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其实也无关权力,只因现在的陛下是个十分有手腕的人。
杨内侍一手拄着拐杖,让宫女领着一叠奏章而来,“陛下,这是朝臣的劝谏奏章。”
李承乾搁下碗筷道:“放在边上吧。”
“喏。”杨内侍又道:“还有不少,老奴再让人送来。”
饭后的闲暇时光,李承乾翻看着这些劝谏的奏章,她们来来回回带来了上百份。
李承乾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朝臣们劝谏话语。
宫里宫外的人都知道,陛下看到这些劝谏奏章时的心情总是很好,陛下十分爱看这些。
资产赋税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哪怕这个变革带不来太大的好处。
在劝谏的奏章中,就如孔志约所言,他说往后恐怕没人再为社稷效命,将士们出征在外,就是为了得到军功,得到田亩,养活家人,打一仗就可以让后世子孙无忧。
利益驱使人去拼搏,这话固然没错,孔志约的概念错了,这种错误在于他那陈旧的功利观,土地兼并至上的陈旧观念依旧没有改观。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件很漫长的事。
土地兼并只会养出一代代不事劳作的人,之后就会出现一个个被安逸环境养蠢的脑袋,再难出现敢于求变,图强的人了。
李承乾写下批注,对身边的内侍道:“交给许敬宗看,再让他交还给孔志约。”
“喏。”
内侍得到奏章快步离开。
一道政令下达,引来了上百份请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章。
李承乾仔细地看着每一份劝谏奏章,要做一个明君少不了被人劝谏,一个不接受劝谏的皇帝,难成明君。
哪怕你只是看看呢?
至于这一次充满争议的赋税变革,哪怕现在的政令被以后的人诟病,那又如何?
只要有了一次反兼并的风潮,人们知道了反兼并带来的好处,后继者明白有这么一个方向。
至于事情怎么做,以后的事又会成为什么样,李承乾不在乎。
如今这些……足矣。
“陛下,许尚书说他着了风寒。”
李承乾翻看着奏章,语气轻慢且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威严,言道:“告诉许敬宗,他要是摆不平这些人,不如早点告老,告老之后,朕依旧给他俸禄,让他无后顾之忧。”
“喏。”
许敬宗的风寒其实并不严重,再听到内侍传来的言语,他终于明白陛下为何要将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陛下是要让自己扫清障碍,让政令能够通达。
因病在家中休养了两天之后,许敬宗斗志满满地踹开了孔志约的家门。
之后,坊间就有了传闻,听闻因田赋之策两人有了争吵。
许敬宗还是那个许敬宗,那个从关中各县一路打到京兆府的酷吏。
他许敬宗从来不是一个怕事的人,病是真病了,但病情有好转,他就找上了门。
双方争执不休,许敬宗才不在乎他孔家的门风如何,将孔志约揍了一顿。
以至于孔志约三天不能下地,一直在家中养伤。
那天是黄昏时分,附近的坊民记忆犹新,那是孔志约的惨叫声,惊起了一片鸟雀。
他许敬宗好久没有活动筋骨了,带着人接连闯了好几家,将那些劝谏陛下的人都说服了。
传闻是说服的,不是打服的。
皇帝罚了许敬宗一年的俸禄,又让太医署的人去给打伤的朝臣治伤,此事就此揭过了。
皇帝还是当年的那个皇帝,他许敬宗也还是那个许敬宗。
吏部侍郎杜正伦对上官仪道:“乾庆一朝,颇有贞观之风。”
上官仪道:“许敬宗行事蛮横,得势就猖狂,你还很满意吗?”
杜正伦道:“陛下说过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陛下让许敬宗升迁,难道就是让许敬宗吃更多的禄米吗?”
上官仪喝着茶水,看着热闹的朱雀大街不言。
杜正伦强调道:“陛下让许敬宗任左仆射,是让他解决问题的,不然呢?”
上官仪欲言又止,却听对话的话语依旧。
“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个人,某些人,某些事,能解决就不算辜负了陛下的任命。”
英公是负责点头的,于志宁是负责管账的,马周是负责上奏的,他许敬宗是负责解决“问题”的,而褚遂良是负责干活的。
一朝五个宰辅,各司其职,颇有盛世之象。
上官仪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除了左右仆射,陛下应该还可以多设几个人,以免人手紧张。
龙首原,安宁村,偶尔传来几声鸭子的叫唤。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许敬宗的才能不如于志宁,马周,褚遂良那样出众,但他擅长的本事,是儿臣所需的。”
听到儿子的话语,李世民道:“若郑公在世,他老人家会……”
李承乾道:“他老人定会欣慰的。”
“何以见得?”
