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63章

作者:张九文

  苏亶捧着一卷卷宗,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指了指一旁的位置,道:“坐吧。”

  苏亶闻言在一旁坐下,他整了整袖子,端坐好,又道:“臣今日去了一趟泾阳,应公武士彟有些话,让臣转告陛下。”

  “嗯,你说。”

  “应公已没有心力再主持泾阳造纸作坊,望陛下将此事托付他人。”

  李承乾看着碗中的茶水,道:“他老人家身体如何了?”

  “已不能理事,坐在轮椅上还能出门,臣想问是否请太医署去看看。”

  “朕会安排的,往后泾阳的作坊就交给崇文馆的安排,所有的泾阳县的县民都可以进造纸作坊劳作,朝中可以给予泾阳县民养老待遇,按朝中官吏告老的俸禄,给他们养老的月钱。”

  苏亶思量了片刻,道:“臣领旨。”

  打开他带来的卷宗,李承乾见到的是整个泾阳造纸作坊的样子。

  苏亶又解释道:“这是阎大匠所画。”

  泾阳县还是泾阳县,只不过泾阳县的造纸厂与印刷厂的规模是关中最大的,占用了泾阳县土地五成的面积,让两百名工匠造了一年,才有了如此规模。

  这是大唐的唯一一处,由朝中完全掌控的作坊。

  印刷书籍的事交给了苏亶,什么书能印,什么书不能印,这都是苏亶说了算。

  并且将蜀中与中原各地的造纸法杂糅之后,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但优厚的待遇与庞大的成本,那座占地三百亩的造纸作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会保持亏损。

  一边生产亏损,一边依旧紧缺书籍,有种两头堵的感觉。

  苏亶递上一个小陶瓶,道:“这是让匠人们新研制出来的墨。”

  说着话,苏亶打开瓶盖倒出一些墨水道:“用煤灰与松烟所制,这要兑水才能用。”

  李承乾打量着这个小陶瓶,再看倒出来的墨水,准确地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杂质很多的墨汁,并且是以液态保存的,要兑水才能用。

  苏亶道:“臣还想请陛下给一道旨意。”

  “这还是老丈人第一次向朕要旨意,也是第一个敢向朕要旨意的,除了朕登基时,群臣让朕大赦天下。”

  愣在原地的苏亶久久不语,他下意识看了看四周,难道一直没有人向陛下要过旨意吗?

  李承乾喝着茶水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家的丈人,又道:“不用害怕,朕向来是从善如流,广纳言路。”

  “臣不敢,臣失言,惶恐……”

  李承乾给他倒茶水,茶水淅淅沥沥倒入碗中,示意他饮下。

  “谢陛下。”苏亶举着茶碗,将茶水一饮而尽,以此来压惊,深吸一口气,作揖道:“臣想请陛下降旨,命关中各地士族将书籍捐给崇文馆。”

  李承乾道:“崇文馆还是很缺书吗?”

  苏亶三缄其口,又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开口,再一次惶恐,犹豫再三言道:“臣主持崇文馆办事不利,令崇文馆缺少书籍,臣愿领责罚。”

  “这样吧,朕可以给旨意。”

  闻言,苏亶当即要大拜行礼。

  李承乾连忙扶住他,道:“不用行此大礼。”

  苏亶缓缓抬头,看着陛下道:“臣惭愧。”

  李承乾低声道:“不仅仅是关中各地的士族,还有天下各地的士族,希望他们能够将书籍捐出来,完整大唐的典籍,并且用于崇文馆支教。”

  “这……”

  李承乾转身放下茶碗,面朝着武德殿言道:“朕觉得只是让关中各地的士族捐书籍,对现在的庞大的支教事业来说,未免是杯水车薪。”

  现在散布在关中,陇西,河西走廊,吐蕃,西州,还有中原各地的支教夫子有五千余人。

  从最开始的举步维艰,如今的人们慢慢也接受了支教,支教之风也已盛行。

  以往各地还有防备。

  反观如今,有些县求着崇文馆多给几个支教的夫子。

  再者说,科举在即,科举之后,支教的人手一定会更多。

  苏亶道:“陛下圣明。”

  “这种事也不用朕的旨意,写一道奏疏朕批复之后,交给中书省拟定政令,并且交给中原各道州府,下发至各县,如此一来能够发动更大的规模,比一道旨意来得更有效力,不是吗?”

