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14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主要是秦中堂很多话埋梗太深,都是有阅读门槛的,一般人都听不懂。

为了降低阅读门槛,秦中堂忽然又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进一步阐释说:

“我懂了!莫非是主持会议的夏首辅,不愿意回西苑入直啊?”

这个逻辑就很明确了,是个人就能理解。

这意思就是,夏首辅不愿意回西苑入直,所以就留在文渊阁入直;又因为留在文渊阁,所以开会就在文渊阁附近的东朝房。

但对很多人包括夏言在内,顿时感到一股冷气直冲天灵盖,仿佛秋天瞬间变成了寒冬!细思极恐!

当初皇上健康的时候,你们内阁大学士全都在西苑无逸殿,皇上昏迷后,你们回到了文渊阁。

现在皇上醒了,你夏首辅为什么“不愿意”重新回西苑,在皇上附近的无逸殿入直?难道是心存不敬吗?

关于这个问题,别人琢磨其实无所谓,但就怕皇帝也开始琢磨,那就是大事了。

夏言真想破口大骂,秦德威这胡说八道的王八蛋!如今无逸殿被司礼监和军机处占据了,内阁怎么搬过去?怎么就全成了他夏言不愿意?

众人偷眼看去,只见夏首辅的脸都拧成抹布了,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因为不敢讨论这个话题。

秦中堂就是有这种本事,一个照面就能让人产生恨不得掐死他的心思。

众人本来还以为,秦中堂起码要先问问今天的开会主题,再借题发挥。

但却没想到,秦中堂的境界已经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地步,想搞人真是张嘴就来,完全不需要事实啊。

连开会地点在哪,都能扯到夏首辅对皇上心无敬意,没有三十年脑血栓,根本想不到这样的逻辑。

正当大家以为秦中堂会对夏首辅穷追猛打时,却见秦中堂转身又朝向了次辅严嵩。

“有件事情要告知严阁老。”秦中堂还是淡淡的语气,“令郎大概是觉得在大明没有发展前途,搭着水师战船去倭国了。”

严嵩咬牙试探说:“焉知不是被你灭口了?”

秦德威叹道:“我怎会是那样的人?令郎这一年来为我出力不少,我好心指点他,往南去吕宋更有前途,但他不信,非要去倭国看看。”

严嵩立刻就闭上嘴了,不想跟秦德威继续讨论严世蕃“出力不少”的事情了。

秦中堂见严阁老不说话,似乎感到很无趣,便又转向了吏部天官许瓒。

这个次序又引起了众人猜测,难道秦中堂是按照地位高低来“搭话”的?

又听到秦德威对许瓒说:“最早的时候,吏部地位在阁臣之上,成化、弘治之后,阁臣地位越来越高。

但无论如何,吏部天官仍然是外朝之首,廷议廷推皆由吏部天官来主持!

怎么到了许天官你这一代,连廷议主持都让了出去?什么时候开始,由首辅大学士来主持廷议了?

令尊也是做过吏部尚书的人,想必令尊在任时,肯定不至于这样!”

秦中堂这几句话并不激烈,只是平铺直叙的说着,但却让刚过七十大寿的吏部尚书许瓒的脸色很难看。

吏部从来都是考核别人的,但这几句话,似乎让秦德威把他这个吏部尚书考核为不称职。

众人又开始揣测,秦中堂这意思是不是说,你许天官如果年迈无力,干不了就致仕吧?

官场确实有个惯例,年纪到七十就可以乞骸骨退休了。

吏部后面是户部,秦中堂直接略过了,看来秦中堂不但是按照尊卑次序,而且还是有选择性的,只挑非自己人“搭话”。

户部后面是礼部和兵部,秦中堂没法找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搭话”,直接对兵部左侍郎樊继祖说:“听说你想当兵部尚书?”

“绝无此意!”樊继祖非常果断的答道。

秦中堂很同情的说:“夏首辅不想让你当尚书,我也不想让你当尚书,你这左侍郎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然后秦德威丢下樊继祖,对礼部左侍郎费寀说:“听说你想当礼部尚书?”

费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灵魂拷问,“一切但凭天意而已!”

秦德威不屑一顾的说:“醒醒吧,你们江西帮都快过气了!就算不过气,内部也已经撕裂了,你拿什么去当礼部尚书?”

夏言和严嵩两人的脸色同时黑了下来,什么叫已经过气?什么叫内部已经撕裂?

更令人内心气愤的是,这些都是大实话。

众人看到这时,唯一的感想就是,秦中堂还是那个秦中堂!出镇一年多归来,战斗力不但没有减弱,而且更臻于化境了。

而且战神归来的秦中堂已经杀疯了,不知道谁才能阻挡秦中堂的势头!

当然费寀的脸色也好看不到哪去,对秦德威叱道:“我侄子费懋中乃是你会试房师,你安敢对我无礼!”

雾草!秦中堂久久无语,只能对费寀拱了拱手表示了一下礼数,并轻轻放过了。

朝房里众人终于能松了口气,秦中堂大杀特杀的势头终于被阻止住了。

兵部和礼部后面则是刑部,秦德威看向刑部的大司寇毛伯温,深深的叹了气,“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毛伯温怒道:“我只是想做点实事,本意不愿参与争端!”

秦中堂摇了摇头,答话说:“那你就是有眼疾了!”

如果不是眼瞎,当初怎么会选严嵩?

严嵩的脸色更黑了,明明是秦德威与毛伯温对话,但为什么感觉自己似乎被捅了几刀?

