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95章

作者:随轻风去

众人无言以对,刚才严首辅还咄咄逼人驱逐王廷相,连继承人选都提出来了,这会儿又立刻大翻转,仍然保留王廷相的体面。

这份唾面自干的功力,说实话,比秦德威还要强上几分。

那秦德威如果办错了事,说错了话,只会顾左右而言它或者指鹿为马一错到底,绝对不会自己打自己脸认错。

反正也没人说话的打岔,也就由得严首辅继续往下说:“至于临时主持军机处的人选,我忽然也认为,张甬川不太合适,他对边镇状况了解太少。”

人群里有胆大的人起哄说:“那严阁老现在认为谁最合适?兵部的樊少司马?”

严嵩镇静自若的说:“经我深思熟虑,还真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那就是大同巡抚詹荣!”

说起这位詹荣,在京师官场也是个非常传奇的人物。本来是个户部管粮的官,十年前遭遇了大同兵变,设计平叛立功,超升为四品。

但詹荣没什么过硬关系,一直只能在边缘衙门当个摆设一样的闲散官员。

后来詹荣却又因为与秦德威当了邻居,把宅院便宜卖给了急需扩建的秦府,结果换来了大同巡抚这样的实权要职。

在背地里,詹巡抚被人称为“卖房巡抚”,与秦党的关系那可想而知。

于是群臣齐齐哗然,知道严阁老唾面自干的功力强大,但是没想到强到了这个份上,居然认真推荐秦党的人!

严阁老面色如常:“詹巡抚这一两年在大同做的不错,防住了北虏南侵,按理也该奖升了!

正好现在有这样的缺位,可以让詹荣迁为兵部右侍郎,代主持军机处!”

这个提议实在匪夷所思,严党众人一起看着严阁老,他们知道严阁老心术深,这样提议必有深意。

但是在感情上还是接受不了,不过也没胆量出言反对,只能沉默了。

至于秦党的人更没理由反对了,明知严嵩未必有多大的好意,但出于人情世故,不能反对自己人升迁啊。

也许有秦德威在场的话,还敢出面压制自己人不要升迁,但秦党别人真没有这个威望。

其他人赞同也好,反对也好,都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了。

吏部天官许瓒笑呵呵的说了句:“如果从边镇督抚选人,辽东曾巡抚也很合适……”

话还没说完,几道严厉的目光就射了过来,许天官怕引火烧身,就改口道:“如果没有其他提议,那就拟定为詹荣了。”

可严阁老忽然又若有所思的说:“说起来,辽东曾巡抚不辞劳苦,经略边疆六七年,功勋卓著,也该加官了。

在我记忆里,曾巡抚似乎还只是四品?现在加到三品理所应当!”

无论是秦党还是严党,亦或是中间派,都在面面相觑,无人答话。

东朝房里的这些人,本来以为自己能站在这里,已经算是比较懂政治的人了。

但在此刻,他们发现还是不太懂,至少理解不了严阁老忽然这么跪舔秦德威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因为听说夏言要回来,就被刺激到心性大变了?

如果说企图为了化干戈为玉帛,联手秦德威对抗夏言,那也太幼稚了!政治不是过家家,也不是升官图游戏!

严阁老将众人的神态尽收眼底,他也不想解释什么。

辞官又不能辞官,那就只能想办法适应环境了!

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环境的就只能完蛋!

为了生存,跪舔秦德威又怎么了?等夏言回来了,他还会去给夏言下跪谢罪,还会跪着痛哭流涕祈求夏言原谅!

以后在内阁里,他会变成最怂、最不争权的那个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方才为大丈夫!

他就不信了,夏言和秦德威这两个货色就能相安无事?

第九百一十八章 新的阶段

从东朝房里出来,众人逐渐散去。事到如今,廷推结果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皇帝醒来才是压过一切的重要事件,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心事越重。

朝臣们等了两天后,嘉靖皇帝没有召开大朝会,也没有公开露面。

只是下诏让太子继续监国,皇后也继续摄政,暂时维持不变,有大事再奏报皇帝。

这又让朝臣猜测,估计是皇上身体没有完全康复,或者是有什么受损还需要静养,精力上无法处理日常政务。

左佥都御史桑乔和御史陈春两个秦党骨干在都察院里闲谈,陈春对桑乔问道:“桑前辈你说秦板桥去浙江,是不是故意的?”

桑乔不明所以的说:“何为故意?”

陈春便说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测,“皇上醒过来后,谁在朝廷当权谁倒霉,肯定要先受一番猜疑,严阁老面临的就是这样尴尬处境。

秦板桥是不是已经看出了这点,所以才远去浙江躲避?反正朝廷有张老师、二王诸公在,支撑个一年半载没问题。”

桑乔目瞪口呆,人不可能算计到如此地步吧?下意识的反问说:“若皇上不醒呢?”

陈春答道:“若皇上昏迷一年半载还不醒,那就很可能永远不会醒了,秦板桥再找机会回朝廷就是,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桑乔心机和算计并不算强,听了陈春所言后,只觉得匪夷所思,难道在朝廷高层混,真要算计到如此地步才能成功?

正被党羽们无限脑补的秦中堂,此时已经移镇宁波府,这时候没有本地豪族再继续反对了。

因为反的秦中堂的人,大都已经成了囚犯。

成功忽悠豪族勾结倭寇,深藏功与名的严世蕃严大人,躺在位于宁波城东北三江口的检船专员衙署里。

虽然他“被迫”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还是一个小小的幕府专员,但他不介意。无它,钱多事少尔。

正琢磨叫哪几个粉头来陪自己吃饭时,忽然有急递铺的铺兵送了公文到严大人手里。

严大人拆开看去,居然是父亲严阁老的家书,只是假公济私用了公文名义,才能借用朝廷的驿传系统送到自己手里。

这是近半年来,父亲唯一写来的家书,严大人又仔细看去,在信里面,父亲殷殷嘱咐自己,一定要跪舔好秦中堂。

这让严世蕃很是错愕,父亲半年就写了这么一封信,这都什么玩意?

