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00章

作者:张九文

  抱着这种态度,大营内的这场谈话简单结束了。

  慕容顺回到了自己的大营,在这里见到了茹来杰。

  看茹来杰悠闲自得,慕容顺问道:“你怎么不去见大将军?”

  茹来杰道:“三十万大军,大将军相信了?”

  “当然不信。”

  茹来杰喝着奶茶道:“那你就不该说。”

  慕容顺道:“我真的见到了大食人的三十万大军,你没见过遮天蔽日的大军。”

  再看茹来杰还在喝着奶茶,这个老人家像是有喝不完的奶茶,每一次在一个地方停下,他就能拿出水壶来煮茶。

  慕容顺烦恼地拿过水壶饮下一口温热的奶茶。

  茹来杰言罢,就窝在一旁,低声道:“王玄策准备了十万头牛与五百头战象。”

  慕容顺反问道:“他是将天竺的牛都抓完了?”

  茹来杰笑道:“在天竺也有崇文馆,天竺的崇文馆主事叫作刘弘业,我虽说从未踏足长安,可我听说关中很珍惜耕牛,这个刘弘业到了天竺之后,就让很多天竺人养牛,也就这五六年间,他在天竺养出了十万头牛,你敢相信吗?当王玄策与王孝杰看到十万头牛,竟然哭了……”

  王玄策是看到牛群会哭是因他对牛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火牛阵,王玄策善用火牛阵,屡试不爽。

  王玄策的大军就差骑在牛背上了。

  而那个年轻的将领王孝杰看到十万头牛会哭,是另有原因,那是因为他到了天竺之后,可以尽情地吃牛肉了,他有吃不完的牛肉。

  牛是一种很重要的牲口,重要到行军打仗都离不开它。

  现在王玄策与王孝杰领着十万头牛与五百头战象已到了东天竺,随时准备北上。

  茹来杰闭着眼道:“当东天竺王见到王玄策的大军,他亲自出城投降,拜倒在王玄策的战象之下,献上了不计其数的财宝。”

  慕容顺依旧喝着奶茶。

  “后来大食人得知了这件事,他们的使者派人来问,却被王玄策拿下了,这是半月之前的事。”茹来杰又道:“其实大食人也没有这么强大,这二十年间三个哈里发过世了,留下一个年幼的继承人,可大食的疆域如此庞大,他们不善治理。”

  仔细想来,大唐与大食的处境其实很相似,从低谷走向巅峰也就短短二十余年。

  大食只是强大了二十余年,经历了三代人。

  如今的大唐也正在经历第三代人,而大食还比大唐晚了十五年。

  慕容顺没有说假话,他真的在阿姆河对岸看到了数不清的大食人,虽说没把握真有三十万,现在也不知道对岸的情形,但依旧是不容小觑的。

  唐军就是这样的,唐军打仗从来不看敌我多寡,茹来杰就觉得慕容顺所言就是为了激起那些唐军西进的念想,慕容顺太想为他的儿子报仇,他也很想为大唐的天可汗建功。

  这些天,唐军一直没有进军,而是在等待着后方的粮草送达。

  这支大唐的兵马有着梁建方的蛮横风格,也有薛仁贵那奋勇当先的气势,更有裴炎,刘仁轨之流的沉稳。

  乾庆十一年的六月,杨炯到了怛逻斯城,他在这里见到了大片的田地。

  怛逻斯城边有着一片壮景,这片壮景是唐军让战俘建设出来的,他们在怛逻斯城南面的一片平原上建设了上千顷田地。

  现在这片田地上长满了粮食,还有人在田地里收割,收割好的粮食没有晾晒就被抬上车一路拉去了西面的战场。

  李奉诫解释道:“这些都是京兆府安排的人手,用以给大军屯田。”

第五百二十四章 同盟

  李奉诫带着杨炯走在城头上,又过半刻时辰,崔玄暐就急匆匆来递交文书。

  身为安西都护府的都护李奉诫能看这里一应卷宗。

  如今李义琰还留在西州城,整个安西都护府的人手正在交替着西进,唐人对西域的控制力也在一步步地加强。

  在很早以前,李奉诫想起自己还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时,那时候就听家父说过太子看起来是个和善的储君,实则很有手段。

  而在太子登基之后,其集权的能力比之贞观时期更甚。

  西域的子民在天可汗的治理下安居,皇帝与朝堂对西域加强了控制。

  按照礼部送来的文书,换言之,就是礼部尚书许敬宗送来的文书,转述皇帝的话语,那就是西域的治理从大包大揽开始转为更加精细的各项职权所属,也就是具体事要分到具体的某一个人,大抵如此。

  大致上以京兆府与都护府为中心,还要再兴建数座官衙。

  再换言之,也就是皇帝要对西域更进一步地集权,甚至细分到几户几口人。

  崔玄暐看向远处的田地,解释道:“原本是今年葱岭三月就开始开垦田地了,一开始田地开垦得并不顺利,刚种下麦子长势并不好,也没想到今年的寒冬会这么漫长,种下的麦子在冻土里发不出芽。”

  他的话语停顿片刻,又道:“后来司农寺的官吏在城内做了一个暖室,在城内将稻子的秧苗养出来,长出了些许秧苗之后再种下去,从三月到如今四月,总算是有些成效了。”

  杨炯疑惑道:“还能这么种田吗?”

