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5章

作者:坐望敬亭

  黄宗翰看了一眼时间,已经九点半了,他对妻子说道:“睡觉吧。”

  “等会,我再看一会儿。”妻子头也没抬的回了他一句,仍旧沉浸在小说当中。

  黄宗翰瞥了一眼杂志,妻子看的正是这期专辑里面唯一的长篇《悬崖》。

  连他这个提前看过手稿的人都对小说沉迷不已,更别说妻子她们这些第一次看小说的人。

  唉,林为民这小子,跟他的东西一比,自己发在专辑上的那篇短篇完全不够看。

  赣西省,九江县。

  程时旭现在在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下乡、采访、写稿子。

  不过这段时间,因为文讲所给请了假,他可以安心的在家里照顾妻儿。

  他是78年元旦前夕结的婚,同事帮忙找乡下木匠打了一张双人床、一张写字台和一个小衣柜,油漆是他自己刷的,就这么简陋的结了婚,婚后一年,夫妻俩有了一个儿子。

  程时旭去文讲所培训一去就是半年,家里全靠妻子一人照顾,他心中很是内疚,白天妻子要上班,家里都是他一个人在照顾,只有晚上才能写作。

  儿子现在一岁多,小孩子贪玩,晚上九点多了还不想睡觉,他和妻子两人好不容易将儿子哄睡,才上了床。

  跟妻子聊了几句,程时旭下床打开书桌上的台灯,妻子说道:“你还不睡?”

  “我写点东西,等会再说。”

  今天他刚看过这一期的《当代》专辑,一想到那些印成铅字的作品,他就毫无睡意。

  跟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比起来,他差的还是有些远。他知道自己的天赋并不高,所以必须用努力和勤奋来补齐。

  程时旭不自觉的就想到了比他小了十岁的林为民,如果自己有对方那样的天赋该多好啊!

  但他也明白有些事羡慕是羡慕不来的,还得一步一个脚印的写下去才行。

  伏在书桌前写了半个小时,程时旭有些困倦,他便拿起摞在案头的《当代》,本意是要给自己提提神,不想这一看就看进去了。

  等他再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半了。

  程时旭苦笑,放下杂志,翻开的那一页,正是《悬崖》的最后一页。

  “为民啊为民,你真是给我们立了一个无法翻越的标杆!”

第68章 《悬崖》发行单行本

  在八十年代,谍战小说的叫法并不流行,大众仍把它归类到军事题材的小说当中。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内曾经涌现过不少杰出的军事谍战类题材小说。

  前些年因为政治原因,国内文坛一片凋零,直至近几年才有所恢复,这其中离不开国家和文化圈有识之士的引领。

  《当代-谍战风云专辑》的爆火,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国内读者们对于谍战题材小说的热情,后世这个时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景。

  1982年,李屿先生完成了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创作,全文长达71万字。

  小说首先连载于《哈尔滨日报》,同年6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进行出版。首版印刷11万7千册,两年时间内再版4次,销量突破30万册。

  其后,《夜幕下的哈尔滨》经过有声、电视剧改编,一度风靡全国。

  谍战题材小说,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悬疑属性和特殊时代背景,很容易被国内的读者接受,但凡是质量说得过去的作品,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林为民的《悬崖》是专辑当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这部小说的质量。

  专辑的热销让人文社上下一片喜气洋洋,这个时候林为民接到了覃朝阳这个主编的通知,社里希望为《悬崖》发行单行本。

  林为民有些不敢相信的望向覃朝阳,“主编,你说真的?”

  “当然是真的。读者对于我们这一期专辑的认可程度很高,来信中大部分都提到了你的《悬崖》,希望可以单独发行,所以我们编辑部和社里领导综合考虑了一下,决定尊重读者们的想法。”

  “那可太好了。”林为民高兴的一拍巴掌,“稿费标准定了多少?”

  覃朝阳顿时脸色不悦,“庸俗!”

  林为民心中一惊,“咋地,社里还打算白……白用我的小说不成?”

  覃朝阳被他气笑了,“看看你这点觉悟!放心,稿费一份不差你的,千字十块。”

  千字十块,这个标准可不低了,放在一般的编辑部或者出版社,那得是头一等有实力的作家才能拿得到。

  《悬崖》全文二十万字,那光是出版就能得到两千块的收入。

  这还不算当时《当代》用稿给他的稿费,《当代》编辑部之前给《悬崖》的稿费标准是千字八块,这样一算下来,光是《悬崖》这一本书给林为民带来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三千六百块钱。

  这可是1980年的三千六百块啊!

  要不说,还是写书有前途呢!

  “行,那《悬崖》就交给社里出版了。”

  来征询林为民的意见,纯粹是走个形势,连他的人都是国文社的,小说还能跑到别的单位吗?

