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16章

作者:张九文

  李绩依旧安静地吃着饼干,时不时喝一两口茶水,陛下是个很看重故事的人,崇文馆的很多事都是陛下安排的,从东宫开始,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喜欢故事。

  如今这种故事越来越多,唐人有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其实花木兰很像当年平阳公主的事迹,如今柴绍也过世了。

  李绩更觉得这是陛下心中的一点念想。

  松赞干布看罢名册,起身行礼道:“谢天可汗。”

  李承乾笑道:“出征的吐蕃兵马都在朝中有记录,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来长安读书,鸿胪寺已在安排了。”

  当天可汗开始安排吐蕃的事宜,松赞干布有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

  换作是自己,除了给予牧场与人口,或者是金银,再也给不了别的。

  大唐将未来看得很重要,甚至参与到了吐蕃的未来。

  唐人是看重未来的,现在的皇帝与朝堂不会将眼光放在眼前,而是往后数十年之计。

  这些年来,松赞干布最大的感受便来自于此。

  眼看饼干要被英公吃完了,内侍又端上一些刚烘烤出来的饼干,放在了桌上。

  刚出炉的饼干十分烫手,英公拿起一块刚出炉的饼干,面不改色咬下一口,在口中嚼着。

  “陛下,晋王与人打起来了?”

  三人的话语被打断,李承乾询问道:“稚奴人没事吗?”

  “回陛下,晋王没有受伤,对方没有还手。”

  李承乾点头。

  见陛下漠不关心,内侍行礼告退。

  一个刚走,又有一个内侍快步走来,道:“陛下,魏王的奏章。”

  李承乾拿过奏章看了眼,现在张玄弼在李泰的文学馆任职。

  李绩询问道:“是晋王与张玄弼之间的事?”

  “嗯,稚奴把张玄弼的次子揍了,张玄弼觉得没有颜面留在文学馆,要辞官。”

  李承乾看罢,吩咐道:“让青雀安抚一番张玄弼,至于稚奴的事不过是孩子之间的玩闹,不用计较。”

  “喏。”

  “稚奴如今行事越来越像许敬宗了。”

  李绩笑道:“当年晋王还年幼,就想拜许敬宗为师。”

  看到了兵部对吐蕃兵的记录与赏赐,松赞干布比先前更沉默了,更有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

  李承乾道:“赞普,让这些吐蕃将领的孩子来长安读书,这是我们先前约定的。”

  这是事先的约定,松赞干布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李承乾道:“你写国书,让吐蕃大臣领着孩子们来长安,朕也书写旨意,让司农寺的人前往吐蕃。”

  英公听着陛下与松赞干布的交换,安静地坐在一旁。

  乾庆五年,立夏时节,天可汗与松赞干布再次约定。

  大唐安排司农寺的人进入吐蕃,吐蕃崇文馆挑选了吐蕃将领的孩子前来长安读书。

  长安城多了很多传闻,但这一次的约定与交换怎么想都是大唐有优势。

  在天可汗面前,一位在长安治病的吐蕃赞普,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还有人说这只不过是皇帝给松赞干布的体面。

  乾庆五年九月,夏季的余热还在,来大唐的第一批吐蕃学子到了,并且在四方馆就学,由大唐的夫子给这些孩子讲课。

  来长安的吐蕃孩子,年龄都在十岁左右。

  当第一阵秋风吹入关中,一群年轻的学子正在洛阳城前大喊道:“还教于民!”

  他们打着“大义”的旗号,想要让朝中在支教方面让步,并且让朝中增设士族与世家子弟的科举录用名额。

  洛阳城下,数百名学子大喊着,向着长安城叫嚣着。

  小武听着女侍卫的禀报,低声道:“为首的是什么人?”

  女侍卫回道:“清河崔氏,崔君实。”

  小慧忙道:“小武姐姐,此事万不可冲动,等官府的话语。”

  自从家父过世之后,小武的锋芒比之以往更锐利,她沉声道:“科举向来是公正的,门阀世家子弟不求图变,竟敢让朝中给他们让步,这世上有这种道理吗?”

