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而现如今皇帝既不看田亩,也不看人丁了,而是看田亩的粮食价值,既将粮食的价值交给乡民,按照乡民们创造的价值来收缴赋税,皇帝给了乡民们耕种的自主,让乡民们自给自足创造价值。
而到了如今,只有田亩产生了价值,朝中才会收缴赋税。
哪怕你家田亩所种的粮食,都是自家人消耗,不去经过买卖,不卖个价钱,粮食没有拿出去做交换,朝中也不会收取赋税。
换言之,朝中与各县不再去管乡民们的口粮了,没有大包大揽,没有一个锅里吃饭的事了,而是各家落实各家。
苏味道与姚崇说了这件事,他挥袖道:“你看看如今的关中局面。”
姚崇道:“你说的很多,我只明白了一个道理。”
“愿闻其详。”
姚崇道:“皇帝想要的是勤劳的子民。”
“嗯。”
“因而皇帝将许多好处都分给了勤劳的子民们,包括你所言之赋税,皇帝希望勤劳的人越来越多,赋税也就越多。”
苏味道抬首看向了远处的长安城,“如今的陛下当真是目光长远,没有多年来的步步为营,走不到如今这个局面。”
姚崇又觉得这本就是如今陛下最擅长的事,苏味道不该这么惊讶的。
今年,姚崇与苏味道回到长安城一来是述职,二来是拿一些新的书籍,准备来年的科举。
乾庆十二年,六月,葱岭大战结束的半年后,又传来了远征军大胜的消息,一个叫王孝杰的将领在大食地界内,攻城略地,几次三番地大胜。
李承乾坐在昆明池边,将这个捷报交给了一旁的父皇,父皇的座下依旧有五个内侍提着鱼竿,在池边正襟危坐。
“这个王孝杰是什么人物?”
“一个崇文馆的学子,入军之后派去了天竺,立功之后要远征。”
“远征?”李世民带着希冀的目光,问道:“这是打到哪儿了?”
“王孝杰说是要去活捉大食的阿里才肯回来。”李承乾笑着道:“英公说大唐将领当如此,可梁建方他们说大食地界广袤,谈何容易,走得太远又怕他回不来,朕向来很宽容,他若不回来在外成家,或者建立个小国,只要是唐人的国,朕遥封他一个郡公王侯又何妨。”
第五百三十八章 吐蕃之于大唐
父子俩躺在竹子制成的躺椅上,面朝着蓝天,躺累了就稍稍坐起来,看着昆明池清澈的池水。
昆明池建设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候这里就是关中最大的人造湖了,到了现在经过几番扩建之后,昆明池的面积增了十余顷,水位更充足,看着也更舒心。
经过改造之后,昆明池更加大了,蓄水量更大,它发挥着水库的作用,给周边的村县供水。
李世民道:“难道没人与你说过要给这个昆明池盖上盖子,不担心水被嗮干吗?”
李承乾摇头道:“人们依旧需要有蓄水节约用水的习惯,昆明池水库的水也不是用来挥霍的,这是为了给将来以备不时之需,为了安全。”
正说着,有一个内侍快步跑来,禀报道:“陛下,河间郡王说今天要去军中想问陛下,能否让太上皇也去军中……”
李承乾道:“父皇很忙,没空。”
内侍看了看,正悠闲坐在水池边,吹着凉风的太上皇,甚至太上皇还吃了一颗葡萄。
内侍又看了看太上皇,再看看正喝着冰镇酸梅汤的陛下,心中会意之后,他神色严肃地行礼告退,而后走到后方对更小的内侍吩咐道:“看到了吗?陛下与太上皇这么忙,就不去军中看操练了。”
小内侍远远地望了眼昆明池边的景色,便快步离开去通禀。
自从太上皇越来越年迈了,白发也越来越多了,这十年间太上皇衰老得尤其快。
好似就在这十年间,黑发成了一头的白发。
还记得当年东征时,太上皇还没有白发,只是十余间,好似老了二十岁。
六十一岁的李世民坐在儿子身侧,又问道:“大食很远吗?”
李承乾道:“远啊,听王玄策说去一趟两万余里,来回一趟就是一年的光阴。”
李世民对现在的大唐疆域已没有概念了,多数时候的概念与印象那都是前隋年间开始的。
李世民知道天山的南北,知道葱岭在哪里,乃至漠北与高句丽,却不知道大食的所在。
“你说青雀要是在长安,他的文学馆学子该给朕画一下大食的地图。”
李承乾道:“儿臣去年就安排了,再过三两年,就会有人将地图送来。”
李世民感慨道:“再等三两年?若是朕再年轻十岁,就亲自去葱岭看看。”
李承乾接过内侍端来的冰镇酸梅汤,又给父皇倒上一碗。
“朕还记得你当初说过,想要看中原各地百里河开,役马成群,你现在看到了吗?”
瞧着父皇的笑脸,李承乾道:“过些年吧,过些年再去看看。”
看向远处,李承乾又见到了正在带着孩子们玩闹的母后,如今的母后也是一头白发了。
不过,近来母后看着孩子们总是面带笑容的。
李世民稍稍坐起来,不悦道:“怎么?这昆明池的鱼钓不上来吗?”
