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18章

作者:张九文

  “朕记得当初孙神医在这种药材上就有做过注解。”

  “正是。”

  李承乾在医院走了一圈,离开的时候让朝中给医院多拿一些银钱,用于建设。

  其实,自从东阳公主要建设这座医院时就根本不愁钱,长安坊民都知道东阳公主是老神仙孙思邈的弟子。

  因此,东阳公主要建设医院时候,长安城的各家权贵赶着给公主送钱。

  这也是因东阳在跟随孙思邈学医那些年,她给各家权贵的家眷看病,治好了不少人,因此当年听说东阳公主要开设医院,长安城的权贵阶层都是出了力的。

  皇帝的话语传到了许敬宗的耳中。

  直到有了正式的旨意,礼部尚书许敬宗这才开始着手安排事宜。

  张柬之与裴炎正走在皇城中,在外裴炎都说张柬之如今的成果与他无关。

  可在明眼人看来,张柬之的成果就是裴炎指点出来的。

  正好撞见匆匆走入礼部的郭待举,张柬之好奇问道:“当初这个郭待举也去西域了吧?”

  裴炎颔首道:“与裴行俭将军一起回来的。”

  两人在原地驻足片刻,又见到郭待举拿着文书急匆匆出了门,等到午时张柬之又听到消息,原来是郭待举作为使者去吐蕃了。

  看来,皇帝还是要对吐蕃动手了,就算是松赞干布也不能左右这个结果。

  这就是现实,皇帝不会放着隔壁的邻居不管。

  听闻陛下派出使者前往吐蕃,松赞干布连夜求见皇帝。

  夜里,当今皇帝正在皇城中散步,似乎心情不错。

  从贞观年间开始,这座皇城并没有变化,还维持着当年的模样。

  只是承天门修得更高一些,朱雀门更宽大了些,道路也更平整。

  松赞干布被请入了皇城中,见到了走在月光下的皇帝。

  李承乾揣着手望着星空道:“赞普连夜来见,是想家了?”

  松赞干布行礼道:“天可汗,当真派了使者前往吐蕃?”

  “嗯,朕派使者去看看,看看你们吐蕃的风貌,吐蕃的人怎样了,会有人记录下吐蕃的风貌,送来给朕看看。”

  松赞干布白发有些散乱,道:“我孤身一人在长安,天可汗不用与我遮掩的。”

  李承乾呼吸着夜晚的空气,相较于白天的酷暑,夜里的空气更加清新一些。

  夏夜总是美丽的,一年四季中夏季的星空,最明亮。

  夜空这就像是一张纸,纸张是黑色的,点点闪亮的星星就在纸张上。

  “郭待举的确是去吐蕃记录风貌,他去吐蕃不会杀人,没有别的目的。”李承乾揣着手,望着天,再道:“当郭待举记录了之后,会将如今吐蕃形势告知朝中,在没有得到吐蕃清晰的境况之前,在没有做好足够调查之前,朝中不会谋夺吐蕃。”

  李承乾再道:“等一切都准备好了,朕希望吐蕃的子民也能够成为唐人。”

  松赞干布倒显得平静,他道:“这么多年了,其实陛下早就可以这么做了。”

  “嗯,满朝文武看着吐蕃蓄谋已久,他们不止一次两次向朕进谏,说是吐蕃人心早已与大唐走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吐蕃人想要成为唐人的朋友,越来越多的吐蕃人想要与唐人成为兄弟。”

  “还有越来越多的吐蕃人父母他们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唐人的学馆就学,吐蕃的孩子与唐人的孩子唱着一样的歌谣,说着一样的话,听着一样的故事。”

  李承乾抬手,手掌落在松赞干布的肩膀上,“松赞干布,人心已如此,难道说你们对吐蕃人心熟视无睹都要与大唐为敌?违背吐蕃与大唐的人心意愿,背离人们向往的和平,却来行使掌权者的权力,这难道是对的吗?”

  松赞干布的神色依旧平静,照理说这个赞普现在与陛下拼命都不过分,甚至一旁的侍卫已准备好了,随时将松赞干布扑倒在地。

  可他就站在陛下身边,十分地平静。

第五百三十九章 又年轻又真诚的人

  “吐蕃之于大唐,极其珍贵,朕的太子说吐蕃的雪山与天山一样,是大唐的西北屏障。”

  “天可汗的太子是个很有智慧的孩子。”松赞干布的白发迎着夜风飘动着,白发下一张人到中年的憔悴面容。

  这位吐蕃赞普人还未老,发已花白,多年来在长安养病。

  有人说当今是陛下让松赞干布活着,他才能活这么久。

  松赞干布道:“太子很有智慧,太子知道陛下与社稷需要的是什么。”

  李承乾颔首。

  松赞干布又道:“其实这篇文章不必让太子写。”

  原本散步的陛下听闻此言脚步稍停。

  “我觉得该是天可汗告知了上官仪,之后太子经过上官仪的指点,太子明白吐蕃之于大唐有多重要,才会写了这篇文章,才会进谏陛下早点将吐蕃收入大唐。”

  松赞干布又道:“天可汗有此太子,为天可汗贺。”

  这吐蕃赞普说得倒是很好听,话里话外都夹着另外的意思,就差没说是陛下暗示了上官仪,上官仪得到了暗示之后,将这件事告知了太子,并且太子写了这篇文章?

