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35章

作者:张九文

  而刘邦呢,一边说着暴秦,可在律法与制度上,刘邦的身体很诚实地延续了暴秦的“旧风俗”

  这像是大唐,大唐的一切都有前隋的影子,而当年武德一朝从一个扶持起来的隋帝手中禅位而来,来得有些唐突。

  但这世上的唐突也挺多的,当年天下群雄四起,他宇文化及都称帝了,这种事谁能忍。

  正思量着,却见许敬宗收起朝服的下摆,就要跪拜在地。

  李承乾连忙上前扶住他,“你这是做什么?”

  许敬宗抓着陛下结实的手臂,红着眼道:“陛下,让臣再为陛下效命几年,臣还未老,臣还能为陛下处置国事。”

  李承乾蹙眉看着他。

  许敬宗颤抖地道:“陛下,非是臣贪恋权柄,就算是陛下让臣在朝中只是写写文书,臣也心甘情愿,臣只求陛下让臣在朝中多留几年,让臣为陛下尽忠。”

  这的确是许敬宗的真心话,他是一个礼部尚书,可他的权力相比于吏部,兵部,刑部,一个礼部尚书能有多大的权力?

  许敬宗的权力甚至不如徐孝德来得实际。

  “陛下!自江都之变后臣半生颠沛流离,得以良主,臣死而无憾,臣还能再为陛下效命十年,还请陛下成全。”

  李承乾将他扶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朕也没让你现在就告老。”

  许敬宗用朝服的袖子抹了抹眼泪,又行礼道:“臣……”

  “南诏的事交给你去办,朕再给你三年时间。”

  许敬宗朗声道:“臣领命。”

  他再一次躬身行礼,这才转身离开了承庆殿。

  李承乾独自站在殿内,等须发皆白的许敬宗出了大殿,这才坐回去,拿起许敬宗的卷宗仔细看着。

  “你是个好皇帝。”

  话语声从后方的屏风传来,抬眼见是父皇一直在后方站着,李承乾道:“让父皇见笑了。”

  李世民拄着拐杖走上前,“你的臣子都愿意为你效命到老。”

  “父皇又说笑了,世人都说儿臣薄情寡恩。”

  “那又如何?”李世民坐在一旁,又道:“你若在意他人的看法,当年做事就不会那么果决,也不会在洛阳杀得人头滚滚。”

  李承乾还看着手中的奏章沉默不语。

  李世民轻咳了两声,坐在殿内的摇椅上安静睡着。

  皇城内,郭正一见到了迎面走来的许尚书,他跑上前道:“许尚书!吐蕃的道县建成了。”

  在礼部,兵部与都护府的主持下,将吐蕃地界分为六道七十四县。

  这种统治现状代表着往后的吐蕃也要实行大唐的道州县的划分。

  而对统治者来说,将地方分为县,而每个县的人口各有不同,地理位置也有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与分而治之,对统治者来说更有利。

  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将人划分在一片片的土地上,让人们重新聚居,并且用县乡来划分,权力从县乡开始,自下而上开始积聚,最后权力会集中在统治者手中。

  在这个享受道州县的统治方式,带来的稳定与繁荣,让唐人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甚至当皇帝说要因地制宜时,有朝臣站出来反对了。

  只要大家的目标是一致,哪怕方式方法不同,李承乾愿意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去验证答案。

  郭正一泪眼婆娑地道:“吐蕃归入大唐了。”

  许敬宗拍了拍他的后背,又道:“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的事还未完成。”

  乾庆十四年,夏。

  当初的上元节时,吐蕃才完成道州县的划分。

  直到今年的夏天,才有户部的官吏来到吐蕃,给吐蕃人新的户籍。

  在这个消息传递缓慢的时代,当吐蕃的急报送到长安城,经过朝中商议,再派官吏到吐蕃,一个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如今的唐人依旧使用着古老的运输方式,人们也习惯了这种消息的滞后性。

  ……

  上官仪陪在太子的身边,走在咸阳桥边,与太子一起看着正在钓鱼的陛下。

  於菟道:“父皇近来真是越来越清闲了。”

  上官仪抚须笑着道:“这天下安宁,陛下清闲,实乃人间一大美谈。”

  “父皇钓鱼也是美谈啊?”

  “那是自然。”

  “父皇都钓了三天的鱼了。”

  “那也是美谈,朝臣们各司其职,社稷安定,若陛下整日忧虑不安,社稷也会不安的。”

  於菟蹙眉道:“老师此言……像是昏君之言。”

  上官仪依旧面带笑容,如果太子能够离自己的孙女远一些,那就更好了。

  最近自家孙女时常与太子有说有笑的,已成了上官仪心头的一大难事,该如何是好。

  於菟接着道:“吐蕃又有消息送来了?”