五个提着鱼竿的内侍分明就是吓得一哆嗦,提着鱼竿更加紧张了,还有一个壮着胆子解释道:“陛下,这昆明池的水深,不好钓。”
也不知道这个内侍哪里来的胆子,敢出言解释。
李承乾给一旁的老杨递去眼神,年迈的杨内侍点头,就知道了怎么做。
其实给太上皇钓鱼的差事很难得,若是钓到的鱼更多,就可以一直给太上皇钓鱼取乐。
而钓不到鱼的内侍就会被换下。
现在这个出言解释的内侍明天就会被换下,换个人来给太上皇钓鱼。
太上皇与皇太后越来越年迈,当今陛下陪着两位老人家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了,有时候接连一整天陛下都会陪着太上皇。
至于陛下陪伴太上皇时,朝中的事多数都交给了太子在处置。
这位太子吧,要说能力,是有些平庸了。
大概是现在的皇帝太强,在众多朝臣眼中,这位太子更像是一个正常的人。
如今太上皇也不会太过管着太子,现在是太子最忙的时期,那孩子要学的知识,是寻常同龄人的数倍。
渐渐日沉西山,李世民也不知自己是如何睡着的,再醒来时,身上盖着毯子,儿子也不在身边了,看了看身边正在给孩子缝补衣裳的妻子,低声询问,“孩子们都走了?”
长孙皇太后点头道:“嗯,过了午时就回去了。”
太上皇坐起身时需要有人扶着后腰,这都是常年骑马打仗落下的旧病,蹙眉坐起来之后再缓缓站起身。
夕阳下,昆明池的水面被照映得通红。
李世民双手背负,倒是身姿没有佝偻,依旧是挺拔的,双手背负地走着。
长孙皇太后走在一旁,脚步比以往更慢,缓缓道:“孩子们都长大了,也不用你我了。”
看着白发的妻子,李世民牵着她的手道:“这就够了。”
长孙皇太后道:“是啊,以后的事都是以后的人去做的,我们也只能再多看一两眼了。”
夕阳下,两位老人家没有坐上车驾,而是继续走着,直到走下昆明池的堤坝,来到一处屋舍内。
太上皇与皇太后大概是需要歇脚了,直到入夜之后,两位老人家这才坐上了车驾,在禁军的护送下离开了。
乾庆十二年八月,关中的酷暑还未消退,李承乾亲自来渭北查看坎儿井。
当年修建的坎儿井连接了渭北的龙首渠,形成了一条围绕长安城以北的地下河道。
走在坎儿井的地道中,李承乾忽然停下脚步。
跟在后方的英公李绩也停下脚步,解释道:“陛下,这个出口就是渭北医院了。”
“与朕去看看吧。”
“喏。”
李承乾迈步踩在石阶上,一步步走向出口,李唐还是有奇观的,李唐最大的奇观在西域,西域有着蜿蜒曲折总长上万里的坎儿井。
甚至朝臣也说过借助坎儿井建设西域与天山南北的事,这些事听着有些像是要在西部进行大开发。
不过很多方案,李承乾都否了,因地理因素与气候条件决定了西域不能开发大规模的城池,再者说西域的人口多数都密集在一小片地方,不能因地制宜的方略一概都不采用。
其实,大唐哪里有能够开发西部的资源与人力,眼前这个捉襟见肘的形势还要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关中人口虽多,但中原各地的人口依旧稀疏。
洛阳与关中集中了太多人口,从平均数来说,将人口平铺在大唐的土地上,其实人口还是不够的。
有个文吏快步走来,他递上一卷书,神色有些惶恐,行礼的时候低着头,朗声道:“陛下,太子殿下的文章。”
李承乾接过书卷,看上面的内容,继续走着。
刚走两步,李承乾的脚步又停下道:“英公,太子说要将吐蕃合并。”
“老臣也以为,该是时候了。”
李承乾道:“这件事让许敬宗去主持吧。”
英公颔首道:“陛下圣明,许敬宗最擅此道。”
“禄东赞老了,松赞干布久病在长安城,桑布扎也年迈了久居四方馆,放眼吐蕃能够主持大局的人,该只有松赞干布的孩子了吧。”
“陛下,传闻松赞干布的儿子久病多年。”
李承乾又道:“若是他的儿子能够主动将吐蕃交给大唐,从此让大唐给吐蕃治理,这也该是一段佳话。”
英公面带笑容,道:“陛下,这自然是佳话。”
李承乾走到渭北医院的门前笑着点头。
英公又道:“老臣以为,许敬宗能够办成此事。”
“既然英公极力推举,那么这件事就交给许敬宗了。”
陛下说着话,有人在后方写着记录,并且已有人去给许敬宗传话。
近来,李承乾处理国事也是大手大脚,将朝政国事大多都交给了朝臣去办,也很少去关心细枝末节。
这一次是来看渭北的医院,现在的渭北医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村落,每间屋子里都有一个大夫,最后方的一排屋子就是病患居住的地方。
医院建设得很规整,道路也很整洁。
太医署的监正张文仲快步跑来,行礼道:“陛下。”
“治病救人的事,还要看你们,近来可还好?”
张文仲行礼道:“近来医院正在研制一种方便的创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