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712章

作者:随轻风去

现在没法,只能退而求其次,从严党这里吸吸血了。

不然堂堂的首辅在六部里连个爪牙都没有,这样的首辅要来何用?

当晚严嵩悄悄将毛伯温请到家里,又把夏言的决定告知与毛伯温。

“我打死也不接受这个浙闽总督的任命!”毛伯温态度莫名的激烈。

这让严嵩有点诧异,你毛伯温也是个老官僚了,风风雨雨也经历了不少,至于这样激动么?

然后又听到毛伯温说:“我不想再跟在秦德威后面,接任他的总督!”

原来如此!严嵩顿时恍然大悟。

当初秦德威出任宣大总督的时候,就是夏言让毛伯温去接任的,结果给毛伯温留下了巨大心理阴影。

这次秦德威卸任浙闽总督,结果夏言又让毛伯温去接任。

从这个角度想,确实有点羞辱人的意思了,难怪毛伯温心态炸了。

毛伯温想了想后,发狠说:“若让我去接任浙闽总督,我宁可彻底辞官回乡,从此不问世事!”

这是严嵩最不想看到的,如果毛伯温彻底退隐,那严党岂不平白损失了所有?如果去当浙闽总督,那多少还能保存了一些元气。

于是严嵩便劝道:“吾辈身处庙堂,自当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之心,何必意气用事?走一趟浙江,难道比丢官还可怕?”

毛伯温感到了深深的失望,自己也许选择错误了,在两年前的人生的十字路口。

那时夏言被罢退,他为了自保,必须在严党和秦党两大阵营之间选一个,结果他综合比较过后,果断选择了严党。

如今遇到事了,有人要动自己位置了,严嵩却只会劝自己隐忍,只会让自己忍辱负重。

如果是秦德威,又该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党羽?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想,现实早就有了答案。

迄今为止,户部、兵部、礼部还在秦党手里。

核心人物不在场的情况下,也直接骑脸怼了夏言,没听说什么要隐忍和忍辱负重。

越想越是闹心,毛伯温现在可以肯定,自己当初真的选错了人!

如果自己是秦德威的党羽,绝对不至于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想到这里时,毛伯温忽然福至心灵,开口道:“且先静观其变!夏首辅构想未必就能成功,秦德威肯定阻止他,那样我就还是不动。”

严嵩:“……”

你这个严党骨干,竟然对秦德威如此有信心?你的思想很危险啊,再这样下去就有可能发展为三姓家奴了!

毛伯温所说的静观其变没有等太久,夏言这两日找了大太监黄锦打听嘉靖皇帝的状况,又选了个皇帝情绪不错的黄道吉日,来到仁寿宫觐见。

不是夏言过于小心,而是他深深的明白,若想针对秦德威必须要尽可能利用上所有的有利条件,包括玄学领域的吉日挑选。

一进仁寿宫正殿,就看到国师陶仲文老道长正在对嘉靖皇帝讲述什么,似乎就是《洪荒纪》。

之所以嘉靖皇帝只用陶道长来讲,是因为陶仲文能在小说内容中夹杂道教理论,更是让嘉靖皇帝痴迷。

夏言皱起了眉头,不是前两天送的几页更新么?为何还没有讲完?

此时的夏首辅还不知道,秦德威知道了嘉靖皇帝开始听《洪荒纪》后,利用驿传系统和特权,每隔一两天就发一次夹着更新章节的密疏。

好不容易等到嘉靖皇帝听陶仲文讲完了最新更新,然后意犹未尽的指示说:“告诉秦德威,元始天尊戏份太少了!”

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网文的反套路,截教和通天教主在大部分洪荒小说里,都是比较正向的人物。

但秦德威却明白,这个反套路当下是绝对不行的。当今小说观念讲究的就是正邪不两立和忠义孝烈,所以阐教和元始天尊才是正道之光。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把自己带入了元始天尊的角色。

交待完了对章节的意见后,嘉靖皇帝才转向夏言,问道:“尔有何事?”

夏言没有贸然的上来就针对秦德威,而是先说了几件其他事情,然后才开口道:

“关于浙闽总督之事,臣以为应该继续设立,但又不能按照秦德威的想法设立!”

嘉靖皇帝不动声色,又问了一句:“这是为何?”

夏言趁机奏答:“秦德威在浙江镇守时,跋扈横行,多有违法不义之事。

秦德威提及继任者之事,也是担心其事迹无法继续遮掩,故而欲择人接替。

虽然陛下宽宏大量,对秦德威不予处分,但也不可过于轻纵,故而臣以为应该另行选拔新任浙闽总督,以求平衡。”

夏言说的有点道理,嘉靖皇帝集中精力陷入了沉思,随口再问了一句:“你说用谁?”

“刑部毛伯温可以。”夏言就顺势推荐说。

正在此时,司礼监掌印秦太监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札子,对嘉靖皇帝奏道:“宁波地方士人联名弹劾秦德威,呈请陛下御览!”

就在今天,通政司收到了一个“惊天”奏疏,顿时就大爆了。

宁波四名士子联名上书,向朝廷“举报”秦德威组织走私、横征暴敛、残害地方的种种非法行为。

这奏疏之所以爆了,主要有几个缘故。第一,这是直接攻击秦中堂的奏疏,注定就会引人注意。

第二,联名上书的人与被攻击的秦中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身份反差。

大家还以为,秦中堂早就把宁波府地面收拾的妥妥帖帖歌舞升平了,没想到还能蹦出这么一批读书人来反秦中堂,怎么不令人吃惊?

