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17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朝着骆宾王笑了笑,稍稍点头。

  阳光朦胧地照在关中大地,骆宾王跟着老师的脚步,又时不时回头看看陛下的背影。

  “老师,陛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呀?”

  担任过巡察御史,有人说自己是陛下信重的臣子,可能只有李义府心里清楚,此前自己只见过陛下一次,那时候陛下还是太子。

  这不过是他第二次见到陛下。

  还有些寒意的空气中,李义府长出一口气,在空气化作一团雾。

  骆宾王问道:“看起来陛下很信任老师。”

  李义府笑着又拍了拍他的后脑勺。

  骆宾王也是咧嘴一笑。

  李承乾依旧坐在安宁村边,看着村中的风景。

  薛万备站在一旁,目光扫视四周,担心会有人刺杀当今陛下。

  因现在支教与士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过了半刻时辰,远处走来一个身影,正是当今的太上皇。

  李世民穿着厚实的旧衣裳,见到儿子在这里,问道:“来这里做什么?”

  “来看看父皇。”

  “怎么?苏亶又来找你告罪了?”

  李承乾摇头道:“倒是没有,在洛阳犯事的人都发往西域种树了,其实也无妨,他们越闹,就会有人去辨经。”

  李世民坐在一旁的石头上,从儿子手中拿过萝卜,也啃着问道:“现在支教每年要花去多少银钱?”

  “算上各处崇文馆与支教建设,每年花去两万贯吧,其实也不算多,当各地的崇文馆与支教书舍都建设完成之后,成本会一年一年少,对儿臣来说压力不算大。”

  李世民笑道;“就算这么点银钱,你就能掌握天下学子,于社稷来说这是最好的买卖。”

  对集权来说其实这也是很好的买卖。

  父子俩都是皇帝,十分清楚教化天下的成本有多大。

  上一个用极小成本来教化世人的手段,是天人三问。

  大唐的本钱是近些年积攒出来的,若与大军平叛的成本以及或者说是内战造成的损失来看。

  支教一策,对朝中来说确实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利益,给朝中降低了难以想象的成本。

  换言之,用东征与西征的成本来换算,支教付出的几万贯,的确算不上什么。

  李承乾道:“其实成本可以更低,儿臣还是希望支教之策更为完备些。”

  说着话,李承乾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图,这张图是以长安为中心,支教天下各地。

  “父皇,辽东,河北,两淮,江南两道,晋阳,以及未来的岭南与关中以西,当这几个重要的地点建设好崇文馆与支教书舍之后,朝中成本会更少。”

  言罢,李承乾又递上一卷书,道:“这是李义府给的。”

  李世民接过书卷,看着上面的内容。

  “其实中原各地还是有很多聪明人的,儿臣看了书卷上的记录,世家的残余势力依旧是学识渊博的,他们甚至能够盘算出朝中每年收粮,每年支教需要付出多少银钱。”

  “更有甚者,觉得朝中已是入不敷出,撑不住几年,待朝中真的撑不住了,他们就会清算朝中对他们做过的事,会报复。”

  李世民扶着后腰站起身,道:“朕要去烧地了,你自便。”

  李承乾点头,“嗯。”

  不多时田地里出现了火光,一缕缕白烟在田地里升起。

  李承乾多看会儿父皇,便起身回宫。

  现在早朝比以往晚了很多,李承乾回到宫中,再换一身衣裳,再去太极殿早朝也来得及。

  李世民戴着斗笠走出村子,秋收与夏收两季的粮食都收完之后,便去附近的村子看看,看看周遭的村子现状如何。

  一个老农笑呵呵道:“你又来了。”

  李世民道:“我从隔壁村子来。”

  “老汉我记得你,这附近几个村子谁不知道,你们安宁村总是有权贵人家在走动。”

  李世民没有否认,而是点着头。

  老汉又问道:“是家里人在长安为官?”

  听着对方朴素的猜测,李世民解释道:“我儿子在长安为官。”

  老汉又道:“那你儿子一定在朝中位高权重。”

  焚烧之后的草木灰随风而下,李世民拿下斗笠拍去草灰。

  老汉道:“当年某家跟着大将军们去打吐谷浑,某家的大儿子在青海道折冲府任职,小儿子在书舍读书。”

  李世民询问道:“大儿子成婚了?”

