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18章

作者:随轻风去

张太后在二十多年前选了嘉靖当皇帝,这算是大恩大德了吧,然后嘉靖又是怎么对待张太后和张家的?

苟到最后,一无所有?

说到这里,秦太监就告辞了,但方皇后脑中挥之不去的,却还是最开始产生的那个想法。

也许这就叫先入为主,一般情况下,对人影响最深的肯定是最开始的印象。

自己是嘉靖朝的第三任皇后了,会不会还有第四任第五任?自己会不会像前两任一样一辈子囚禁在冷宫?

民间有句话是“恩越大仇越大”,这句话会不会应验在自己和嘉靖皇帝身上?

然后方皇后又想起前来传话的秦太监,她又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秦太监为什么要这样暗示和诱导她?

秦太监已经是司礼监掌印兼提督东厂,有什么动机去除掉皇帝?

在皇宫之中,方皇后不敢百分之一百的相信一个人,秦太监这个盟友有没有可能想要害她?

心思纷乱无比的方皇后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不能完全只听秦太监一面之词,也该去找嘉靖皇帝试探口风。

此时嘉靖皇帝刚听陶真人讲完道,闲聊时很有兴趣的问道:“听说你那孙女除了长生大道,还精通医术?”

陶真人心里发苦,肯定是又有该死的人再次在皇帝面前提起自己孙女了。

但口中也只能答道:“确实自学了一些医术。”

嘉靖皇帝又问道:“当初你献给朕的那些辅修药物,也都是出自她之手?”

所谓辅修药物,指的就是当初陶真人献上的壮阳和调理的药物,效果一直很不错。

欺君之罪不好犯,而且很多事情也经不起查,陶真人无奈的答道:“确实有一部分是如此。”

“世间竟有如此奇女子!”嘉靖皇帝赞道,“可否让她给朕开个方子?或者来给朕诊断?”

陶真人也不敢断定,嘉靖皇帝到底是真要看病,还是暗示其它,糊弄着答道:“医术之事不敢轻忽,要等问过才知。”

嘉靖皇帝便吩咐说:“那你先回去问问!”

在嘉靖皇帝心里,也许问问就是走个形式。

陶真人从仁寿宫正殿退出来后,恰好就遇上了前来面圣的方皇后。

想起秦德威的话,陶真人就上前见过方皇后,主动禀报说:“皇上又问起了我那孙女,娘娘乃后宫之主,外间女子出入宫禁听凭娘娘做主。”

方皇后没多说什么,又进了正殿,对嘉靖皇帝询问道:“听闻陛下多次询问起陶道长的孙女?”

嘉靖皇帝反问道:“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方皇后回答说:“方才在外面遇到了陶道长,听他提起的。”

嘉靖皇帝皱起了眉头,不满的说:“他对你说这作甚?”

方皇后假装笑道:“陶道长害怕臣妾这个皇后有所误会,对他产生不满,所以主动说明,他就就是把臣妾当成了妒妇。”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合理,嘉靖皇帝的不满也就没了,反过来试探说:“那你又是作何想?”

方皇后没有正面回答,却说起另外的事情:“陛下有所不知,陶道长的那位孙女正居住在秦府修行。”

嘉靖皇帝的眉毛又一次皱了起来,“果有此事?”

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奇女子居然可能是秦德威的人,难道自己是从秦德威手里抢女人?

见皇帝确实关注,方皇后便趁热打铁的说:“所以无论是谁向陛下提到了陶道长孙女,都是心怀恶意,故意离间陛下与秦德威!”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臣妾斗胆请陛下三思,不要中了小人的圈套!”

听到这里,嘉靖皇帝突然大怒,脸色通红的对方皇后叱道:“你说别人是心怀恶意的小人,难道你就没有私心?

你以为朕不明白么?你们每个人都只想扳倒对方,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你们每一个人都只想着来利用朕!”

方皇后惊愕不已,她一时间没明白,自己怎么就把皇帝惹怒了。

嘉靖皇帝重重喘了几口气后,继续呵斥道:“朕只想知道,陶真人的孙女到底有没有双修道法,到底有没有医术,能不能把朕救起来!

而你们却都不关心朕需要的是什么,只知道借机互相算计,连你这个皇后也不例外!”

方皇后只能跪下叩首道:“陛下就是臣妾的天,臣妾安敢轻忽陛下!”

嘉靖皇帝余怒未消的说:“只在这里说有什么用,仔细想想你应该去做什么!”

方皇后也很聪明,毫不犹豫的答道:“臣妾作为主持后宫之人,愿意为了陶道长孙女之事亲自召见秦德威,并劝说秦德威深明大义!伏请陛下准许!”

后宫女人召见外臣是大忌,不特别向皇帝奏请是不可能的。

嘉靖皇帝有点累了,合上了眼睛准备睡觉,同时嘴里答道:“准了!去吧!”

对皇帝很失望的方皇后默默退下了,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

如果关键时刻做大事,必须要与盟友有足够的互信,但怎样才取得互信?

第九百四十二章 一个政客的自我修养

日头西斜,秦中堂结束了一天工作,起身要离开无逸殿。但它刚走到院中,就被对面司礼监的秦太监堵住了。

“晚上留下值宿,与我喝几杯。”秦太监对秦德威说。

秦德威很惊诧,质疑说:“光天化日之下,你竟然都不避人了?不怕被猜疑内外勾结?”