  上官仪将吐蕃发生的事讲述了一番。

  就在今年的春天,程处默在吐蕃办了一件大事。

  当年在长安城,程处默亲眼见到一群孩子站在春明门,向着长安城的坊民宣誓。

  而如今,程处默带着一群十五岁吐蕃的孩子,向大唐宣誓,向吐蕃的子民宣誓,守护大唐社稷与吐蕃子民,守卫家园安宁保护边疆。

  自小在军中长大的程处默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行事不会像李安期那样顾前顾后。

  他不经上奏私自行此事,引起了朝中非议,可念在程处默的心是好的,到了之后陛下让程老国公给程处默写了一封斥责的书信这件事就此揭过了。

  於菟道:“姑姑的弟子创立了一个学派,老师可有听闻。”

  上官仪颔首道:“听说了,武氏的那个姑娘与徐慧在洛阳创立了唯物学派,而且专收女弟子,她们的女弟子有上千人。”

  小武与徐慧是当初长乐公主的弟子,现如今也颇有成就,当年她们在洛阳与诸多名仕有过辩论,为此当初的洛阳人们都知道这两位才女,有了名声之后,她们就开始收弟子。

  而她们的弟子也都是女子,唯物学派准确地来说该是在长乐公主的授意下创立的。

  於菟道:“老师,其实从生产劳作的立场来看待,以前的赋税缴纳多是以男子为一户,若将来参与劳作的女子越来越多,她们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也能够给社稷带来巨大的裨益。”

  上官仪道:“殿下,其实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於菟道:“从生产力来说一个人的生产力与年龄男女老幼无关,只与他能够生产的价值有关,论生产是一门很冰冷的学问,所以我从小不愿意与长乐姑姑学,长乐姑姑与父皇的学识都很冰冷。”

  上官仪笑道:“太子殿下自小就察觉到了吗?”

  於菟道:“那是我能够读懂论语之后,我将姑姑的文章给来济老先生看过,他老人家说这是一门十分冰冷的学识,将人当作生产力,他老人家从未见过如此冰冷的学识,可就是如此冰冷的学识,却是我这个太子必须要学的。”

  上官仪叹息一声,心说太子竟然开始为成长烦恼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将来的皇帝或许不会是个无情的人。

  “其实殿下不用多虑。”

  “还请老师指点。”

  上官仪面带笑容地言道:“臣是御史,臣见过人间的冷暖,也见过人世间的黑暗,殿下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这世上的很多事看似都是有道理,我们都觉得许多事都应该按照道理来说,可现实中很多时候许多事,都是不能按道理来讲的。”

  老师的话语很深奥,於菟听得一知半解,不过他今天还有一件事要做。

  在咸阳桥的另一头,那里有一个巨大的炉子正在烧着,还有几个民夫正在往那个炉子中疯狂地铲煤。

  只听李治大喝一声,“放!”

  闻言,一个民夫拉动绳拴,炉子发出一声汽笛声,在场的众人亲眼见到一道白气冲天而起。

  汽笛声只有一次,李治书写着这一次尝试的结果,而后又从少府监的铁匠手中拿来了一个铁锭子,用这个铁锭子放在炉子的上方,用它来维持炉子的气压稳定,让气压不至于炸炉,却又不会放出太多的气。

  李承乾远远看着炉子。

  东阳走到皇兄身边,看着河对岸的热闹,笑道:“稚奴总算是造出来了。”

  现在李治造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一个高压锅,大概就是高压锅了,一个大号的高压锅,还是那种气密性很差的。

  稚奴还是大器晚成的模样,即便是大器晚成,哪怕还需要很多年。

  他只需要做一件事,只需要能成功一次,也足以震惊世人,改变世界了。

  只要成功一次就够了。

第五百五十四章 无底洞

  李治只是造了一个炉子,这个炉子像一个高压锅,一个大号的高压锅正在不断喷着蒸汽。

  这个高压锅做得还是不够好,锅炉外壁看起来很脆弱。

  当火熄灭的时候,锅炉也平静了。

  李承乾收起了鱼竿,与东阳在河边走着,说着近来弟弟妹妹们的变化。

  稚奴的高压锅炉距离能够应用到实际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不过是迈出了动力学的一小步而已。

  而往后的学科涉及范围很广,涉及气压,金属特性中的五金学问,甚至还有相关的物理学。

  如果稚奴是一个高级的钳工,给他足够的资源,或许能造出更好的锅炉。

  现在,稚奴缺少的是大唐如今最高精尖铸造水平的铁匠,而他所需的庞大资源,只有他的皇兄,也就是自己这个皇帝,能够帮他将各种资源整合。

  毕竟是钢铁产业,这东西玩起来真的是吞金子的无底洞。

  人类文明从开始使用铁,其间花费了多少资源与岁月,用了多少年才造出了一个个拥有钢铁洪流的国家。

  而现在,大唐想要攀升人类文明的高点,在这个还只是以两河流域为主的农耕文明。

  在这个中原各地,绝大部分地区,依旧以刀耕火种的农园为家庭单位的古典经济体的当下。

  想要提前达成,往后千余年才出现的成就,这大抵要付出极其庞大的成本。

  说来也很有意思,说是长兄如父,稚奴这个孩子对自己这个皇兄还有些畏惧。

  李承乾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河道,低声道:“稚奴还是与临川,还有你走得更近一些。”

  东阳又瞧了一眼远处的大炉子,道:“以前在东宫,皇兄与皇姐对他太严厉了。”

  “以前总觉得你说稚奴是大器晚成,是在安慰他,原来你早已看出来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