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92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无语,徐世安有进步是好事,但这是不是进步的太快了?

“我是在想,能不能让这些倭人为我所用,哪怕是有一二百个也好。”秦德威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老三不明所以的说:“你用他们干什么?”

秦德威又答道:“但凡倭寇泛海而来,到了东海后,肯定要先寻找补给,同时打探陆地消息,然后才会侵袭陆上。

这些给倭寇提供补给的地方,就是东海上各个岛屿,这些岛屿早就成了法外之地,完全不顾沿海民众是否生灵涂炭。

双屿岛也不例外,尤其西岛那边有近千倭人,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肯定会有很多倭寇抵达西岛,补给后再出发。

我想的就是,如果能有一些倭人为我所用,等倭寇来了后,这些倭人就充当门面招呼,让倭寇觉察不到异样,像过去一样安心登上西岛。

然后提前在西岛布置,暗藏一支官兵,突袭那些登岛的倭寇,岂不相当于瓮中捉鳖?

只要消息还没有扩散出去,就会不停的有倭寇来登岛,然后就可以不停的瓮中捉鳖,起码能消灭几大批倭寇。”

徐世安恍然大悟,“难怪你对徐惟学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双屿岛尽快恢复正常,至少表面看起来不能有异样,原来也是为了迷惑前来补给和销赃的倭寇!”

随即徐世安话头一转,又提议说:“何必费那事!在双屿岛内部航道上埋伏好战船,就能达到目的啊。

等倭寇船只来了,堵住前后路径直接打船烧船,让倭寇沉到海里不是更简单?

又何必放倭寇上岸?用官兵在地面解决更费劲,伤亡肯定也更大。”

秦中堂不屑一顾的说:“你徐老三格局还是小了,目光终究太短浅了!

你懂不懂什么叫练兵?这一批批登岸的倭寇,岂不是最好的练兵对象?”

秦中堂心里正在盘算的就是,让戚继光父子带着招募来的义乌兵,轮流驻扎在双屿岛西岛,用登岛的倭寇来练练手见见血。

只要把计划都安排好,用了正确的人,自己就能稳居后方,悠闲一点了。

秦德威略显得意的说:“怎么样?知道什么叫谋大事了吗?相比之下,你那点小伎俩上不了台面,还敢心智不亚于我?”

徐老三很无所谓的说:“是是是,你心智比我更强,那又怎么了?很值得你骄傲?”

秦德威:“……”

第九百一十四章 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

天气逐渐变暖,二月早春寒渐渐褪去,三月阳春即将来临,又又又到了又到了文人仕女游春交往的季节。

今年春季京师没有诗霸秦德威,其他人在文坛终于有出头之日了,所以京师文人们格外活跃,一扫近几年来的低迷气象。

对关键岗位的股肱大臣们而言,时间主要还是围绕工作来安排。

严嵩严首辅坐在文渊阁中堂,透过门户望着庭院中的花草树木。

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他刚刚过了耳顺之年,但却觉得,自己越活越迷茫了。

他这个首辅,大概是大明历代最没滋没味的首辅吧?

在阁四个人里一半是对立面,西苑还有个军机处分权,司礼监也跟自己不是一路的。最操蛋的是,这一切都被三千里外的某个人遥控着。

这个首辅当的实在没意思,要不就辞官算了?严首辅看着门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生出了归隐的念头。

熟悉严首辅的人都知道,严首辅很能隐忍。但此时严首辅真感觉,已经忍无可忍了啊,打又打不过,不辞官还等什么?

其实真正阻碍严首辅辞官的人,是那些党羽,所有党羽都不希望严首辅辞官。

因为严首辅辞官后,在皇帝不醒的情况下,大概率还是要把原来当过首辅的人请回来,比如夏言。

严嵩的那些党羽,没人希望夏言回来反攻倒算、清算叛徒!

忽然看到军机处办事的许谷拿着一个札子,走进了文渊阁中堂,对阁老们说:

“浙闽总督秦德威六百里加急报捷!近日攻克海寇窝点双屿岛,斩首一千五百,匪首许栋、李光头皆被斩首!另又剿灭海寇王直,斩首五百!”

严首辅闻言便道:“朝廷派秦德威是为了平倭,不见杀倭立功,却只拿这些乌合之众来充数!”

因为秦德威不在朝,暂时排名第二的阁臣张潮对许谷问道:“只是捷报而已,何必亲自送来?”

许谷答道:“按道理,有捷报就要议功,何况这是斩首二千的捷报。别人也没资格给秦德威议功,故而来提醒阁老们商议。”

严嵩突然意识到什么,又对许谷问道:“为何不见王浚川来?”

按照过去惯例,需要军机处与内阁会商时,都是代理主持军机处的兵部尚书王廷相亲自过来。

所以王廷相经常出现在文渊阁,有时候还会列席,但是在今天,却是许谷出现在文渊阁。

许谷叹口气,对严首辅回答说:“王浚川自开春起身体一直不好,如今已经病重不能视事。”

几位阁老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

作为朝廷中岁数最大的高官之一,如今王廷相都快七十了,在这个岁数一旦病重不能视事,很可能就要致仕了。

如果年老病重还坚持不肯致仕,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很有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道德压力。

王廷相不只是代理主持军机处,还是兵部的尚书正堂,是朝廷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角色。

当然王廷相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秦德威的“亲密战友”,而且是亲密战友里面最能喷的那个。

王廷相的位置一旦换人就是连锁变动,堪称朝廷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几乎仅次于首辅的变更。

严嵩猛的站了起来,他忽然觉得,自己又行了!这就叫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总会给人机会和希望的!