  崔玄暐摇头道:“这也是无奈之举,养出来的秧苗也死了不少,好在四月之后天气好转了。”

  说着话崔玄暐指向怛逻斯城的另一片田地。

  李奉诫看到怛逻斯城的北面,还有大片的田地,绿色的田地一直延伸到了雪山脚下。

  崔玄暐又道:“这是四月中旬种下的粮食,现在刚长成,就是灌溉麻烦些,在这里不好挖坎儿井,只能用雪山上的雪水来灌溉。”

  李奉诫看到田地里的作物都长到了膝盖高,倒也不需再用太多的水去养田,又道:“这些粮食恐怕还不够前方大军所需的吧。”

  崔玄暐颔首道:“是啊。”

  杨炯又追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崔玄暐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布,解释道:“这是天竺道行军总管,王玄策大将军送来的消息。”

  李奉诫接过这卷布,看着其上的墨迹,所写的事也很简单,王玄策在东天竺准备了百万石粮草,正在从小勃律国借道,正在送去前线。

  崔玄暐接着道:“在天竺崇文馆的刘弘业几次向朝中递交奏章,在天竺时季最好的时候粮食一年可以三熟,可军中……”

  李奉诫问道:“军中怎么了?”

  “军中的将士们恐怕不爱吃天竺的粮食,这里的稻子都是天山的稻种,不知这里的水土种出来的粮食如何。”崔玄暐感慨道:“刘府尹几次三番交代,他说将士们在前方拼命,我们后方不论多辛苦,至少要让将士们过得好一些,吃得好一些。”

  有天竺这个大粮仓在,大军在外至少不会饿肚子。

  崔玄暐与李奉诫说了如今的形势,其实大食人也想要得到天竺。

  这件事说来也很巧,当年大食人灭亡了波斯之后,天竺正值内乱,王玄策趁势平定了内乱。

  不仅如此,王玄策还留下了天竺女王,这是天竺的正统。

  况且当年玄奘的天竺之行,早就让这个大唐僧人名满天竺。

  因此,如今的天竺子民更愿意亲近大唐,而开始对抗大食人。

  不论是民意还是立场,大唐都占尽了优势。

  说不定现在的大食人,正看着落入大唐手中的天竺,望着这个大粮仓咬牙切齿。

  阿姆河的上游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高山冰川之上,在葱岭的诸胡口中,这条河有很多名字。

  安延偃穿着一身白袍,彰显着他白衣胡商的身份,他看着阿姆河的河水低声道:“葱岭以东的人,他们将这条河称为阿姆河,我们粟特人将它称为乌许斯,是河神的意思,每当六月是冰川融化的时节,也是这条河的河水最丰沛的时节,融化的冰川水流入河中,是河水上涨的时节。”

  一旁的大食老者听罢,问道:“你很有见识。”

  听到对方的评价,安延偃恭敬地又行礼道:“如今有安国拦着唐军,河水上涨时节,唐人的大军不敢在这个时候过河。”

  大食老者点头应声,“嗯。”

  安延偃道:“在这里有二十万大军,木鹿城还有十余万人,我们很缺粮食。”

  “他们说要去攻打葱岭,抢夺他们的粮食。”

  听罢老者的话语,安延偃劝道:“应该南下去天竺,先得粮仓。”

  这位老者是阿里身边的近侍,听闻此言,他似有思量。

  安延偃又十分恭敬地行礼道:“听闻,阿里是先知留在世上唯一的血脉,我一直想见他。”

  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大食的先知过世也才二十岁余年,如今只留下了这么一个外孙。

  老者又道:“我会带你去见阿里。”

  “多谢。”

  老者笑着点头,“你去了大食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十分富有的人。”

  安延偃心里正是这么打算的,他面带微笑再一次行礼,这一刻粟特人与大食人达成了同盟。

  在唐人的建设下,西域的一切都是按照皇帝的意志在进行的,在这种重建设而轻商贾并且律法严格的唐人统治下,安延偃的心中很明白,西域已没有适合他生存的土壤了。

  而能够适合他生存的土壤,并且能够让他施展才能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大食。

  两天后,安延偃离开了阿姆河,来到了繁华的木鹿城,在这里他见到了阿里。

  当真的见到阿里,安延偃很诧异,这位将来的哈里发,比他预想的还要年少。

  阿里正喝着葡萄酿,坐在王宫内心不在焉地听着几人的讲述。

  等几个老者说完,阿里放下手中的酒壶,道:“波斯的酒水太甜了,他们的酒水怎会这么甜?”

  老者又道:“他们的酒器可以让酒水更甜。”

  阿里闭着眼扶着太阳穴,又道:“那就去打东天竺。”

  几个老者皆是点头。

  安延偃站在一旁,低着头神色恭敬,沉默不语。

  乾庆十一年,六月中旬,唐军终于开始行动了。

  一队队兵马纷纷出城,就要出城的裴行俭得到了一个消息,他忙去大营禀报梁建方,“大将军,大食人去攻打东天竺了。”

  梁建方将甲胄收紧,一边穿戴着头盔一边道:“形势如何?”

  跟随裴行俭而来的慕容顺,行礼道:“大将军,大食派十余万大军攻打东天竺。”

  梁建方压低嗓音道:“他们攻打天竺人做什么?”

  慕容顺又道:“为了粮食,他们既要天竺的粮食,也要截断天竺运送给我们的粮食。”

  裴行俭附和道:“大食一旦得到了粮食他们就高枕无忧了。”

  梁建方脸色黑了下来,沉声道:“好算计。”

  裴行俭朗声道:“末将请命前去截击!”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