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94章

作者:随轻风去

部院大多没有变动,唯有兵部尚书今日也正在廷推,经赵文华提议,目前初步拟定推举左侍郎樊继祖。”

嘉靖皇帝虽然说话很吃力,但还是疑惑的问:“赵文华,何人?”

秦太监如实答道:“严嵩义子!”

只说这个身份就够了,赵文华当什么官不重要,也不是皇帝想知道的。

严嵩:“……”

他原本一直以为,秦德威是天下最阴的人,时至今日才知道,秦太监比秦德威还要阴上十倍!

现在他才明白,秦太监进入东朝房后,为什么第一时间是了解廷推情况,以及秦太监在东朝房到底思考了什么!

而且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秦太监突然打断了秦党的反击,让廷推暂停在了拟定为张邦奇、樊继祖两个严党人物的阶段!

一切意图,都是为了在皇上睁开眼后,说出上面那段话!

在所有人听来,秦太监都是在客观描述一些事实,让皇帝了解当前状况,没有任何捏造和添油加醋。

但任何话,还是要看语境的!

嘉靖皇帝又发了会儿呆,仿佛又在消化秦太监提供的信息。他相信,秦太监说出来的都是真的,绝对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编假话。

但还是有让皇帝感觉极其不对劲的地方,在秦太监的介绍里,没有半个字提到某个重要人物。

嘉靖皇帝虽然不愿意费力气说话,但仍然不吐不快的对秦太监问道:“秦德威?”

秦太监还是实话实说,不添加任何个人感情的奏答:“秦德威去年出镇浙江,平倭剿寇去了。”

嘉靖皇帝眼皮挣了挣,表示出了惊讶。秦德威算是半个阁臣了,大学士出镇地方在传统观念里,那相当于是一种贬了。

将秦太监提供的信息汇总起来,其实就是四句话:严嵩当首辅了!主持军机处的另一个权臣秦德威被外放了!严嵩的人马上夺取军机处了!严嵩的人马上夺取兵部了!

如果不明白前因后果,只听到这四句话,再做阅读理解,都只会这样判断:秦德威朝堂斗争失败,秦党溃不成军丢失军机处和兵部,严嵩以首辅之尊快要在朝堂专权了!

嘉靖皇帝似乎憋得有点难受,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他想动一下,但却发现除了头颈可以左右转动之外,全身还无法动弹。

但他没多想,只当是长久卧床血脉堵塞,而且此时已经感到极其疲累了,便仰面闭上了眼睛,准备养神。

大臣见状,主动请安并告退,嘉靖皇帝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召夏言入朝。”

严嵩心里老泪纵横,嘉靖皇帝这明显是开始动手防他严嵩专权了!

按照官场规矩,前首辅回来了,肯定是继续当首辅!如此轻而易举就剥夺了他严嵩的首辅位置。

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严嵩到现在为止根本没有专权啊!而且还没有三千里外的秦德威专横!

秦德威才是勾结串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有专权潜力的那个奸臣!

他严嵩同时面对两个亘古难有的阴险小人,还怎么打?

而昏君不明事理,不辨忠奸,居然想打压他严嵩!简直千古奇冤,天日昭昭!

第九百一十七章 适者生存

这一年来,严嵩曾不止一次在内心深处呼唤过,皇上你睁开眼吧!

这样皇上就能看到秦德威那骄横跋扈、无法无天的丑恶嘴脸。

但是没想到,自己抓住了王廷相病重时机,企图扩权翻盘的时候,皇上他居然醒了!

这真是该醒的时候不醒,不该醒的时候乱醒!

如果只单独面对一个秦德威,或者一个秦太监,严阁老觉得自己还可以挽救一下。

但如果同时面对秦德威和秦太监,这实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所以从仁寿宫出来后,严嵩心生退意了,这不是构想如何辞官才能利益最大化的智力游戏,而是真正的有了彻底隐退的想法。

又走到午门外的时候,另一个阁臣张潮说:“其他人还在东朝房等着,廷推也要继续,总不能半途而废。”

严嵩很消极的说:“我意欲辞官致仕,就不去东朝房主持廷推了,你们自便。”

左都御史屠侨旁观者清,便低声对当局者迷的严嵩说:“阁老还是去吧,也不要想着辞官,不然难免有无妄之灾。

在别人眼里,你此时如果辞官,要么是心虚,反而会惹来更多猜疑;

要么表示不满,所以用辞官来赌气。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会带来灾难。”

虽然屠侨没有点明是谁,但稍有智商的都听的出来,以嘉靖皇帝的性格,真有可能那么想。

严嵩无语,难道连辞官都成了一种过错?到底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于是朝见皇帝去的阁臣和九卿又回到了东朝房,与其他大臣汇合。

虽然其他大臣都很想知道皇帝状况,也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公开询问和议论皇帝的龙体,这是很犯忌讳的事情。

让别人略感奇怪的是,严首辅无精打采的,反倒是张潮张阁老主动对大家介绍情况说:“皇上已经清醒,只是还需养神,另外皇上召夏桂洲入朝。”

这句话虽然也不详细,但至少让大部分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顿时就让东朝房里又一次炸锅了。

夏言要回来?那严嵩呢?

尤其是严党众人,此时都有点要疯掉的感觉,刚才要上天堂了,转眼间又被打落凡间,这落差谁能受的了?

尤其是那些原先属于夏党,后来又投靠了严嵩的人,心里已经开始辱骂老天了,比如刑部尚书毛伯温和兵部左侍郎樊继祖。

秦党的人则相对淡定,因为无论谁来当首辅,好像也差不多,肯定都要跟秦党争权,无非就是手法不同而已。

只听张潮又说:“圣主清醒,诸君更应当各守本分,各安其责!现在继续完成今日廷推!”