  李承乾沉默了片刻,其实身为皇帝根本没有暗示过上官仪,松赞干布的推测有一定道理,可又觉得挺无辜的。

  “我与天可汗有过约定,若吐蕃子民都愿意投效大唐,我绝不插手。”

  李承乾笑道:“好。”

  误会归误会,太子为何会写这篇文章,真的与自己这个皇帝没关系,那至于是不是上官仪有关系?

  李承乾也懒得解释。

  “陛下,公主殿下准备了绿豆汤。”

  “也好。”

  李承乾留下了松赞干布,两人坐在皇城内的大街上,吃着绿豆汤。

  “今年的酷暑也就这么几天了,宫里的绿豆准备得不多。”李承乾接着又道:“等今年入秋之后,宫里会多做一些豆腐,到时候给你送去。”

  松赞干布行礼道:“谢天可汗。”

  吐蕃赞普与天可汗的谈话很平静,平静得令人觉得反常。

  让人送走了松赞干布,李承乾这才回到两仪殿内,这里很宁静。

  夜空下,从窗外照出来的灯火光很温馨,李承乾走入殿内,见到苏婉给孩子们检查着作业,还有东宫的批注文书。

  宁儿询问道:“陛下,可要用些吃食?”

  夜色确实已深了,临近子时,李承乾牵着她的手道:“你们用过吃食了?”

  宁儿道:“烤了一些饼夹着酱牛肉就吃了,想着陛下还用过吃食,这个时候多半是饿了。”

  “朕请了松赞干布喝了一碗绿豆汤。”

  想起吐蕃的事,宁儿道:“听皇后说过,太子所写的那篇文章叫……”

  李承乾道:“吐蕃之于大唐。”

  宁儿应声道:“对,是吐蕃之于大唐,陛下回来之前这篇文章经由上官仪的手早就在坊间大肆宣扬了。”

  “朕有些理解松赞干布为何说是朕,朕暗示了上官仪让太子写这篇文章了。”李承乾牵着宁儿的手在两仪殿前坐下。

  相处这么多年,虽说不知陛下与松赞干布说了什么,不过看陛下因这件还是很高兴的。

  宁儿道:“还记得当初陛下说过,若吐蕃与大唐的恩怨一直在,因地理关系大唐与吐蕃会因此发生百余年的战争。”

  李承乾拍着她的手掌道:“朕真的说过吗?”

  “说过。”宁儿再道:“陛下还说了,松赞干布这个人杀了可惜,若能为大唐所用,那该有多好,如今不正是陛下想要的结果吗?”

  李承乾又点头道:“在你看来,朕有点像是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就算陛下不择手段,那也是为了社稷。”

  身后传来了苏婉的话语,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语气。

  有宫女收拾着殿内,将这里的物件摆放整齐,只要陛下没有回来,苏皇后就没有办法入睡,只等陛下回来,皇后才能安心睡下,好在陛下每晚都会回来。

  近些年,其实两仪殿一直都是这样。

  翌日,李承乾早起晨练,在朝政国事上,算是得心应手,哪怕是再难的国事,也会有得力的朝臣去办。

  身为皇帝会有些骄傲,可是在生活经验上,李承乾还需要向叔伯们讨教。

  绕着皇城跑了三圈,李承乾这才跑回武德殿,清晨阳光还未完全出来,天空还有些灰蒙蒙的。

  自从早朝推迟了之后,李承乾有足够的时间晨跑完,洗个澡再用个早饭,之后精神更好地去早朝。

  在国事上游刃有余的皇帝,还要面对生活,还要处置各种家事。

  洗了澡之后,李承乾刚坐下准备用饭,就又见到了一件家事,稚奴买了很多铁料,而这些铁料品质参差不齐。

  传话的晋王府内侍低着头,行礼道:“陛下,晋王原本不想将这件事告知京兆府。”

  李承乾道:“是慎弟让你来的吧?”

  “是的。”

  李承乾接着道:“稚奴不好向京兆府开口,更不敢告知朕,慎弟这才让你来一趟?”

  “正是。”

  “让李义府安排人去查问一番,他近来就查盐铁的事,这样就不用惊动稚奴了,这些事御史台正好也想寻个突破口,顺带的事。”

  “喏。”

  处置完这件家事,李承乾这才吃着今天的早食。

  小鹊儿也早早睡醒了,她快步走来,当即就坐在了一旁,自己端着碗筷就吃了起来。

  一碗黍米粥下肚,李承乾这才准备去早朝。

  小鹊儿道:“父皇,听闻皇兄写了一篇文章?”

  “你也知道了?”

  “嗯,女儿听说了。”小鹊儿的神色带着狐疑,又道:“兄长自小最不喜文章了,还写?”

  李承乾道:“朕知道。”

  “陛下,早朝的时辰快到了,该到的人都在太极殿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