国在这方面采取什么政策?”

  邓公竖起两根指头,笑着对普林格尔说:“那我放开移民政策,送两亿中国人去你们美国,卡特总统愿不愿意接受啊?”

  普林格尔连说NO,整个记者会都大笑起来,姜同志也艰涩地笑了笑。

  接着邓公说:“我们没有移民这个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越南人把大批华侨和华裔越南人赶出境的问题。从我们国内来说,在”F4“横行时,确实存在一些损害民主的事。粉碎”F4“以后,我们在纠正这个状况。我们的政策是充分发扬民主,我们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至于美国提出整个人权问题,我希望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各有各的解释。”

  《纽约时报》记者巴特菲尔德举着个小笔记本继续提问说:“苏联指责中国、日本、美国现在形成一个所谓三国同盟。副总理先生,不知道你认为三国在协调他们的政策方面,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邓公回答道:“我们不存在什么同盟。我想中国是这样,美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它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对待国际上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无论是中日友好条约还是中美建交公报,都是把反对霸权主义写进去的,这就是我们和美日在政治上的最大共同点,苏联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它不搞霸权不就完了嘛!”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吉.马修斯又提问:“在最近围绕着南海石油资源的争夺中,中方和越南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北京已完成北部湾石油矿区的投标,对此越南反应激烈,请问中国是否会购买美国的先进武器来保护大陆架的石油钻井和其他设施?”

  邓公这时把目光投向姜同志,他向记者介绍道,“这个问题,就由在座的姜同志作答,他是负责管理该领域的。”

  姜同志稍微有些愕然,不过他的神态很快就从容下来,合上记录的钢笔,对着麦克风说:“欧美石油公司与我们在石油开采上的合作属于正常的商贸协定。至于武器,任何先进的东西我们都愿意学习吸收,不过迄今为止,据我们所知,美国并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武器的打算。”

  事实也正如姜同志所言,是不容歪曲的。

  美国是没有提供武器,只是提供教官和合同作战教材,重点训练中国军队的合成营还有反空降战术;

  美国是没有提供武器,但确实提供了些侦察与通信技术,用于提升中国现有装备的潜力;

  最后,美国还是没有提供武器——我们的幻影战机是从法国卖哒!

  并且在邓公的力保下,幻影战机的后继项目拨款总算没被砍掉,并且很快涂着“八一”标徽的幻影,将给世界带来点小小的震撼。

第30章 教皇有几个师?

  莫斯科,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建设工业部大楼,浅黄色的墙体,斯大林式的美学设计,红旗标徽悬挂在大厅正门处,面色严肃认真的诸位员工踏着长长的台阶进出。

  各办公室内,“莫斯科”PP-215-VM式打字机的键盘发出密集的响动,伴随着不断出纸的嘶嘶声,一双双女性的眼睛不断在键盘和文件间有节奏地移动着,走廊通道处,穿着西服的男性工作人员像蜜蜂般走来走去。

  这里是苏联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处,每天都在统计、计算、编程,精密控制着这个国家工业制造的所有流程。

  部长V.A.吉普可夫一大早就坐在自己办公室内,他背后的墙上贴满了各式精细的表格,旁边黑板上也是,他手里同样是一长串的数据表,在吉普可夫的案头,则摆放着他所领导的部委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一艘大型油气挖掘勘测船的银色模型,底座上刻着这艘船的名字,“米哈伊尔.马鲁金科号”。

  吉普可夫部长手中的表格,就是苏联帮越南援建海上钻井平台的全部数据:计划投资、船只调配、工人选拔,还有数百名来到莫斯科接受技术培训的越南人的食宿,甚至精细化到苏联援建工人在钻井平台上的吃喝拉撒。

  一番精确的计算后,部长认为整个援建项目若想完成,总的花费相当于1亿2800万美元。

  这时,有一项额外加入的项目引起吉普可夫部长的注意,因越南的钻井平台所处的地带气候炎热,所以每个平台必须要配备冰箱,去越南援建的工人总数是六百人,理论上至少该配备二百台冰箱。

