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99章

作者:张九文

  并且,阿里一直觉得大食很强大,向来自傲又能够雄视葱岭的他此刻竟然有些不自信了。

  这种不自信来源于唐军的战果,唐军打仗速度太快,只是一个晚上,连拿三地,离开石国才不久的阿里甚至有些庆幸,他觉得要是自己晚走一步,肯定就回不来了。

  他迟疑地问道:“唐人很强大吗?”

  一旁的仆从说起了当年的怛逻斯城一战,十万大食人兵败怛逻斯城外,这个故事阿里早就听了好多遍,他也听腻了。

  仆从又说起了一个故事,那是一个有关大唐天可汗的故事。

  大唐的天可汗又是皇帝,仆从讲着话语,朗声道:“东土是个很古老的地方,在葱岭的很多人他们的祖先多数都来自东土,听说葱岭诸国就是当年的昭武九姓。”

  阿里不耐烦道:“那都是以前的事。”

  仆从陪着笑,其实阿里自小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天山的故事他在波斯就听说了。

  仆从说起了一件事,这件事倒是阿里却没有听说过,在东土有一个叫做崇文馆的地方,从崇文馆走出来的人是不打仗的,他们是教化西域人的,他们教西域人学识,甚至教西域人种地。

  他们让西域人在天山腹地种出了稻米,种出了更多的瓜果。

  阿里道:“他们不奴役战俘吗?”

  年迈的老仆从道:“东边的皇帝说,都是他皇帝的子民,皇帝的大军会保护子民,皇帝的大臣教化子民。”

  自从,当年盘踞在伊犁河的欲谷设败给大唐之后,丝路重新恢复畅通,有关西域还有大唐的故事也随着丝路的商贸,而传入了葱岭以西。

  大食人或者是流落各地的波斯旧民,也都听闻了有关大唐的故事。

  另一个仆从行礼道:“波斯的王子卑路斯去了大唐,是他叫来的援军,要与大食为敌,恢复波斯。”

  老仆从闻言又道:“唐人从来没说过波斯王子,唐人就是唐人,他们不会为了波斯人征战。”

  “阿里!我们应该打败唐军。”

  老仆从着急道:“阿里该先得到哈里发的位置。”

  在伊本阿里的面前,有主战的,也有像老仆从那样企图求和,甚至要与大唐友好相处。

  七年前,也是因这位老仆从的主见,派使者前往大唐寻求友好相处的机会,可结果又如何?

  唐人根本没想与大食友好相处。

  因此,在如今的大食阵营中,大食人更倾向主战。

第五百二十三章 唐军建设的壮景

  当年跟随阿凡与阿布这两位哈里发征战时,阿里那时还年幼,现在他已然是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

  大食比大唐立国晚了十五年,换言之大唐有了天可汗,十五年之后大食才有了先知?

  在大食人的传颂中先知建立大食的人,而阿里也仅仅见过那位先知几面而已,而之后的大食,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之后的几任哈里发的征战下扩张。

  对此,阿里是有些不甘心的,就因晚出现了十五年,在葱岭总有人拿大食与大唐作比较。

  想起以前的事,十几年前征战波斯之时,的确有个波斯王子东逃了。

  不过这件事大食人并不在意,波斯这个富裕的地界已足够大食人挥霍了,这里有数不清的金子。

  阿里还记得在大食的智者口中讲述过,葱岭是一片屋顶,那里是极好的屏障,占据了葱岭就占据了最富裕且最险要的地界,现在唐人却要来与他们争葱岭。

  大食的智者还说天竺是粮仓,若大食人得到了天竺就能得到吃不完的粮食,再也不用忍受饥饿。

  可大唐竟然还要与大食争天竺。

  说起东土,阿里听说过最有名的一个人就是玄奘了,一个从大唐前往天竺的僧人。

  阿里离开阿姆河,前往波斯的木鹿城,在河边留下了一支大军,回去的路上这位将来的大食哈里发的脸上带着不安的神色。

  他害怕这辈子都回不去那个美丽的巴比伦了,那是他见过世上最美丽的城市。

  而现在唐军在阿姆河的东岸,成了一个巨大的烦恼。

  甚至,冷静下来的阿里一度希望唐军能够撤军,若唐军撤军了,他也就能安心地回到美丽的巴比伦,度过余生。

  现在,这里距离唐军很近,距离巴比伦太远。

  阿里的心中有了忧愁,这些忧愁写在脸上,但却没人看得出来,他本不想成为哈里发,身不由己地绑在了战争中,因这个世上没有“安拉之剑”辅佐他了。

  也没有欧麦尔与阿布能站在他的身前,年轻的阿里甚至还没有子嗣,他却已是最后一个正统哈里发的血脉了,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继承者。

  不知为何,阿里很羡慕那个逃亡东土的波斯王子,一走了之也很好。

  阿里不想回圣城,他也不喜欢先知留下来的都城,他想要将都城迁去巴比伦,它就坐落在幼发拉底河的一条支流上。

  以前巴比伦是波斯人的地界,阿里看重那里不只是因它美丽,而是因为那里还有很多的见识广且有智慧的智者,阿里很喜欢与智者讲话。

  当年大食开始征战时,阿里还是个孩童,在大食享有“安拉之剑”之名的猛士哈立德,他攻占拜占庭,拿下了大马士革与椰路撒冷,之后就过世了。

  至今大食人还没找到第二个能被冠以“安拉之剑”之名的猛士。

  之后年幼的阿里就一直跟随在第二任哈里发身边,这位哈里发名叫欧麦尔。

  欧麦尔是阿里年幼时的偶像,他在库法城几次败给了波斯人,直到后来阿凡继位之后,攻下了波斯的都城,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很可惜,在当年这个时间节点,阿里没有遇到玄奘。

  唐军连克三城的确是个令人动容的消息。

  好似唐军每天都是五更造饭,六更拔营?

