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37章

作者:张九文

  雪豹人称孟极,敏捷,迅猛且聪明。

  这是李承乾对这个女儿的寄托。

  “父皇,女儿的灯火布置得如何?”

  李承乾伸手拍死了一只就要飞向女儿的蚊子,道:“好看是好看,就是容易招虫子。”

  闻言,小丫头有些不高兴地冷哼了一声,扭头就离开了。

  李承乾无声一笑,从一旁地炉子内拿出了茶叶蛋,仔细剥着蛋壳,吃着茶叶蛋,悠哉地看着太液池的水面。

  身后又传来了孩子们的说笑声,是苏皇后与宁妃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故事。

  李承乾想起了红楼的故事,在大唐这个故事依旧没有结局,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以后的人们还会不会记得它。

  岁月是无情的,它可以抹去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也可以让一个故事消失。

  唯有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

  乾庆十四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的冬天。

  李承乾如今对国事大方向反而不过问了,凡事都会在细节上与朝臣推敲,大唐度过了葱岭大战消化期。

  现在的大唐又回到了脚踏实地的阶段,一步步地发展社稷。

  已有人提出要改变租庸调的话语,大抵是将大唐赋税更加简便,这件事又被褚遂良给驳了回去。

  李承乾也觉得现在改变税法十分不合适,一来是因为现在的赋税都是一次次纠正过来的,有了需求才会跟着改变赋税。

  若没有特定的需求与群众所需,太过超前的赋税实则是不合适的。

  既然大唐要走一条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道路,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是最重要的。

  那些大而空的策论皇帝不喜欢,因为皇帝不喜欢,朝臣也就不喜欢。

  皇城内,安定公主带着一群小丫头正在学着读书,她们的老师是临川公主。

  也就是安定公主的临川姑姑,这位姑姑很少会来宫里,只有在朝中遇到一些难事的时候,这位姑姑才会来一趟给朝中解决麻烦。

  这一次,临川公主将所谓改租庸调的赋税批得体无完肤之后,就将改过的文章交给了朝中,因此朝中就驳回了这次改租庸调的事。

  “公主殿下。”

  听到身后的话语,小鹊儿回头看见,见到是比自己小了三岁的上官婉儿在呼唤自己,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婉儿一脸崇拜地看着临川公主,低声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两个小姑娘的话语,临川听在耳中,又道:“想要学会这些学识?”

  上官婉儿点头。

  “除了鹊儿,你们其余人,基础都太差,会跟不上的。”

  闻言,一众丫头都低下头。

  穿着襦裙的上官婉儿又问道:“临川公主比朝中那些大臣还厉害。”

  临川摇头道:“最厉害的是当今陛下,不是我也不是别人。”

  “为何?”

  小鹊儿颇为骄傲地抬头,解释道:“因姑姑就是父皇教出来的。”

  临川又瞅了她们一眼。

  一群丫头纷纷低下头,写着她们需要抄录的文章。

  今年的寒风很漫长,直到乾庆十五年的二月,这场寒冬依旧没有结束。

  原本四季按时的关中,早该是温暖的春天了,可天空依旧下着大雪,从北面来的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关中的晴雪天不断变幻,刚晴了三天,今天又下起了大雪。

  总会有一些烦心且反常的气候,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坐在太液池边钓鱼。

  若在宫中寻不到陛下,那么陛下一定就在太液池钓鱼,寒来暑往总是会去钓鱼。

  宫里的孩子也都是用陛下钓来的鱼养大的。

  包括太子与两位公主,还有一位小皇子,陛下的四个孩子最喜吃鱼。

  在寒风呼啸的长安城中,出现了一种美食,这美食就是豆腐。

  一个内侍端来了一盆豆腐,来到皇帝的身后,双手端着盆,“陛下,玄奘送来的豆腐。”

  李承乾道:“他回长安城了?”

  “回陛下,玄奘来了一趟,又走了,说是回姑臧城了,让人再去询问时,早已离开了长安城,说是这块豆腐献给陛下。”

  豆腐的质地算不上好,也已放凉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他还有话语留下吗?”

  “有,玄奘说往后关中的人们会更爱惜豆子,有了豆腐之后关中的豆子更值钱了,坊民在田地中的收获更丰,实乃人世间一大幸事,玄奘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万千人们贺。”

  李承乾道:“玄奘只会为人们祝贺,他不会为大唐贺的,对他来说人还是那些人,是大唐或是其他什么的,他都不在乎。”

  内侍闻言,当即跪在了地上。

  “现在宫里不懂事的内侍太多了,让陛下见笑了。”杨内侍躬身行礼。

  想要说出一些让陛下高兴的话语,可却说错了话,尤其是撒谎。

  哪怕是为了陛下高兴,也不能撒谎,谎言只会越说越多,越说越大。

  李承乾正了正坐姿,道:“豆腐放下吧,人就送去修建昭陵。”

  杨内侍行礼道:“喏。”

  玄奘确实来了长安城,也给陛下进献了豆腐,但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李承乾询问道:“乡里的鸭子都下水了吗?”

