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62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摇头道:“儿臣自小就不会挑女人,父皇应该是知道的。”

  “朕知道。”

  “再者说,儿臣坚持郑公当年的节俭之风,不想铺张,再纳妃的事就算了吧。”

  李承乾又道:“要是父皇觉得子嗣不够多,儿臣与皇后,宁妃都也还年轻,儿臣与她们可以再努力努力。”

  刚走到水榭外的苏婉与宁儿两人同时听到了陛下的话语,她们本是来向父皇请安的,此刻闻言又是脸颊一红。

  直到母后来了,让两人去看看乡下带来的肉菜,这才离开,缓解了不知如何开口的尴尬。

  苏婉看着一些腊肉,道:“这都是母后所制的?”

  “是呀,在乡下清闲,便制了一些腊肉,於菟说太咸了,也不知道合不合你们口味。”

  苏婉道:“谢母后。”

  长孙皇太后看着两女的气色,坐下来道:“你们父皇年纪大了,那些话语也不要放在心上。”

  两女明白母后与父皇的意思,皆是有些羞。

  其实夫妻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

  现在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不过母后也说得委婉。

  临近傍晚时分,父皇与母后又带着於菟,回去了。

  走之前,宁儿让人准备了孩子换季需要穿的衣裳。

  到了四月的时候,朝中就颁布了政令,科举入仕学子可以入军中两年为期,也可支教两年,再来朝中任职。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在长安城内炸开锅了。

  在支教与入军之间,学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两年时间不算短,支教大行其道的如今,连带军中也带上了。

  这也无妨,大唐的官吏在文武之间是通用的,谁说文官就不能上马打仗了。

  当年的兵部尚书崔敦礼,就是现在的青海道行军总管,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军。

  刑部尚书刘德威一把年纪了,还在扬州总领兵马。

  今年的科举本就是地狱难度,如今朝中又增加了难度,科举入仕不仅仅要明经,还要懂得兵法。

  朝中也给了学子们缓冲,在科举上会以明经与策论为主,兵法方面择优录用,来年再增设科举科目。

  其实朝中都这么忙了,科举的学子压力大一些又何妨。

  前来长安述职的陈仓县县令李敬玄不以为然,别说科举难了,各县的县官以及朝中各部更难。

  有一位严苛的皇帝,朝野上下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不然太极殿怎么会经常打架?

  递交完去年的卷宗之后,李敬玄去看望了老师许敬宗喝着酒一起骂褚遂良,骂了个痛快,他就回了陈仓县继续任职县令。

  乾庆三年的五月,谷雨时节刚刚过去。

  金春秋在倭人的地界征战,让人送来了第一批银矿,也不知道这个家伙是不是将倭人战俘都安排去挖矿,满满当当三十车的银矿,还有些不知名的黑矿石,白矿石。

  这些银矿,能够支撑崇文馆继续支教天下各地二十余年,甚至还有不少富余。

  大致的价值上,这些银矿……足够朝中发起六次西征,八次东征。

  大概如此……

  李承乾带着捧着一个竹筒茶杯,走到皇宫的北面,各类矿石就被送到了这里。

  李绩陪同在一旁道:“陛下,金春秋越来越成气候了。”

  长孙无忌道:“陛下,只要给新罗人足够的好处,就算是金春秋有反心,可以再扶持一个新罗上柱国出来,也不难”

  “末将以为,待用完此人,还是杀了好。”

  “老臣以为只要一道旨意,召入长安即可。”

  听着英公与舅舅各执己见,英公依旧是武将的思维来行事,舅舅则是安抚为主,一如既往地稳重。

  两位辅政大臣说着话,陛下正在“欣赏”这些战利品。

  李承乾看着一车车的银矿,道:“藏有这么多银矿,而不告知朕,真是罪大恶极,欺君了。”

  陛下的语气平静,长孙无忌与英公纷纷认同,从忠心上来看,倭人确实包藏祸心,瞒而不报就是欺君大罪。

  “英公,舅舅啊。”

  “末将在。”

  “老臣在。”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道:“朕憎恶欺瞒,朕想让金春秋将倭人的人头送到长安,会不会更好。”

  李绩道:“陛下,这并不好。”

  李承乾拿起一块沉甸甸的银矿,道:“不好吗?”

  先是思量了片刻,李绩解释道:“人头从东海送来,送到长安都已发臭了,不新鲜……”

  长孙无忌补充道:“煞风景。”

  对金春秋一事的安排上,两位各执一词。

  这个时候的意见倒是颇为统一。

  李承乾走到最后一驾车上,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矿石,从中拿起一块灰白色的,仔细打量着,低声道:“石英?”