  看到“冰箱”这个词汇,吉普可夫部长立即涌起了阵感情,在苏联人的心目中,摆在公寓或住家里的冰箱就像是座庄严的神龛,“新人结婚宁可没床,但也要先买台冰箱”,吉普可夫部长本人就是冰箱铭牌收集爱好者,苏联的冰箱铭牌在斯大林时代的形状是大的、美丽但又有些野蛮的,大部分是光闪闪的金属制就,有的还被设计为勋章样式,到赫鲁晓夫时代则改为塑料材质,因“反对铺张浪费”,现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到来,苏联冰箱铭牌变成了象征现代工业主义的无趣的长矩形——它象征着时代的变迁。

  “我们应该给在海外奔波辛苦的石油工人兄弟们提供最新最好的冰箱。”吉普可夫部长接下来又取出一堆表格,辛勤地做出了筛选,明斯克工厂里的冰箱是最好的,可它的产能已被编制好,斯摩棱斯克和立陶宛的……也排满了,最终吉普可夫选择了一家在波兰华沙的名叫“卡尼亚”的冰箱制造厂,它其实是得到苏联“明斯克17”冰箱的生产线转让而建起来的,在纸面上拥有能满足整个波兰共和国家用冰箱、冷气压缩机、冰柜需求的生产能力。

  于是吉普可夫部长举起了电话……

  波兰华沙是人山人海,有五十万民众涌上街头,队伍自距离市区11公里远的奥科切机场开始,蜿蜒排到了胜利广场,在这个广场中央建起了座祭坛,为了今天,华沙市民甚至都不愿再到商店拿着口粮配给券排队,因为今天是梵蒂冈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来访的日子,这也是天主教教皇首次访问康米主义阵营的国家。

  胜利广场入口侧的苏联使馆楼上,刚刚赴任为全权使节的娜斯佳,周身灰色职业西服,双手抱在胸前,挨在窗户旁边,带着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大街上如河川往前涌动欢呼的人群,他们举着各式各样的横幅和标语,“教皇万岁”,“教皇,欢迎回家”,“我们永远是您的孩子”。

  而头戴钢盔身穿军服的波兰人民军士兵们则如临大敌,他们举着红旗,挎着冲锋枪,皮鞋锃亮,一排排站在广场的边沿,身后停着威武的装甲车甚至是坦克,生怕抗议和骚乱的发生,可武装到牙齿的他们的脸庞看起来则没有任何神气可言,更多的是迷茫、惊惧或者是好奇,前去迎接教皇的民众对他们喊道:“别忘记你们的根,别忘记波兰的苦难和天主的救赎,你们也是波兰人。”

  这显然对士兵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冲击。

  “今天我们去不了任何地方了,连午餐都得自己解决。”一位使馆女性助理自嘲地对娜斯佳说,“使馆里所有的波兰人,司机、园丁、厨师,都去迎接坐飞机来的若望保禄了。”

  “三十多年了,宗教理念在波兰人的心底还是根深蒂固。”娜斯佳回头,垂在肩头的波浪形秀发晃了下,对那助理叹息道。

  “有些信仰比我们预算得要长久……斯大林曾嘲笑过‘教皇,他有几个师?’可教皇的力量从来不在军队,而是来自于亿万宗教信徒的力量,我们是很难对付他的。”

  教皇的飞机降落在奥科切机场,整个华沙都沸腾了,这位出身于波兰克拉科夫五十公里外的瓦多维采镇,俗名叫“圣卡洛.沃依蒂瓦”的天主教信徒总官长刚下飞机,就深情地跪下来,亲吻了母国的土地。

  这时的波兰共和国在苏东阵营内有它特殊的定位,这个国家和美国是最惠国关系,可以在国内使用美元,能自主向欧美银行借款,言论自由化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若望保禄二世的来访并非遭到执政的统一工人党的坚决拒绝,双方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若望保禄二世来波兰的理由是“纯宗教”的;