李承乾解释道:“因这种事郑公早就想做了,他老人家若在世动手的就不是许敬宗了,而是郑公他自己。”
言罢,李承乾从袖子拿出一张纸递上,“於菟的家书。”
见父皇还在看着,李承乾又道:“父皇若还有嘱咐,可以书信一封,儿臣让人一起交给他。”
“朕就不写了,你写好送去吧。”
“儿臣会与他说父皇与母后的近况。”
这一次来看望父皇,还带来了不少的绸缎与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江南的米糕。
长达半月的争论,当朝堂少了一部分人早朝之后,反对赋税的声音就少了。
乾庆十年,立冬时节,新的赋税政令开始下达各地。
新政,新政……年轻的学子们,再一次聚集在崇文馆内,他们齐声高呼着,他们愿意追随皇帝,成为坚定的追随者。
第四百九十八章 千秋殿
自崇文馆建立以来,这个学馆就一直带着皇帝个人的主张,而这种主张在一次次的验证中得到了众多的拥护者,那么这些人就会成为皇帝的追随者。
再加以支教扩张,崇文馆的思潮就如一滴落下的墨水,落在一张纸张上化开蔓延。
皇帝被天下支教学子的拥护,经历关中十余年的沉淀与积累,支教十余年的扩张,在一次次的集权下,这位皇帝的权力也达到了巅峰。
在支教与科举加持下,其声望与权力比之历朝历代的皇帝更甚。
其集权之强大,史书罕有。
这一朝的文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还在蒙学的孩童,到呼喊声此起彼伏的青年,再到满朝的文武,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在这个立国四十年的李唐王朝第一次出现,便爆发出了极其强大的力量。
自高祖皇帝接受隋恭帝禅位称帝之后,这个大唐只用了四十年就达到了以往朝代奋斗百年都达不到的成就。
北方的寒风早早就来到了关中,今天的早朝上,李承乾听着殿内的争论。
许敬宗与孔志约又一次争执了起来。
朝中还是有守旧派的,相较于褚遂良这种较为中立的,许敬宗与那些守旧派的矛盾更加激烈。
今日的早朝又在这种闹哄哄的局面下结束了。
下了早朝,李承乾就来到两仪殿,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苏婉本就出身名门,她自己就是给孩子们蒙学的最好的老师。
小鹊儿带着弟弟妹妹,随着苏婉的话语声,念着春秋。
李承乾安静地坐在一旁,喝着茶水,看着这安宁的一幕。
待孩子们的念书声停下,李承乾这才起身离开两仪殿,一路前往凌烟阁。
杨内侍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今天有不少奏章送来。”
李承乾道:“是御史台的奏章还是中书省的?”
“回陛下,是孔志约送来的,说是弹劾许敬宗。”
脚步走到凌烟阁停下,李承乾蹙眉道:“朕已罚过许敬宗了。”
杨内侍回道:“陛下,虽说已罚过一次,孔志约说今日朝堂之上,许敬宗嚣张跋扈,恐怕还在因先前的事怀恨在心。”
李承乾走入凌烟阁,走在木制的台阶上。
杨内侍的年纪大了,需要身边的年轻内侍搀扶才能走上台阶。
“国事与个人恩怨无关,朕不希望孔志约将他自己的恩怨强加在国事上,这样并不好。”
杨内侍点头道:“陛下,是否要给回话给孔侍郎。”
李承乾摇头道:“不用了。”
“喏。”
凌烟阁的功臣依旧是二十五位,他们的画像陈列在前,李承乾打开这里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些许寒风吹入阁中,让画像随风而动。
李承乾从窗外看去,阴云密布的天空下,一座座的宫殿错落有致,这里依旧是老样子,从贞观年间,没有任何的变化。
鹊儿说那些离开宫里的人万一又要回来呢?
这孩子以前还不懂,现在倒是明白了,那些离开皇宫的人,不会再回来了。
李承乾道:“该给鹊儿找一处宫殿了。”
杨内侍道:“小公主的确长高了不少。”
“也不知道她喜欢哪一座宫殿。”
其实除却武德殿,立政殿与甘露殿,其余的宫殿她都可以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