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40章

作者:张九文

  在这个手腕强硬又极度集权的皇帝安排下,今年的朝会上大唐乾庆一朝,文治的主要基调就此定下了。

  也不知是从哪里飞出来一只鹰,或许是哪个胡人带入长安城的,它扑扇着翅膀从长安城的坊市掠过,越飞越高,又掠过了围得水泄不通的朱雀门。

  承天门后,视野的尽头就是太极殿。

  皇帝坐在太极殿内,神色平静地听着殿内朝臣们的争论。

  今天是新年的大朝会,这位皇帝穿着隆重的天子冠服,目光所及是满朝的文武官吏,以及太极殿前一眼看不尽,从太极殿一直排列到承天门的文武臣子。

  李承乾也见到了那只飞掠而过的鹰,阳光下甚至能够看到它羽毛的颜色。

  大殿内,从葱岭而来的使者,正在用生疏的关中话,念诵着大食人的国书。

  这是大食第四任阿里发所写的国书,国书内容无非就是愿与大唐交好,大食愿意与大唐交好,从此互为友邻。

  他的话语声落下,李承乾依旧端坐在皇位上,面色平静没有话语,其实心里很不喜欢这些话。

  许敬宗站出朝班道:“陛下,大食人如此自持,竟要与天可汗平起平坐?”

  郭正一站出朝班道:“大食应该派出使者前来大唐,向大唐俯首称臣。”

  梁建方站出武将一列的朝班,朗声道:“陛下!末将附议!大食人如此张狂,孰不可忍!”

  英公还是站在武将一列的最前面,穿着如今当朝一品的朝服,沉默不语,岿然不动。

  在对外的立场上,文臣武将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褚遂良道:“许尚书颇有郑公当年之风,陛下!臣以为大食哈里发该来太极殿请罪。”

  那大宛国而来的使者跪拜在地不敢言语。

  眼下诸多国事都吩咐完了,李承乾道:“当初葱岭一战,是因你们葱岭诸胡几次劫掠,朕几次派使者说和,尔等却不听,昔日怛罗斯一战,大唐是为了护卫伊犁河,那时大食人胆敢冒犯我大唐的国事。”

  “现在大食一句求和,这件事就这么算了吗?”说着话,李承乾缓缓站起身。

  群臣见状,当即齐齐行礼。

  “大唐与葱岭诸胡的恩怨不用外人插足,当初大食人冲撞我大唐兵马的账,朕早晚要与他们算。”

  皇帝的话语清晰且有力,落在每个人的眼中。

  英公李绩率先行礼,道:“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群臣跟着山呼。

  李承乾一挥宽大的衣袖,眼神带着寒芒盯着这个大宛国而来的使者。

  这位使者跪拜在地,似乎感觉到陛下冰冷的目光,正不住发抖着。

  “朕告诉你,大食与大唐还有账没有算清楚,在此之前,朕不会考虑任何的议和条件。”

  “喏……喏……”大宛使者牙齿都在打哆嗦地应道。

  天可汗的气场强大,光是听那话语,就令使者跪在地上颤抖不止。

  李承乾也道:“各部依照中书省安排,各自施政,退朝。”

  群臣再一次行礼。

  太极殿内还没有人挪动脚步,直到陛下离开,彻底看不见陛下的身影之后,才有人大口呼吸。

  今天散朝的时候,群臣依次离开了太极殿。

  只是,今天,众人离开太极殿之时出了一点意外。

  那个替大食带来国书的大宛使者在太极殿的台阶跌倒了,发出了一声惨叫,摔下了台阶。

  再看他摔倒在地,抱着腿,看来是膝盖受了伤,而从膝盖的弯曲程度来看,一条腿显然是废了。

  “蒋师仁!”有御史大喝道:“大殿前,你竟然行凶!”

  朝臣纷纷停下脚步,只有英公依旧一路走着,对身后的动静没有任何反应。

  见周遭的朝臣纷纷停下脚步,蒋师仁一脸不在乎地道:“我行凶?我行什么凶!”

第四百七十五章 漫长的人生

  “老夫看见了,你那一脚踹在了使者的膝盖上。”

  蒋师仁冷哼道:“你看什么见了?你哪只眼看见某家踹他了?”

  “你休要狡辩!”

  闻言,蒋师仁也来了脾气,他张口大声道:“是他自己摔下去的,凭什么说是某家踹的。”

  那御史的年纪不小了,再开口道:“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者,你怎能殿前行凶!”

  王玄策道:“某家看到了,那使者真的是自己摔下去的。”

  “哼!王将军走在前面还能看到身后发生的事?你后面是多长了一只眼吗?”

  也不知是哪个御史附和一句,王玄策上前道:“老夫就是看到了,怎么?就你能看到,老夫看不到?”

  梁建方也停下了脚步,靠了过来站在了蒋师仁的身后,道:“尔等御史平日里跋扈也就罢了,还敢欺负某家麾下的将领!”

