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今天也是如此,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尤其的早,来的尤其大。
今年十月过了中旬,就有了如此大雪,近五十年来罕见的大雪。
李承乾从火锅中夹起一片鱼肉,放入父皇的碗中,道:“其实儿臣并不喜欢用鱼肉煮火锅。”
李世民吃了一片鱼肉道:“朕也觉得,用粥来煮会更好。”
一旁的内侍停下了切鱼肉的动作,更是将切好的鱼肉放在一旁,他手脚麻利地将一些小米倒入陶锅中,等着小米熬煮成粥,并且能够闻到粥香的时候,再将鱼肉放入锅中。
待鱼肉也熟了,内侍撒入一些盐与葱花,端给陛下与太上皇。
李世民拿着木勺子舀出一勺粥,送入口中,细细品尝着,将一碗粥吃完,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见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李世民又道:“朕年轻时喝酒太多,吃得也太多,尝不出这等美味了?”
李承乾又道:“今年恪弟一直在查有关盐铁的事,等他回来时可以问问结果。”
“盐铁?”
“没什么,都是一些小事。”
李世民冷哼一声,总觉得这个儿子说的小事,又会死不少人。
李承乾从锅中捞出一些菠菜,放入了父皇的碗中,而后自己又捞出一些菠菜吃着。
“父皇!爷爷!”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李世民终于有了笑容,从另一口锅盛一碗粥,端给孙女。
小鹊儿接过碗,就坐在一旁乖巧地喝着粥。
李世民问道:“你皇兄呢?”
“皇兄今年没做成什么事,倒也没闯祸,御史中丞上官仪总说皇兄是个好孩子,没有什么建树,上官仪对皇兄评价就只有好孩子。”
一开始与儿子吃饭苦着脸的太上皇,在这个时候眉开眼笑了,与孙女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个不停。
“有甑糕吗?”
听到公主问话,内侍忙行礼道:“有的。”
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甑糕就端了上来,小鹊儿放下了手中的粥,心情很不错的吃着甑糕。
当公主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所有人十分自觉地围着公主转,生怕公主殿下会不高兴。
其实鹊儿这个孩子本就很懂事,在宫中的其他孩子中是最令人放心的一个。
用罢饭食之后,父皇就有了睡意,李承乾拿出毯子盖在父皇的身上,又将暖炉放到父皇的身边,这些动作很自然,也已习以为常。
寒风吹过时,吹得父皇的须发还在晃动。
等到父皇真的睡着了,李承乾这才让人抬着椅子,带着父皇去温暖的城楼内休息。
小鹊儿坐在躺椅上,她手中拿着一卷书,道:“女儿在这里等着爷爷醒来。”
乾庆十三年的寒冬,魏王终于到了关中。
安宁村的宅院,长孙皇太后看着这个儿子,良久后道:“青雀,你瘦了。”
李泰在母后身边蹲下,握着母后的手,道:“儿臣去了很远的地方,儿臣回来了。”
“与母后说说,你都去哪儿了?”
“儿臣去了海边,儿臣还坐船出海。”
李世民提着鱼竿正巧走来,道:“承乾说你在腊月时会回来,今年的腊月这么早吗?”