就是还有个工部,直接被秦中堂无视了。

而后秦德威又询问道:“今天聚集在此地,是为了议论什么事情?”

陈春答道:“北虏又开始不安分,酋首俺答向东攻打兀良哈三卫,而三卫则向大明朝廷求援,今次廷议就是商议此事。”

对此秦德威倒是不吃惊,基本上每年到了秋天,就是北虏开始活跃寇掠的时候,年年如此。

前两年秦德威抄了俺答部的老巢,让俺答部伤了一点元气,之后一两年动静都小。

而今年俺答部落大概是有所恢复了,又开始大规模出动了。

这次俺答没有寻求向南突破边墙,而是选择了东征,攻打投靠大明的同族人,也就是俗称的兀良哈三卫。

而兀良哈三卫紧挨着辽东方向,近些年唯一的北方边市就开放给了兀良哈三卫,所以兀良哈三卫的富裕程度是远超其他同族部落。

秦中堂了解当前情况后,便又继续问道:“可曾议论出什么对策?”

陈春很诚实的答道:“刚开始议论,你就进来了。”

秦德威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廷议节奏,“据我分析,俺答东征兀良哈三卫,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经济目的,借此掠夺兀良哈三卫,毕竟三卫的富裕众所周知,被俺答这种人盯上实属正常;

第二就是政治目的,去年北虏名义共主小王子的本部也东迁了,俺答东征,同时也是为了威慑已经到了东边的小王子!”

不知道秦德威怎么分析的,反正听完秦中堂的话后,众人皆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秦中堂还是那个秦中堂,很多麻烦或者混沌不清的事情,被秦中堂分析过后,都会变得清晰明了。

接下来,秦中堂就会提出方案,痛快利落的把事情解决了。

思考了一会儿后,秦德威却开口道:“如果没有别的事情,诸君都散了吧!”

有人质疑说:“议论刚开始,事情还没有议论出一个结果,怎么能散了?”

秦中堂冷冷的扫了一眼,还是解释说:“有兵部和军机处会商,然后奏报给陛下就可以了!”

众人:“……”

你秦中堂还能更虚伪点吗?谁不知道你回朝后,兵部尚书和军机处一肩挑?

什么兵部和军机处会商,还不是你秦中堂一个人说了算?言外之词不就是,不需要诸君在此浪费时间了?

又有人问道:“莫非秦中堂已经胸有成竹了?可否说出来让我等知晓?”

秦德威很冷淡的拒绝了,“戎务乃机密之事,哪能随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口?”

夏首辅反问道:“莫非连内阁也不得与闻?”

秦德威有理有节的回答说:“待陛下同意了兵部和军机处的对敌方略后,自然会转给内阁知晓。”

夏言虽然已经屡经考验,但还是差点被这句话气死。

在秦德威这话里,内阁仿佛被排斥出了决策圈,完全就是一个执行机构了。

“内阁就是预机务的地方,如何不能预闻军国之事?”夏言仍然不肯放弃。

秦德威眨巴了几下眼睛,有理有据的答道:“我也是内阁大学士,只要我知情,就可以代表内阁预闻了!”

夏言:“……”

严嵩见夏言又被秦德威气到,便假装讲义气的帮腔说:“救兵如救火,兀良哈三卫还在等着!”

秦德威毫不客气的说:“那就让他们等着!兀良哈三卫深受我大明洪恩,养兵千日,如今总要拿出点样子!

传令给三卫,必须拼死抵抗,拖住俺答的大军!如果胆敢投降或者态度暧昧,以后就休想再开辽东边市,而且事后必将遭受大明的征伐!”

随后秦德威转身就往外面走,今天主要任务其实是进宫朝见皇帝的,在东朝房亮相只是顺路而为。

今天一直没发言的礼部尚书张潮叫住了秦德威:“你真的胸有成竹?”

秦德威答道:“老师但请放心,此事我来尽力解决就是!”

众人不由得感慨,真遇到事情了,还是秦中堂靠得住。虽然不知道秦中堂有什么想法,但是看到秦中堂自信的样子就放心了。

其实秦中堂的办法很简单,趁着俺答东征,再偷袭一次俺答老巢就是了……

根据历史记载,俺答在丰州滩建起板升城后,又在东边建立了新的大本营,那个地方现在叫呼和浩特,比丰州摊板升城还要好找。

在本时空,秦中堂丰洲滩大捷后,俺答肯定要选择新的大本营地点,如果不出意外,估计还是按照历史轨迹走。

毕竟山川地理是不会变的,另一个时空最合适的地方,在本时空肯定还是最合适的地方。

第九百三十七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秦德威说可以散了,廷议就散了,然后各回各家。

夏言和严嵩回到文渊阁中堂,此时张璧早就不来上班了,文渊阁里暂时只有他们两个,倒是方便说话密谋了。

“先前你说过的陶老道孙女那件事,可以做了!”夏言愤恨的说。

他先前一直摇摆不定,但今日终于下定了决心。暂时已经想不出别的办法对付秦德威了,那就只能使用一些盘外招了。

严嵩没接话,这招可能有用,也可能是个馊招,反正他只负责给夏言提建议而已,什么后果都是夏言担着。

做了决定后,第一步就是要找个能接近皇帝的道士,然后通过此人来向皇帝进言了。

但夏首辅也不是傻子,立刻又说:“我向来与内侍或者供奉道士不熟,也搭不上话。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要劳动你去传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