  统一工人党也希望借此展现自己的“宽容”,以在意识形态上的坚不可摧。

  离开奥科切机场的教皇,乘着时髦的敞篷跑车驶入华沙城内,这辆意大利制的玛莎拉蒂跑车是用货机提前运到的,民众们看到教皇的座驾的轮子居然是金色的,车头的博洛尼亚三叉戟醒目耸起,不由得将若望保禄看作是波兰人心目中的“蝙蝠侠”——此时,美国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影片在波兰是可以播放并收看的。

第31章 斯塔西监听员

  “圣父,您在精神上的力量是无人可敌的,连热核武器都没法比拟。”当教皇在对沿途欢呼的民众挥手致意时,伴同他来访的梵蒂冈枢机红衣主教里加利在旁边的座位,由衷地赞美道。

  “主要还是你办事得力。”保禄二世对里加利投来赞许的目光。

  里加利的职位,相当于梵蒂冈的总外交部长,而罗马教宗在很多国家的红衣主教也承担大使的角色,他们的教堂往往等于是使馆。

  距离胜利广场不远时,保禄二世还特意对里加利提及,洛杉矶教区的大主教切诺比奥这几年的事功非常优卓。

  “主要是他有个很优秀的侄孙,叫索托.卡德纳,是国会众议员。”索托的名字,里加利也是知晓的。

  “那就让这个年轻人在美国政坛走得更高吧,这是你的义务,我记得你之前就在洛杉矶呆过,就在那时和卡德纳家族建起交情的,不是吗?”

  “确实这样,不过那时索托.卡德纳还未进入这个家族的谱系里。”

  “嗯,支持波兰的工会,你要和卡德纳家族更增强联系。”

  “遵命,我的圣父。”

  胜利广场的祭坛上,若望保禄二世身穿法衣登临,并和波兰的红衣主教维申斯基在千人万人的高呼声中拥抱接吻,随后教皇张开双臂,即便不发一语,可广场四周站着的数万听众都立刻停止说话,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教皇的身上,霎时间胜利广场连带通往广场的所有大街上,人群都安静下来,车辆也都停止前移,几名波兰人民军士兵踩在坦克的炮塔上,远远眺望着这位老人,带着不可思议的眼神。

  “我有一段话要对所有的信徒说,我希望在场的你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幼的,都能追忆起只属于波兰的苦痛和光荣……讲话结束后,我将带着大家做一台弥撒。”

  而后,广场喇叭声回荡着教皇的话语,虽然离乡多年,但保禄二世的乡音却不曾改变过。

  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

  广场西侧的苏联使馆,一位穿着工人制服头戴鸭舌帽的男子却悄然从后门进入,他和警卫看起来很熟悉,在得到许可后,登上楼梯,并得到娜斯佳的接见。

  “我是斯塔西的人,我叫君特.季默。”那人摘下帽子坐下,是个光头的中年人,相貌普通到过眼即忘的程度。

  斯塔西,是东德也是整个苏东阵营里最有效率和水准的秘密警察组织,最擅长的是监听和假旗行动,自命为“党的盾牌和宝剑”,据美国CIA的测算,斯塔西为苏东阵营提供了大约80%的北约情报。

  现在,因波兰执政党对工会的应对乏力,故而有部分隶属斯塔西侦察局的精英干员进入到波兰协防,来刺探波兰的地下工会行踪,并在适当时候配合波兰的军警对其实施打击镇压。

  这位君特.季默的职责就是监控波兰工人们的私密动向。

  其实季默现在是苦恼的,是急于求成的,因东德的斯塔西也是个讲究竞争效率的机构,并且现在越来越热衷在西欧包括西德内发展线人,主要拉拢对象是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知识分子,故而斯塔西开始青睐提拔那些文化水平高、相貌出众的干员,这些干员更容易打入欧美的高层圈子——而君特.季默这样的,被派来负责和波兰工人打交道,实则不异于“贬谪”。

  “干出点成绩来给他们瞧瞧。”这就是季默的念头。

4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