  在葱岭诸胡眼中,唐军以一种匪夷所思的行军速度,拿下了石国,东曹与米国。

  而今天,史国刚得到消息,唐军拿下了米国,前脚消息刚送到,后脚唐军已兵临城下了。

  其实这种快得有些诡异的行军速度并不是大唐神兵天降,只不过是狄仁杰的这支大军根本没有去参与东曹与米国的战事。

  五万大军分为三路,当一路抵达东曹之后,后方的第二路大军根本就没停,径直跑去了米国,而第三路大军其实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史国。

  绕过城池防线的行动方式,前后包夹,绕后夺城。

  让处于高原上的战争,愣是被唐军打成一种类似于运动战的架势。

  本来,昨天就应该到这里的,狄仁杰不认识路,胡人向导找了好久才找到了通往史国的要道。

  现在狄仁杰打算在攻下这座土城之后,把这个胡人向导也杀了,随即下令道:“围城一天,整军备战。”

  “喏。”

  狄仁杰没打算当即攻城而是让身边的几个裨将分别带军将城围了。

  待第二天,攻克了东曹的程处默赶来,两支兵马相距史国城下,开始了攻城。

  小勃律国的三万援军终于在这一刻用上了,在狄仁杰的安排下他们率先开始攻城。

  只不过小勃律国的攻城方式很粗野,基本上也没什么调度,大致上就是一些人拿着绳子与钩子挂在城墙上,往上爬,爬不上去就摔下来,再接着爬。

  又或者是小勃律国的人往城中丢火,还学着唐军造一些攻城器械,用起来却不是太好。

  直到小勃律国的士兵攻破了城门之后,唐军这才杀入城中。

  乾庆十一年五月中旬,唐军在半月间连克石国,东曹,米,史四地。

  其中最难攻打的石国被梁建方大将军与薛仁贵大将军攻下,其余三地对唐军来说并不是太难。

  直到梁建方与薛仁贵,裴行俭带着大军来到了史国,唐军大军聚集在史国。

  康国听闻这个消息,不用唐军再出兵,他们在唐军的迅猛且匪夷所思的攻势下,吓得主动与西曹投了唐军,为此献上了城池与钱财。

  至此,石国,东曹,米,史,康,西曹六地被唐军占据,大半个葱岭已落入唐军手中。

  只剩下了盘踞阿姆河畔,接壤大食的安国与火寻两国,听说这两国被大食人把持,不然说不定他们也会投。

  就在唐军规划着如何攻下安国,狄仁杰在这里见到了慕容顺。

  慕容顺身边只有五个侍从,此人是小勃律国的国主,身份早已不同往日,并且效忠大唐,是皇帝认可的大唐盟友。

  为此,此人到了唐军大营,梁建方亲自接见了他。

  慕容顺从一个西域商人成为小勃律国的国主的过程虽说不光彩,一个商人不能入仕,就连从军都不行。

  这人倒是挺会另辟蹊径,直接篡位成了一个小国的国主。

  梁建方客客气气地笑道:“其实国主不必亲自前来。”

  慕容顺行礼道:“外臣听闻大将军连占葱岭六地特来相贺。”

  梁建方又是大咧咧一笑。

  说是道贺,但慕容顺的脸上没有太多的笑意,近十万大军在葱岭穿行,这些小国都是开胃小菜,甚至这规模还不如当年攻打焉耆与龟兹。

  於菟问向一旁的薛万备,道:“他怎么还自称外臣?”

  薛万备低声解释道:“他原本就是吐谷浑人,就算是成了小勃律国的国主,他的身份也该自称外臣,实际上他也是唐人。”

  大营内众将领都没有开口讲话,众人正吃着食物,要不就是正在打盹。

  本来出了碎叶城之后,众人都没什么好吃的,身上带着的肉干都吃完了。

  葱岭的稻米不太好吃,麦子产量又不高。

  程处默用胳膊撞了撞刘仁轨,小声问道:“张大安什么时候将吃食送来?”

  刘仁轨盘腿坐着,回道:“就这两天了。”

  程处默点头继续撕咬着手中的一张饼,这葱岭地界的粮食很不合胃口。

  慕容顺心里清楚,除却打下的石国,眼前几个小国都是开胃小菜,唐军要面对的大敌是大食人,他又道:“安国有十万大食人,阿姆河的对岸有二十万大食人。”

  闻言,只听咕咚一声,不知道谁在吞咽食物。

  裴行俭问道:“大食有三十万人?”

  慕容顺回道:“大食的阿里还没有走远,他还在波斯旧地的木鹿城,他的身边有最骁勇的大食兵马。”

  裴行俭反问道:“他们靠什么养活三十万大军?”

  且说唐军在这里有近十万人,就这十万人的辎重从碎叶城拉到怛逻斯城,再从怛逻斯城运送到这里,需要近万的人力与牲口运送。

  更不要说大食人的三十万大军,而且大食人会不会屯田尚未可知,至少唐军在碎叶城与怛逻斯城是有屯田的。

  那大食的三十万人凭什么养,他们有这么多粮食?

  因此,裴行俭这么一问,在场的众人都对这三十万大军抱有怀疑。

  也仅仅只是怀疑,慕容顺没有解释,总之唐军要攻下葱岭全境,阿姆河以东的地界不能留有敌人,阿姆河以西的大食能打就打。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