  “回陛下,已有养在外面的鸭子下水了,都在河里游着呢。”

  李承乾看着阴沉沉的天空,风吹过时,吹起了大氅上的羊毛,大氅的后领处,还有些细长的羊毛贴着陛下的下巴。

  陛下依旧每天都要打理胡子,现在还是能够看见发青下巴与一些胡渣。

  昨日早晨,皇太后才给陛下修过发,从小到大,其实每一年都是如此,在每年的新年,皇后都会给陛下修发修面。

  见没有鱼上钩,李承乾转过身走出了水榭,一边走一边吩咐着,“现在稚奴的银钱又要花空了,过两天多半会扭捏着到处找钱,你让人给他送去三千贯,但这些银钱要让他写个欠条。”

  “喏。”

  “还有洛阳的果林依旧要看紧,培育作物与扩大种植面积依旧是头等大事。”

  “喏。”

  “顺便再去问问文学馆,是不是真的可以挖通终南山,若是可以让他们试着画个图,制定一个章程。”

  “喏。”

  “朕没说要挖,只是随口一问。”

  “喏。”

  “还有吐蕃与唐弛道的修建要抓紧,唐蕃弛道改称唐蕃古道,就说那是松赞干布来大唐求医得古道,这些美谈一定要借由这个故事流传下去。”

  ……

  跟在陛下身后的一排内侍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他们每人记一件事,也只能记一件事。

  陛下每吩咐完一句,就有一个内侍太监行礼离开,接二连三。

  别看陛下时常清闲,时常在钓鱼,每每有国事,陛下总能将眼下的朝章政事一件件地安排妥当,可以从农桑说到兴修水利,从兴修水利说到两地外交。

  皇帝的生活比以往更清闲了,但皇帝的能力比之以往更强了,往往就是在三言两语,皇帝就能将积累数月乃至几年的事一口气说完。

  也可能是陛下在钓鱼时都在想这些事,一个能一边钓鱼一边建设社稷的皇帝当真是难得。

  哪怕朝臣刚松懈个十天半月,皇帝也会将朝臣们拉起来,将诸多积压的章程一件件翻出来,让他们继续焦头烂额。

第五百五十六章 乾庆十五年

  乾庆十五年,春。

  一群学子正随着一队官兵前往潼关,他们准备去中原各地支教。

  带着这群年轻人的正是弘文馆的编撰杨炯,科举之后他被任命去莱州赴任,建设莱州的弘文馆,随着一起去的还有骆宾王。

  杨炯坐在马背上,问道:“照理说你可以参加科举了。”

  骆宾王道:“我还要再等一年,今年朝中将科举的最低年龄限在了十九岁,我还可以再去支教两年。”

  “来之前,我听高主事说过,皇帝希望科举录用的官吏越来越好,科举只是一道门槛而已,教书能教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就连支教的夫子都要精挑细选。”

  都乾庆十五年了,科举入仕的人却一年比一年多,去年皇帝录用了一千个科举学子,在朝中或者各地任职。

  皇帝一边提高科举的限制,一边加大取用官吏的人手。

  有人说乾庆一朝的文治,最成功的便是科举与支教,也或者是李唐一朝的好机遇。

  贞观年间的二十年积累,给现在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家底。

  众人到了潼关之后,就见到了一群工匠正聚集在河边。

  支教的队伍也在这里休息,杨炯向来是个热心肠的人,他与几个工匠大哥很有兴致地谈着,其中还有一个少年人,似乎是随着家里的父辈一起去修缮河道的。

  骆宾王听了他们讲述,原来他们都是文学馆与工部安排了的工匠。

  那少年人道:“当年我是在春明门宣誓过的,要不是家父腰背不好,我就在折冲府当值的。”

  “那你就去折冲府,何必去修缮河道。”

  那少年人手掌粗糙颜色又深,他将口中的饼咽下之后才回道:“哈哈,我家三代人都是做泥瓦匠的,我想过去折冲府是为了社稷,也可以戍守边疆,可谁说修黄河就不是保护社稷了。”

  这个少年人的语气又高了几分,他朗声道:“二十多年前,黄河几次淹了洛阳的大片田地,那时候朝中就派人数千人修缮黄河的河堤,我爷爷就是其中一个,一双脚在黄河的泥沙里都快泡坏了,爷爷们疏通河道,清理沉积的泥沙,他们保住了洛阳数十万亩良田。”

  “十九年前,我刚出生,家父就跟着京兆府的人修缮关中河道,家父与上万关中民夫建设了六座淤地坝,灌溉了三千多顷田地,挖通了十万尺的沟渠,让数万户人家可以在沟渠取水,有人说淤地坝之举,堪比当年汉武帝的龙首渠。”

  这个少年人又道:“五年前,家父与我深挖昆明池,让沛水与长安西南的数个村县有了水源可取,现在他们还在饮着昆明池的水。”

  杨炯道:“你们现在也要去修缮洛阳的河道吗?”

  “现在家父不能劳作了,我就要来延续家风,我们是要疏通整条黄河,将黄河河道贯通,让大船通行无阻,让黄河两岸的人们也能安心耕种,连通大海,将泥沙全部冲入大海,让黄河水更清澈。”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