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19章

作者:张九文

  “朕这就去。”

  李承乾换上外袍,便走向了太极殿。

  乾庆十二年,八月,皇帝下旨派鸿胪寺少卿郭待举为使者,前往吐蕃。

  意在查问吐蕃风貌,查问吐蕃的人们现状。

  太子写了一篇吐蕃之于大唐的文章,皇帝也没有直接下旨让人去收了吐蕃,而是派人先去问了。

  到了九月的时候,南诏送来了一个消息,南诏王过世了,而南诏的王子罗慎即位,成了新的南诏王。

  本来吧,褚遂良以及各部尚书一起来新殿与陛下议事,把新罗与百济的后事都议好了,走到新殿外,就见到了正在外面发着脾气的许敬宗。

  褚遂良叫住一旁的卢照邻,问道:“他这是怎么了?”

  礼部侍郎卢照邻回道:“南诏的王子登基了。”

  褚遂良冷哼道:“南诏的小王子登基了,与他有什么关系。”

  卢照邻走了两步小声道:“在礼部看来,不论南诏还是小勃律国,他们这些小国的换国王都要经过礼部同意,南诏的这种行为恰恰是不臣之心,哪怕当年的金春秋,在新罗女王过世之后,他都不敢以新罗王自居。”

  褚遂良道:“不臣之心?”

  “正是,下官回去之后就去写奏章,劝谏陛下发兵问罪南诏的新王罗慎。”

  看卢照邻一脸坚定的神色,褚遂良道:“可惜了,你应该在户部,不该在礼部的。”

  “褚尚书说笑了。”卢照邻回忆着当初,往前继续走着,道:“待时机到了,下官就辞官了。”

  褚遂良跟上脚步,道:“为何?”

  “下官年轻的时候也想过位列三公九卿,那时候下官见过的人还太少,见到的风景也太少,年轻又自以为是,直到来了长安,来到这朝堂,下官见到了更多的人,见到了如此多的才俊。”

  卢照邻摇头道:“说什么望门才子,卢氏的骄傲?呵呵……这骄傲不过是在幽州这个小地方罢了,而放眼天下!下官见到了裴炎,狄仁杰,上官仪,裴行俭,薛仁贵,王玄策,张大安,郭骆驼……他们才是人杰。”

  褚遂良道:“他们的确很不错。”

  相较于这些年轻的人杰,卢照邻则觉得自己的光芒算得了什么?

  再看眼前,卢照邻又道:“其实下官不适合在朝中任职,早在崇文馆时候,下官见到了姚崇与骆宾王,杨炯这些孩子,这才觉得若是我在崇文馆教书那该多好,换言之我应该去支教。”

  “褚尚书……”

  闻言,刚出神的褚遂良又匆忙回神,摆了摆神色道:“你说。”

  卢照邻道:“其实下官也不愿意去礼部,若就因褚尚书与许尚书之间的争斗,而让下官从礼部前往户部,是为了报复对方,得到些许舒坦?其实大可不必,我的才学更不足应对户部的事。”

  “我能来礼部任职侍郎也足够了,等将来许尚书告老了,下官也会离开礼部,郭正一比我更适合接任礼部尚书的位置,褚尚书不用多费心思。”

  听着这一番十分真诚的话语,褚遂良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话,站在承天门下,看着人离开。

  卢照邻是个很真诚的人,这样的年轻人也该被真诚对待,只不过真诚得有些太年轻了。

  褚遂良心中有了结论,似乎一眼就能看到这个年轻人的人生尽头。

  正想着,又见到了许敬宗也朝着这里走着。

  见对方也停下了脚步,褚遂良道:“你我都斗了大半辈子了,头发都白了很多,你我就不能真诚些吗?”

  “褚狗。”许敬宗留下这么一句话,挥袖离开,还要去忙着他的国事。

  “许贼!”褚遂良指着许敬宗的背影,怒喝一声也挥袖离开。

  乾庆十二年,到了九月,一道急报送到了长安城,这份急报记录着幽州与辽东的事,今年的东北又一次丰收,肥沃地黑土地种出了数不清的粮食,豆子与稻米满仓,放都放不下了。

  中原的平原地带本就是粮仓,如今又有了辽东,皇帝亲自赐名东北大米。

  幽州从来不是苦寒之地,只要治理得足够好,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开垦,千里的沃野可以种出吃不完的粮食。

  李唐的粮仓有好几座,辽东的粮仓,黄河两岸,以及江南两道。

  相比之下,天山的粮食与青海的粮食反倒不是主力,可以另行储存。

  最近,户部要应对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天竺的粮食要如何运送到中原,当年天竺女王耗费了庞大人力,才将粮食送到了长安,这种事可以做一次,但不能做很多次。

  天竺女王可以不计成本,哪怕杯水车薪,可朝中不能做这种不现实的事。

  兵部侍郎裴炎来到了户部。

  褚遂良看着一张巨大的地图道:“裴侍郎,所来何事?”

