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34章

作者:张九文

  只见陛下深吸一口气,便开始在寒冷的早晨开始跑步。

  大雪还未停,陛下一边跑着口中吐着热气,也在这个时辰,漆黑的天开始变得灰蒙蒙,直到天际越来越明亮。

  只可惜今天还是雪天,细雪有一些没一些地飘着,看不到东方天际的那一片蔚蓝,也看不到第一缕晨光。

  皇后与宁妃也醒得尤其早,因为今天是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

  一大早宫里宫外就开始忙碌,天刚刚亮长安城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南诏使者为长孙皇太后献上了一膄铜制的大船,这膄被数百个民夫拉着,一路拖向承天门。

  狄仁杰看着南诏使者送来的奢华之物,这艘船通体是用铜锻造,而在上方的船帆分明是用金子做的。

  再之后是突厥使者送来的贺礼,那是上万匹战马,其中还有九匹白马。

  新罗使者献上了满满一车的东珠。

  西域各地的使者一起到了长安城,他们送来了一尊玉质的雕像,雕像上没有面容,但华贵的衣着彰显的正是长孙皇太后,这是一块完整的玉石,足足有一人高雕刻而成。

  甚至还有与南诏纠葛多年的真腊与骠国也送来了贺礼。

  年迈的阿史那社尔带着他的突厥孩子来到了承天门前,朝着太极殿行大礼。

  吐蕃,小勃律,葱岭诸地,还有新任的塞人王,甚至是波斯人,也有愿意与大唐放下恩怨的大食人,甚至今年还有高卢人。

  长安城人声鼎沸,好似全世界都在庆贺皇帝母亲的大寿。

  如果说大唐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帝国,那么全世界为皇帝的生母庆贺大寿,倒也是应该的。

  最稀奇的就是高卢人,传闻中高卢人生活在极北之地,不过这些高卢人是从大食人的北面而来的。

  各地使者来了,朝中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其中最忙的是鸿胪寺,鸿胪寺卿郭正一带着他的人手接见各国的使者。

  因母后不喜看如此大的阵仗,加之母后确实也年迈了,就不在人前走动,各国使者在承天门行礼就当作是祝贺了。

  这个年纪的母后更愿意与孩子们走在一起,与父皇一起看着儿孙们的笑容是最满意的。

  李承乾只得亲自忙着接待各国使者的事宜,当看到小勃律国与阿史那社尔的礼单时,便吩咐道:“将小勃律国国王与阿史那社尔召来。”

  “喏。”

  皇帝终于开始召见使者。

  狄仁杰与张柬之原本与晋王有约,晋王说是拜见了皇太后就会来寻他们一起去造那个传闻中的大炉子。

  现在大炉子还没造好,约好的时辰也早就过去了,也没有见到晋王。

  张柬之道:“怀英?”

  “嗯。”

  “你说陛下怎么就召见了小勃律国的国王?”

  狄仁杰反问道:“你不知道吗?”

  张柬之摇头道:“可有什么传闻?”

  狄仁杰往口中放了一颗枣一边嚼着道:“昨晚我与郭寺卿喝酒,他说小勃律国的国王来长安城了。”

  “嗯。”

  “小勃律国的国王要将整个小勃律国献给大唐,划入安西大都护府。”

  “当真?”

  张柬之道:“小勃律国的国王不是篡位得到的国祚吗?他还是西域的大商人,还是当年吐谷浑王的王子慕容顺?”

  “正是他。”

  狄仁杰站在朱雀门前,等了半天就见到了小勃律国国王与须发皆白的阿史那社尔一起走出承天门,看来他们与当今陛下聊得很愉快。

  又有侍卫跑到朱雀门大声念诵着皇帝的旨意,长孙皇太后庆贺大寿,秉持朝中戒奢以俭的作风,一切从简处置,长安城解除宵禁三夜。

  宫里的晚宴也只是一场简单的家宴,在这里除了各家亲眷,李承乾也将英公请来了。

  在宴席上,李绩与长孙无忌坐在相邻的座位。

  年迈的长孙无忌看向同样须发皆白的李绩,问道:“懋功啊,陛下与老夫说过让你告老的事。”

  闻言,李绩刚拿起柿饼的手停下,也只是稍稍停顿,而后又神色如常地继续品尝柿饼。

  长孙无忌道:“你想告老吗?”

  李绩缓缓道:“老臣还能为陛下效命二十年。”

  “二十年?”长孙无忌道:“你都七十多岁了。”

  不过说这些也无用,李绩就是这样的人,他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他愿意为陛下效力到老死,哪怕现在七十岁有余了,也愿意继续为皇帝效命。

  长孙无忌拿着手中的琉璃酒杯,不知从何时开始,宫里的酒杯都被换成了这种琉璃杯。

  琉璃酒杯很好看,甚至还能看到酒水在杯中的样子,能够看出谁喝得最少。

  只是皇帝既然说起了让英公告老的准备,那就一定会让英公告老,哪怕是英公还想再为皇帝效命二十年。

  当年房相离开了朝堂,这朝中就再也没有人代替房相,更没有人坐在房相的位置上。

  乾庆一朝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朝中没有宰相。

  长孙无忌觉察到,陛下恐怕是要将相权完全取缔,房玄龄就是李唐一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将来的李唐再也没有相权。

  而中书省的种种变化,就是为了应对没有相权之后的朝章政事,身在其中的人或许没有觉察到,以后当年的辅国宰相是他长孙无忌,是英公,是岑文本。

  其实都是辅佐陛下而已,英公更是从未有过直接否决朝政的相权,这十三年来,朝臣或许都没有发觉,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宰相的朝堂。

  这也是陛下的新政,取缔相权?

