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15章

作者:张九文

  上官仪与许敬宗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太极殿,一路走出承天门。

  现在的裴炎还不能入太极殿,他站在承天门外,见到人走出来,连忙上前道:“因兵部的事让上官大夫这般出头,晚辈心中有愧……”

  “不必!”上官仪摆手道:“裴炎你记好了!”

  裴炎忙行礼。

  上官仪咬牙道:“要是在朝中打不过那群将军,往后也别在朝中立足。”

  裴炎心中凛然。

  许敬宗中肯地看了眼这个年轻人,扶着上官仪继续走着。

  今天,上官仪给裴炎上了一课,那就是身为文官绝对不能惧怕武将,你要是怕了武将就会得寸进尺,为此朝中文武的矛盾在这种风气下,愈演愈烈。

  陛下也不是事事都关心的,这种彪悍风气就没管过。

  甚至有意无意地希望文官们一个个如狼似虎,也希望武将们依旧彪悍。

  贞观一朝的文官算是足够彪悍了,乾庆一朝的文官更甚之。

  来济无意间听到了上官仪与裴炎的话语,又一边走着一边将这种情况写在了史书。

  写完之后,来济觉得很满意,翻看这两年的记录,又觉得大唐一朝的国史真是跌宕起伏。

  谷雨时节的阳光正好,来济走在皇城中,又见到了一群武将们相互帮扶着走出承天门。

  朝中武将如此团结,来济再一次提笔写下,文官彪悍,武将凶猛,朝野和睦。

  新罗人又从辽东运来了数十车银矿,这些银矿不出意外地充为国用。

  近年来,随着每年的银矿送来,护送银矿的新罗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女子。

  新罗女子借机加入护送的队伍,并且随行一路来到长安,通过这个方式,大部分的新罗女人留在了长安,大唐还是有了新罗婢。

  李承乾看着高延寿送来的书信,信中说当年新罗女王留下了女儿,如今已长成,是个美人,而且早已念想陛下许久,痴迷陛下的风采,愿意进献给天可汗。

  看着书信中的内容,李承乾怀疑这个所谓的女儿说不定是高延寿自己的女儿。

  便将这封书信丢在了一旁,没有理会。

  可是好巧不巧,这封书信被苏皇后看到了。

  苏婉看罢书信叫来一个宫女。

  宫女忙道:“皇后需要杀了他吗?”

  苏婉道:“传话下去,若真有新罗贵胄女子出辽东,杀了她。”

  “喏。”

  皇后的安排,李承乾全当不知道,自顾自在太液池河边钓鱼。

  李渊也提着鱼竿道:“高延寿有野心了。”

  “爷爷,高延寿是当年父皇任命的守备将军。”

  言罢,李承乾再道:“爷爷的劝告也在理,孙儿应该多注重人心的变化,有些人变了。”

  “你是如何打算的?”

  “让黑齿常之替换高延寿,命高延寿随阿史那社尔北征,反正孙儿也不知道他一路北征会打到什么的地方。”

  李渊缓缓点头,“看来金春秋倒从未有过给你送美人的心思。”

  金春秋的确很老实,他这些年奴役倭人挖矿,坚守本分,每年都会按量将银矿送来。

  反倒是高延寿先露出了尾巴。

  李承乾在太液池的钓台上写了一道旨意,吩咐道:“交给兵部。”

  李渊点着头,“但你也不可不防着金春秋,他在新罗还是有根基的,此人还坐拥银矿。”

  “孙儿会提防的。”

  这个孙子就是这么令人放心,李渊甚至不用过多叮嘱。

  李渊笑呵呵道:“如今这天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给你进献美人宝物。”

  “爷爷,只有身边的环境不乱,孙儿的心才能如这太液池一般。”

  李渊努着嘴看着池水,池水平静且深,就如这个孙子的心,不受外物影响,平静又很深。

  高延寿是出于好意,想要向皇帝进献美人,或者也是出于私心,想要借此得到皇帝的青睐。

  也正是这种举动,葬送了高延寿的前程,派去漠北征战,在那个阿史那社尔麾下任一个将军,恐怕会葬身漠北。

  但皇帝也不能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李承乾十分高兴地接受了南诏的贺礼。

  南诏使者献上了地图,如今的南诏疆域南下接壤真腊,北上接壤吐蕃,东面接壤大唐。

  已是一个成了气候的小国,坐拥城池六十九座,李承乾给南诏的都城赐名大理。

  南诏使者请天可汗下旨,在南诏设立崇文馆与都护府,甚至愿拜大唐为父子国。

  送走了南诏使者,李承乾当着鸿胪寺卿郭正一与礼部尚书许敬宗的面,言道:“朕听闻南诏的洱海很漂亮。”

  许敬宗会意道:“臣这就与兵部商议,将都护府设在洱海边上。”

  郭正一道:“如今南诏坐拥数条江流的富庶之地,又与吐蕃接壤,恐生不臣之心。”

  许敬宗又道:“郭寺卿,如今南诏已向大唐称臣。”

