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33章

作者:张九文

  “无妨。”

  李泰吃了一口甑糕笑着道:“这两年在外走动,的确很久没有吃关中的甑糕了。”

  这碗甑糕让魏王吃得很开怀,满满当当的一碗甑糕都被吃完了。

  李承乾也看完了狄仁杰的书信,是狄仁杰发现了有人在跟踪为宫中采买的货物的宫人,已被京兆府的不良人拿下了,货物的采买一切都很安全。

  狄仁杰是个灵醒的孩子,他的奏章说了有关石料的事,说明他多半已经猜测到了一些,烟花的事他该是想到了一二。

  可那又如何,相较担心狄仁杰能否猜测到烟花的成因,李承乾更担忧稚奴能否造出会转的轮子。

  李泰搁下碗,询问道:“皇兄,朝中如何?”

  李承乾道:“朝中挺好的,小问题挺多,一件件事慢慢来,父皇时常教导朕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不要急于求成。”

  李泰颔首。

  身为大哥,李承乾也很愿意与弟弟妹妹说朝中的情况,其实这些事也不用自己说,李泰只要有心去问,他就能知道一清二楚。

  现在的朝堂就是这样,就连长安城的坊民都能谈一谈朝中的政事,丝毫不避讳。

  李承乾身为皇帝,希望全天下的人能够参与到社稷的建设之中,只要秉持着为人为民的治理方略,站在绝对的大多数人的立场上。

  史书上的事迹都是波澜壮阔的,一句话写尽了数百年的光阴。

  相较于史书的记载,放眼眼前,也就是当下……时光是一天天过的,人是一年年长大的,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的。

  武德年间,大唐刚立足关中的时候,那时候爷爷还在位,想要实行前隋的制度,可前隋的三师三公五省,显得太过庞杂,之后就简化成了三省六部。

  有了三省六部之后,朝中职权进行了简化,各部的立场与职责也更清晰了。

  到了贞观年间,尚书省一度废弛,慢慢形成了以中书省,门下省与六部,两省六部为核心的架构。

  而到了现在,实行新政,推行改革,淘汰冗职……如今的朝堂中,门下省已失去了职能并入了秘书监,所施行的便是一个中书省与六部,就此一省六部,足矣。

  官吏更多了,官邸却更少了。

  随着中书侍郎的增加,整个中书省的权力更加分散,越来越多地事需要各方表决才能做决定。

  他们总说现在的朝堂很好,可李承乾觉得依旧不完整,在人们不改变封建核心利益观念前提下,任何的努力都显得很无力。

  身为皇帝,李承乾需要一次次地去强调以人为主的治理理念,为人为民的方针,反复强调,反复践行。

  才会有御史台每年都会查到一些不好的事,不好的人,一次次地从严处理。

  因此要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权贵,发展生产,摒弃当年门阀世家以及土地兼并的旧风气。

  以生产发展为第一要领,加强创造能力与建设能力,就如当年关中建设作坊一样,提高生产力,哪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生产工具创造条件,将生产力再提高一截。

  这是极其迫切的需求,也是当下时代最重要的任务。

  因为在土地保有量不变的情况,人口却在极速地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的物质基础所需就会更多。

  农业是重中之重,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种粮食,其次是制造业,生产建设,再其次是商业与贸易。

  坐在皇位上久了,李承乾比以往更注重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能够改变多少人,能够影响多少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这天下与社稷说好也不算太好,说坏也不是太坏,大概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

  社稷发展,经济先行,葱岭拿下之后,大唐掌握了丝绸之路的全段,光是沿线收取市税,加快货物的倾销,金银正在不断地涌入长安城。

  因为只有在长安才能读到最多的书,只有在长安才能买到最漂亮的锦缎,只有在长安才能喝到最好的酒水,见到最好的人。

  所以,不论外面的人有多少金银,在货物的流动下,天下的银钱都会流向贸易的终点,也就是长安城。

  现今的朝中很富裕,富裕得有些不像话,朝中再也不用担心为了治理社稷缺少银钱,反倒是需要担心花了再多的银钱,都没有将事做好。

  皇兄说了许多,李泰听了许久,大唐对未来的方向还是很清晰,人们对未来也有十分充足的信心。

  魏王与陛下谈了很久,直到陛下要去批阅奏章了,魏王这才离开。

  后来又有消息传来,说是魏王去了晋王府,将晋王斥责了一顿。

  李承乾坐在凌烟阁内,明亮的烛台照亮了一幅幅的画像,听到有脚步踩在木制台阶上的脚步声,抬眼见到了跟随宁儿而来的小兕子。

  她手里拿着一份地契道:“皇兄,这太贵重了。”

  李承乾坐下来,笑道:“你收着吧。”

  “可这……妹妹不敢收。”

  “老君山就是你的公主封地,有何不好。”

  “可这是整座老君山。”

  李承乾揣着手,抬首望着外面的星辰道:“收着吧,哪怕你不去老君山,那也是晋阳公主的封地,朕送去的旨意不收回。”

  小兕子又将地契收了回来,她又道:“李道长很久没有来信了。”

  细想之下,李淳风道长的确有三年没有来信了,李承乾低声道:“李道长对我们李家有恩情。”

  小兕子狐疑地看了眼皇兄的笑容,也不知道皇兄所言的恩情是何意思,以前跟着李道长学习星相,也没听李道长说他欠皇兄人情。

  让宁儿先带着小兕子去休息,李承乾点燃这里的香烛,向这里的诸多画像行礼,低声道:“诸位,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天下是好是坏,也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其实我也习惯了,现在的人们有如此热情有什么不好的呢?”

