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41章

作者:张九文

  见到陛下看着文书蹙眉,内侍们将姿态放得更卑微,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地。

  在这个战争还很古典的时代,将士们在战场的拼杀,想要与之换来的就是财富与阶层的跃升。

  就如怛罗斯一战,充分体现了自贞观年间的战争风气,当唐军葱岭四城,带走了能带走的一切,人口,牲畜都被运送到了伊犁河。

  虽不知唐军将领们私自带了多少,但从通关的文书上来看,绝大多数都交给了朝堂,至于他们是怎么在战争中得到财富的,那就只能说个中自有个中高手。

  将士们在战场上得到的财富与军功自然是属于他们的,而一个靠着关系晋升的官吏,哪怕是你多么地光明磊落,也会被人们用羡慕以及嫉妒的目光,骂一句奸佞。

  因此啊,即便是将军们胡闹,且爱闯祸,他们的人脉自上而下,一直是那么地好,人脉也保持着向上且扩大的趋势。

  这些事,李承乾觉得都不需要在意,野蛮的大唐需要有扩张的动力,不断去开拓疆土获得资源。

  将今天各部送来的文书看完,李承乾就离开了兴庆殿。

  等陛下走远了,站在阳光下的太监们这才上前将陛下的文书都收拾起来,就将桌子晒在殿外,天黑之后再将桌子搬进殿内。

  去年的冬季是寒冷的,今年刚到上元节,关中就吹来了一阵阵暖风,暖风令兴庆殿前的银杏树,也早早抽出了新芽。

  李承乾迈步走到武德殿前,看着正静坐在阳光下的爷爷,道:“孙儿刚忙完国事了。”

  李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道:“最近也不知怎么了,总觉得身上凉飕飕的,二郎啊,把龟兹人进献的毯子拿来。”

  听到爷爷的话语,李承乾神色平静点头应声:“嗯。”

  后方的内侍悄悄抹着眼泪,老太爷越来越糊涂了,老得都有些神志不清了,内侍忍着抽泣将毯子盖在了老太爷的身上。

  今天的阳光如此温暖,万里无云又无风,几个内侍都被晒得有了汗意,可老太爷怎么还觉得冷。

  李承乾抓着爷爷形同枯槁的手,道:“还冷吗?”

  李渊闭着眼道:“不冷了。”

  安静地陪在爷爷的身边,李承乾又将毯子往上提了提,一直盖在爷爷的下巴处。

  现在的爷爷就像是个孩子,喜怒无常,记性也越来越差了。

  就这么坐了一个时辰,李渊缓缓道:“承乾啊。”

  “孙儿在。”

  “朕有多久没喝酒了?”

  “有十二年没有饮酒了。”

  李渊深吸一口气,再次闭上眼,缓缓道:“朕……朕想饮酒了。”

  李承乾道:“拿酒来,拿最好的酒。”

  “喏。”内侍早就哭红了眼,脚步匆匆去拿酒。

  酒水倒入碗中,李渊拿起酒碗稍稍啜了一口,抿嘴道:“这不是好酒,朕尝不出酒味。”

  内侍忽然跪在地上,抽咽着道:“陛下,这是最好的酒水了。”

  李渊冷哼道:“休要骗朕,朕喝遍天下美酒,岂会不知什么是好酒?”

  言罢,老太爷放下了酒碗,裹着毯子继续侧身躺着。

  李承乾坐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的呼吸起伏,一次又一次,平稳又显得很重。

  爷爷还会偶尔吹气,胡须也跟着飘动着。

  夜里,东阳来到武德殿,她诊脉良久,又看了看爷爷的口中,再观察爷爷的脸色,而后又快步走到殿外。

  “爷爷的身体如何了?”

  东阳低声道:“妹妹也没把握,爷爷太年迈了,全凭爷爷自己了。”

  李承乾望着星空,道:“那就让爷爷好好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吧。”

  东阳悄悄抹去眼泪,道:“妹妹知道了。”

  翌日,李世民与观音婢一起来到了皇宫,与一群孩子来到武德殿陪在老太爷身边。

  朝野依旧很忙,朝中要修建安西四镇,要建设安西都护府,还要建设漕运,皇帝的钱被一车车地运出皇宫,送去各地。

  而这些钱到了各地之后,会交到修建漕运的各地乡民手中。

  于志宁站在城前,对英公道;“陛下,从未想让那些世家再回来,谁都可以富裕,可唯独门阀与世家,官吏不能富裕。”

  李绩望着远去的护送兵马,道:“近来总觉得心神不宁。”

  英公越年迈越相信自己的直觉,往往这种直觉到了最后都是对的。

  乾庆七年,四月,清明刚过三天,武德殿内聚集了不少人。

  李承乾端着酒碗,道:“爷爷,多喝两口酒水。”

  一连喝了两碗,李渊面带笑意地卧在椅子上,道:“这才有点酒味,朕感觉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二郎啊。”

  李世民红着眼上前道:“父皇。”

  李渊伸出颤颤巍巍地手,落在这个儿子的肩膀上,道:“朕还想再高歌一曲。”

  李世民道:“父皇尽情高歌。”

  人呐……谁都想要活五百年,武德殿内,爷爷嗓音带着些许嘶哑,唱起了这些年一直在唱的那首歌。

  这一刻,老太爷容光焕发,高声地唱着,武德殿内的孩子们安静的听着。

  直到最后一声唱完,爷爷终于又躺了下去,似乎是累了,闭着眼还有鼻息。

  宫里的内侍与宫女忙碌地走动着。

  今天夜里,李世民让孩子们与观音婢都去休息。

  武德殿内就剩下了父子爷孙三人。

  李世民道:“李淳风去哪儿了?”