  这是现成的石英,看起来挺干净的,杂质也不多,李承乾忽然一笑道:“没想到还捡到宝贝了。”

  见陛下十分欣喜地看着这些怪石头,长孙无忌神色有些担忧,担心陛下就此不务正业。

  直到陛下命人将一些矿石挑选出来,送入少府监,没了留恋之意,长孙无忌悬着的心又落地了。

  一队队的内侍走来,将这些银矿全部搬了下来,运去烧制成银饼,而后放入库房中,以备不时之需。

  李承乾道:“朕要褒奖他,一个唐人将领的身份为条件,他应该也乐意,将倭人的地界挖穿。”

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置的宫殿

  光是搬这些银矿,用了半日时辰。

  李承乾在太液池边,请着英公与舅舅一起吃着火锅。

  当看到最后一车银矿也被搬走,地面也被清扫干净,一切都恢复了如初之后,内侍看到陛下的神色这才好了许多,他忙给铜锅中续上汤水。

  陛下与两位辅政大臣又说起了如何处置金春秋的事上。

  有内侍前来禀报道:“陛下,卫公与柴大将军去龙首原了。”

  李卫公与姑丈去龙首原多半是去看望父皇,李承乾点着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一边捞出一些羊肉,继续说着辽东的事宜。

  “英公说要杀了金春秋,舅舅说要将金春秋召入长安。”李承乾搁下筷子,饮下一口茶水道:“这样吧,朕以一个东海道行军总管为条件,命他扫平倭人,至于要到什么程度,到时候留一片荒岛就可以了,不论人口还是财宝,全部带走。”

  李绩颔首道:“如当初亲征高句丽亦是如此,不论是人口牲畜,财宝全部带走。”

  长孙无忌迟疑道:“如此说来金春秋也算是灭国战?”

  李绩摇头道:“倭人不成国,不足挂齿,但末将听闻倭人地界的路并不好走,金春秋如今还未灭了他们多半是与大军跋涉困难有关。”

  “陛下,臣以为英公说得在理,这与征讨天山不同,一旦渡海就没了粮草与驰援。”

  李承乾听着两位辅政大臣的讲述,金春秋这一仗打了两年,打得慢和地理因素有很多的关系。

  当初拿下伊犁河谷,地势一马平川,唐军能够快马来回纵横。

  就算是征讨辽东,也有各种地形能够利用,但涉及渡海出征,就有些困难了,并且倭人的地势如何也不好说,更没有中原那样的驰道,能够让骑兵快速通行。

  换言之,一个将领的能力如何与天时地利无关,一个善战的将领要能够利用这些,那也只能是金春秋的能力不行。

  君臣三人谋划着这个金春秋的后半生,李承乾当场写了一道旨意,待征伐了倭人之后,命他来长安接受封赏,其封赏无外乎是给他一个大将军与唐人的身份。

  而条件是,他必须将倭人的地界清理干净,用大量的俘虏挖矿也好,还是杀了也好,大唐就不在乎了。

  英公是个很豪爽的辅政大臣,命人给新罗送去了大量的粮草以及唐人的兵械。

  李承乾在承天门前,送别了舅舅与英公。

  刚要回去打算再休息,却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陛下,吐蕃大臣桑布扎命人送来的书信与书卷。”

  见陛下接过两份卷宗,还未打开看,内侍又禀报道:“桑布扎还给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送去了书信。”

  “朕知道了。”

  这位皇帝的模样还很年轻,对年长的内侍来说,他们在宫里侍奉年月久了,也是看着陛下长大。

  陛下好似与当年没有变化,似乎岁月并没有在这位陛下的身上留下痕迹,只是陛下的胡渣看起来更泛青了,也更粗了。

  这恐怕与陛下这么多年的锻炼有关,或者是饮食,陛下是从不饮酒的,不饮酒也就能始终保持清醒。

  一个始终保持清醒的皇帝,确实是难得的。

  内侍站在宫门前,看着穿着一身金色衣袍的陛下走在皇宫,脚步很稳,陛下的目光一直看着手中的书卷。

  陛下身边还有不少人陪同着一起走,只是在感觉上,这位陛下依旧是这般地形单影只。

  李承乾看完了桑布扎送来的书信,这位吐蕃大臣回去之后,便一直在编写吐蕃人的书籍,在信中桑布扎说唐人送去的书籍太多了,好多吐蕃人都在看唐人的书籍。

  他编写的吐蕃书卷没人看了,他终于完善了吐蕃的文字,他觉得自己可以走入白茫茫的雪山中,从此死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这是他心目中最向往的死法。

  但现在,桑布扎还不想这么去死,他想要看唐人会如何治理吐蕃,尽可能看着吐蕃的这一代孩子长大之后,他再去雪山深处赴死。

  现在的吐蕃有很多的孩子,这些孩子长得很健壮,多数都去了崇文馆读书。

  桑布扎不像松赞干布那样有雄才大略,也不像禄东赞那样有着与天可汗比高的勇气。

  而他自己,也只能在吐蕃的藏布江边,目睹着现在的吐蕃变化。

  刚走到武德殿前,李承乾又见到明达与爷爷正在折纸玩,女儿小鹊儿也就坐在一旁,看着棋局的变化。

  打开桑布扎送来的另外一卷书,这是他在吐蕃编写的文字,这些文字大抵都是由圈或者是划线组成。

  “陛下,崇文馆苏主事来了。”

  李承乾颔首道:“请来。”

  “喏。”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