侍卫回道:“陛下,已是腊月了。”
李世民躬下身子,将鱼篓放在边上,又一次推开了前来搀扶的侍卫,而是自己撑着膝盖站直,“青雀啊,欣儿近来在东宫与於菟一起。”
李泰行礼道:“有劳父皇照顾欣儿。”
李世民道:“都是朕的孙子,都一样。”
第五百五十一章 未来的数十年
不知为何,听到父皇一句都一样,李泰一时间竟然泪流满面,他捂着脸低着头。
李世民拍了拍这个儿子的后背,道:“回来了就好。”
只是想起小时候,李泰就想起当年朝中的一些言论,那时候朝中的闲言碎语不少。
只不过到了现在,那些闲言碎语都可以不用在意了。
其实今年兄弟姐妹们都会回来,是因为今年是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因此今年的新年一定很热闹。
与父皇母后用了饭,李泰带着妻子就回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魏王府邸,只有一个家仆前来迎接魏王。
李泰听着家仆的讲述,平日里这里只有李欣住在这里,李欣身边也不需要太多的仆从,就驱散大多数的仆从,只留下了一两个老家仆照顾。
近来欣儿时常去安宁村,也常常与东宫太子玩闹,或者是晋王也会照顾一二。
李泰也没有想到,还是当初的兄弟几人最照顾自己的儿子。
这个时候李欣正在东宫与太子一起上课,李泰便让人收拾府邸,自己坐在这里院子里休息。
一直等到了夜里,才看到儿子李欣回来。
“父王!”李欣快步上前,又显得有些局促停下了脚步行礼。
“嗯,长高了。”
“孩儿近来十分想念父王……”
说着话,这孩子的话语声有些哽咽了……
翌日,李承乾在皇宫的西苑见到了多年不见的青雀。
如今的青雀瘦了许多,留着短须,神色上多了一些疲倦倒是眼中还很有精神。
或许一直在追求学识的人,眼神多是有神采的。
李承乾递给他一盆柑橘,道:“这是岭南送来的,给慎弟送去了不少,宫里留了些也吃不完。”
李泰拿起柑橘,剥开仔细品尝着,道:“嗯,慎弟一直以来都喜吃橘子。”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朕让人在洛阳种了一些橘子,不过长得并不好,又改种了梨。”
内侍将一个木盒子放在魏王的面前,而后小步退下。
李承乾又道:“你多半能用到这个东西。”
李泰接过盒子看了片刻之后,才将盒子打开,其内是一块用木边框框着的琉璃镜片,琉璃镜片很透亮,比之外界所见的任何琉璃都要好。
“父皇要将当年阎立本所画的六骏图收入昭陵。”
李泰的目光还看着手中的琉璃镜,低声道:“昭陵如何了?”
李承乾颔首道:“都挺好的。”
“这琉璃镜是……”
“以前给小兕子做了望远镜,朕让人在老君山建设了天文台,之后少府监烧铸出来的琉璃就越来越好了,也就有了这个放大镜,嗯,此物名叫放大镜,用来观察事物的细微处,不过用这个东西时要小心。”
李泰道:“为何?”
李承乾拿出一张纸放在一旁石桌上,又将望远镜悬在上方,大约过了一盏茶的时间,纸上飘起一缕烟。
李泰见到纸张上有了些许焦黑的一个点,还有些细小不易察觉的小洞。
“这是……”
李承乾解释道:“很多人都觉得阳光是温暖的,抬头看太阳的时候会觉得耀眼,眼睛会觉得不好受,可在放大镜下,阳光的温度会被放大数倍,集中在一点上。”
用光线或者是光的传播来解释这个原理很复杂,李承乾尽可能解释得简单一些,用温度上来解释。
看起来李泰也不想要追根究底去追问。
李承乾又道:“不要用这个东西看太阳。”
李泰心领神会地点头。
“朕还知道你带不少土壤回来,用这个来观察土壤正合适,括地志不只是在地上的事,朕更希望有关土壤的记载,将书籍与智慧流传下去,千百年后的人们再翻看书卷,会想起来在我们这一代就有人开始钻研这件事。”
李泰低声道:“可文学馆至今没什么收获,最多找到一些尸骨。”
“什么尸骨?”
那些尸骨要论起来大概是很久远的事,李泰怀疑那些尸骨可能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只是从一些挖出来的青铜器中推测出来的。
人类脚下的地壳很深,一层层的土埋葬着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听李泰讲述完,李承乾也喝完了杯中的茶水。
李泰言罢,颇为挫败地长出一口气,“皇兄,也给弟弟妹妹们准备了赏赐?”
身为当家大哥,自然是都准备好了,不只是给李泰这个放大镜,每个弟弟妹妹都有。
李泰询问道:“吴王就要回来了,青雀在来时与他在潼关相见,这两天应该就到长安城了。”
“其实朕也不用给恪弟什么,若真要给他……那就给他一把剑吧。”
李泰忽然笑了,笑了好一会儿,才道:“一把剑更适合他。”
今天的天气很好,皇宫正在准备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这些事都是丽质与东阳两姐妹在安排。
本就是母后的大寿,这两个妹妹如此上心也就由着她们了。
“陛下,京兆府奏报。”
李承乾接过奏章,询问道:“谁递来的。”
“回陛下,是京兆府少尹狄仁杰。”
李承乾接过奏章仔细看着。
“得知魏王回来了,长乐公主命奴婢送来了甑糕。”
李泰接过这碗甑糕,问道:“她们人呢?”
“为皇太后的大寿装点宫内宫外,恐怕不能来见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