  “梁建方!你胆敢包庇麾下将领,你也该论罪。”

  见人就要冲上前,已卷起了朝服的袖子,裴行俭连忙拦道:“梁将军,大殿之前!大殿之前呐!”

  眼看又要打起来,那位御史身后也跟着不少御史台的同僚。

  武将与御史双方站在太极殿前,剑拔弩张。

  敢与梁建方叫板的就是新任的谏议大夫孙处约,此人乃是与来济等人同辈的博学之士,在朝中或御史台也颇有名望。

  孙处约大声道:“有本事你现在打死老夫,否则老夫现在就去告知陛下!”

  “娘的!”梁建方卷起了袖子,大喝道:“弟兄们,这御史胆敢欺凌我等!”

  “给我打!”

  双方在殿前当即拳脚相交,殴打成一片。

  许敬宗看着这场面,感慨道:“当年老夫也是这般意气风发。”

  上官仪道:“是呀,朝堂依旧,大唐依旧。”

  许敬宗看了看上官仪与李义府,问道:“你们两个也是御史台的,怎么不去帮忙。”

  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态度,许敬宗打趣的问道。

  上官仪叹道:“老夫年迈了,不善拳脚,告辞。”

  李义府道:“我体弱多病,怕被打死。”

  这上官仪年才四十就说年迈,一个李义府杀了这么多官,还说体弱多病,许敬宗由衷地感慨,大唐的才俊真是越来越多了。

  太极殿前的乱架一时间越打越凶。

  宫里的内侍与殿前的侍卫也都见怪不怪了,很是熟练地去禀报陛下。

  李承乾坐在兴庆殿前,正喝着茶水,嗮着太阳看文书。

  内侍道:“陛下,大殿之前,将军们与御史们打起来了。”

  李承乾平淡地问道:“因何事打起来了?”

  “那大宛使者摔断了腿,有御史指认是蒋师仁下的黑手。”

  李承乾搁下茶碗,又问道:“那大宛使者还活着吗?”

  杨内侍回道:“陛下放心,老奴已让人将大宛使者打晕了,断不能当场指认的。”

  李承乾稍稍摆手道:“余下的事朕就不吩咐了。”

  杨内侍会意一笑,又道:“老奴这就让人将那大宛使者送出去,绝不会再出现在人前。”

  待他带着几个年轻内侍离开,李承乾依旧看着手中的文书。

  这朝中的将军们越来越年轻气盛了,这当然是好事了,只不过容易闯祸,还要有人帮他们找补,希望他们以后能够灵醒一些,真是不懂事。

  现在的大食内部,他们情形恐怕不太好,若大食还是一如既往的好,他们的哈里发也不会这个时候让人来议和,而且大唐还没有正式的宣战。

  足可见他们的忧虑,以前在西域的传说中黑衣大食灭了波斯,这等威风令葱岭诸胡畏惧。

  可两国之间的较量从来不能只看前线,不然智谋盖世的诸葛武侯出了祁山后,说不定就平定中原了,也就不会有那望天兴叹。

  两国较量比拼的是综合实力,现在的大食人恐怕在内部并不安稳,在这个时间段的大食出了一件事,他们的先知穆罕默德过世之后,那些实力强劲的大食贵族开始了夺权。

  大致上,李承乾觉得应该是这个节点,应该是与阿里有关,也就是先知留在世上最后一支纯洁血脉的传人,多半是被刺杀了。

  大唐自然是不可能议和的,就如此草率地议和,往后边陲诸国会怎么看待大唐。

  自父皇在位开始,不论是北征突厥,还是灭漠北,再是东征高句丽,失去的总是要拿回的,有仇的总归是要报的。

  李承乾自语道:“朕应该让大唐的风气好好延续才是。”

  陛下就这么自语了一句,让殿内殿外的太监又困惑了。

  李承乾又拿起一份文书,这是褚遂良所写的,这人像是想不到劝谏的理由,寻找了一个新罗婢的由头来劝谏。

  这种劝谏的好处就是,皇帝采纳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哪怕皇帝不采纳,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负担。

  这种劝谏,是那种不管皇帝接纳与否,都不得罪的结果。

  与许敬宗相比,褚遂良反倒显得更聪明了,能在皇帝面前有存在感,还能说出一些不会有大影响的决策,不论皇帝怎么选,都是皇帝圣明。

  其实新罗婢是东征后,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人群,她们是东征胜利之后的附带物。

  更像是大唐在高句丽如饕餮进食之后,顺便打包待走了一些零嘴,新罗婢就是如此。

  而之后这些新罗婢进入中原之后,就像是东征胜利之后的剩菜,被唐人不断消化吸收,成为了另一种养分。

  这种养分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太好,是大唐与新罗的来往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

  金春秋为了讨好大唐,恨不得让所有的新罗女人进入大唐,成为新罗婢女。

  在这个生产力还很匮乏的大唐,人口是一种提振生产力的手段,这种“剩菜”被坊间人们消化,而大唐社稷也在吸收着其中一部分的养分。

  并且这种风气在还没掏空新罗之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也就金春秋至今还活得好好的,也不知他的寿命怎么会这么长。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