  小慧还是想劝小武莫要冲动,可话语还未说出口,却见她已站起身。

  面对洛阳城外叫嚣的学子,小武在女侍卫的护送下走上了城墙。

  这些女侍卫都是长乐公主的护卫,洛阳城的守卫不敢拦着。

  小武站在城头上,看着叫嚣的学子,神色中带着轻蔑的笑容,道:“小慧,来年就要再开科举,他们为何不向朝中乞求呢?”

  徐慧抬首道:“是为了他们的风骨吗?”

  小武朝着城下的众人大声道:“你们只会在这里叫嚣,你们有本事自己去科举及第!”

  喊声在城前回荡,一众原本还在叫嚣的学子纷纷停下,目光落在了洛阳城前的两个女子身上。

  人群中再一次炸开了锅,众人纷纷叫骂着。

  小武从女侍卫的腰间拔出横刀,正要再喊话,却见洛阳城下跑出来了众多兵士。

  那些闹事的学子纷纷溃逃,一哄而散。

  见状,徐慧轻笑道:“乌合之众。”

  谷那律正巧看着这一幕,他望着城楼上的身影询问道:“那是谁?”

  一旁的仆从回道:“小人这就去询问。”

  谷那律笑道:“李唐的儿女啊,当真是不同。”

  洛阳官吏用了一天之间,就抓获了闹事的祸首崔君实,那些世家门阀的残余势力向李唐发起了反抗,可他们的反抗很可笑。

  这天夜里,崔君实被抓到了官衙内,洛阳城刺史高季辅正脚步匆匆走向官衙。

  一路走着,高季辅着急道:“这些学子该如何处置?”

  杜正伦道:“依照朝中历来的处置方式,多半是被发落到西域种树。”

  高季辅一脸犯难地啧舌,又道:“这些人真是难缠。”

  杜正伦道:“那是陛下仁义,没有赶尽杀绝,可他们自寻死路,就别怪朝中不客气。”

  崔君实被押在了官衙内,高季辅走入堂内,先不询问,而是当即责骂道:“屡教不改,咎由自取。”

  杜正伦道:“说吧,是谁指使你的?”

  崔君实低着头道:“无人指使。”

  高季辅冷哼道:“五百个学子都在我们手中,就算是你不说,他们也会说。”

  杜正伦一边在御史的册子上记录,神色有些麻木,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事。

  自从乌衣巷与寒山寺的事之后,近年来想要对抗支教的残余势力一直都有。

  杜正伦记录好之后,又道:“也无妨,朝中缺少苦役,巴不得你们闹事的人越多越好。”

  高季辅行礼道:“有劳杜御史了。”

  一个洛阳刺史,一个朝中御史,轻描淡写地将这件事摆平。

  在洛阳任职的权万纪书写了奏章,让人送去了朝中。

  关中,天刚亮不久,大地上的霜还未化去,李承乾从田地里拔出一根萝卜,前方就是很久以前的上林苑,现在那里已成了安宁村。

  “陛下,他来了。”

  听到薛万备的话语声,李承乾用河水洗了洗萝卜。

  侍卫放行之后,李义府与骆宾王才能走上前。

  李承乾啃着萝卜,道:“刚打了霜的萝卜,吃起来很不错。”

  说着话,见陛下掰了一半的萝卜递来,李义府双手接过,就拿在手中。

  “这两年歇一歇吧。”

  “陛下,臣近来走动各地,还有许多事没办,不敢怠慢。”

  李承乾嘴里嚼着萝卜,看到了他身边的孩子。

  “小子骆宾王。”这孩子行礼道。

  “嗯,听闻过你。”

  骆宾王抬头看着陛下,满眼的好奇。

  李义府轻拍了拍这个孩子的后脑,解释道:“这孩子是臣的弟子。”

  河水还在升腾着热气,这个村子看起来有种白茫茫的感觉,白霜铺在一间间屋子的屋顶上。

  李承乾道:“这孩子的年纪与朕的孩子相仿。”

  “臣还想再查问几年,若陛下觉得臣办事不妥,是因那些学子……”

  “不是。”

  李承乾打断了他的话语。

  李义府三缄其口,再一次行礼道:“臣领命。”

  “上官仪如今掌管御史台,你任职殿中侍御史,协助御史台,这么多年,其实你做得很好,朕都看在眼里。”

第四百五十七章 美丽的雨景

  李义府行礼道:“臣领命。”

  言罢,向陛下递上一卷书。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