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39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又赏赐他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杯。

  阿史那社尔一路走,一路抹着眼泪,他与他的家人已有很长一段时日没有相聚了。

  他的家眷一直都养在长安城,将来他的孩子也会成为大唐的突厥将军。

  陪着社尔一直走在朱雀门前,李承乾又道:“换作是父皇。多半会一鼓作气拿下靺鞨各地,你知道当年有多少人劝着父皇东征吗?”

  阿史那社尔沉默不言。

  “自父皇登基以来,从贞观五年开始算吧,卫公在阴山一战打赢了颉利,之后数年一直有人向父皇进谏,东征或者是不东征,大唐立足中原后一直以来与前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前人们都想要区别隋人与唐人,现在没有区别了,如今出生的孩子都是唐人,因此不论是隋人还是唐人,我们都经历过一样的事,经历过一样的伤痛,有一样的伤疤。”

  “有多少将士埋骨高句丽人的城下,这仇父皇一直记着,可那时候父皇登基不久,此后大唐立足十余年间需要积累实力,需要时间,为此忍了近二十年,才发动东征。”

  李承乾揣着手,看向朱雀门外,朱雀大街已恢复了热闹的景象,又道:“这是朕从父皇身上学到的,朕的父皇就是这样的人,有些事要不就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做,既然决定了要做,就一定要做得漂亮,待下一次攻打靺鞨人,一定拿下。”

  阿史那社尔抱拳行礼,朗声道:“喏。”

  送走了这位突厥大将军,李承乾回过神,一步步走向承天门。

  在个人魅力以及能够鼓舞士气,或者是给他人以信心,再者说安抚人心,画个大饼,发挥出臣子的才能,这都是一个皇帝需要有的职业能力。

  却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如父皇做得好。

  回到宫里,三清殿已准备好了祭拜道祖的事宜,今天父皇与母后也来了。

  爷爷坐在轮椅上,让孙女东阳推着,看着道祖的画像。

  “爷爷近来如何?”

  “承乾,礼数一定要好好做。”

  “孙儿知道。”

  现在爷爷就是一个年近九十的祥瑞,能够活一个世纪的老人少之又少。

  这位世纪老人面容祥和地坐在道祖画像旁。

  李承乾换好了衣裳,一群孩子们也跟着披上了黑色衣裳。

  等明达布置好三清殿,才能正式祭祀。

  李世民问道:“安西四镇建设好了?”

  李承乾揣手站在一旁,道:“本想将安西都护府也列为四镇之一,不过后来又改了,将安西四镇选在了天山腹地,碎叶与龟兹,于阗与疏勒镇。”

第四百七十四章 集权皇帝的文治

  李世民看着地图稍稍颔首,寻找着需要指正的地方。

  穿着道袍的明达道:“皇兄,父皇可以祭祀了。”

  李承乾又从一旁的内侍手中拿了告祭的书卷,看了眼身后的孩子们,於菟为首的一群孩子,穿着新衣裳正自在地玩闹着。

  面对道祖的画像,父子两人下拜行礼。

  这并不是大祭祀,这只是除夕时节,用来祭奠自家先祖。

  李家的先祖是不是道祖他老人家也不可知,他老人家认不认当了皇帝的李家,反正道祖也不会开口讲话。

  当祭祀完成之后,父皇又问起了国事。

  一张地图放在父子面前,李世民蹙眉看着地图道:“天山腹地当真有十万亩田地?”

  “建设安西四镇,建设安西大都护府就是为了屯田,龟兹是一片富饶的地界,算上北廷焉耆还有五十顷地。”

  李世民看着地图上所画的巨大屯田之地,抚须不语。

  李承乾道:“当初征战怛逻斯城又撤回,就是担忧后方驰援不济,有了屯田就能够驻防兵马,况且还有坎儿井,用安西四镇将西域连成一片,建设好安西都护府,就能够与大食人抗衡了。”

  “现在司农寺的官吏大多都派往西域了,他们还在想着要种什么,总不能都种棉花。”

  李世民道:“朝中的事如何,朕听闻你近来要做不少事。”

  “儿臣要建设安西大都护府,向东还要建设运河的漕运,东西两边一起做事,不论是文臣还是军中,来年必定会很忙。”

  正说着话,坐在轮椅上的爷爷又睡着了。

  现在的爷爷总是这样,到了这种高龄,随着身体越来越虚弱,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睡醒之后又想不起来自己在哪里,总是要等身边的劝说之后,良久才会想起来身在何处,何时。

  话再说回来,李承乾又拿出另外一幅地图,道:“漕运必须拿在社稷手中,才能惠及运河两岸的万民,经过这几年的清理,运河两岸的地方势力都被拔得差不多了,这条运河也该发挥些成效了。”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喝下一口茶水,“辅机近来一直在陇右那些大族间走动。”

  “儿臣自登基以来确实没有顾虑他们的利益。”

  “你舅舅为此费心不少。”

  李承乾揣手端坐着,道:“儿臣有必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吗?”

  李世民缓缓摇头,“倒是不需要。”

  “倒是有些人的利益,儿臣必须要考虑。”

  “嗯,你说说吧。”

  “儿臣看了历年来乡民与军中行伍将士们的书信。”

  李世民沉声道:“书信?”