  当然了,这话覃朝阳肯定不能当着面说。

  反正社里钱是一分不少的花了,林为民这小子也挑不出毛病来。

  《悬崖》即将出版的消息传播的很快,编辑部的同事全都跑来恭喜林为民。

  挨个谢过同事们的祝福,林为民给自己沏了一缸茶,惬意的坐在办公桌前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刻。

  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初,如果按照西元来算,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进入1981年了。

  之前发完《尤拉之死》和《潜伏》的时候,他手里的钱刚刚破千。

  这期间生活日用、回东北老家办事、资助石铁生住院,零零碎碎加在一起花了接近四百块钱,还剩六百左右。

  老家的房子卖了八百块钱,再加上《悬崖》带来的收入,他的存款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五千块钱。

  林为民望着窗外的天,心里在想,是不是也得买个住处了?

  从60年代至今,国内城市执行的都是福利分房政策,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房屋分配形式,一直到接近两千年才取消。

  这个时候分房的主要判断标准是工龄、厂龄、家庭人员的结构等这些非经济性因素,一个单位里经常发生几十年的老同事为了福利分房挣的脸红脖子粗的情况,也因此诞生了不少送礼走关系、托人情的情况。

  以林为民初来国文社的工龄,他要分到房子,少说也得是十年之后的事,他可等不起,眼下正好手里有钱。

  后世,北京的房价稳居全国前列,像林为民这等升斗小民望尘莫及。

  可眼下不一样,北京的房子同样比国内其他城市贵,但贵的有数。

  用心扒拉扒拉,四合院也不是不敢想。

  想到后世动辄上亿的四合院,在如今不过万八千块,林为民心中就不由得升起一种冲出门去捡漏的冲动。

  但他冷静下来想想,买四合院这事还是急不来,先托人问问,最好是能碰到那种家道中落的主儿,老祖宗有底子,败家子儿想快速变现,那就方便多了。

  这个时候想买房子可没有后世那么方便,因为有着福利分房的政策在,老百姓可能住的不宽裕,但大部分城市人是不缺房子的。

  人们买房子最多的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要结婚,因为工龄短、分不到房子,住职工宿舍又觉得条件太差,人们才会想到买房子。

  而且这年头大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每月超过100块钱的那都得是高级干部、知识分子或者技工,一个双职工家庭一年也不见得能攒的上二百块钱,要是家里孩子多的,入不敷出才是常态,想攒够买房子的钱并不容易。

  林为民现在手里是有点钱,但要想买到一处合心意的四合院,这点钱还是不够看。

  前朝那些达官显贵人家的府邸,现在大多都成了政府部门的办公要地,有一部分还变成了文化保护单位,别说买不了,让他买他也买不起。

  再次一等的,是以前的富裕人家,这种四合院通常规模不大,三进是顶天的了,解放后很多都分给了各个机关、工厂的员工们,一个院经常是十几户、几十户人家,产权情况不明晰,买起来麻烦。如果单纯看价钱,林为民努力努力还能够得着。

  最次的就是解放前的大杂院,那地方基本没眼看,南城最多。

  这么一想,入住四合院这个梦想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第69章 人艺

  这天晚上,林为民久违的来到了木樨地。

  万先生笑着问他,“可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了,不会是把我这个糟老头子给忘了吧?”

  “哪能啊!主要是这段时间太忙了。”

  接下来,林为民便把文研所结业以后的经历简单给万先生描述了一遍。

  听到林为民老家没有人了,连老房子都卖掉了,万先生不禁唏嘘,对林为民道:“以后没事了多到家里来坐坐。”

  “谢谢老师!”

  这次林为民没用万先生主动提,将《触不可及》的剧本掏了出来。

  “这是……写完了?”万先生脸上有些惊喜。

  “嗯,写完了,今天特意拿过来让您老帮着看看。”

  万先生摩挲着剧本,调侃道:“之前小张就跟我说过,你小子写东西又快又好,上次《悬崖》也是这样。”

  “嘿嘿,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优点。”林为民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

  万先生笑着指了指他,然后翻看起剧本。

  书房里静谧无声,只有万先生偶尔提起茶杯的啜饮声,林为民难得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

  半晌后,万先生终于放下了剧本,抬头望向林为民。

  林为民心中有些忐忑的问道:“老师,您觉得怎么样?”

  《触不可及》的剧本他是真的用心了,至少比之前的几部小说都要用心。原因嘛,一是因为这是老师万先生的要求,二也是因为剧本很有可能在人艺排演,他不得不用心。

  万先生凝视了林为民几秒,然后脸上的表情慢慢松弛,变成和蔼的笑容。

  “结构没有问题,情节流畅,人物饱满,就是台词还不够精炼。”

  林为民闻言心中安定下来,他笑着说道:“剧本方面我就是个小学生,还得请您多斧正。”

  “你啊,就会说好听话。”

  万先生指着剧本说道:“好台词不光是编剧想出来的,更需要好演员在台上磨出来。”

  “您说的有道理。”

  “剧本是好剧本,可见你是用了心的。回头先拿到人艺让大家讨论一下,看看还有哪些问题,如果定下来了,我会告诉你。”

  一部话剧想要登上舞台,有了剧本只是开始。

  “好的。”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