  老汉摇头道:“某家儿子年才十七就跟着大军去打吐蕃了,今年回来了,过了上元节又走了,待他下次回来就让人成婚。”

  “姑娘选好了?”

  “嗯,咸阳县的姑娘,那边人家比我们富庶。”

  又有几个老汉走来,李世民与他们谈着话,听他们谈着现在的闲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虽说这些老汉识字不多,说话也是很朴实,还会开一些荤玩笑。

  李世民也乐在其中。

  这位太上皇一点也不像当年的天可汗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会与人讨价还价的老农。

  长安城的烦心事还是很多的,晋王揍了张晦之之后,张玄弼又来辞官,被李泰给劝住了,让他留在了文学馆,继续发光发热。

  至于洛阳发生的事,还有人觉得现在的朝中早已入不敷出,甚至觉得维持不了几年。

  他们多半是从陛下一直以来的简朴节约主张看出来的。

  如果朝中足够富裕,皇帝会这么简朴吗?

  对这些人短视且不愿意去看大唐全貌,甚至自以为是地判断,李承乾全当没听过这些事。

  就像是烦心的虫子,时不时冒出来,只要出现了打死就好,无非就麻烦一些。

  朝中也不想因这种事浪费人力与物力。

  李承乾穿着粗布手套,将玻璃装在了一个个木框上。

  见状,李渊摇头道:“这么值钱的东西,你要装在窗户上真是浪费。”

  “都是烧出来的,对孙儿来说不是这么值钱。”

  言罢,玻璃在木框上已装好了,而后亲自装在了武德殿的墙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地窗。

  装好之后,阳光照入了殿内。

  李渊笑呵呵道:“真亮堂啊。”

  李承乾转动把手,稍稍一推,有些模糊且透光不算好的玻璃窗成了一扇门,可以打开。

  李渊道:“如此好的琉璃,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也不是,需要看原料,而且这东西不好烧,也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渊瞧着富贵耀眼的落地窗,“这不该装在武德殿。”

  “爷爷觉得应该装在哪里?”

  “最好最珍贵的东西,应该被人看见,你应该放在太极殿。”

  李承乾确认门窗牢固,让内侍将这里收拾干净,道:“爷爷所言在理。”

  李渊清楚这个孙子的秉性,说得在理,他又不会真的做,无非就是安慰老人家。

  “陛下!”内侍脚步匆匆来报,“晋王又将张晦之打了。”

  李承乾吩咐道:“告诉稚奴,别把人打死了,打伤了给银钱,让人治伤。”

  长安城内,每当张晦之说他兄长张柬之的不是,晋王殿下总能随时随地找到他,并且将他揍一顿。

  李慎觉得张柬之即便再差,那也是朋友,生死之交嘛,皇兄代张柬之教训他弟弟,也是情理之中。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迎面见到了上官庭芝。

  “上官少卿。”

  上官庭芝道:“你与不良帅走得很近?”

  狄仁杰点头,“嗯。”

  “张晦之被晋王揍,是你让不良人给晋王送的消息?”

  狄仁杰回道:“正是。”

  能够每每听到张晦之说张柬之的坏话,并且能够恰逢其会地找到张晦之在哪里。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的,也只有在长安城的那些不良人,以及不良帅魏昶。

  上官庭芝本是不希望不良人帮着晋王做这种事,难道是不良帅魏昶最近太闲了,闲出病来了?

  传闻狄仁杰与晋王李治是一起在葱岭杀敌的生死之交,回来之后还是生死之交。

  注意到对方古怪的眼神,狄仁杰吃着饼道:“上官少卿,可还有吩咐?”

  上官庭芝眼神中带着欣赏,朗声道:“怀英,往后如有需要,尽管吩咐。”

  狄仁杰作揖道:“少卿客气。”

  上官庭芝觉得这个狄仁杰的确是个人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科举的进士,而是这个人的人脉。

  这个狄仁杰将来一定能位列六部,并且执掌权柄。

  不论文武,狄仁杰都是同龄人中极为优秀的。

  上官庭芝隐约有感觉,用不了几年,狄仁杰的官位就会在自己之上。

  乾庆五年九月,关中下着秋雨。

  一骑快马来到长安城前,前来传军报的士兵递上急报。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