  这哪里是称臣,这是要拜天可汗为君父了。

  李承乾笑道:“是呀,所言不错,既已称臣,就不必揣测他们的不臣之心,郭寺卿所言并无过错,朝中不能不防备,那就让南诏继续出兵,征讨真腊与骠国。”

  郭正一与许敬宗齐齐行礼道:“陛下圣明。”

  乾庆五年入夏,李承乾又召见了松赞干布与英公,三人坐在兴庆殿外品着今年的新茶。

  而就在长安内,张玄弼写了书信数落自己的儿子,信中所言是如今的陛下如何如何圣明,就连狄仁杰,裴炎等人都比他有出息,信中将儿子骂了一通。

  张玄弼的次子张晦之悄悄看了眼家父的书信,意气风发道:“家兄不上进,看来还需孩儿来重振家风。”

第四百五十六章 李义府回朝

  长安城的人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近来长安的年轻人越来越卷,并不是说只有张玄弼家的长子张柬之如此,其实其他家的孩子也并不是那么好过。

  但凡朝中退下来的名仕,其身价在近两年都上涨了不少,反倒是那些掌握古早学说的名仕越来越无人问津的。

  张玄弼看了眼自家的小儿子,又道:“听闻呢……那岑老已告老了,你带着老夫的贺礼去拜访他。”

  闻言,张晦之迟疑道:“岑老这般年纪了,还会收弟子吗?各地名仕不是还有很多吗?”

  张玄弼冷哼道:“名仕是什么名仕?能够治国安社稷的才是名仕。”

  “孩儿一定要拜岑老为师?”

  “你能走进长孙无忌的家门吗?”

  张晦之挠了挠头,自己确实几次想要拜入赵国公门下,可怎么都进不去人家的门,现在赵国公根本不住在长安,听说居住在长安城外,想要拜访赵国公的学子,何止自己的一个,奈何无门。

  心中多少有一些不情愿,张晦之提着贺礼只能去拜访岑老。

  可这一次,张晦之又碰了一鼻子灰,岑老闭门不见客。

  皇宫内,李承乾品着今年的新茶,道:“这是关中种出来的茶。”

  李绩道:“如今想要茶叶也不用等江南两道送来,司农寺的人让乡民在三原县与泾阳县也种了茶叶,关中南面也有不少。”

  松赞干布喝着茶水笑着道:“若司农寺的人也去吐蕃就好了。”

  言罢,这位吐蕃赞普主动帮着天可汗与英公续上茶水。

  英公又继续拿起一块饼干吃着,道:“宫里的饼与外面的味道就是不同。”

  李承乾解释道:“用料不同,宫里所用的麦子比较粗。”

  英公嘴里嚼着饼干点头。

  再想了想松赞干布的话语,李承乾道:“司农寺的人可以进入吐蕃。”

  松赞干布颔首道:“谢天可汗。”

  李绩安静地吃着饼干没有开口。

  直到内侍将卷宗递来,李承乾拿过卷宗打开看着,点头示意内侍可以离开了。

  “兵部将葱岭一战的将士们的抚恤与钱饷都拟好了,英公觉得如何?”

  李绩双手接过卷宗,看着卷宗上的名册以及钱饷数目,颔首道:“兵部安排向来公允,各地卫府都很信任,陛下尽管施行。”

  李承乾又饮下一口茶水,道:“赞普也看看吧,还有一些是吐蕃兵的赏赐。”

  见英公将卷宗递来了,松赞干布伸手接过卷宗,翻看着吐蕃兵马的名册。

  名册很厚,每一页都记录着吐蕃将士们的名字,分军功以及斩首杀敌的数目,看着钱饷上至百贯,下至十余贯皆有记录。

  李承乾道:“朕近来看史书,英公可曾听说过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

  李绩道:“末将未曾听说。”

  李承乾将花木兰的故事说了一遍。

  李绩迟疑道:“依照陛下所言,这位花木兰该是北魏时的人,那时候柔然国与中原也有战事,当年还有北魏冯太后听政治理国事。”

  “当年的女子就如此骁勇了。”

  李绩颔首道:“若要追根问底,陛下可问来济。”

  李承乾道:“来济的确通晓史书。”

  松赞干布还在看着卷宗核对着一个个的名字,对这位吐蕃赞普来说这就是另外一封家书,卷宗所写的就是吐蕃的孩子在战场上与唐军的作战记录。

  此刻,松赞干布的内心多半也是火热的,与唐军一起作战的吐蕃兵共同御敌,这难道不是一段佳话吗?

  但听陛下这么说,李绩便觉得关于花木兰其人在何处,不会去问来济,多半另有打算。

  说不定,陛下也没有心思去追根问底寻找这个人,如今流传在关中的故事很多,除了贞观一朝到前隋的故事,更有难寻踪迹的梁祝。

  在江南或者两淮以北,都有人号称先辈有梁祝的踪迹,可都拿不出实际的证据,这一度成了人们口中的笑谈。

  梁祝的故事早就作了古,只要故事能够流传,那就一直能活在人们心中。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