  “嗯。”李承乾从袖子里拿出一卷褐色的布绢,道:“这是边关将士送往家中的家书,这些家书让人搜集了不少,有些人家的孩子去当了府兵,而他们的家人就当去边关的儿子已死了,儿臣虽说让京兆府照顾边关将士们的家眷,也让他们善待老府兵。”

  “可儿臣还想多做一些事,往后崇文馆随军,让崇文馆给军中的将士写家书,家中但凡子嗣进入府兵,不仅要增加口分田,还要按照月俸将将士们的钱饷送去家中,他们的家眷可以得到房屋,医治与他们的孩子能够读书。”

  见父皇也不言语了,李承乾道:“父皇当初是天策上将,儿臣虽不是将领出身,但我们李家不能忘了那些将士。”

  於菟看罢书信道:“爹,爷爷!孩儿要当将军。”

  李世民瞧了一眼孙子,无视了这个孩子的话,又神色平静道:“你安排吧,朝中用度一直都是你在安排,这些事你去办,朕也放心。”

  “嗯。”

  “你是皇帝了,这些事不用与朕说的,若军中的老将军们需要朕去知会,你只管去做便好。”

  李承乾颔首,“谢父皇相助。”

  乾庆七年二月,上元节这天,朝中召开了大朝会,长安城的坊民们多数汇聚在朱雀门外,看看今年是不是有新的国策张贴出来。

  早在去年的除夕之前,朝野就传闻要开设漕运,也不知道如今情形如何。

  人们站在朱雀门,隐约能够看到远处的承天门,倒看不见太极殿。

  有内侍快步来到朱雀门前,朗声道:“今有人劝谏陛下迁都洛阳,自武德,贞观以来皇帝皆扼守关中,朕自知关中建设还未结束,断不离开,望勿要再议。”

  第一次旨意传出来了,这几乎是每年的惯例,又有人劝说皇帝迁都了,皇帝又一次拒绝了。

  旨意被张贴在朱雀门边上,人们正在围观着。

  又有旨意传了出来,内侍太监朗声道:“陛下旨意,提高天下各道州折冲府府兵,天下兵马皆提高钱饷五成,戍守边关将士提高钱饷三倍,子女家眷增设口分田,给予房,医,教,凡戍守边关将士上至大将军,下至队正,兵士皆如是。”

  这道旨意一出来,一经念诵就引起轩然,皇帝的旨意颇有一种一人戍守边关全家无忧的架势。

  越来越多的人挤向朱雀门,想要看清楚这道旨意,已有人抄录下来分发给后方的人。

  乾庆七年,上元节的这场朝会,皇帝的旨意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坊间传播着。

  高士廉对老将军李大亮道:“你看看,这等风景此生可有见过?”

  李大亮看着在朱雀门拥挤的人群,人们就差冲入朱雀门,去皇帝的面前倾听旨意。

  近年来,想要听皇帝旨意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朝中的旨意开始与最最寻常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就导致人们时刻关注朝野的风声。

  李大亮道:“老夫没见过历代的光景,可这光景老朽的确是第一次见。”

  高士廉满意地点头。

  接下来又是第二道旨意,内侍朗声道:“陛下旨意,修建关中十二座粮仓,储粮五千万石,由洛阳转运,兵部,工部共同主持,各县听从号令。”

  关中人口三百万有余,若能够在关中储备五千万石粮食,即便是保持现在的人口增长,数年内关中不用担心会闹粮荒。

  皇帝终于出手要遏制住粮价,人们纷纷猜测皇帝是希望关中的粮食价格能够降,降到六钱一斗?

  高士廉低声道:“又是钱粮,又是兵马,朝中官吏越来越累了。”

  李大亮笑道;“恐怕又有不少人要辞官了。”

  高士廉也面带笑容,“陛下从不在乎那些辞官的人。”

  换作是以前,贞观一朝若是有人要辞官,太上皇是一定会挽留的。

  但如今的皇帝不同,现在的皇帝不会与朝臣讨价还价,想要辞官的一概都准了。

  当年两位辅政大臣离开,皇帝都没有多加挽留。

  接下来又是关于建设的旨意,大抵上都是一些鼓励生养孩子,并且增加房屋建设的事。

  一直到了午时,太极殿已接连给了五道旨意。

  午时过去了半刻,又是一道旨意,“御史台增补河道巡查官吏,工部安排工匠,由魏王与吴王主持。”

  人们还在消化着这道旨意的深意,紧接着又有旨意传来。

  “官以正气持之,人间无正气,则国不宁,郑公劝谏之言以警醒世人,命崇文馆编撰《文贞录》愿贞观年间轶事流传不止,命弘文馆编撰《贞观政要》”

  这道旨意就显得很简单了,只是两道编撰书籍的旨意。

  自两晋南北以来,礼法一度丧乱。

  以前还在为儒道两家争论,治国或以儒,或以法家,又论王道……

  不过乾庆一朝并没有受限于此,在诸多古老治国理念的学说中,陛下哪家都没有选,而是选了一个对大唐意义深远的人,魏征。

  《文贞录》的文贞二字便是魏征的谥号,皇帝又将郑公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治国理念与朝政主张,以郑公的思想为主,以唐律为核心,教化官吏。

  或许这种方式,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争论,也不会像儒家典籍那样,动辄引起长达数十年的争论,那种争论会令国家长久没有核心的治国理念,以至于陷入混乱。

  因此,乾庆一朝的理念很明确,且简单。

  明确的点明郑公的主张,戒奢以俭,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皇帝将郑公作为天下文人的标榜。

  魏征的话语所有人都要背诵,孩童从蒙学开始就要通读。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