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16章

作者:随轻风去

张永寿反复掂量过后,对严嵩点点头说:“我知道了,如阁老所愿!”

严嵩连忙又提醒说:“这是首辅的意思,我就是个传话的!”

第九百三十八章 从未有过的官位

秦德威先公后私,朝见完了天子,然后才回到家里,此时天色都黑了。但全家上上下下、妻妾儿女,全部都在等候着秦老爷的回归。

由于父母都不在家里,所以回来后的秦德威就免去了拜见长辈环节,只是先去了祠堂告祭一下。

然后当晚秦府大开宴席,过了一个团圆夜。除了长子,其余五个子女都在这里。

秦家下一代儿女加起来已经有六个人,都很健康,以时人眼光来看,堪称多福之人了。

秦德威不像上辈子那样抗拒生育,反正养得起,也不用自己操劳。

长子秦国祚,如果不肯奋斗未来只能当寄禄挂名的锦衣卫指挥使,顾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四年,今年八岁。

次子秦国泰,如果不肯奋斗未来只能当寄禄挂名的锦衣卫指挥同知,顾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六年,今年六岁。

长女秦大姐儿,如果不肯奋斗大概率要嫁给徐妙璟家的傻儿子,王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六年,今年六岁。

三子秦国忠,如果不肯奋斗未来只能当寄禄挂名的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氏所生,生于嘉靖十九年,今年三岁。

次女秦二姐儿,如果不肯奋斗将来大概率要有个正二品以上的公公,顾氏所生,生于嘉靖十九年,今年三岁。

四子兼嫡长子秦国恒,人生已经一眼望到头,奋不奋斗都是未来的丰州伯,正房徐氏所生,生于嘉靖二十年,今年二岁。

其实还有第七个,正在李娘子的肚子里,不知男女,预产期是明年开春。

看着儿女环膝的热闹景象,秦中堂突然感觉自己终于失去少年感了。

到了次日,正式的任命诏书颁布出来,送到了秦府。

秦中堂因为出镇浙江的功绩,勋位官阶变成了“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丰州伯”。

秦家正房徐妙璇可能是全家最关注秦德威勋位的人,因为自己儿子继承权在这摆着,秦中堂勋位与儿子将来的政治待遇息息相关。

徐妙璇扫了一眼诏书后,疑惑的说:“好像与从前也没什么变化?也没变成侯爵?”

秦德威指了指说:“仔细看,多了上柱国三个字!”

徐妙璇还是挺疑惑不解的,“我大明有上柱国这种勋阶?”

秦德威叹道:“以前没有,从现在开始有了。”

在原本历史上,是夏言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是在礼仪问题上帮嘉靖皇帝解决了难题,弄了个上柱国,特别名不副实。

但在本时空,这第一个上柱国落到了秦中堂头上。可能是因为封无可封了,就加个上柱国意思意思,表示封赏过了。

不得不说,老朱家对文臣的封赏挺抠门的。

诏书上当然不只是勋阶的变化,还有官职和差遣的变化。

秦中堂目前官场身份变成了“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兵部尚书管部务兼军机处领班,协理夷务大臣,工部尚书提督军器局,特赐出入东华门”。

全称依旧是那么长,但最核心的变化有两点。第一原来的实职是正三品,现在实职成了正二品;第二就是加了太子太保,成为了具有宫保衔的官员。

不过徐妙璇对这些官职和差遣兴趣已经不大了,因为官职和差遣是儿子无法继承的。

拿到诏书后,秦中堂就出门上任去了,但在去衙署之前,先去了趟原兵部尚书王廷相家里。

这半年来王廷相死皮赖脸的不肯辞官,耗到最后等来秦德威接替,终于算是得偿所愿了。

正常情况下,辞官的大佬都会返回老家,没有逗留京师的风气。

但王廷相身体状况不好,启程日子一拖再拖,所以这会儿人还在京师滞留,当然也不排除是专门为了等秦德威回京。

看着卧床不起的、枯瘦了很多的王廷相,秦中堂唏嘘不已,心情很复杂,很多前尘旧事不停涌上心头。

毕竟王廷相是他穿越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大佬”,自己抄袭的第一首诗也是写给王廷相看的,不知不觉十多年就过去了。

王廷相挣扎着半卧半坐,对秦德威说:“无论任何时候,也别忘了你的身份啊。”

秦德威郑重的点了点头,很公式化的说:“身为大明官员,自当为社稷尽力而为!”

王廷相喘了口气,很不放心的说:“我是说,你别忘了你复古派后辈和气学传人的身份啊,老夫身后的历史地位就全靠你衬托了。”

秦德威:“……”

王廷相身份复古派七才子的最后一个,当世气学三宗师之一,本来在史书上可能不大醒目。

但如果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接班人是秦德威,那肯定就不一样了。

之后王廷相又凝聚起力气,用最大的音量说:“当然,天下苍生也都全拜托你了!”

雾草!秦德威赶紧说:“那还是谈谈文学和哲学吧!”

王廷相苦笑说:“你也别装糊涂,当今内忧外患,四方多难,唯有你这样的大才,方能救世啊。”

乱说什么大实话!秦德威打断了王廷相:“圣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王浚川都要致仕返乡了,还管那么多作甚!”