知子莫若父,从字里行间,严世蕃就看到了一个字,怂!

难道父亲在京师惨败了?也不至于吧,父亲最多就是无法进取,自保应该完全没有问题。

随即严世蕃意识到,京师里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动,直接改变了父亲,莫非是皇帝醒了?

想至此处,严世蕃忽然心动了,如果真是这样,似乎可以搞点事了?

说实话,秦德威在浙江干的事情,有一大半都是违法乱纪的,如果换成别人来做,杀头也不是没可能。

他严世蕃可是一个熟知秦德威违法乱纪内情的人,而且很多事情还是自己亲自经手的!

既然皇帝醒了,或许能试探着操作一下?

这时候忽然从院门外隐隐传来了喧哗的声音,吵吵闹闹的打断了严世蕃的思路。

于是严大人不耐烦的对身边杂役喝道:“外面什么事情?驱散了去!”

杂役赶紧出门去看,不多时又回来了,对严世蕃禀报说:“外面正在游街示众!”

严世蕃便又问:“什么人被游街示众?难道抓到了通奸的男女?”

杂役答道:“是勾引倭寇上岸和入城的那些内贼,有几十个人,全被幕府官兵押着,全城游街示众!围观的人很多,都在骂他们!

而且幕府秦中堂说了,如何判罚这些人,交给本地民意来决定!百姓们说应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以彰显民意!”

严世蕃倒吸一口冷气,秦中堂这手段不但是杀人,还要诛心啊!

而且挑动百姓参与审判,那些被抓住的豪族人物,是怕在本地永世不得翻身了。

想想那些豪族人物的下场和后果,严大人心里刚才升起的一点搞事的小心思,顿时就打了退堂鼓。

算了算了,时机未到,还是先继续隐忍着吧!

倒也不是怕了他秦德威,主要是如果不能一击致命,只会打草惊蛇,所以要继续等待!

正如严世蕃所猜到的,城里百姓大都还是普通人,这些豪族管事人居然想引倭寇入城,那简直就是蓄意祸害乡亲。

经过秦中堂的大力宣传,以及罪犯游街示众,直接引爆了全城百姓的愤怒,几大家族直接从地方之光变成了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

再加上秦中堂重新组建的走私体系,直接打破了豪族垄断,将部分利益普惠到中下层,所以幕府经过大半年折腾,算是在宁波府站稳了脚跟。

这时候幕府内部正在开会,但开到一半,秦中堂也同时收到了两封不具名的密信。

一封是从源丰号钱庄渠道送过来的,另一封是从江西送过来的。消息分别是皇帝苏醒了和夏言从江西出发了。

从京城发到江西,召夏言回京的诏旨肯定是传递速度最快的,最先传到了夏言手里。

但因为江西挨着浙江,结果夏言从江西出发消息,反而后发先至的送到了秦中堂这里。

正可谓人在宁波府,瓜从天上来。

秦德威放下信件,暗叹一声,皇帝晚一年再醒多好?可以让自己毫无约束、无法无天的在东南从容布局完毕,便能安心回去。

现在多了个皇帝,不但多了一层约束,还有可能多出变数。

秦中堂三思过后,放下信件,开口道:“继续开会!”

吴承恩便捧着战报,继续对众人说:“义乌五千新兵轮番进驻双屿岛后,引诱倭寇上岛,已经四战四捷,斩首一千三百余……”

少年版戚继光像个网文主角,随身带着老爷爷,去了义乌募兵。

因为秦中堂拨款充裕,再加上戚老爹亲自出面做工作,所以招兵数目比历史上多了不少,足足招了五千人。

然后训练到今年开春,又被一声令下,调到定海卫和昌国卫部署。

随即就是轮番登上双屿岛,守株待兔一样的与前来停靠补给的倭寇厮杀,目前战绩还是很好看的。

而且到双屿岛补给的倭寇,大多数是要准备侵扰宁波、浙北沿海的,在双屿岛被剿灭,也算是让近期浙北、浙东海岸暂时得到安宁。

“那些义乌募来的兵都见过血了吗?”秦中堂对吴承恩询问道。

吴承恩答道:“都上岛去历练过了,但是现在倭寇已经知道了双屿岛落入官府手里的而消息,没有再来的了。”

秦德威点点头:“也正常,倭寇不是傻子,不能永远进这个圈套。让义乌营暂且回来,继续部署在定海卫和昌国卫。”

现在秦德威大半年准备出来的部署是这样,戚家父子带着义乌营,驻守在宁波;俞大猷带着广西土兵,驻守在浙南台州温州。

而卢镗回了福建,带着那些精选出来的、经过攻打双屿岛磨练的战兵,驻守在闽南漳州泉州。

这个部署说起来似乎面面俱到,加起来也有一万几千精锐,似乎也不算少,其实还是远远不够。

主要是东南海岸线是在太长了,一万几千精锐相对于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就很稀薄了。

而且东南海岸线十分曲折,能停靠船只的港湾也实在太多了,秦中堂也没本事在每一处港湾都部署上能打的精锐。

而且这些精锐,主要应对的是大股倭寇,总不能随便出现几十上百倭寇,就要跨地域动用大军出征。

所以除了卢、戚、俞这三支兵力驻扎的地方,其他防线还是只能依靠原有卫所。

如果那些卫所还能打,或者有御寇的心思,也就不至于形成倭寇之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