  裴炎递上一卷书道:“这是军中的呈报,希望对户部的事有所益处。”

  褚遂良接过书卷,再看如今的裴炎,笑道:“朝中最年轻的侍郎,当真了得。”

  裴炎作揖行礼。

  褚遂良又道:“你也不用这般拘谨,老夫要是在你这个年纪成了六部的侍郎,会更猖狂,你如今能这般谦逊,很难得。”

  裴炎道:“是陛下给了下官机会,是朝中让下官得以施展才能。”

  这个裴炎的确是在最好的时候来朝中任职,那时候正值支教大兴又是陛下要建设安西大都护府的年月。

  正是那几年,以裴炎,狄仁杰为首的这些翘楚一个个出现了。

  褚遂良道:“西域正是个好地方。”

  裴炎道:“天竺以南是海,从天竺以南的大海东渡可以抵达中原的南海,听从曾经有人从天竺的海边出发,到了真腊国。”

  褚遂良又看向地图,问道:“天竺的海边?从那里来到中原很远吗?”

  “嗯,很遥远,如同天堑,没人能活着渡海这么远,即便是到了真腊能活着都算走运。”

  这件事就涉及到褚遂良的知识短板。

  裴炎又道:“经由军中商议,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在天竺口耳相传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可以渡海还要实际去过才好,很冒险可一旦成功……”

  “一旦成功了,带来的隐患与益处,也是相等的。”褚遂良补上了一句话。

  裴炎颔首。

  褚遂良将手中的书卷放下,“陛下说过的,要让更多的唐人走出去。”

第五百四十章 想回家的人

  裴炎又道:“南诏的西南各地还未平定,若将来能够平定,会方便许多,可离长安又太远,会有人觉得不实际,难免议论,下官以为不必着急。”

  褚遂良也觉得这些事可以先谋划起来,他道:“当年许敬宗说要谋夺南诏,莫非他还是有远见的?”

  话语一顿,褚遂良又向着太极殿行礼,道:“是当今陛下英明,与许贼无关。”

  裴炎道:“天竺的规划,下官会写好章程交给陛下。”

  褚遂良很欣赏裴炎,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

  原本天竺的章程是户部的事,虽说与兵部也有关系,不过见到裴炎能主动将事揽下来,褚遂良心中很感谢这个人情。

  裴炎作揖离开之后,褚遂良站在户部的门外,对身边的官吏道:“这是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只是可惜了……他不是老夫门下的学子。”

  有文吏问道:“怕是以后的河东裴氏又要多一个宰相了。”

  褚遂良摇头道:“不见得是他,如今才俊众多,狄仁杰,裴行俭都不差。”

  “裴行俭不是右领军大将军吗?”

  褚遂良道:“裴行俭是科举入仕的,他任职过蓝田县的县令,你怎么就觉得他只能做武将了?”

  听褚尚书带着呵斥语气的反问,这个文吏当即低下头。

  就算没有狄仁杰与裴行俭,放眼满朝才俊还有张大安,刘仁轨,刘弘业,崔玄暐,哪怕是张柬之。

  长安城外,一队兵马来到城前,来人正是当今颇有声名的御史李义府。

  站在城前的守卫上前行礼道:“李御史。”

  李义府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老夫还要面见陛下,随行兵马还请安置。”

  “喏。”

  当李义府大步走入长安城,城门前的侍卫还在小声议论着,道:“他就是李义府?”

  “千万不要招惹这个御史,栽在他手上的人太多了。”

  “是啊,也不知道出去的这两年,这李义府又杀了多少人。”

  “听说这个李义府去哪儿,哪儿的官吏就会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

  李义府已走在朱雀大街上,正在朝着朱雀门走着,后方的人们还在低声议论着。

  这位李御史回到长安城一路走到皇城,很顺利就得到了当今陛下的召见。

  上官仪等在承天门前,在这里等了半个时辰就见李义府来了。

  “去见过陛下了?”

  “见过上官中丞。”

  如今上官仪是执掌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李义府毕恭毕敬地行礼。

  上官仪道:“这两年李御史奔波辛苦了,有位老朋友等候多时了,想着共谋一醉。”

  李义府跟着上官仪来到了长安城的一处酒肆,在这里等着的的确是一位老朋友,正是当年一起科举,一起及第的裴行俭。

  裴行俭笑道:“好久不见了。”

  李义府也是豁然一笑。

  当年一同科举入仕,两人的境遇截然不同,现在在朝中为官,两人的人生也截然不同。

  如果大家的人生都是一样的,那也未免太过无趣了。

  李义府注意到站在一旁的少年人。

  上官仪解释道:“这是太子殿下。”

  於菟道:“李义府?你就是骆宾王的老师?”

  李义府行礼道:“臣李义府……”

  “不用多礼。”於菟打断道:“我在崇文馆与骆宾王交好,他说起你这位老师,今天就来看看,嗷……骆宾王就在崇文馆,这个时辰多半还在读书。”

  李义府明白上官仪早已升任了御史中丞,也成了太子舍人,也是太子唯一的名义上的老师。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