第三,这封“举报信”的时机很巧妙,正好在秦中堂即将卸任的前夕,这应该不是巧合。

可悲的是,没人关心奏疏内容的真假,以及是否需要核实。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身份和动机方面。

其实奏疏内容并“不稀奇”,在前阵子的廷议上,那位徐世安徐千户当着所有朝廷大员的面,把秦中堂整人和捞钱的事迹都抖搂出来了。

以大明的政治正确,这几名上书喷宰辅级别重臣的士子不会受到任何来自朝廷的处分。

但大家就是不能理解,这几位哥们怎么会以为,上书举报秦德威就能有用了?还是说,背后另有主使和动机?

因为这份“举报信”是涉及大学士秦德威的,而大学士与普通官员体面不一样的,其他衙门都没资格处理。

所以这份“举报信”就被送到了司礼监文书房,请皇帝亲自裁决。

嘉靖皇帝快速浏览了一遍“举报信”,对秦太监很反感问道:“这几名士子的后台是谁?”

秦太监答道:“彼辈没有后台,如果有后台指点,也不至于如此莽撞。”

因为没有安全感,嘉靖皇帝对上下尊卑和礼法秩序十分苛刻,所以很反感这几个士子以下犯上,越级控告和举报秦德威。

嘉靖皇帝又多疑的说:“难道朝廷中没有奸臣与他们呼应?”

秦太监又滴水不漏的答道:“朝廷中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嘉靖皇帝仿佛刚刚记起了旁边还有夏首辅,将“举报信”递给了夏首辅。

夏言匆匆浏览完后发现,刚才他对秦德威的诋毁,和这份“举报信”内容大同小异。

就是在“举报信”里,特别浓墨重彩的控诉了秦德威大肆捞钱的非法行为。

嘉靖皇帝冷哼一声后,开口说:“朕觉得,秦德威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他那些新政需要延续。”

没人应答,夏首辅听见了,但也没有答话,强忍着不说话。

嘉靖皇帝突然怒了,高声对夏言叱道:“朕说可以,才可以去做!”

如果要搞平衡,那也是他这个皇帝先授意,然后别人才能去做事!

而不是别人先自作主张,制造出动静,然后再来逼宫!

夏言心里忽然生出极大的怨愤,看来常规手段全都无用了。

第九百三十五章 萧规曹随

夏言从西苑回到文渊阁时,其他人不用问,只看夏言的脸色就能知道结果了。

张璧摇了摇头,干脆就早退了。省得跟心情恶劣得夏言共处在堂中,再出什么问题。

夏首辅心态快炸了,如今秦德威人在三千里外,自己还屡屡落了下风,若等秦德威回来了,那场面还能想?

这样文渊阁中堂就只剩下夏首辅和严阁老,倒是方便两人说话了,不用担心还有别人听到。

严嵩稍加思索后,主动开口对夏言劝道:“若在去年,皇上未醒、张太后未崩时,或许还有压制秦德威的可趁之机。

如今皇上苏醒,皇上身边全都是倾向秦德威的人,攻讦秦德威难度就很大了。

所以首辅不必为此耿耿于怀,正所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也!”

夏言果然抓住了关键地方,问道:“皇上身边全都是倾向秦德威的人?真是如此?”

严嵩详细解释说:“第一个就是太监秦福,这两年他与秦德威越走越近,很多事情上表现出了同进退,在我看来,几乎就是同党了。”

夏言从朝廷离开了两年,对这两年的秦太监表现缺乏直观的感受。但结合回归后的耳闻目睹,便相信了严嵩的判断。

“第二个就是国师陶真人,据我所观察,他与秦德威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严嵩继续说。

夏言稍感意外,“果有此事?”

严嵩答话说:“陶真人的女儿早年间嫁给了秦德威的妻弟,另一个孙女听说在秦府家庙修行,我就不信陶真人会不向着秦德威。”

然后又接着往下说:“还有皇后方娘娘,与秦德威同是南京城江宁县籍,你说她会不向着秦德威?”

夏言自恃风骨,不屑于结交内侍之流的人物,所以也没有太系统的想过这些问题。

听到严嵩说了一遍后,下意识的又问道:“这是巧合还是布局?”

如果这些都是巧合,那也太巧了;如果这些是人为的布局,那也太可怕了。

严嵩答道:“是巧合还是布局,已经不重要了,皇上身边情况已经成了这样。但皇上身边还有其他人,比如黄锦、陆炳等人,还有其他道士。

只要有人的地方,必定就有利益不均的事情,皇上身边的其他人就未必肯心服秦德威。首揆若想与秦德威抗衡,就要抓紧结交这些人了。”

夏言性格比较急,结交那些人物都是要长期下功夫,短期内很难见效。

严嵩便实话实说:“陛下对秦德威还存有信任,所以在短时间内,朝堂上正常党同伐异的手段很难成功。”

这个分析倒是与夏言的想法不谋而合,夏首辅现在也产生了巨大的无力感,感觉所能用上的手段似乎都失效了。

“莫非真要用庙堂之外的手段?”夏首辅貌似是自言自语说。

所谓庙堂之外的手段,无外乎就是暗杀、绑架甚至波及家人等手段。

其实这些都是大明官场的绝对大忌,不敢说从来没有人做过,但确实极少极少有人如此做事。

就算党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说用绑架暗杀,或者针对家人之类的手段。

至于秦德威挟持严阁老的儿子严世蕃,那是因为严世蕃本身就是官场中人了!

夏首辅已经被气得产生“非常规”念头了,但不好意思直接明说,所以就假装自言自语,引着严嵩继续往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