其他人一起看向闹出动静的严首辅,你严嵩已经激动的不加遮掩了吗?

当晚下直后,张潮、王以旂等秦党大佬不约而同的前往王廷相府邸探望。

如果在往常,大佬们为了避结党之嫌,私下里不会轻易聚在一起,但今天就顾不得了。

王廷相此时已经不见外客,但张潮和王以旂等人显然不在不见之列。

病榻上的王廷相气色很差,连起身都困难,只能躺着说话了。

问候过病情后,张潮就对王廷相问道:“你要作何打算?有意致仕否?”

王廷相吃力的答道:“我做这兵部尚书主持军机处,非为己身,只是帮秦德威占着位置而已。秦德威不回朝,我怎能致仕?”

张潮不知道该说王廷相太清醒了还是太不清醒了,提醒说:“浚川你若不肯致仕,只怕名声有损,被认为是贪恋权位,甚至波及身后名。”

王廷相苦笑了一下,有点苦中作乐的说:“反正盖棺论定靠秦德威了,身后名怎么样,还不是看秦德威怎么写。”

张潮叹口气,又说:“那严首辅正盼着你致仕,少不得要搞事情了。”

一直没说话的户部尚书王以旂问道:“秦德威对这种情况,没有准备预案吗?”

“应该……没有吧?”张老师不是很确定的说,“秦德威又不是真神仙,隔着三千里就能预知到这个情况。”

病榻上的王廷相反而有点盲信:“我倒相信,秦德威定然有所准备。”

张潮劝道:“浚川兄还是仔细养病为好,不要顾虑外界的事情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随他去吧。

想来想去,浚川兄还是致仕为好,从此眼不见心不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家静养最好。”

另一边的严嵩严首辅,确实在等着王廷相辞官,把所有位置空出来后,再发起廷推,达到利益最大化。

这样主持军机处大臣位置空着,掌部务的坐堂兵部尚书也空着,拆开了就是两个最顶级的位置。

若能全部安排自己人上位,那势力一下就能明显膨胀,此消彼长之下,与秦党对对碰也能不落下风了。

但是一连等了两天,左等右等还是不见王廷相奏请致仕。

于是严嵩就实在等不下去了,直接向摄政方皇后进奏,以“军机处不可无人主持”为理由,请求召开廷推。

军机处这样地方,处置的都是紧急事情,需要的就是最快速度作出反应,所以确实不能没有重臣坐镇主持。

从政治角度,方皇后没有任何理由驳斥严嵩的奏请,便同意了廷推。

又因为军机处的特性,还是内廷和外朝联合廷推,很少参与廷推的阁臣也得以列席。

第九百一十五章 高手对弈

次日午门外东朝房,数十大臣聚集在此,开始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一次廷推。

按惯例廷推是由吏部尚书主持的,但许天官看了眼严嵩,说:“还是由首辅来主持吧。”

反正许天官没什么想法,乐得置身事外看狗咬狗,没准还能渔翁得利。

这次廷推对严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严嵩也就不客气了,直接开场,深沉的说:“军机处自从设立时起,就有以阁臣兼领军机处的传统……”

众人无语,军机处也就是去年才成立的机构,哪有称得上传统的?就看严阁老这句话,足足有秦中堂八分功力了。

“当初秦板桥出镇东南,阁臣没有多余人手,所以才让王浚川以外朝大司马兼领军机处。

如今阁臣人手充盈,自然不必再用外朝大臣来兼领,还请诸君推举人选!”

严首辅的义子赵文华的官职不高不低,现在算是严党在开大会时的主力发言人。

当即赵文华就回应说:“我推举张甬川公!既了解地方民情军情,又熟知内廷规范,又位列中枢,正合适主持军机处!”

张潮盯着赵文华说:“注意你的言辞,今日推举的是代主持!正主持还是秦德威!”

赵文华撇了撇嘴,自己故意含混的,看来还是不能含糊过去。

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说:“军机处本就有联络内外的作用,代主持军机处大臣的人选,不是必须从内廷来选!”

赵文华冷笑几声说:“最适合代主持军机处的外朝大臣莫过于兵部大臣,王廷相就是借此才得以主持军机处。

王廷相不在兵部时,兵部日常事务由左侍郎樊大人主持,那么若王廷相不能视事时,差事就该由樊大人来顺理成章的顶替。”

赵文华说的樊大人乃是兵部左侍郎樊继祖,在原本历史上,樊继祖是继张瓒之后的兵部尚书。

但在本时空因为秦德威插手和蝴蝶效应,兵部尚书被王廷相截胡了,樊继祖到现在也只是个兵部左侍郎,算是严党的一份子。

所以赵文华的意思就是,如果从内廷选,最合适人选是张邦奇,若从外朝选,最合适人选就是樊继祖。

反正二选一,怎么选都是严党的人。

你们秦党再怎么不要脸,总不能弄个礼部尚书、刑部侍郎之类的官员来主持军机处吧?

东朝房一片沉默,半天没人说话,也没有人提出新的人选。

吏部天官许瓒刷了一下存在感,“若无其他意见,那么廷推结果就是张甬川了。”

最后奏本还是要由许天官来写的,所以他要确定一下。

没事就可以结束了,大部分人都没想到,今天完事的居然如此之快。

细想主要原因,在于秦党今天有点沉默。

再细想,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能卡位的人都是属于严党的,秦党没有合适人选可以打擂台,就巧妇难于无米之炊了。