又谈了一会儿后,王廷相就累了,秦德威就此告辞。

然后秦中堂便来到兵部,正式开始接管兵部事务,虽然以后会常驻内廷军机处,但今天还是要到兵部走程序的。

在兵部,秦中堂没有任何陌生感,毕竟这是他过去经常来“指导”工作的地方。

兵部的官吏对秦中堂也都很熟悉,几乎也不需要任何适应过程。

非要说与过去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秦中堂反客为主了,从兵部贵客变成了主人。

坐在兵部正堂,秦中堂手里摩梭着兵部大印,召集所有兵部官员上前来参见。

几个值堂的书吏站在院里窃窃私语,有人开口道:“秦中堂这样的官位,我大明似乎从来没有过。”

另一个饱读史书的书吏答道:“我大明虽然没出过秦中堂这样的官位,但前朝两汉似乎有过类似的。”

其他人就问道:“那是什么?”

那人就答道:“像是两汉的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但是缺了大将军。”

第九百三十九章 都没闲着

“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这个两汉官位名词好像很有魔力,被说出来后,书吏们不约而同的噤声不聊了。

想想历代“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们和皇帝的关系,谁敢借古讽今的乱发评论啊。

但大家脑子里却不由自主琢磨起来,闲着也是闲着,真拿秦中堂和“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比较起来了。

大明官位都有个雅称别名,兵部尚书的雅称别名就是大司马,这个对上了。

内阁和军机处,跟两汉的尚书台也差不多,都是从皇帝身边的秘书机构变成了权力机构。

所以秦中堂的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和军机处领班身份,和录尚书事性质似乎也差不多。

这么一想,秦中堂的官位还真是像了,唯独缺了能比拟大将军的官衔。如果再加个总督京营,就真能无限接近了。

秦德威并不知道这几个书吏的头脑风暴,对兵部官员训完了话后,就起身离开了兵部。

需要他接收的摊子不只是兵部,还有军机处。

此后秦中堂便熟门熟路的来到西苑无逸殿,如今军机处就在这里办事。

先前军机处由兵部右侍郎詹荣代理主持,秦中堂回来,军机处才算是又回到了正主手里。

摒退了左右其他人,詹荣便与秦中堂交接起工作。

交接完毕后,秦德威顺口问道:“你对前程有什么想法?”

詹荣心里感慨万分,如今他也算是朝廷核心大员之一了,没想到当初一念之间卖了宅子给秦德威,换来如此多的功名利禄。

听到秦德威询问后,詹荣就答道:“听凭中堂安排就是。”

秦德威沉吟了片刻后说:“既然你是兵部右侍郎,还是去兵部吧。我这个尚书毕竟要常在军机处,兵部那边就由你主持日常。”

詹荣试探着说:“兵部还有左侍郎,位在右侍郎之上,一般左侍郎才是第一侍郎。”

秦德威挥了挥手说:“什么左侍郎右侍郎的,无关紧要!我指派谁就是谁!”

詹荣这才放心离开,去了兵部坐班。

看到秦中堂开始入直内廷,很多官场经验丰富的老人就做出判断,朝廷从此真要多事了!

目前在任的大学士阁臣有三个,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三人内阁没多大区别,也许政局暂时可以稳定下来了,但也要看三个阁臣都是什么样的人。

传统意义上的内阁里,如果只有一个强势的人,或者三个人都不强势,那么政局总体相对就比较稳定。

而现在这三位阁臣夏言、严嵩、秦德威,没有一个是性格谦逊低调并甘于弱势的,政局怎么可能稳定的下来?

不过大出别人所料的是,秦中堂很有默契的没有去文渊阁报道刷脸,只在军机处办公,把文渊阁完全留给了夏首辅和严阁老。

没有上来就火花四溅,这让好事者很失望。于是又判断,秦中堂大概因为刚回到朝廷,想着巩固了基本盘,再寻衅滋事。

虽然秦德威不去文渊阁中堂办公,但大家还是很习惯的尊称秦德威为秦中堂。

全面接管了军机处和兵部后,秦中堂最紧要的工作就是“防秋”。

一般每年到了秋季,北虏都会袭扰北方边疆,大明这边的防御工作就称作“防秋”。

今年情况有点特殊,俺答没有南下寇边,反而向东去打兀良哈三卫了。

表面上看,边镇可以比往年放松,但秦中堂仍然不敢大意,全面进行防御部署。

俺答在北虏的酋首中,算是比较有头脑,会用点“兵法”的人了。

历史上的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就通过类似于声东击西手段,打破了边墙,侵入了京师地区,直接对嘉靖皇帝骑脸输出。

当时嘉靖皇帝感到奇耻大辱,狂怒之下杀了兵部尚书泄愤。

现在距离嘉靖二十九年也不远了,秦中堂作为兵部尚书,可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在自己任期内出现。

除此之外,秦中堂甚至还密谋再次给俺答势力一个杀伤重创,为此宣府镇总兵官白爵被紧急召回京城,接受秦中堂面授机宜。

正当秦中堂紧锣密鼓的主持边防大局的时候,别人也没闲着。

这日,陶真人对嘉靖皇帝讲完了《洪荒纪》今天的更新,感觉有点疲累。

他正打算请求告辞时,忽然听到嘉靖皇帝问道:“听闻仙师有一个精通长生大道法门的孙女?”

嘉靖皇帝还是比较要面子,没有直接说双修这个词,用从长生大道法门代替了。

陶真人猛然惊了一下,不知道嘉靖皇帝怎么会问起这个,同时产生了些许不好的预感。

这事是无法隐瞒的,陶真人只能含糊着答道:“确实有个孙女,自幼熟读道经和医书,也是修行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