  “难道未来还会更差吗?我觉得应该会更好的,至少人们都知道有一种新的社稷理念,这种社稷理念能让家国迅速强大起来,能让更多的人得到该有的利益,我可能真的做不到让土地兼并消失。”

  “再者说,土地兼并是千百年来的弊病,凭大唐这一朝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自认做不到,也达不成这个目的,我还能做什么呢?”李承乾揣着手独自一人站在凌烟阁,来回走动,带着思索之色,忽然停下脚步,道:“我应该想可以想办法遏制土地兼并,我的手段其实很简单,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将来我要提高生产力,这会是以后数十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承乾将手中的香插在香炉上,向着凌烟阁诸多画像行礼。

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生的目标

  凌烟阁外,又下起了大雪。

  陛下正独自一人在凌烟阁内,年迈的杨内侍就拄着拐杖站在凌烟阁外,不让别人打扰到陛下。

  这位杨内侍从武德年间就一直侍奉皇帝一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年过七十,即便年迈了,还侍奉在皇帝左右,至今已是第三位大唐皇帝。

  每年腊月或者是过节的时候,陛下都会来凌烟阁告慰过世的李唐功臣。

  直到凌烟阁的木门被重新打开,发出一些木质摩擦的吱呀声。

  提着灯笼的杨内侍才言道:“陛下,晚膳都准备好了。”

  李承乾颔首走下凌烟阁的台阶,一众内侍也急忙忙走入凌烟阁去收拾好,再将这里恢复原样。

  风雪落在这片宁静的皇宫中,皇宫内总是萧条的,如今的皇宫还有很多殿宇荒置,放眼整个皇宫中,只有两仪殿灯火通明。

  李承乾走入两仪殿内,就见到小鹊儿正在教导孟极与年幼的弟弟,於菟自顾自坐在一旁正在看着一卷书。

  见父皇回来了,於菟来了兴致,问道:“父皇,晋王叔被魏王叔骂了?”

  苏婉给丈夫取下了披着的大氅,又瞪了眼好管闲事的儿子。

  平日里於菟就很忙,可即便再忙,他也总是会对别人家的闲事好奇。

  还是如小时候一样,母后一瞪眼,於菟就害怕地低下了头。

  家里有这么一个严母,李承乾倒觉得轻松了许多,又道:“你魏王叔听说晋王叔为了造东西花了很多银钱,光是铜料与铁料反反复复就花用了数百贯,算上他的作坊与铁匠,前前后后有三两千贯钱了。”

  於菟低声道:“铁料与铜料不是可以反复烧铸吗?”

  带着弟弟们的小鹊儿走来道:“皇兄,每一次煅烧之后使用一段时日,再重新熔铸之后就不如之前了。”

  之后於菟又问她是怎么知道的。

  小鹊儿的学习能力很强,涉猎也很广,上到星象下到地理她都学,甚至是史学与数术都是她擅长的。

  现在的大唐还没有分科,不过在支教相关的书籍中已隐隐有文理两科的意思,不过李承乾也担忧以后多一些别的学问,比如说较为少见的春秋学派,又或者是黄老之学……

  现在的大唐学派还是很繁杂的,也有很多有用没用的偏门,也不能一概而论全部打死。

  百家争鸣的确是好,不过对社稷的治理来说如果不能成一家之言,那就尽可能增加一家之言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一定要十分强大。

  一家人用过晚饭之后,李承乾陪着儿子走在皇宫的夜色中,听着於菟的讲述,又想着当初汉武帝为何天人三问。

  可能就如当年爷爷所言的,那时候汉武帝刘彻恐怕真的没有想要独尊儒术,只是与董仲舒私下谈了一番,后来就被人说成了天人三问,就有了独尊儒术。

  李承乾无声一笑。

  “父皇在笑什么?”

  “你太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将人世间的事看得很透彻。”

  说起太爷爷,於菟失落地低下头。

  看着儿子沮丧的模样,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去吧,回东宫吧。”

  於菟刚往东宫走了两步又回头,道:“父皇,儿臣能当好皇帝吗?”

  “嗯,你身边有这么多人帮你,你怕什么。”

  他这才又抬头走向东宫。

  李承乾依旧站在夜色中,身边只有杨内侍提着灯笼,风吹过的时候,灯笼也在晃动。

  “陛下,雪大了。”

  “嗯。”

  李承乾点点头,走回了两仪殿,当年爷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的於菟才记事不久,他就是在爷爷的膝下开始记事的。

  现在爷爷也过世了,舅爷也不在了,不知为何,总是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重新回到两仪殿内,宁儿捧着一叠干净的换洗衣裳问道:“於菟可回去了?”

  杨内侍回道:“回宁妃,太子已睡下了?”

  宁儿又道:“陛下,鹊儿还有些题不会做,还望……”

  “朕去看看她。”

  苏婉正在教着鹊儿解题,李承乾来到两人的身侧,目光看向了纸张上的题,这是一道很复杂的几何数术题。

  这种题对苏婉来说也很难,她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勉强掌握一些运算。

  光是看纸张的笔迹,李承乾就知道这是临川给她出的题,都是当年在东宫自己教出来的弟弟妹妹,谁的字一眼就能看清楚。

  多看一眼,李承乾也没再看了,而是坐在一旁看着当年来济老先生编写的国史,正经的国史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手中这一卷只能说是副本,真正的原本还在来济老先生手中。

  史学家的标杆都是司马迁,因此当年司马迁的精神追求,也就是来济老先生现在的追求。

  翌日,天还未亮,宫里的人都已准备好了,不论寒冬酷暑,陛下都会按时睡醒晨跑,两仪殿的殿门稍稍打开一些,陛下就从门内走了出来。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