  “先前唐突,是臣没考虑周全。”苏亶行着礼,低头闭着眼,老脸甚至一红。

  当今陛下是何等人物,十六岁开始监国,十七岁就能在中书省处置政事,满二十岁就总领整个陕东道乃至洛阳。

  身为臣子,而才干还不如当今陛下,苏亶更觉羞愧。

  陛下的老师都是天下最厉害的人物,不说当年的李纲,还有许国公高士廉,房相,甚至听闻还有李卫公。

  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李唐的皇帝,强大到令人害怕。

  苏亶道:“臣担忧各地士族会有不情愿。”

  “以前天下初定,父皇与诸多门阀士族还要讲究一些人情世故,但现在……朕不需要与那些人讲情面,政令明日朝议之后就下发,丈人不用多虑。”

  苏亶正色行礼道:“喏。”

  送走了丈人,明达还要继续陪着爷爷,李承乾领着女儿走在皇宫。

  小鹊儿的步子并不大,她望着四下道:“爹爹,听说兄的魔方至今没有解开。”

  李承乾颔首道:“都一个月了,你爷爷还让人送话来,说朕为难他。”

  小鹊儿轻笑着,又道:“这里的宫殿怎么都是关着门的。”

  “以前呀,皇宫是很热闹的,你爷爷的妃子很多,宫里的孩子也很多,现在这些殿宇多是没人居住的。”

  小鹊儿道:“好可惜。”

  不过这些殿宇打扫得很干净,只是这些殿宇的门关上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小鹊儿吃力地推开一个大殿的殿门,忽有风吹过,门窗依旧巍然不动。

  她又不想继续看了,缺少人气的地方,总觉得怪怪的。

  李承乾道:“你要是不喜欢,就让人将这里都拆了。”

  她从这座殿宇退出来,道:“不必,留着吧,以后若有人要回来看看呢?”

  孩子的话语让一旁的几个宫女也忽然笑了。

  公主殿下是善良的,并不知道她们离开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陛下与公主殿下离开这里,一众宫女便跟在后方。

  父女走在一起,一样揣着手,连走路的样子都是一模一样的。

  “爹爹,女儿能否与明达姑姑学本领?”

  听女儿忽然一问,李承乾道:“北苑的学识还不够你学的吗?”

  她又道:“女儿闲暇之余,可以跟着明达姑姑学。”

  李承乾点头道:“多学点,总是好的。”

  她高兴地点头,而后继续揣手走着。

  翌日,早朝结束之后,朝中就下达了政令,命天下各地士族将书籍交给崇文馆,古来圣人皆以教化天下为己任,现在的朝堂亦是如此。

  其实他们藏私与否,朝中也不是多么在乎,只要泾阳的作坊生产力足够,可以造出更多的书籍。

  科举在即,此刻的泾阳县,应公武士彟坐在轮椅上,这位老人家见证了泾阳县十余年的变化,当年的坎儿井还在,但葡萄架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极其庞大的作坊。

  太医署的医官张文仲站在一旁,正解释着病情。

  应公似听非听,完全不在意的模样,却问道:“长安城该科举了?”

  张文仲收拾着药箱,回道:“今天午时,就开考。”

第四百一十六章 今年科举

  张文仲又向应公说了之后的生活注意事项,心中也清楚这位老人家年事已高,多半不在意生死了。

  离开泾阳县之后,张文仲回到了长安,就要急匆匆入宫去面见陛下,就见到了也同样才来到长安的李义府。

  对方是驾着马车而来的,只是多看了一眼,张文仲便自顾自走入城中。

  每当科举的时日,长安城都会比以往安静,就连朱雀大街上原本应该叫卖的商贩,也都拉着货物,不再大声呼喊。

  酒肆内,也没了闹事的醉汉,也没人大声喧哗,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留在了这一次科举考试结束的时候。

  一驾马车停在了长安城前,李义府从车辕上下来,随着下来的还有一对母子,正是骆宾王与骆母。

  这孩子仰望着长安城的城门,道:“老师,这长安城好大呀。”

  李义府穿着官服,留着短须,道:“你将来要入仕,这就是你人生最光辉的地方。”

  骆宾王问道:“学生敢问老师的人生,最光辉的时候也在长安?”

  李义府摇头道:“不在这里,在河西走廊。”

  这一次是来长安城,是收到御史台的文书,待与朝中禀报了事宜之后,再回扬州。

  其实也是特意安排的,想让骆宾王来看看科举的盛况。

  骆宾王走累了,也没有走到朱雀大街的尽头。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见到了朱雀门前的队伍,那是一个个排着长队的学子。

  十一岁的骆宾王望着远处的排队学子,心中向往,他好似看到了以后的自己,也会站在这个队伍中。

  朱雀门前,王九思排在队伍后,准备依次进入朱雀门。

  正在排着队伍,只见一个中年人朝着自己走来。

  王九思注意到了来人,没有言语,就这么盯着。

  来人穿着官服,待来到王九思身边,问道:“你怎么来长安科举了?”

  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王德真,其实来了长安之后,才得知这个父亲在吏部任职吏部郎中,是五品官吏。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