  只是思量了片刻,大殿内又是一片欢呼声,原来是陛下拿出了一张地图,那是一张小勃律国的地图,现在小勃律国将与他们的国土交给了大唐。

  李道宗抚着花白的胡子道:“小勃律国有多远?比天竺更远吗?”

  见李孝恭还要喝酒,李道宗夺过他的酒杯道:“别喝了,再喝……你真是不要命了,太医署千叮咛万嘱咐。”

  李孝恭扫兴地吃着羊肉。

  当陛下拿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牛肉,大殿内老家伙们又是一阵欢呼。

  乾庆十三年就在人们的一声声的庆贺中结束了。

  乾庆十四年,上元节,今天的长安城雨雪交加。

  一骑快马来到了长安城的城门前,慵懒的守城士兵在冷风中哆嗦着走上前问道:“哪路兵马?”

  来人翻身下马道:“末将从吐蕃都护府来,乃都护府程都护麾下裨将程怀亮。”

  程怀亮是程处默的弟弟,当年他与程处默一起出任吐蕃都护府。

  能让程怀亮送来的急报,这件事多半不小,城门前的士兵不敢怠慢,询问道:“是吐蕃出了何事?”

  程怀亮低声一卷卷宗道:“还请交给鸿胪寺。”

  士兵接过卷宗快步跑入长安城,冒着雨雪踩着湿漉漉的地面,穿过热闹的街道,沿着朱雀大街一路朝着远处的朱雀门飞奔。

  今年,唐人的官吏在吐蕃办成了一件大事,他们在吐蕃建设了七十四个村县,统治吐蕃全境百万公里的土地。

  鸿胪寺得到这份卷宗,当即送去了礼部,一路跑向吏部,郭正一满眼热泪,因为这是许敬宗追求了一生的目标。

第五百五十三章 只需成功一次

  郭正一将急报送到礼部,却发现许尚书不在这里,而是早已得知了消息,去面见陛下了。

  皇宫内,东宫西苑的承庆殿,这座殿也是近年来修建的,前前后后修了三次,陛下对殿内的台阶一直不满意。

  在陛下眼中宫里的一切事物都要整整齐齐的,可也因当年的皇宫年久失修,这里的地基有些不平,倒是大殿前的台阶也有些倾斜,陛下好几次因此恼怒。

  只能一次次地让宫里的人来修缮,可一旦动工就要重新打桩夯实地基,承庆殿前所种的又是当今苏皇后所喜的牡丹花,宫里的人可不敢轻易挖了,一时间宫里的人也是两头为难。

  殿内,李承乾看着许敬宗奏报,道:“老许。”

  许敬宗朗声道:“臣在。”

  “等吐蕃之事落实后,你也告老吧。”

  听到陛下的话语,许敬宗吸了吸鼻子,有些抑制不住悲伤情绪,他哽咽道:“臣还愿意为陛下效命,臣还……臣未老。”

  许敬宗低着头,声音带着些许颤抖。

  李承乾看着他的须发已白了大半,走上前递给他一碗茶,道:“老许,朕不缺才俊了。”

  许敬宗双手接过茶碗,朗声道:“谢陛下赐茶。”

  李承乾揣着手往前走了两步,其实许敬宗的半辈子很坎坷,如许敬宗那一辈人的人又有谁的人生是不坎坷的呢?

  当年的许敬宗尽管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可在当年的秦王府中有房相,杜如晦,姚思廉,孔颖达,虞世南,乃至武功县苏氏出身的士族中人苏勖与于志宁。

  这些人不论是才学还是能力,都是许敬宗所不能比的。

  而经历过隋末大乱,经历过杨广时期的江都之变,亲眼看着宇文化及谋反,而后他投效李唐,拜入秦王府。

  经历了江都之变时的许敬宗处于人生低谷正值二十余岁的年纪,原本在拜入秦王府之后,许敬宗打算施展一番,却遇到了那个时代翘楚,如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虞世南之流。

  那些人都是乱世中光芒耀眼的人物,同样是秦王府学士的许敬宗始终处于微末。

  最后许敬宗投效了许国公高士廉,寻求一个出路,又寻到东宫太子的机会。

  本来,李承乾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许敬宗这样的人相助,只能说舅爷的眼光向来不会错的,哪怕是当年将母后交给父皇,还是现在,舅爷看人的眼光准确得令人发指。

  而之后许敬宗在泾阳苦熬两年,又在京兆府苦熬数年,坐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上,直到现在成了礼部的尚书。

  甚至早在当年,许敬宗就被朝野说成了东宫心腹,现在许敬宗位列六部尚书,又是左右仆射之一,更证实当年的说法。

  这么多年,许敬宗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那个支离破碎的时代,与许敬宗有着同样的命运,经历过江都之变的人还有上官仪。

  在人生境遇上,许敬宗的人生与上官仪的人生十分相似。

  只是在江都之变后,许敬宗投效了李唐。

  而上官仪,他在江都之变后做了一个僧人,甚至在姑苏城的寒山寺还有一段经历。

  大抵上,最后这两人都带着前隋的遗恨,从乱世走到了李唐。

  也难怪,当东征大胜之后,许敬宗与上官仪会相拥而泣。

  这就像是刘邦说起他的大汉基业,他就会说起秦朝,在那个时代的局限下,为了得到人心刘邦也会在秦面前加上一个暴秦,由此将自己打成一个反对暴秦的人将其他志同道合的人招揽过来,为他治理国家。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