秦太监淡淡的说:“就算刻意避嫌,别人对你我就没有猜疑了吗?喝一顿酒,又能改变什么?”

在嘉靖朝之前,大臣在内廷值宿的事情不敢说没有,但确实极其少见,内廷连给大臣的生活配套设施都未必有。

就是在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后,才有了大臣在无逸殿常态化值宿的现象。

先前内阁在无逸殿办公时,大学士全都住在无逸殿。所以如今秦中堂偶尔在无逸殿逗留一晚上,完全不叫事。

想起回家后的辛劳,秦德威摸了摸腰子,果断决定今晚留在无逸殿加班了。

酒桌没摆在军机处东厢房,也没在司礼监西厢房,而是在无逸殿正殿里面。

酒过三巡,秦太监像是一个长辈似的问道:“你对你当前的处境,是怎么看待的?”

秦德威回答说:“形势一片大好,各方面事务都很顺心!”

秦太监却道:“目光不能只看眼下,还要多看看将来,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你不觉得,你的际遇在嘉靖朝已经到顶了吗?也就是说,在皇上心目中,你大概已经到此为止了,不能再上升了。

就算夏言、严嵩都被罢退,让你当上首辅,也不会有本质性的变化,因为皇上给你画的圈子就是这么大。

我知道你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被限定在这个圈子内,就无法再做更多了。”

秦德威很轻浮的回应说:“做不成就做不成了,那又怎么了,躺平也有躺平的乐趣啊。

即便无法再上升也无所谓,难道现在不够荣华,还是不够富贵?”

秦太监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好。

随后秦德威又说:“所以我能有什么事情,反倒是你,正处在危险关头,却还有闲心想别人!

你同时兼了司礼监掌印和东厂提督,从职务上说,堪称是我大明太监第一人了。

以皇上的性子,会怎么想?特别是你这掌印并非由皇上亲自任命,而是在皇上昏迷时自己拿到的!

像我这样的人,万一出了差错无非就是回去当个富家翁,而你稍有差错就是万劫不复啊!”

这是谁吓唬谁呢?秦太监强行压压情绪,然后又低声问道:“我想知道,去年皇上蒙难后,你到底为什么心软了?

明明按照我说的那样做,皇上驾崩后,再请方娘娘临朝摄政,对你的形势更为有利!”

秦德威瞪大了眼睛,轻喝道:“你这话问的好生没道理!为人臣者,讲究的就是一个忠义,难道事君惟忠,反而是错了?

更何况皇上对我恩重如山,我惟恐不能报君恩于万一,怎么可能赞同你的大逆之举?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道之所往,并不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你也是读过书的人,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了吧?”

卧槽尼玛!听到这些场面废话,秦太监只想打人,装什么装!便怒道:“你心里肯定藏着什么秘密!”

秦德威心里确实有秘密,但不能对秦太监说啊。当初之所以不想看到嘉靖皇帝驾崩,是因为害怕历史走向变化过于剧烈。

作为一个穿越者,最大的能力就是“先知先觉”,虽然这个能力迟早会彻底消失,但秦德威希望这是个可控的、渐进的过程。

如果历史被改变的过于迅猛和激烈,那这个“先知先觉”能力就会消失的越快。

当初的秦德威不想让本时空历史进程太过于失控,所以不赞同嘉靖皇帝提前二十几年驾崩。

本质上秦中堂倾向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所以就对秦太监说:“我看还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意!”

秦太监特别想弄清楚,对面这儿子的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便又打出了亲情牌。

“难道以你我的真实关系,也不能交心了?”秦太监诚恳的说。

秦德威轻蔑道:“你在宫里也二十多年了,怎得还如此幼稚?在宫里面,居然还想与人交心?

其实我也不是没怀疑过,你到底是不是我爹,也没个人证物证的,又不能让我母亲出面指认。”

正在秦太监忍无可忍的想动手时,从外面来了个小太监。

原来这小太监是替方皇后传旨,说明日要在仁寿宫里的万春宫召见秦中堂,劳烦司礼监秦公派人给秦中堂传旨。

这下倒是省事了,秦德威就在边上坐着,省得再另外专门传旨了。

秦德威疑惑的对秦太监问道:“你是不是知道,皇后明日要召见我?”

“滚吧!”秦太监从秦德威嘴里实在掏不出实话,就放弃了。

只是心里不禁有点凄凉,位至司礼监掌印兼提督东厂,却连与亲儿子交心也不可得。

人都是社交动物,秦太监把自己封闭了二十多年,孤身一个人过,很少表露出真正心思,压抑的实在太久,实在太缺少与人交心的机会了。

偏生亲儿子又混到了朝堂的最顶层,和首辅区别也不大,父子之间又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更不好说点交心话了。

秦德威笑了笑,转身回到东厢房军机处,准备安歇过夜。

一个成功的政客,做人可以没底线,做事也可以没底线,但人设却不能没底线,对皇上忠义就是顶级大臣最应该有的人设。

哪怕是在自己人面前,哪怕知道说的是假话,表面人设也要立住了。

说这是虚伪也好,矫情也罢,但这就是真正成功政客必备的素质。

反过来想,如果一个政客连装都不装,谁还能信得过他?

至于秦太监和方娘娘的心思,秦德威这样精明人物当然也能觉察到一点点,但是也不敢确定,更不敢直白的询问。

无论如何,想让他这个忠义放心头的大臣对此表态,那是不可能的。

可他秦德威同样也拦不住任何人,不管有什么后果,接着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