但一时间没有人说话,如今“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众人都要仔细琢磨一番利害得失,以求“适者生存”。

但是总这样冷场也不是办法,有人叫道:“陈御史!你方才话只说了一半,现在可以继续!”

御史陈春刚才发言时,只说出“收到秦德威书信”,套路还没使出来,就被突然到来的秦太监打断了。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朝堂里混,套路谋划固然重要,但随机应变也是很重要的。

此时被点了名,陈春想了想,觉得继续说下去也无所谓,便再次开口道:“秦板桥在信里说,宁波有个叫张启书的人,乃是本地四大家族之一张家出身。

去年张启书前后两次指使烧掉总督行辕派出的官船,并将总督派出巡视乡兵的专员殴成重伤。

今年这位张启书更是变本加厉,串联本地杨家、陆家,一起勾结倭寇,接引两批倭寇在宁波登岸,甚至打开宁波城门,企图放倭寇入城。”

只要听了这几段话的人,立刻就脑补出为非作歹、无法无天的地方恶霸形象。

这位张启书敢烧秦德威总督行辕的船,不得不敬他是条汉子。

就是勾结倭寇,开城门放倭寇入城这个行为,实在是罪大恶极了。往严重里说,也就比十恶不赦差一点了。

左都御史屠侨看了眼张邦奇,对陈春问道:“真有此事?不是冤枉?”

陈春答道:“秦板桥在书信里说,犯人全部是现场抓获,所有人证都指向张家、杨家、陆家!

张启书作为张家管事人,不可能不知情!秦板桥还说,目前仍在审问,等最终审定了再上奏朝廷!”

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也问道:“张启书与张甬川公是什么关系?”

陈春如实回答说:“据秦板桥书信里所说,张启书乃是张甬川公的侄子!

军机处本就是负责紧急军情和匪寇事务,而张甬川公亲族勾结倭寇引狼入室之事!

朝廷若用张甬川公主持军机处,怕不是要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严嵩叹口气,他发现陈春陈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做事也非常阴险。

陈御史可以在廷推之前,或者推举张邦奇的过程中,把这份书信抖搂出来的。

但他偏偏一直隐忍不发,等廷推初步结果出来,张邦奇已经是拟定人选的时候,才跳出来说了张家勾结倭寇的事情。

这就直接把严党的脸用最大的力度摩擦了,偏偏不管还不行,简直就是送脸上门。

难怪秦德威会选择陈春作为发言人,并把这封书信写给了陈春,实在是“人尽其才”。

这下东朝房里的人几乎都白了,齐刷刷的看向大学士张邦奇,想不到你张阁老在老家的亲戚,捅出了这么大一个篓子。

大概这就是秦党的反击了吧?如果刚才没有秦太监来打断,秦党早就对着妄图染指军机处的张邦奇骑脸输出了。

想从秦德威手里抢食,是那么好抢的吗?

这时候大家又忽然明白,秦德威到了浙江后,为什么铁了心找四大家族的麻烦,似乎主要精力都放在与豪族对抗上面。

大概就是想用铁腕高压,来迫使四大家族犯错,或者“犯罪”,然后再用这些罪状来牵制朝廷中的浙党大佬。

而且秦德威的套路不只上面那些,还有第二层套路!

他掌握罪状后,故意先以私人书信的形式散布到朝廷,而不是正式的公文奏本。

这样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后面既可以从严处置,也可以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趁着众人思索的时候,严嵩用眼神对屠侨示意,让屠侨先出面说几句打个圆场。无论如何,张邦奇还是要挽救的。

但不知为何,屠侨却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毫无表现。

不只严嵩,所有人都很诧异,因为屠侨和张邦奇绝对是两位一体的。如今张邦奇遇到了攻击,你屠侨不帮忙说话是什么意思?

随即就有比较了解浙党尤其是宁波帮内幕的人明白了,此时此刻屠侨确实不敢说话!

陈春刚才提到了宁波张家串通杨家、陆家,却没有提到屠家,所以屠侨有所顾忌了!

宁波四大家族,秦德威已经黑了三个,那么屠家是不是也有黑材料在秦德威手里引而不发?

如果屠侨跳了出来,会不会直接黑材料糊脸?所以屠侨为了自保,只能装聋作哑?莫非这就是秦德威的第三层套路?

其实也是大家想多了,这个局面并不是秦德威刻意为之。

秦中堂找麻烦是对四大家族一起来的,他逼着四大家族去通倭也是一起设计的。

可是到最后抓现行的时候,秦中堂确实没抓到屠家的人。

前面也说过,做事不但要有套路谋划,也要有随机应变。秦中堂既然没有抓到屠家的证据,那就只能因势利导,虚虚实实了。

严嵩又一次深深的叹了口气,生活就像一团麻,局面糜烂至此,辞官又不能辞官,为之奈何?

为什么他严嵩做官,就如此多灾多难?还要面对历史级的超强对手。

不管怎样,生活再苦,也还是要继续面对的,总不能找根绳子自挂东南枝。

此时没人说话,严阁老就主动开口说:“关于今日廷推,是我考虑不周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其他人顿时就猜测,严阁老这是要认怂?

又听严阁老继续说:“王浚川乃是朝廷元老,虽然病重不能视事,但不该如此着急用别人取而代之,这样会让老臣寒心,极为不妥。

所以还是先不必推举兵部尚书了,依然给王浚川保存体面,以抚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