  李承乾道:“李道长为儿臣,去准备身后事了。”

  李世民道:“世间皇帝都在寻求长生,有人说每当礼法丧乱,那些自称有着长生秘术的方士就会无故出现在人间,李道长说每当这些人出现,这天下就会死很多很多人,可从未有一个皇帝长生。”

  “父皇啊,爷爷经历过奔波,也豪气云天过,自北周起,爷爷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再到如今,爷爷的一生始终都是灿烂的,爷爷一生从未遇到过低谷,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骄傲地活着的。”

  “儿臣听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谁又敢说人生无意义,人生是漫长的,是不能称量的。”

第四百七十六章 高祖皇帝

  武德殿内,隐约还能听到爷爷的鼾声,李承乾看着殿外的夜空,今天的夜色很不错。

  李世民坐在一旁,目光看着父皇,听着父皇的鼾声越来越低。

  天快亮的时候,爷爷依旧睡着,只是鼾声再也听不到了。

  李世民红着眼在武德殿内坐了一夜。

  乾庆七年,四月,宫里传来了一声声哭泣声,白布已挂满了皇宫,渐渐地长安城也挂满了白布。

  李欣迷茫地看着殿内正在哭着的众人,他仔细回想着,每当自己哭的时候,於菟兄长常说哭是最没用的,是最不能解决问题的。

  可现在老太爷过世了,於菟兄长却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宗正寺卿李崇义走入武德殿内,将老太爷的灵柩带来了。

  李世民红着眼一直坐在一旁,沉默不言,目光看着已没了声息的父皇。

  李承乾看罢宗正寺准备好的章程,颔首示意他们将事宜安排好。

  老太爷春秋有八十八年,丽质总说爷爷要长命百岁,这位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太爷终究没有活到百岁。

  李泰捂着脸正在痛哭着,一声声喊着爷爷。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后背道:“爷爷走时,喝了世间最好的美酒。”

  李唐一朝的第一位皇帝,活到了乾庆七年,他老人家的人生没有太大的起伏,而是一直都在上升。

  李承乾看着宗正寺记录的爷爷生平,出身北周关陇门阀世家的爷爷,在隋文帝时期封为唐国公,年轻时还是一个将领,自那时候开始,少年意气风发的爷爷便开始抵御突厥的进攻,中年时期参与了隋炀帝的东征,为东征的隋军主持后方粮草。

  爷爷以前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是一位没有输过的皇帝,天下大乱时,还有李家的儿女驰骋疆场,平定中原。

  自隋末大乱之后,爷爷进入长安城,从此人生达到了极盛时期,就再没有跌落过。

  也许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起伏不定的,爷爷这位老人家最是特别。

  现在的大唐是强大且光芒万丈的,或许爷爷足够骄傲了。

  嗯,他老人家虽说平日里时常会发脾气,但他一定很骄傲。

  爷爷的谥号是父皇所写,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献陵。

  接下来的几天,接连不断有人前来朝拜,有人在朱雀门叩拜,有人在长安城外叩拜,爷爷亲眷以及当年的至交好友之后,纷纷前来悼念。

  李承乾与李丽质为爷爷做了最后的梳洗。

  这些天父皇一直很沉默,双眼始终是通红的,李承乾看到许多叔叔都回来了,在爷爷的灵前哭着。

  当高祖皇帝的灵柩抬出皇宫,肃穆的长安城隐约还能听到哀哭声。

  李承乾亲自为爷爷送行,一路上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舅爷。

  平日里深居简出的舅爷也不再拒绝见人了,与所有人一起送别大唐的第一位高祖皇帝。

  各国的使者跟在送行队伍的后方,松赞干布亲自跟着为高祖皇帝送行,其中还有小勃律国的使者,南诏的使者,阿史那社尔以及从沙州赶来的契苾何力。

  为高祖皇帝送行的队伍十分庞大,朱雀大街上灵柩走在前头,在后方宽敞的朱雀大街上,站满了人呢,远望而去朱雀大街人满为患。

  来济执笔写下了这场国丧,为高祖皇帝送行者,数十万众,其中诸国使者皆至,无不朝拜。

  在史书上落笔,他抚须看着送行的队伍。

  当队伍出了长安城之后,许多人只能停下脚步,余下的路只能让皇家亲眷陪着高祖皇帝走向献陵。

  松赞干布停下脚步,站在原地感受着还有些清冷的风,见到阿史那社尔站在边上,道:“你们与这位高祖皇帝的纠葛有很多年了吧。”

  突厥与大唐早就没有恩怨了,颉利死了之后一切也都烟消云散了。

  相较之下,突厥与大唐的纠葛更加干脆,反倒是吐蕃如今还在犹犹豫豫。

  阿史那社尔道:“我社尔一定会扫平靺鞨。”

  松赞干布打量着这个突厥汉子,“你越来越像唐人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